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先进
(安徽省濉溪县第二中学)
2020 年9 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中指出:“基础教育是立德树人的事业,要旗帜鲜明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品德教育,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引导学生自尊自信自立自强。……同时,要挖掘其他课程和教学方式中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实现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
高中阶段是学生从少年儿童过渡到青年的关键期,是价值观、世界观形成的重要时期,也是思政教育的关键期。如何在地理教学中开展思政教育,实现“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笔者尝试以地理研学活动为切入点进行实践探索。
显性教育是指直接、明晰、公开地向教育对象表达教育目的、教育内容以完成教育任务的教学活动。隐性教育是指伴随在正式课程之中随机进行,以潜在的方式和途径对学生施加影响,间接对学生进行核心价值观教育的一种手段和方式。高中课程有显性思政课程,也有隐性思政课程,还有两者兼而有之的课程。(见表1)
表1 高中主要课程的思政教育定位
从思政教育的角度看,高中地理属于隐性思政课程。在进行地理教学设计时,合理渗透思政教育,能够帮助学生树立对国家民族的责任感,有利于实现立德树人教育目标。
地理研学活动作为一种综合实践活动,立足于具体情境,是培养学生地理实践素养的重要载体。地理研学活动是一种通过实践去验证地理现象、地理原理、地理方法的教学活动,具有自然科学实践的特点。所以,地理研学活动中的思政教育并不是直接明晰地对学生进行价值观教育,而是潜移默化地渗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隐性思政教育的方法实现学生情感的认知和升华。
隐性思政教育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着力于学生个性发展和多元化需求,注重引起学生的情感共鸣,关注学生的道德内化。这其中,有些要求与地理研学活动的契合度较高,如在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个性发展”“多元化需求”等方面;但在“道德内化”方面,地理研学活动并不具备优势。为了实现“道德内化”,研学活动内容要明确对应社会主义价值观内容,即有针对性地设计研学活动。
通过知网主题关键字检索,将“研学”作为关键词有 3328 条结果,“研学设计”有 217 条结果,“研学方案”有59 条结果(见表2)。从知网主题检索可知,自2016 年以来,“研学”正逐渐成为热点主题,主题关键词检索结果年平均增长率接近100%;与“研学”相比,“研学设计”和“研学方案”的后期增长速度较快,一定程度上揭示了研学活动研究开始重视“研学设计”和“研学方案”。在59条“研学方案”中有30条是以“地区(省市)”为研学区域设计研学活动并进行研学研究的。
表2 基于“中国知网”主题关键词检索的“研学”研究趋势统计
研学设计是指对研学目标、研学对象、研学内容进行分析研究,并对研学过程进行预设性的安排,根据实践经验进行合理化修正形成研学方案的研究行为。研学设计的结果是研学方案。
一般而言,研学方案的设计方法有两种:一是调查某一地点(景点、农场、工厂等),分析这一地点可以展开的研学内容,然后设计研学方案;二是根据研学目标和内容,在较大区域(跨市甚至跨省)选择能够较好完成研学任务的地点,设计研学活动方案。
在“中国知网”主题检索出现的59 条“研学方案”中,多数为采用第二种方法设计的研学方案。此方案的优点是容量大、针对性强;缺点是距离远,用时长。普通高中学生很难有较长的时间参与研学活动,所以“用时长”这个缺点使得此种研学方案不能被频繁使用。有鉴于此,本文采用第一种设计方法设计研学方案,虽然此方案容量小,研学内容单一,但是用时少、研学过程紧凑的优点与高中生的学习现状契合度较高。
优质的研学活动设计应具有一定的隐性思政教育功能。在进行研学活动设计时,设计者要有预设,明白哪些“问题”可以带来思政教育效果,哪些问题不能。以“蒙村农业园”为例,教师需要进行问题库的建设和分类。根据研学内容,我们把所有的导向问题分成四类,同时确定每一类导向性问题能够达到的隐性思政教育功能。利用这些内容,在以后的研学活动设计中,教师就可以灵活地选择导向式问题组合,开展隐性思政教育。(见表3)
表3 “蒙村农业园”研学问题库
基础教育是立德树人的事业,思政教育解决“培养什么人”的根本问题。社会主义教育培养出来的人才必须拥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因此,在设计地理研学活动前,教师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深入了解是必不可少的。地理研学活动设计中导向性问题的思政教育直接针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有利于提高思政教育的效果,也有利于后续研学活动开展时的选择和使用。如以下两例:
问题1:走访蒙村种植园,调查过去30 年,哪些农业区位因素发生过变化,分析这些变化对蒙村农业种植方式的改变有哪些影响?意在让学生体会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成就,感受社会主义的富强、民主、文明和和谐等,形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问题2:政府在蒙村农业生产类型转变中起到什么作用?如果你是蒙村的管理者,你会如何做?意在引导学生感受政府在社会发展中的积极作用,培养学生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等理念。
思想道德水平的提升是个体认知发展的内化过程。地理研学活动问题导向式设计需要遵循认知发展的规律,即从简单到复杂、从实践到情感升华。设计导向式问题,形成符合人的认知发展规律的问题链,可以有效提升学生的地理认知水平和道德水平。
如“蒙村农业园”研学活动中的问题链设计:A.咨询蒙村种植园的租种价格,选择租种作物,3 人为一组,体验农业生产活动。B.请教农户作物亩产量和作物价格,计算自己种植作物的产量和收益。C.计算自己的劳动时间,向工作人员请教生产过程中还需要投入哪些劳动,劳动时间分别是多少?根据收益,计算自己的单位时间劳动价值……
此设计引导学生积极参加研学活动,体会公平、富强、诚信、敬业精神重要性,层层递进完成价值观层次提升,强化学生中华民族传统道德情操,完成情感升华,促进学生独立人格的形成。
高效开展隐性思政教育研学活动的前提是丰富高效的研学资源。研学资源获取的途径主要有三个方面:教师实地考察、学生和家长提供资源、互联网资源。教师实地考察获取资源的过程谈不上高效,好处是准确、细致。学生和家长提供的资源最大的优点是丰富,但准确性和适用性不足。通过互联网获取资源最大的优点是高效,随着信息技术的进步,教师很容易获得所需要的信息,整合信息后即可高效获得适当的研学活动资源。
隐性思政教育融入地理研学活动要做到思政教育内容与地理研学活动内容的融合。思政教育中思想道德培养是核心,地理研学活动是对学生知识结构的验证和再学习,把思政教育理论的核心放入研学活动中验证和再学习,把两者有机地结合起来,有利于开展思政教育,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
教师的一言一行具有示范作用,可以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所以,在研学活动中完成思政教育,需要教师具有较高的思政教育水平和道德水平。拥有较高思政教育水平的教师在设计研学方案时,会自觉地把思政教育内容隐含在研学方案中;拥有较高道德水平的教师在开展研学活动时,会成为学生的道德榜样,促进学生的正确社会主义价值观的形成。
在基础教育阶段,把思政教育和学科教学相结合,有利于完成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地理研学活动中融合隐性思政教育是新时期德育教育很好的实践和探索,值得任课教师深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