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时代”如何推出“慢读”报道

2021-08-25 17:26何珂
新闻世界 2021年7期
关键词:深度报道

何珂

【摘    要】快节奏的生活方式、碎片化的传播语境和加速迭代的传播技术,使得浅阅读成为当下信息消费的一种主流形态。在这样的背景下,那些采访深入扎实、保持客观理性、带着温度思考,能提供重大事实与权威解释,同时也花费较多时间的深度报道,似乎成为了稀缺产品。本文以《安徽日报》“聚焦种业强省”系列报道为例,探析在“快时代”一线记者如何秉承匠心精神,善抓时效、扎实采访、用心写稿,为受众呈现出专业度高、内容有营养的深度报道。

【关键词】快时代;深度报道;匠心精神

你会静下心来,花十分钟阅读一篇深度报道吗?也许很多人的回答是否定的。那么,还有没有必要坚守新闻工作者的匠心精神,让采访更扎实、全面,让报道更专业、深入,给受众以更全面的视角、更深刻的分析、更专业的深度报道呢?这个问题的答案是肯定的。但面对浅阅读的流行,深度报道的关注度和传播效果面临新的考验。

今年,《安徽日报》策划了“聚焦种业强省”系列报道,记者第一时间追踪热点事件、俯下身实地走访、与专家学者面对面探讨,挖掘热词背后的意义,解读社会关注的问题,推出的一系列高质量稿件,在当今“快时代”纷繁芜杂、形形色色的内容当中,给读者带来了独特的、不一樣的体验,不仅收获了传播流量、社会效应,还发挥了党报主流媒体的舆论引导作用。

一、善抓时效、精心策划,用理性与深度挖掘热点背后的新闻

(一)紧跟时事热点,做好舆论引导

如果说今年年初最火的词是什么,“农业芯片”肯定是其中之一。

种子被称为“农业芯片”。去年底,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了今年要抓好的八大重点任务,“解决好种子和耕地问题”被列为其中之一;今年2月底,中央一号文件正式发布,明确要打好种业翻身仗;今年全国“两会”期间,种子也成为了代表委员们热议的高频词汇。

作为党报,要做好经济社会重大问题、热点问题的舆论引导。而所谓热点问题,简单来说就是社会在某一个时间段内,关注度高、讨论次数多的事件或者话题。种子话题无疑是一个值得主流媒体关注的热点话题。当时,很多受众并不知道为什么要高度关注种业、“卡脖子”问题究竟有多严重、安徽种业情况怎么样等,这个时候,如果没有主流媒体的发声,在新媒体语境下,自媒体可能借机炒作制造流量。党报理应第一时间回应受众关切、引导主流舆论。

(二)结合题材特点,突出新闻亮点

种业是个大话题,为深度挖掘“农业芯片”这个热点话题背后的内容,要选择合适的形式。

策划小组选择了系列报道,就是采取系列形式、间隔时间、版面安排相对固定的多篇报道,来达到对所要报道内容主题的深化。我们希望能够从多侧面、多角度围绕种业主题反映各方面的情况,内容博而不散,呈现给受众最大的信息量。同时,能够做出思辨性的剖析,讲清来龙去脉、发展变化,得出规律性认识,给种业未来发展以理性的启迪。

当然,系列报道不同于单篇报道,它对每篇稿件之间的逻辑关系要求高,因此前期策划非常重要。在收集了有关种业大量素材进行学习探讨之后,策划小组成员逐步形成共识,要求系列报道每篇都要突出新闻亮点,既能独立成篇,又能合成清晰画幅。

首先,要回应受众关切。网上充斥着大量种业“卡脖子”的言论,那么情况究竟如何?如果存在“卡脖子”现象的话,“卡”在哪里?如何解决?系列报道的第一篇就从种业整体情况来进行问题剖析;其次,每篇稿件之间要逻辑清晰。种业发展的过程主要是种业的保护、开发、利用、推广。最初,策划小组计划按照过程来安排稿件,但推进过程中发现,种业专业性极强,农作物和畜禽种业在保护方面共性较多,但在开发、利用、推广方面,差异性较大。所以,最后决定第二篇从保护的角度,系统分析农作物和畜禽种业保护问题,第三、第四篇再分别从农作物、畜禽深度分析种业开发利用方面的现状和问题。

