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翅
【摘 要】在新媒體技术不断迭代的今天,新闻产品的生产也在深度融合各类媒介的特点,增强互动性与体验性,使受众参与到新闻事实的建构中来,以更好地吸引受众的注意力。在这样的大环境下,笔者结合自己的新媒体从业经验,试对容易混淆的互动新闻与数据新闻进行区分,在保证新闻真实客观的前提下,基于新闻产品的内容生产和呈现技术两个大的层面对记者所应具备的能力进行深入探讨。
【关键词】新媒体;互动新闻;游戏化思维;团队合作
随着新媒体技术的发展,传统的新闻业态逐渐被解构。在这样的大环境下,新闻从业人员从受众心理需求的角度对新闻行业的专业性进行深入的思考,不断对新闻生产方式进行新的尝试,出现了互动新闻这一比较新颖的新闻产品。在受众看来,数据新闻与互动新闻有较多相似的地方,但事实上,这两者的底层逻辑有本质的区别。笔者将从互动新闻与数据新闻的异同出发,逐步梳理在新媒体环境下,互动新闻产品的制作对记者能力提出的新要求。
一、互动新闻与数据新闻的异同
根据新闻记者亚历山大·霍华德的定义,数据新闻是“收集、清洗、组织、分析、可视化和发布数据,以支持新闻业的创造性行为。”[1]而对于互动新闻,如果我们梳理一下新闻业发展的历史,其实这一概念并不新。在较早的时候,我国就已经有了适应当时媒体特点的互动新闻。比如广播互动新闻:“传受双方以直播为通道,连线为纽带,以热线电话、手机短信等为平台,通过互动交流,共同构建具有新闻价值的事实。”[2]报纸的互动新闻由来已久,热线爆料、媒体活动、记者采访、社区活动、读者来信等都是报纸常见的互动方式。”[3]在当前新媒体技术日益发达的时代,互动的方式发生了新的变化,其即时性、交互手段的多样性,以及VR技术的介入和多感官媒介的发展,使受众身临其境地感受新闻现场这一想法或可成现实。根据互动新闻这一领域的前瞻性著作——《互动新闻:黑客、数据与代码》中的定义,在新媒体环境下,互动新闻是“一种通过代码来实现故事叙事的视觉化呈现,通过多层的、触觉的用户控制,以便实现获取新闻和信息的目标。”[4]目前在新媒体端,数据新闻相对比较成熟,互动新闻虽然是后起之秀,也有了一些比较知名的作品,如《纽约时报》的《雪崩》、《亚利桑那共和报》与今日美国网的《墙》、荷兰广播记者开发的新闻游戏《我是摩苏尔人》和国内的《幸福照相馆》以及《复兴大道70号》。比较一下数据新闻和互动新闻的定义,我们可以发现二者有相似之处:1.都会涉及代码和数据;2.都提到了将内容视觉化。同时,我们也可以发现二者的诸多不同之处:1.互动新闻强调了故事叙事,而不单纯只是提供事实;2.互动新闻强调了多感官的特点,体现了用户在其中的控制性,已经不是单纯的接受信息。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可知,新媒体环境下的互动新闻在诸多层面上包含了数据新闻的特点,但是比数据新闻往前进了一步,体现为叙事性、用户的参与性和建构性。陆定一曾经对“新闻”作了一个经典的定义:“新闻是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而如今由于新技术的出现,新闻已经不仅是发生了的事实,它还体现了发展性,并且有可能因为受众的参与而让新闻事实呈现多侧面性以及变化性,受众本身也有可能成为新闻的一部分。在这种趋势下,新闻记者除了要为受众提供新闻事实之外,还需要具有互联网产品的思维,让受众参与到新闻事实的建构中来,进一步发掘互动新闻的潜力。
二、游戏化思维在互动新闻中的体现
上个世纪60年代,美国传播学者威廉·史蒂芬就提出了“传播游戏观”:“大众传播最好的一点是允许人们沉浸于主动的游戏之中,也就是说它是令人快乐的。”[5]美国学者尼尔·波兹曼也在其著作《娱乐至死》当中大量讨论了新闻与娱乐之间的关系。[6]新媒体环境下,受众长时间受到各类信息的狂轰滥炸,新闻行业内对注意力的竞争日趋激烈,同时还要与其它内容产品竞争。如果还认为只要产品好内容好,就不担心没有受众的话,那么就有可能做赔钱赚吆喝的生意。因此,我们要考虑受众对内容和交互形式的喜好,有针对性地对内容和呈现方式进行设计,对新闻产品和媒体自身进行宣传。2018年春节,为致敬中国改革开放40周年,央视财经频道基于腾讯天天P图首创的“多人脸融合”技术,推出了《幸福照相馆》H5多媒体融合创意互动项目,受众只要上传家人的单人照片,就可一键生成不同年代的全家福,见证40年中国家庭生活的巨大变迁。该作品获得了第二十九届中国新闻奖新媒体创意互动一等奖。[7]这里的互动设计体现了游戏性。游戏化就是将游戏中那些有趣、吸引人的元素巧妙地运用于现实世界或者生产活动,被称之“以人为本的设计”,优先尊重并满足人类的心理动机与需求,而非单纯地优化系统功能的效率。[8]游戏化的关键在于让受众感兴趣。查尔斯·库然特提炼出兴趣优于工作的5个因素:明确的目标;完善的计分系统;及时的反馈;高度自由的个人发挥空间;持续的指导。[9]互动新闻在诸多层面上与游戏有相似性:互动新闻产品需要投入大量时间与精力,一般能够以互动新闻的形式呈现出来的新闻素材都有话题性、故事性和深度,可以看作是一种基于新媒体特点的深度报道。周期性发布的互动新闻也可以设置计分系统,使受众在阅读之后有成就感,类似于电子书软件里的“月任务”。互动新闻中受众通过亲身参与,可以获得即时的体验感,可根据自己的兴趣和关注点来选择不同的事实侧面。新媒体的普及已经在一定程度上培养了受众游戏化的思维和交互方式,在这种环境下,记者要善于与受众做朋友,从新闻事实本身的提炼、事实的呈现方式、受众的兴趣等方面激发受众参与新闻建构的动力,以达到潜移默化吸引受众注意力的目标。
