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文峰 万之瑜 孙 茁 蒋珞晨
(湖北省科技信息研究院,湖北 武汉 430071)
人才标准是当前研究的热点,对于什么是人才,怎样衡量、评价人才等问题是人才评价的共识。2018年7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深化项目评审、人才评价、机构评估改革的意见》,深入推进“三评”改革,进一步改进科技人才评价方式、完善科研机构评估制度,意见指出,克服唯论文、唯职称、唯学历、唯奖项倾向,推行代表作评价制度,注重标志性成果的质量、贡献、影响。在评价人才方面,基于被评价人的学术成果(含学术论文)来实现人才的评定是一个热门话题。
人才评价的成本和频繁度困扰着不同的用人单位,如何及时、便捷、客观地提出解决方案是一种迫切的需要。鉴于人才评价的复杂性和多样性,探讨从科技论文学术影响力的角度对人才进行事实性评价。其重要意义在于:①满足新时代社会发展的要求。人才是发展的第一要素,解决了人的问题,就为发展铺就了一条成功之路。②满足人才评价的社会需求。不同单位及机构都存在人才评价的问题,社会需求量巨大。③满足人才评价的便捷、客观性需求,可适用于职称评审、人才引进、机构人才考核等情况。
科技论文学术影响力的内涵是多样的,不仅是学术的传播面和活跃度的一种表现,也是学术质量的一种表征,同时还体现了论文作者的学术水平。由于受到论文发表时间和所属学科等不同因素的影响,单一指标(他引量或期刊影响因子)在评价学术论文学术影响力时存在一定的缺陷。目前,国内外学者在论文学术影响力评价的理论研究中,已经进行了评价体系的探索,但是以论文刊载期刊的影响因子作为论文质量和水平的评价进行科研绩效、研经费配置、职务升迁的做法仍被普遍采用。
目前国内外科技论文学术影响力评价指标大体分类如表1所示。不可否认,这些指标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反映出该学术论文的水平层次,但并不是每一篇被SCI、EI收录的学术论文都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高质量的学术论文不一定有很好的分区排名和影响因子,更不能在人才评价体系中充分地展现学术论文作者的学术水平。
表1 论文学术影响力评价指标
从单一指标评价转向综合指标评价,既是论文学术影响力学术理论研究的发展趋势,也是我国日益完善的人才评价工作的必然要求。为此,本研究通过对指标的研究,将利用一些更为简单、易于获取数据的指标构建多指标综合评价体系,以期对不同学科门类或领域的科技论文学术影响力进行科学性和实用性探索,实现对人才综合评价的有效补充。
关于论文学术影响力的评价指标的研究性文献比较多,通过对国内使用比较广泛的知网、万方、维普和百度学术4个主流数据库的梳理、归纳,可得到如表2所示的论文学术影响力评价指标。
表2 国内四大数据库论文学术影响力评价指标归类
对知网、万方、维普和百度学术4种主流数据库中的论文影响力指标进行归类分析,基于可获得性和易量化的要求,对评价指标进行了遴选,形成了以知网为主、其他数据库为辅的指标路径获取思路,构建了包括定量指标和定性指标相结合的评价体系。
定量指标包括:他引次数(包含:总他引量、年均他引量、三年他引量、最大年度他引量等)、参考文献数、论文作者人数、论文出版年限、H指数等。定性指标包括:论文权威性,即论文是否被知名数据库录用(CSSCICSCD)收录,以及获得基金资助情况或获奖情况。
指标选择的原则:客观、适用、可靠。客观体现在以科技论文学术影响力指标为依据进行数据采集;适用体现在评价模式简单明了,能结合现有的数据库资源进行采集和获取;可靠体现在评价所选用的相关指标和数据应权威和准确。
依据上述原则,综合目前的研究成果,以及拥有的基础资源信息,可以从以下6个方面进行论文代表作的影响力评价:①学术观点影响力。学术观点是学术论文的核心内容,其主要影响力体现在对他人同类研究的影响,特征指标体现在他人引用量,即引用次数。②论文是否被知名数据库(如:CSSCI/CSCD)录用收录,这是定性评价论文学术价值的一个重要体现。③发文载体影响力。同一研究领域的不同期刊,通常使用期刊的影响因子来进行评价。影响因子是测度学术水平及论文质量的重要指标,影响因子越大,说明论文平均被引用率越高,同行专家认可程度越高,学术影响力越强。④作者学界影响力。衡量论文作者在其研究领域的影响力,通常采用“H指数”,它反映了作者的历史研究成果及其在学界的影响,它是一个历史混合量化指标。⑤论文社会影响力。论文传播的广度和深度反映着学术影响力,被下载次数、Web浏览量、下载和链接次数都为论文的传播提供了客观的支撑,比较发现,下载量最能精准体现其社会传播的价值。⑥论文学术支撑条件。论文是否得到基金项目支持,是否获得相关成果奖励,也一定程度反映着代表作论文的学术水准,因为基金支持或者奖励授予,一般都是经过同行专家的评审,也得到了业界的认可,反过来通过基金资助或者授予奖励的判定也是对学术论文影响力评价的一种体现。
由于本研究是基于论文学术影响力的人才评价方法研究,关于论文作者评价指标也应列入最终确认的评价指标,综合以上信息,提出了基于论文学术影响力的人才评价指标体系,并进行了评价指标的权重赋值,如表3所示。
表3 基于论文学术影响力的人才评价指标
