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翔宇 康涌泉
(河南工业大学经济贸易学院,河南 郑州 450001)
长期以来,粗犷式的农业发展导致我国耕地酸碱化、水土资源流失等问题越来越严重,生态环境越来越脆弱[1];化肥、农药、人力、机械设备等大量投入,使得我国农业生产的成本不断上升,农民的收益空间不断减小,不利于集约型农业的发展[2]。现阶段,我国农业主要是“高投入、高产出”的发展模式,过量的化学产品的投入等有悖于我国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不符合农业高质量发展趋势。因此,应大力推动农业产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持续优化产业结构,以利于提高农业发展质量和效益。
表1展示了从2012年到2018年河南省种植业内部的结构情况。河南省稻谷的产量从2012年的472.80万t缓慢增加到了2018年的501.41万t;小麦是河南省种植业内的主要产品,产量从2012年的3 223.07万t持续增加到了2018年的3 602.85万t;玉米产量从2012年的2 011.38万t缓慢增加到了2018年的2 351.38万t;豆类产量较小,总体呈现波动增加的趋势;薯类产量较小,总体呈现减少的趋势;瓜果蔬菜类也是河南省种植业中的主导种类,2012年产量就有8 355.65万t,2018年总产量有8 846.04万t,总体呈现波动增加的趋势;油料、棉花、烟草、药材等其他经济作物从2012年的603.57万t增加到了2018年的677.64万t,增速较慢。
表1 2012—2018年河南省农业生产结构表
2.2.1 农业产业结构失衡。河南省农业产业结构失衡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林业和渔业产值占比较低,这两个产业占比之和不到第一产业的5%;第二,河南省畜牧业占比为20%左右,畜牧业产量存在供给缺口,竞争力不足。从结构上来看,农业和畜牧业是河南省第一产业内的主导产业,且在全国范围内具有比较优势,然而林业和渔业比重较小,生产效益底,竞争力较弱[6]。
2.2.2 农产品供给滞后。河南省主粮农产品供给充足,且具有比较优势,但是肉类、蛋类、奶类、水产品等农产品产量低下,供给数量和质量滞后。农产品需求的变化是导致农产品供给滞后的主要原因。如今,人民不仅仅追求填饱肚子,而是追求绿色、健康、营养的均衡膳食。从供给角度来看,河南省农产品生产严重滞后,且供应结构失衡,主要表现在绿色农产品生产不足、蛋类和奶类农产品供给较少。
2.2.3 农业技术落后。河南虽然是农业大省,但不是农业强省。农业技术是农业生产的“血脉”,农业技术开发、服务、应用的缺乏会严重影响其产业化进程。农业生产要素的缺乏是导致农业技术落后的一个主要因素。农业生产的低收益性使得劳动力、资金、技术流向第二、第三产业,造成技术研发和推广缺乏人力、财力。目前,河南省大部分地区的农业生产都还保留着传统的生产模式,农民不愿意投入更多的成本提高技术水平,因此,工业全方位“反哺”农业才是解决农业技术落后的关键。
2.2.4 农业产业链条短。河南省农业产业链条短主要表现在农业机械化水平低、农业龙头企业带动不足、农业产业缺少长远统一规划等方面,由此导致农业效益低下。河南省大部分农产品依旧是粗加工,深加工、精加工的农产品少之又少,农产品生产和农业企业直接联系较少,订单农业、数字农业等模式发展不足。此外,河南省的农业生产缺乏长远统一的规划,规模效应没有充分发挥,地方农产品缺乏品牌效应。
农业发展的短板严重制约着河南省农业发展的整体效应,也是制约深入开展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因素[3]。河南省农业发展的短板主要表现在:欠缺现代化的农业技术、农业人才。
首先,河南省应完善农业核心技术推广体系,明确农技推广应用的二级服务体系,确保分工明确,充分运用各种现代设备和手段推广农业技术,帮助农民学习利用农业技术,保障全员参与。其次,河南省应加强对基层农技推广工作的资金扶持,建立有针对性的农技扶持资金体系[4]。
如今,农村的高素质专业技术人才少之又少。河南省必须积极引导大学生投入农业生产,建立农业生产的利益补偿机制,让农业变成有吸引力的行业。此外,当地还要整合农村教育资源,加强高素质、专业型人才培养与引进,建设不同等级的农业生产人才培养体系,引导农民参与科学的农业生产教育活动。
制约河南省供给侧改革的一个关键因素是农业基础设施建设落后。完善的农业基础设施是农业产业获得发展的基础和前提。随着网络的发展,互联网的作用也在不断地变大。因此,河南省应建设农产品信息服务体系,让农民明白自己需要投入多少,能产出多少。有了这个专门的信息渠道,农民就可以做到未雨绸缪,根据市场来调节生产,能把成本和库存降到最低。这也要求农民必须熟练使用互联网。政府部门应着力提高农村信息化水平,构建农业商务平台,以拓宽农产品销售渠道,增加农民的收入[5]。
同时,河南省应进一步健全农业服务体系。改革的目的主要是推进农业供给结构的调整,减少无效多余供给,提高供给的效率和质量。要进行科学合理的改革,就要深入农业一线,了解农民生产过程中真实存在的问题与需求。河南省应在保证农民利益的前提下,因地制宜,制定农业产业发展策略,同时配套建设相应服务体系,让农民的生产更加科学、经营更加合理,从而增加农民收入。
未来,河南省应不断加强农业与第三产业的融合。例如,可以在农业产业链中融入旅游业,培育形成农业旅游产业链。如河南瑞贝卡欢乐园等休闲观光园,将作物种植、农产品初加工和旅游结合起来,让游客进行农产品的采摘、清洗、包装等活动,形成体验式消费。这些环节对于从事农业生产的农民来说是再普通不过的工作,然而对于游客来说便是一种生活体验,能够给他们带来某种程度的满足感[7]。因此,在发展农业产业过程中,可以探索融入不同的产业,进而加快农业产业转型升级进程。例如,可以将农业生产基地同时开辟为旅游基地,把农业生产基地的生产过程全部展现在游客面前,客观上增加了监督农业生产的第三方力量,若农业企业使用一些违规的饲料、肥料等就很容易被游客知晓。这也能够促使农业生产者加大科技投入的力度,通过科技的投入来提高自身的竞争力,吸引更多的游客。农业产业也可以融入生产制造业,在农业生产基地进行农产品深加工,提高农产品附加价值,从而提高产品综合竞争力,优化产业结构。
未来,河南省可以将农业的绿色发展理念和提高经营效益相结合,改变传统的农业生产方式,大力开发农业生产在生态保护中的积极作用,在保障粮食安全的同时,推动部分农业生产向观光旅游方向发展,走不一样的农业发展模式[8]。例如,水稻在不同的生长时期有不同的颜色,尤其是在将近成熟时,金灿灿的水稻就是观光旅游的良好资源。此外,地方政府可结合当地实际,开发建设特色农业小镇,赋予一些农产品特殊的风俗文化,打造特色农产品品牌。这样既能向市场提供优质绿色的农产品,又能保护生态环境,节约自然资源,从而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