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核心期刊潜力作者的发掘与培育

2021-08-25 17:26张筱园
新闻世界 2021年7期
关键词:发掘培育

张筱园

【摘    要】作者队伍建设水平是学术期刊办刊质量的重要体现。非核心期刊加强对潜力作者的重视程度,是期刊作者队伍建设的需要、服务知识创新的需要,也是兼顾效率与质量的需要。非核心期刊可从查阅日常来稿、跟踪研究团队、参加学术交流活动等途径发掘潜力作者,通过稿件审改、组织讲座等途径实现对潜力作者的指导与培育,同时加强服务与沟通,增进与潜力作者的情感联系。

【关键词】非核心期刊;潜力作者;发掘;培育

【基金项目】广东省高等学校学报研究会2020年重点项目“碎片化传播背景下学术期刊编辑的主体性功能拓展研究”(20200206)。

一、引言

作者队伍建设水平是学术期刊办刊质量的重要体现。作者队伍壮大,高水平作者多,期刊稿源质量就高,办刊质量就有保证。按照在学术上的成长经历,可将作者分为潜力作者、优秀作者、专家型作者。[1]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的青年教师、科研人员,生产一线的工程技术人员,研究生等处于学术成长期,都是具有学术发展潜质的作者,都可纳入潜力作者的范围。潜力作者是学术期刊作者队伍中的重要力量。非核心期刊(本文所提非核心期刊指的是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期刊、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来源期刊以外的学术期刊)在稿源质量稍逊于核心期刊、优秀作者相对不足的情况下,更应提高对潜力作者的重视程度,在积极拓展稿源、稳定优秀作者群的同时,加强对潜力作者的发掘和培养,以充实作者队伍,促进期刊办刊质量的提升。

二、非核心期刊加强潜力作者发掘和培育的重要性

(一)期刊作者队伍建设的需要

优质而稳定的作者队伍是学术期刊内容质量的保障。偶尔投稿就再无下文,这样的零散作者群是难以支撑刊物高质量发展的。期刊必须有一批具有良好的学术研究能力与写作能力、把握研究发展趋势、具有学术创新思维、对刊物有一定忠诚度并保持良好合作关系、作品质量过硬且人员相对稳定的作者队伍,才能保证刊物的长期良性运行。非核心期刊拥有的优秀作者群规模相对是比较有限的,专家型作者就更少,作为期刊发文主力军的其实还是潜力作者。因此,对潜力作者的发掘和培养对于非核心期刊作者队伍建设来说至关重要。

其一,潜力作者的数量和质量决定了非核心期刊作者队伍的质量。因为非核心期刊的优秀作者相对较少,因此期刊作者队伍的质量很大程度上是由潜力作者的数量和质量決定的。其二,潜力作者是期刊作者梯队良性发展的动力源。优秀作者都是从潜力作者成长发展起来的,从本刊物发掘培养的优秀作者对刊物具有更深的感情,更能体现对刊物的忠诚度,更能保证作者队伍的稳定。同时,源源不断的潜力作者群可使整个作者队伍充满活力。

实践中,不少非核心期刊认为自己培养作者“劳而无功”,因为潜力作者往往在学术和职称上更进一步之后,多数将稿件投向了核心期刊。这种情况确实存在,但也并不是绝对的。本刊就有不少优秀作者自研究生时期起就在本刊发文。有一位外校老师中级职称时就在本刊发文,该老师学术诚信和学术基础较好,有学术创新意识,编作交往中编辑老师与其建立了愉快的合作关系,常常就学术问题进行切磋讨论。当编辑老师对其稿件提出修改或退稿意见时,该作者也能欣然接受。该作者职称晋升之后,依然笔耕不辍,积极向本刊投稿,保持了旺盛的学术生长力,成为本刊优秀作者群中稳定的一员。可见,只要编辑足够用心,是可以留住优质文章和优质作者的。特别是高校学报、行业系统办的学术期刊等,近水楼台,培养潜力作者具有极大的体制和资源优势。核心期刊毕竟有限,不可能满足所有作者的发表需求,大量的文章都需要投向非核心期刊。因此,非核心期刊更应坚定信心,以高质量的编辑工作,将更多潜力作者培养为刊物的优秀作者。