基于《中国知网引文数据库》和《中国学术期刊影响因子年报》(2019年),以定量指标的平均值为基准进行核算(百分制),对科技论文学术影响力进行评价。下面结合实例进行数据来源的分析和处理。
(1)他引量(30分)。以学术论文发表当年该刊物的篇均被引次数为基准定为15分(满分30分)。如:《大气科学》2013年篇均被引15.38,篇均他引13.54。评价过程中,将该论文2013年以来的平均他引量与13.54比较,按高于(低于)平均数的比例计算,每高(低)于10%计1分,最高计满分30分,没有引用的计0分。如:某篇科技论文2013年平均他引次数为19次,19/13.54=1.41,高于平均值41%,计4.1分,该项的评分为15+4.1=19.1。通过这种处理方法,可以基本实现同级论文间的比较。
(2)影响因子(30分)。以学术期刊当年的影响因子平均值为基准计15分。发表论文当年的影响因子与之比较,计分办法和他引量标准一致,每高(低)10%加(减)1分,最高计满分30分。如《2019年版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核心版)自然科学卷》已发布,其中医学综合类期刊2019年平均影响因子为0.606,其中《协和医学杂志》的影响因子为0.488,那么发表在该杂志上的代表作论文的影响因子项计分为:15+((0.488-0.606)/0.606)/10%=13.1,计分13.1分,低于平均分的15分。
(3)下载量(10分)。以期刊发表当年(或5年)的篇均下载量为基准,计5分。如:《大气科学》2017年发文量为97,下载量为5732,篇均下载量59.02,2013—2017年年均发文量100.6,下载量4514.6,篇均下载量44.87。这些数据很容易获取,然后比较论文下载量比例,采用以上计算方法,每高10%加(减)0.5分,满分10分。
(4)H指数(10分)。H指数能客观反映作者的历史学术成果和水平。以此为标准计5分,H指数每增加(降低)1相应增(减)0.5分,满分计10分。
(5)收录(10分)。从当前国内的应用来看,能否被知名数据库(如CSSCICSCD)录用收录是定性评价论文学术价值的一个重要体现。该指标采用定性评价方法,属判断性指标,只需判断是否被收录。收录计10分,未收录计0分。
(6)基金资助/获奖情况(10分)。该指标也为判断性指标,只需具体评判代表作论文对应成果的层级:国家级基金或者奖励(如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科技奖励)计10分,省级政府基金或者奖励计8分,行业性基金或者奖励计5分,未获得以上的基金支持或者奖励计为0分。
(7)评价结果表达。评价结果以定性等级为表达形式:A:影响力高(计分85(含85)分以上);B:影响力较高(计分60-85分);C:影响一般(60分以下)。
下面结合具体科技论文实例,基于科技论文学术影响力评价角度进行人才评价。
实例:《长江中下游地区梅雨期线状中尺度对流系统分析:组织类型特征》,气象学报,2012年5期,作者:王晓芳;崔春光,中国气象局武汉暴雨研究所。
该文的引证文献(总被引频次32,总他引频次25),《气象学报》2012年篇均他引16.81。期刊2017年综合影响因子1.750,2017年自然类综合影响因子平均值为0.519。该篇论文已被CSCD收录,2012年的下载量为178次,《气象学报》的2012年下载量2511次,发文量121,篇均下载量20.75。作者的H指数为19,总分可算为12分,但最高分计10分,按满分计10分处理。该论文项目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综合该论文的指标评价,可得到:他引得分:25次,25/16.81=1.487,高于平局值49%,计4.9分,评分为15+4.9=19.9;影响因子得分:1.75/0.519=3.372,高于平均值237%,计23.7分,计分为15+23.7=38.7,但最高分为30,最终确认为满分30分;被CSCD收录:计10分;下载量计分:178/20.75=8.578,超出7.578,计分75.8,综合计分5+75.8=80.8,远高于总分10分,计分满分10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0分。综合得分:19.9(他引)+10(CSCD)+30(影响因子)+10(下载量)+10(指数)+10(基金)=89.9,根据上文所提出的评价结果表达,可认为该篇学术论文影响力高,同时也反映该篇学术论文的作者学术水平较高。在评价方法统一的情况下,对不同的人员的学术论文的影响力进行评价,再综合该学术论文作者的职称、学历及所在机构情况,可实现基于学术论文影响力的人才定性评价。
在基于论文学术影响力的人才评价指标体系研究中,由于部分指标和数据获取困难,并没有把所有的指标数据作为最终评价指标,且在构建指标体系的过程中,也尽可能考虑其代表性,因此,基于学术论文学术影响力的人才评价研究还是存在指标体系不够全面和深入的问题。本研究也仅从学术论文影响力的角度进行人才的评价,该方法主要针对研究型人才,有其本身的局限性,且只针对被评价人当前的论文成果而进行,对应用型人才的评价存在其固有的缺陷。在今后的研究中,将继续完善评价指标体系,实现对不同人才评价需求的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