范春锋
(范氏陶艺艺术馆 江苏 宜兴 214221)
宜兴紫砂壶在茶具市场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甚至被人们评价为“茶具之首”,这是对紫砂壶最好的褒奖,也是最高的肯定。那么宜兴紫砂壶到底有何优势呢?我认为可以将其归结为以下几点:
(1)紫砂壶的颜色非常独特,它没有鲜艳的色彩,但是纹理清新、触感温和,视觉上有着哑光的效果,周围分布着颗粒大小不一的砂粒,这也是紫砂壶器表最神奇的特点。这些颗粒大小的结构使得紫砂壶的内在构造呈双气孔结构,增加了壶的透气性和传导性。一般来说,如果一把壶颜色太过于艳丽,那么其原料很可能只是普通的陶土,因为紫砂壶的色泽大基调就是沉郁复古,普遍是黯淡朴实的光泽,但是暗哑的紫砂壶经过长时间的泡养使用后,光泽越来越好,浑身都透出一股温润淡雅之色,这是紫砂壶最大的特色之一。
(2)紫砂壶的壶味在使用中会慢慢改变。新壶刚出窑的时候,周身都带着一股陶泥的土味和窑内高温留下的火味,不过这种情况不会持续很久,经过茶叶冲泡几次后,茶壶就散发出茶叶的清香,这是因为紫砂泥的双分子结构可以很好的吸附茶分子,久而久之,壶中即使淋入开水,也能氤氲出茶香。
(3)紫砂壶的声音清脆悦耳,用盖子轻轻敲击壶体,发出悦耳的声音,敲击结束,声音就暂停,没有回音;普通茶器如果敲击的话声音浑厚、沉闷,就像金属撞击的声音。
(4)紫砂泥严格来说是一种介于土与泥之间的砂,主要成分是石英、云母、粘土和氧化铁成分,这也导致紫砂壶的器表并不是很光滑,用手触摸,可以感觉到明显的砂粒感。这种砂质强烈的特色使得紫砂壶给人以古朴大方、古意盎然、老味十足、抱朴存真之感。
紫砂壶和它粗拙古朴的泥料一起形成了特别的美感。在紫砂壶之前,中国的茶具往往以纤细光滑为主,紫砂壶的横空出现,使得茶壶的文化转向了迥然不同的风格,无论是和以精美飘逸的瓷器相比,还是和追求粗犷大气的日本武士碗相比,紫砂壶都彰显着自己的个性。观看不同时期的紫砂壶,各具时代特色,并在长期的发展中形成了一条亘古不变的规律:一把优秀的作品追求的不是泥色的五彩斑斓,也不是造型的标新立异,更不是装饰的五花八门,而应该是造型的意趣相投,壶身上的装饰与造型可以相映成趣,壶的整体意境与相配的茶叶也在统一的范围内,这才是紫砂壶的魅力所在。
“琼楼金阙”就是一把从传统器型演绎而来的方器作品,没有新颖的造型设计,也没有华丽的装饰,一横一竖一弧线就构成了整个作品的框架,庄重又飘逸,既有着方器的刚毅之感,又不乏一些灵动秀美。作品精选紫泥精制而成,壶体是以光滑的平面拼接而成的四方体,下端的边沿以弧线勾勒,形成一条优美柔和的边,设计巧妙,展示出了此壶的隽永俊逸。这样看壶身就方中有圆,减少了方器带来的刚硬,增加了一些柔和。壶嘴是四方直流,粗细不一,富有流动感和变化美。壶把为提梁式样,并不是循规蹈矩的方形提梁或者圆提梁,而是模拟古代碑门的样子进行设计,古意盎然,让人联想到神话故事中的南天门的形象。壶盖与口也是四四方方的造型,严丝合缝。壶钮为内凹进去的拱形钮,这种壶钮在壶中十分少见,因此给人耳目一新之感。壶身上以泥绘装饰有缭绕的雾气,似真似假,似梦似幻,让人分不清真假,神秘莫测。这种感觉也正好应和了作品主题“琼楼金阙”的主旨(见图1)。
图1 琼楼金阙
何谓琼楼金阙?我们常用它来指代月中宫殿,仙界楼台。如今看来天宫、神仙之类的都是古人杜撰出来的,现代科技飞向了外太空,只发现了广袤的银河和未知的宇宙。有人认为这是古人的无知和封建迷信下的产物,也有人觉得这一切都真实存在于多维空间,不管是什么解释,这都不影响我们去想象这美好的一切。谪仙人李白云“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罗大佑在他的成名曲“童年”里唱到:“没有人知道为什么太阳总下到山的那一边,没有人能够告诉我山里面有没有住着神仙……”我们每个人都是这样好奇着、幻想着、迷糊着一天又一天长大。虽然长大后才知道童话故事都是骗人的,但这并不妨碍我们想象着九重宫阙上的一切:富丽堂皇的亭台楼阁,无所不能的神仙,美丽的嫦娥仙子,威仪的玉皇大帝,还有那弼马温偷吃的蟠桃,猪八戒嚼过的人参果……他们都隐没在白茫茫的云雾中,不真切,不真实,离我们那么远,但是又仿若就在身边。
古代神话是建立在民意的基础上诞生的,即使社会变革,科技进步,但是依然存在于我们的文化传承中。作者巧妙地将这种缥缈虚幻的古代人们臆想中的事物以紫砂艺术的形式呈现出来,显示了紫砂艺人的精巧构思和紫砂壶艺的神奇技艺。静谧安宁的夜晚,对着那一轮皓皓明月,泡上一壶香茶,慢慢品饮,此时清风袭来,衣袂飘飘,仿若羽化登仙,这种美妙滋味岂不是赛神仙。
从作品“琼楼金阙”的赏析我们可以看出宜兴紫砂壶的创作非常讲究因地制宜,在此基础上也追求着意境的升华和美感的凝聚。虽然是一把小小的茶壶,可以施展的创作空间并不大,紫砂艺人极尽自己的想象,运用紫砂泥化腐朽为神奇,创造出了一把又一把造型各异,风格独特的紫砂壶。在未来,我们也希望有更多具有创新性、传承性的作品出现,可以壮大紫砂队伍,丰富其造型以及文化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