(二)破除“五唯”顽疾,服务知识创新的需要

核心期刊刊载文章整体水平比较高,这是期刊整体实力决定的。但任何一家期刊,其编辑及其依靠的审稿专家也是一个有限和相对固定的群体,往往有其偏好和倾向性,加上期刊本身也有办刊宗旨和办刊方向上的局限性,因此不能在核心期刊发表,并不一定代表文章水平不高。实际上,不少核心期刊(当然并非全部)都有不明言的学历、职称、工作单位、课题层次上的门槛限制,使不少学术“青椒”(高校青年教师别称)喟叹核心期刊发表之难。其实,辩证来看,有亮眼课题或高级职称作者,其论文并不乏凑数和急就之作,而青年作者(包括研究生)的论文,也不缺少经过认真调查思考,有学术创新意识的优秀作品。笔者曾收到一篇出自助教之手的论文,写的是成人非正式学习。“非正式学习”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出的“教育2030行动框架”内容之一。该论文抓住当前成人教育研究的前沿热点,进行了认真的深度访谈,材料丰富,思考独到,笔者第一时间将该文送审。作者根据复审意见将文章修改完善,文章经编校之后发表。该文后来被人大复印报刊资料《成人教育学刊》全文转载。青年处于学术生长活跃期,是学术生命旺盛、学术热情高涨的群体,他们思想活跃、思维敏捷,少一些研究惯性、惰性和路径依赖,更具有问题意识、创新意识和探索精神。许多成名的专家学者,其主要学术成果的发端,其实也在中青年时期。有论者指出:“从科学发展的规律来看,不少蕴含自然和社会重大学术成果的论文,其最初状态往往并非‘亮丽,这就需要学术期刊编辑以其独到的职业素养和敏锐性,‘挖掘出这样的‘可造论文”,“相信这应该是学术期刊编辑的共同职业存在感和成就感”。[2]因此,从发掘学术新人、服务知识创新的角度来说,发现潜力论文、培育潜力作者应是非核心期刊办刊的题中应有之义。

2020年12月,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教育部出台《关于深化高等学校教师职称制度改革的指导意见》,提出要克服唯学历、唯资历、唯“帽子”、唯论文、唯项目等倾向;规范学术论文指标的使用,论文发表数量和引用情况、期刊影响因子等仅作为评价参考。[3]文件的出台表明相关部门已意识到“以刊论文”“以文评人”对人才评价、科研成果产出所带来的严重后果,并着手匡正和改进。在此背景下,非核心期刊更应抓住机遇,积极鼓励和大力挖掘潜力作者的优秀作品,既为破“五唯”,也为自身抢占先机、做强内容赢取优势。

(三)提高期刊内容质量,兼顾效率与质量的需要

一本期刊,其年均发稿量与来稿量往往呈一定的比例关系;短期内的来稿与当期发文量也有一定比例。在保证正常出刊进度的条件下,对来稿的取舍是编辑部需要把握的重要问题。非核心期刊来稿质量不能与核心期刊相比,这是客观事实,因此对潜力作者及其文章的发掘和培育就成为必要的策略选择。如若单纯追求高职称、大项目论文,就会因偏颇而导致费力和功半,对期刊质量和影响力并无太多帮助。而如若放任关系稿、人情稿横行则更不可取。对文章的取舍,质量始终是唯一标准。潜力作者论文中不乏让人眼前一亮的上乘之作。对非核心期刊来说,在专家文章有限的情况下,挖掘潜力作者的优质文章是兼顾效率与质量的必要举措。

有论者指出:“作者队伍科研水平和写作水平高,来稿质量高,期刊的学术质量就有保证;作者队伍庞大,来源量丰富,选择的余地也越大,才有可能优选出高质量稿源。”[4]对于非核心期刊来说,青年学者和研究生论文在来稿中占据了相当大的比例,能否吸引和培育更多潜力作者,一定程度上决定了编辑选稿的“基数”与质量。“基数”和质量越高,编辑选稿的余地就越大,编辑才可以对选稿提出更高的要求,拥有更多的选稿自由度,从而促进刊物质量的提升。

三、非核心期刊潜力作者的发掘与培养策略

(一)潜力作者的发掘途径

1.日常来稿

有经验的编辑往往可以从编辑部自然来稿中发现有潜质的作者。一些青年作者,包括研究生,虽然可能文笔不够成熟,论文形式不够规范,但有问题意识,对论题有自己独到的思考,或能在常规选题中提供不一样的视角;也有一些年轻作者在来稿中展现了良好的学术规范、学术基础、学术敏感性,在论题选择、文章组织、逻辑结构、文笔运用等方面都表现出一定的成熟度,显示出个人的潜能或接受过良好的训练;还有一些来稿显示作者在留学或访学的过程中,或参与高级别的课题项目,这类作者文章通常质量比较高,内容丰富,有较强的参考价值,作者也具有可发展潜力。总之,在学术基础、学术思维能力、学术训练和学术经历等方面表现比较突出的作者,都是优秀作者的发展对象。编辑需要慧眼识文,从中挖掘潜力作者。