按照传统的写法,最后一篇是总结,即如何做大做强种业,但是策划小组认为要从更具体的角度来分析问题,突出特色,让稿件更有现实意义。种业竞争的本质是科技创新能力的竞争,主体主要是企业。因此,最后一篇的落脚点就是如何培育创新主体,做大龙头企业。

二、采访扎实、不断学习,用专业与态度了解新闻背后的故事

(一)好新闻是跑出来的

不得不承认,有些记者更愿意选择坐在办公室里打电话、发微信、视频连线来完成采访。并不是说这种形式不好,在时间有限的情况下,采用新技术、新方式第一时间获取信息,并非不可。但脚底板下出新闻——汗水永远是写作最好的墨汁。

在“聚焦种业强省”系列报道的采访过程中,记者走进了合肥、宿州、黄山、阜阳等地的种子企业、保种场等,深入保种、育种一线,了解最新一手信息。在歙县深渡镇中蜂保护区内,为了近距离观察蜜蜂、了解皖南中蜂的习性和保护的重要性,记者跟随保种场负责人走进养蜂场,打开蜂箱的一瞬间,嗡嗡声充斥耳边,内心虽然害怕,但是带着好奇心和责任心,记者打开手机,拍摄视频、观察蜂巢组成,与养蜂人面对面交流,通过问答的形式,深入了解为什么要保护、怎么保护,保护还需要进一步做些什么;记者也走进了栖身于安徽农业大学的家畜基因库,亲眼看到大大小小的钢瓶里,浸泡在液氮中的地方生物组织采样;记者还走进了安徽荃银高科种业股份有限公司、安徽华成种业股份有限公司、合肥丰乐种业股份有限公司等,了解到最新分子育种技术和行业发展的情况等。

在“快时代”,记者必须保持去一线“慢采访”“深采访”的初心,因为,只有沉得下去,才能让采访对象敞开心扉,才能真正抓到“活鱼”。在与从业人员的对话中,他们的专业话语,经常能够激起记者的求知欲,一环接着一环探析事情真相。在采访之前,记者并不了解经济作物种子的情况,但在安徽荃银高科种业股份有限公司有专门的瓜菜种子公司,我们对公司负责人进行了深入采访,方才了解中高端品种的种子主要依赖进口,甚至出现 “进口种子按粒卖、国产种子论斤卖”现象。同时,在多次实地走访中,记者也发现了保种场存在着一些问题,比如设施相对落后、养舍面积较小、专业人员不足等,这些内容如果不下基层,很难获得。所以,如果没有这些不怕累、不怕苦、不怕脏的“跑”,报道难以做到有血有肉。

(二)专业性是学出来的

约瑟夫·普利策曾说,倘若一个国家是一艘航行在大海上的船,新闻记者就是船头上的瞭望者。他要在一望无际的海面上审视一切,及时观察海上的不测风云和浅滩暗礁,并及时发出警报。在这个被引用无数次的比喻背后,也暗含着一个先决条件——媒体人的专业性。

与平常的一线调研不同,“聚焦种业强省”系列报道专业性强。比如,种质资源是什么,种质资源基础性研究和育种有什么关系,农作物、畜禽、经济作物的种业发展情况有何不同,甚至还有育种中的专业名词等。对于种业这个新领域,记者刚接触的时候难免有点懵,这需要大量阅读、查看有关资料,也需要多下基层,与专家学者、一线从业人员进行沟通、学习。在这组报道中,记者多次前往畜禽保护中心,向中心内各个领域的专家请教,也多次前往安徽农业大学、安徽农科院等地与专家学者进行面对面沟通交流、深度访谈。

学习的过程无疑要耗费很多时间,但是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受众对媒体专业性的要求越来越高,记者必须做到专业、更专业,否则只能做些外围性的报道,无法挖掘和发现核心事实。而通过深入学习后,方能由抓问题切入新闻,以思想性凸显价值,为受众呈现兼具新闻性、思想性与可读性的深度报道。

