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瓦罐”本纪

2021-08-25 07:37李尔欣
名车志 2021年8期
关键词:瓦罐旅行车底盘

李尔欣

在马车还是主流交通工具的年代,街上其实也有类似今日Taxi的车辆,被称作“HackneyCarriage”。之后随着铁路的延伸,沿途陆续建起“Train Depot”火车站,而成群的出站旅客对于Hackney Carriage来说无疑是送上门的买卖。时间一长,就有部分Hackney Carriage改在火车站附近蹲点拉客,并就此变成专门的“Depot Hacks”。

等到汽车登场后,坐火车出行的已不仅是短途旅客,还有携带多件行李的长途旅客,乃至整车皮的货物。主要搭载双轮轿厢的Depot Hacks更为此衍生出搭载四轮Wagon大篷车的新类型。对此,不少独立车身制造商从中窥得商机,购入便宜结实的福特T型车等车型作为底盘,再装上定做的木制大车厢,专门卖给Depot Hacks。20世纪初,这种配备木制大车厢的专用车型在铁路发达的美国尤为流行,并被美国人直观地改称为“Station Wagon”。

与此同时,使用汽车携带全家出游的需求也在迅速膨胀,而面对这两个日益壮大的新兴市场,掌握资源的整车制造商自然也想从中分一杯羹。比如后来被通用收购的Durant Motors,就在1923年左右,用旗下的Star品牌面向整车市场推出一款名为“Station Wagon”的专用车型。

毫不意外地,這类直击细分市场痛点的车型一经推出便备受相关用户的青睐,尤以喜爱驾车出游的家庭为甚——毕竟那时轿车的尾厢还很难塞进全家的行李。而随着家用场景的盛行,Station Wagon便逐渐从专业商用车转为乘用车市场上的旅行车。

但也正是孕育出旅行车的美国市场,最后迫使旅行车远走欧洲。就拿打造车厢的材料来说,当木材比钢材更易获得并且更好加工时,旅行车普遍搭载木制车厢,而非同系列轿车版本的全钢制车厢,以至于木制车厢一度成为旅行车的标志;但等到用钢材锻造车身能节省更多生产成本时,车厂就不再爱用实木生产车身部件,最多给金属车皮配上木纹装饰板。

而这不过是旅行车在美国市场地位日渐式微的缩影。究其原因,还得“怪”美国人脑洞太大,给旅行车生造出多个足以完全替代的新品种。比如由卡车“提炼”出皮卡,以更强的载货能力取代同样采用卡车底盘的旅行车;然后又有像JEEP这样用“军工基因”把旅行车改造成越野车,进而驯化为SUV的新生厂商;至于其他主流美国车厂,则在经历过20世纪70年代的石油危机后,干脆淘汰二战后刚兴起的超大尺寸旅行轿车,直接用MPV的前身Mini Van取而代之。

如此一来,形同轿车变体的传统旅行车便被挤出美国市场的主流行列。还好,受益于各种机缘巧合,Station Wagon得以在欧洲生根发芽。

尽管在20世纪初,英国也有专门为旅客提供火车站接送服务的Depot Hacks,唤作Estate Car,但在此后相当长的时间里,欧洲人驾车出游主要靠带着外挂的轿车,或者是Grand Tourer等高性能车型。直到Ford UK在1955年左右推出基于Ford Prefect100E四门轿车开发的Ford Squire双门四座旅行车,当代Station Wagon才算在欧洲落地生根。

巧合的是,沃尔沃也于20世纪50年代,在PV444轿车底盘的基础上独立研发出装载能力更强的PV445底盘,随后又基于PV445先后推出厢式货车,以及乘坐更舒适的厢式轿车PV445 Duett,而后者便是沃尔沃V系列旅行车的开山鼻祖。

或许是受这二位的启发,大众在1962年为Passat车系的前任Volkswagen Type 3系列衍生出Volkswagen Type 3 Variant。之后,便是奔驰在1965年用W110底盘打造的230S Estate。至于贴牌Passat B1的Audi 80 Avant则要到1975年左右才会登场。再往后,旅行车就凭借优势显著的载货量、不逊于轿车的操控性,以及高度契合当地人文地理属性的特征而风靡欧洲。