2.跟踪研究团队

研究团队从事学科领域的专门研究,往往有专家学者和学科带头人主持,带队攻关项目。团队中的青年教师和研究人员有机会接触和参与学科研究前沿,拥有更好的研究平台和视野,有更多的学术锻炼。本单位、本系统的研究团队与编辑部有较多业务往来,可主动联系;期刊学科方向上的相关研究团队信息也可以通过各种学术交流途径搜集获取,挖掘并吸引潜力作者投稿。应持续追踪团队研究动态,争取最新成果发布。

3.学术交流活动

学术报告、学术讲座、培训、学术研讨会、论坛等学术交流活动往往聚集了众多学科领域的潜力作者,编辑部应利用好机会,宣传刊物,积极与潜力作者联系,争取他们的投稿。大多数成长期的年轻作者,能在核心期刊发表论文的还是少数,大量的发表需求需要借助非核心期刊。非核心期刊应积极争取,网罗更多优质资源,发展更多优秀的潜力作者。除此之外,在学术期刊数字化、融媒体化的发展背景下,微信公众号、QQ群、各出版平台、社交媒体平台等提供了众多网络学术交流互动的空间,深受年轻学者的青睐,也是发现和挖掘潜力作者的重要途径。

4.其他

编辑部及其编辑在日常的编辑出版活动中会产生广泛的社会联系,这其中也能够发掘出潜力作者。如单位系统入职不久的博士,他们有自己的学术社交圈,而圈中成员往往就含有期刊所需要的潜力作者。

(二)对潜力作者的指导与培养

1.稿件初审阶段

初审阶段,责任编辑就文章的学术诚信、形式规范、学术基础、选题价值、是否符合办刊宗旨等作出判断,决定送复审、先行退修或是退稿。对于内容有价值,但形式不太符合规范的论文,应指导作者查看期刊的格式体例、参考文献著录规范,帮助其修正格式。对于引用查重超限的论文,应分析其超限原因,帮助其分辨不当引用与抄袭的区别,对于前者应指导其修改。有些文章选题很好,但逻辑结构不够清晰,如后一部分夹杂着前一部分的内容,说完成效又回头说问题等,编辑应帮助其理清头绪,明晰思路。还有一些文章论题不够聚焦,多个中心,编辑应帮助其提炼主题,对于与主题无关但有研究价值的内容,鼓励其另文论述,达到潜在约稿的效果,作者也能感受到编辑的尊重和用心。而对于内容质量较好,但不符合刊物办刊方向的文章,應当感谢其投稿,肯定其文章水平,诚恳说明退稿原因,欢迎今后另投适合的文章。对于非核心期刊来说,来稿可能存在更多基础和技术上的毛病,编辑应用心发现、耐心指导,尽力挖掘潜力作者并帮助其提高。

2.稿件复审阶段

经过复审,审稿专家会对稿件提出更进一步、更深入的修改意见,编辑应将审稿专家意见、编辑部根据自身办刊标准和发表要求提出的修改意见一次性准确告知作者,避免多次返修。实践中,有些复审意见属于小修,如要求补充数据材料、对比材料、说明材料、验证材料等,或某部分讨论不够深入需进一步开掘,等等,作者只需作局部修改即可。而有些意见涉及观点偏颇,论述偏离中心,理论阐述过多而应用较少,或理论与实践结合不紧等,需要作较大幅度的修改。本刊常常收到一些来自基层市县开放大学的教育类文章,有些文章在成人教育、社区教育等方面有很丰富的实践内容,但作者往往不具备很强的理论阐述能力,有时论题设得过大,论述吃力,文章反而显得单薄。对于这类文章,应指导作者聚焦中心,切合实际设定论题,根据自己的能力和丰富的实践基础写出有自己特色的论文。编辑部还应根据需要给作者提供同类文章的参考范例,以提高其修改的准确性。对于改动较大的论文,最好在审稿意见之外加上原文批注审改稿,这样有助于作者准确理解审改意见,完善修改,减少返修。此外,应请作者附修改说明,作者对修改有不同意见的,如果合理,应尊重作者的意见。

3.校样修改阶段

请作者参与校样核对已成为大部分学术期刊的通常做法。在参与校对的过程当中,作者可对论文的学术规范、体例规范等获得更深刻的理解,同时也在精审细校的过程中培养治学的严谨态度和精益求精的精神。