三、用心写作、有情有力,用角度和细节留住受众的目光

(一)改变文风,坚持问题导向

在写作过程中,注重问题导向,是每一位新闻工作者必须强化的素质。在系列报道的写作过程中,记者坚持改进文风,坚持问题导向,做到直面问题不回避。

说到种业,很多人会想到“卡脖子”,那么为什么“卡”,“卡”在哪里,怎么办?这些问题,第一时间出现在记者的脑海中。在写作过程中,必须回答好这些问题。为此,在这组系列报道中,推出了《种源“卡脖子”究竟“卡”在哪?》《种业“基因库”,怎么建?》《作物种子如何“升级换代”?》《畜禽种业卡脖子难题如何解?》《种企如何成为创新主体?》这五篇报道,从种源“卡脖子”到种质资源保护开发,再到作物种子“升级换代”、畜禽种业难题以及种企成为创新主体等方面,深刻剖析我省种业现状,更从分析问题的角度,探讨解决的方法,报道可读性强、专业性强,后期传播效果好。

其实这也是在改文风。新闻报道不能“写谁谁看,谁写谁看”。改文风,就是要始终想着群众需求、及时回应群众关切,撰写出在快节奏的当下人们愿意花时间看的精品。“聚焦种业强省”系列报道就是紧紧围绕人民群众广泛关注的热点问题组织报道,以独特视角记录种业发展情况。

(二)文字精简,不丢新聞细节

真实是新闻的生命,简练是对新闻语言的基本要求。在快节奏的当下,没有人愿意花时间看那些空洞的概念和空泛的议论,如果新闻中的语言冗长乏味,那么其宣传效果肯定会大打折扣。所以,记者在写新闻稿件时,要做到简练、再简练。

以系列报道的第一篇稿件《种源“卡脖子”究竟“卡”在哪?》为例,小标题分别从品种、基础、主体三个方面回答了大标题提出的问题,每个小标题下的内容,文字也十分简洁。“种源依赖进口,被形象地称为‘卡脖子”“与全国一样,在猪、牛等畜禽、水产、大豆、蔬菜、马铃薯等种源上,我省对进口种源依赖程度较高,是‘卡脖子主要领域”“对种质资源的保护和开发利用不足,也是‘卡脖子问题之一”……这些文字,并没有过多的描述,甚至可以说没有一个无用的词汇,简单明了地解释“卡脖子”的关键点在哪里,让受众一目了然。

当然,只有简单的文字,有时候也会让受众觉得文章读起来味同嚼蜡。要想让稿件丰满起来,细节至关重要。新闻中生动的细节能在“细微之处见精神”,再现新闻事件场景,深化主题,打动受众。《作物种子如何“升级换代”?》一文中,“几次低温寒潮”“进入孕穗期”这些话语,都让人非常有画面感,而且为后面介绍种子做了铺垫。《畜禽种业卡脖子难题如何解?》一文中,“从2011年3月起的各品系孵化记录摆满了整个书柜”“比如生猪10个月、甚至12个月才能繁育一代”这些细节描写,都非常生动形象地刻画了畜禽种业育种之难。这些细节也能进一步深化主题,增强报道的画面感、真实感和传播力,为报道生辉增色。

总之,面对新闻传播的“快时代”,需要有“慢工出细活”的功夫,这要求记者要有一份匠心精神,多跑、多问、多看、多记、多想,在快节奏和阅读碎片化的时代,挖掘更多新闻背后的故事,不断探寻事情的真相,从而更好满足受众的多层次新闻需求,而这也是传统纸媒提升影响力、传播力、竞争力的着力方向之一。

(作者单位:安徽日报社)

责编:姚少宝

猜你喜欢
深度报道
论新媒体时代传统媒体深度报道的选题策略
《南方周末》新闻选题策划特色研究
新闻策划让新闻报道深一度
新媒体时代,图片故事应有哪些坚守和创新
SWOT分析法下网站新闻深度报道的研究
以读者文化需求为目的的文化深度报道策略
地方高校《深度报道》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
浅谈事件性新闻在深度报道中的策略与思考
机遇与变革:网络媒体深度报道新动向探析
新媒体环境下深度报道的现状与生存转型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