我们在这里提到的游戏化并不是要把新闻娱乐化,而是强调利用各种内容和技术的优势 来激发受众的兴趣。即便是严肃的科学、政治新闻,也可以以一种更符合人性特点的方式来呈现,体现“以人为本”思想,就像国内的许多科学大家,不仅专业学问做得好,同时他们的科普作品也写得生动有趣,这正是考虑了受众接收信息的特点。
三、互动新闻生产中的團队合作
在《互动新闻:黑客、数据与代码》这本书中,作者反复强调了传统记者学习代码的重要性以及对程序员进行新闻业务培训来充实人才库的必要性。笔者结合自己在新媒体的实际工作经验,认为在今天社会和技术日益复杂的情况下,行业内部岗位细分正是专业化的体现,各部门各司其职,不相互代劳其它部门的专业工作。如果要求记者在当前的环境下还是多面手的话,这无疑是舍本逐末。未来,新闻产品的制作不是一个人能够驾驭的,随着受众对内容和呈现形式的要求越来越高,记者团队内部也会出现细致的分工。当前各类自媒体和公众号已经不是靠原始的单打独斗来运作的,而是依靠团队成员的紧密配合。比如人气颇高的公众号“混知”,这一公众号是以竖排漫画的形式来展现各类知识的平台,其中有很多内容与时事新闻热点密切相关。目前这一平台因为内容轻松易懂,符合年轻人的需求,知识趣味性强,线上线下紧密结合,可以说是既赚了人气又赚了财气。2021年4月30日“混知”在其公众号平台发布了招聘信息,招聘岗位有:文案作者、新媒体运营、漫画师、原画动画师、研究员、策划(PR方向)、电商运营、营销文案、发行销售、儿童编剧文案、零食业专家/超级店长、产品营销专家、文创产品开发经理/文创设计师、平面设计师、造梗王/段子手。从上面的岗位分类可以看到,一个优质公众号的背后,必然拥有一个分工详细的团队,只有分工细致,各司其职,才能在最短的时间内提供优质的内容。并且随着受众需求的多样化增长,团队里也出现了许多新的岗位。从互动新闻的角度来讲,这是当前新闻产品制作专业性比较强的领域,在内容的选择上,需要精益求精,选择值得并且能够以互动的形式来呈现的新闻内容,这就需要记者有丰富的媒体从业经验和社会经验以及某个领域的专业知识,具备熟练运用社会科学的诸多方法来进行调查和信息挖掘的能力。而产品的呈现形式、互动方式等则需要记者有计算机学科的相关知识和技能。产品生成以后还需要有专业的营销、策划等人员。只有各专业人士相互配合,才能生产高品质的互动新闻产品。这样的环境下,需要记者有团队合作的能力。当然,这里所说的要摒弃多面手的思维并不是说让记者不去学习新的知识和技能,而是说不要盲目在各个领域进行蜻蜓点水般的尝试。因为,一个人的时间和精力终究是有限的,不可能在所有学科门类都做到样样精通。因此,记者可以找到自己擅长的学科门类,比如农业、经济、政治等,在这一领域深耕,把内容做出深度。
结语
综上所述,在新媒体时代互动新闻在不断迭代,新闻人也需要有新媒体时代的产品思维,这种业务形态可以归纳为一句话:高品质多样化的新闻故事+游戏化互动性的呈现形式+各专业部门分工协作=互动新闻生产。以上的分析和归纳,以期能在具体的新闻采编播业务中为互动新闻的制作者提供参考。
注释:
[1][4]尼基·厄舍. 互动新闻:黑客、数据与代码[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20:31、04.
[2]王声骋.互动新闻:广播新闻改革的新突破[J].中国广播电视学刊, 2005(07):51.
[3]贾小飞.新媒体环境下纸媒互动新闻探讨[J]. 中国报业,2017(13).
[5]William Stephenson.The play theory of mass co-
mmunication[M].New Jersey.Transaction Books,1988:01.
[6]尼尔·波兹曼.娱乐至死[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5.
[7]http://www.ichmw.com/show-10-11439-1.html.
[8][9]Yu-kai Chou.游戏化实战[M].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17:6、4.
(作者单位:四川大学锦江学院文学与传媒学院)
责编:周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