此外,期刊还可以通过举办论文写作讲座,在网站主页、微信公众号推送论文写作规范和注意事项,策划青年作者专栏等途径,实现对潜力作者的指导与培养。

作者的成长是循序渐进的过程,很多优秀作者都是在编辑的指导下,通过学习大量的审稿意见成长起来的。[5]在审改的过程中,编辑潜移默化地参与了对作者论文写作的指导,帮助提高论文稿件的质量。有潜质的作者往往在修稿过程中即能体现出较高的悟性、认真的治学态度和良好的修养,此类作者应作为期刊作者队伍的重点培养对象。非核心期刊来稿质量参差不齐,编辑需要更为用心、耐心,关注潜力作者的发掘与成长,做青年作者的良师益友。

(三)加强服务和沟通,增进情感联系

1.快速处理稿件,协助处理事务性工作

有潜质的作者资源是期刊共同的争取对象,对非核心期刊来说,更应以优质的服务争取潜力作者对期刊的好感和信赖。期刊收稿后应及时告知作者稿件处理进度,是否需要修改或是建议另投他刊,以免耽误作者时间;对于选题较新、有时效性、质量较高的来稿,应第一时间处理,优先刊发或安排网络首发。编辑部内部流程复杂,作者有关稿酬、样刊寄送等事务性问题,应协助处理解决,增进作者对期刊的好感度。

2.人性化沟通,增进情感联系

要摒弃“作者求编辑部发稿”的心态,在编作往来中切忌使用居高临下、冷漠生硬的措词和口吻,要尊重作者的劳动成果。来稿论文都是作者的心血,期待着期刊公允的评价。对于退修的意见,应先肯定文章的总体质量和长处,再详细说明修改意见,修改意见应具有说服力,可用“建议……”等委婉用词。对于退稿意见更要谨慎措词,先指出文章的闪光点,然后说明退稿原因,应使用委婉客气的语言,做到“退稿不退人”,如“文章内容有创新性和实践意义,但不太适合我刊选题范围,请另投其他合适刊物,感谢您对本刊的支持,欢迎继续关注,将您研究的最新成果投寄本刊。”作者(特别是青年作者)投稿的心理是敏感的,编辑一句肯定和鼓励的话可能激发作者进取的信心;一个生硬、轻蔑的拒绝可能瞬间浇灭作者研究的热情。编辑不仅在为稿件把关,也在为作者指路。期刊在编作往来中应体现人性化的关怀,加强与潜力作者的良性互动,增进情感联系,这也有助于提高潜力作者对期刊的忠诚度和好感度。

3.持续追踪,体现用心

潜力作者往往都是年轻人,学术生命尚处于起步阶段。非核心期刊不能把目光局限于作者投来的一两篇稿子,而应将其作为期刊作者队伍建设中的重要力量用心培育,收获更多更好的后续来稿,使期刊作者队伍不断壮大,稿源不断丰富。在如今新媒体平台发展迅速的情况下,持续追踪会更加便捷高效。如可利用公众号平台、QQ群、微信等向潜力作者推送学术报告、研讨会消息,邀请其参加期刊组织的专栏征文、学术活动等,并可通过线上线下活动促进与潜力作者的沟通交流,让作者感受到期刊对自己的重视和用心。

注释:

[1]吳红艳,刘义兰,王菊香,宋春燕,韩燕红.论科技期刊编辑培养优秀作者群的策略与措施[J].编辑学报,2016(06):522-524.

[2]樊秀娣.正视“以刊论文”带来的严重后果[N].中国科学报,2019-06-05(1).

[3]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教育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教育部关于深化高等学校教师职称制度改革的指导意见[EB/OL]. http://www.gov.cn/zhengce/zhe-

ngceku/2021-01/27/content_5583094.htm,2020-12-31.

[4]韩翠丽.高校学报企业作者群的开发和培育[J].当代职业教育,2014(01):82.

[5]王晓珍.科技期刊优秀作者队伍建设[J].编辑学报,2018(05):538-540.

(作者单位:广东开放大学学报编辑部)

责编:周蕾

猜你喜欢
发掘培育
“一例多境”培育初中生法治意识
第十二道 共同的敌人
未来或可培育无味榴莲
第十道 生相克
蟑螂
小学美术个性化教学的策略研究
考古发掘之后的文物保护探讨
美育在中学语文教学中的作用
作文立意的探究
浅谈农村幼儿教育中本土资源的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