但旅行车在欧洲的统治地位近年已有所松动。自从奔驰、奥迪、宝马在20世纪末至21世纪初先后首发自家的SUV系列车型,并通过迭代更新逐步提升相应车型的公路操控性,再进一步推出更适合城市的CUV等跨界车型以来,欧洲人在选购自驾车型时,已较往年更愿意考虑SUV类的车型。即便在坚守旅行车传统的德国,旅行车在2020年的销量也仅在60万至70万辆之间,而各类SUV车型的销量则超过70万辆。

相比之下,旅行车在中国的日子就远不及其在欧洲时那般自在。因为在中国,旅行车根本无法打开市场。

尽管早在20世纪80年代,国产标致505 SW旅行车已在广州组装下线,但无论是这款昙花一现的开路先锋,还是之后于20世纪90年代登场的上海大众桑塔纳旅行车、海南马自达929旅行车,以及自2001年发布的别克赛欧S-RV,到2021年6月上市的宝骏Valli之间,轮番亮相的诸多旅行车,都不曾让旅行车成为中国市场的主流角色。

归根结底,还是旅行车跟这片大陆“八字不合”。起先,旅行车竞争不过同样能满载人货,但价格低廉得多的微面以及各色面包车;后来,三厢车大行其道,作为“大两厢”的旅行车依然靠边站;如今,面对驾驶响应跟自己相差无几的SUV、CUV、MPV等多功能车型,旅行车又在颜值、能耗、性价比等中国消费者看重的关键点上缺乏绝对的优势。

如此看来,在中国、美国和欧洲这三大市场上,旅行车都已面临着生存危机,那还有什么前景可言?其实,倒也不必如此悲观。

相比优先满足乘员空间的MPV,以及注重路面通过性的SUV跟CUV,旅行车则是兼顾公路操控性、载货量和乘客空间等用车痛点的最优组合。此外,作为轿车的变体,旅行车不仅“大肚能容”,还拥有轿车造型赋予的精致感。

事实上,只要目标群体与其他多功能车型不完全重叠,旅行车在市场上就仍有立足之地。更何况,旅行车现正借着跨界之势找回自身的市场竞争力。比如重新配上四驱系统,并抬高底盘,以空间优势与SUV争夺市场。如无意外,未必不能再获新生。

称呼何其多

虽然都是Station Wagon,但在市场上,各大品牌对于旗下的旅行车却有着不同的称呼。有的比较老实,像宝马就直接用“Touring”来命名旅行车。而多数厂商则会玩点文字游戏。例如奔驰旅行车的“Estate”,是由于在英国,旅行车最初专门用于在country estate乡村庄园与火车站之间接送旅客及其行李,因此英国人将旅行车称为Estate car,而奔驰便取“Estate”用之。但无论怎么变,多数命名总能找到合理的解释。当然也有例外,比如奥迪旅行车的“Avant”,就让人不知所谓,毕竟首款挂着四个圆圈的旅行车只是贴牌的大众Passate B1,并不见得有多前卫或先锋。

Grand Tourer

顾名思义,Grand Tourer就是用来完成grand tour伟大旅行的车型。至于偉大的旅行车为何会变成GT跑车,那得问意大利人。因为在20世纪30年代,意大利人认为要想征服gran turismo伟大旅程,必须要有强劲的动力和出色的操控性,才能快速完成这段长途旅行。现在,英语里的Grand Tourer则多指为高速和长途驾驶设计的跑车,具备高性能或豪华装备。

Shooting-Brake

Shooting-Brake原本是英格兰贵族在狩猎时用来存放战利品及枪支弹药的重型马车,后来被用来指代配备牵引制动底盘的重型马车。一直到汽车诞生后,英国人依然把搭载重型牵引底盘的车厢称为Shooting-Brake,以至于Estate Car出现后,二者在英国又被混为一谈。而如今译作猎装车的Shooting-Brake,则多用于车厢较大的豪华品牌跑车。

Touring Car

令人意外的是,早期Touring Car其实是专指活跃于20世纪初至20年代间,原产美国的多座敞篷汽车。但在今日,Touring Car已被借来泛指参加房车赛的车型,与原意相去甚远。

猜你喜欢
瓦罐旅行车底盘
铁锅和瓦罐
盛满声音的瓦罐
销量总和不及SUV热门车型旅行车价格与销量成反比
一个关于旅行车的故事
“无所不能”的旅行车实则是百无一用
天生旅行家
一只瓦罐行走江湖
不安全的瓦罐
美国底盘车互用合作体
漫谈底盘防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