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 敏
(贵州商学院 管理学院,贵州 贵阳 550014)
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大环境下,全球企业因价值创造、分享联系在一起形成具有生态机制的价值链、供应链系统。这种内在的生态机制是企业竞合关系的外在体现,同时也是维系企业可持续发展的核心。一国之内的供应链冲突与制约,以及供应链刚性对于涉农供应链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影响。
从产业归属看,涉农供应链是农业与工业深度耦合的产物,是一个“根在农业,身在工业,魂在服务业”横跨三大产业的复合产业形态,天然具备多产业联动的接口和驱动力,以及多产业刚性协同需求。涉农供应链的涉农主体参与、中心化生产、去中心化交易、虚拟价值泛化,以及路径依赖等特征,使其容易受到来自链外主体、链上主体乃至非经济主体的多重不利因素的影响,进而使得供应链安全与价值体系受到冲击,供应链协同存在更为明显的复杂性和异质性。特殊的行业属性与供应链协同异质性使得涉农供应链在地域、原料、文化等方面存在强烈的路径依赖性,进而导致供应链弹性与价值创造规模效应弱化等一系列问题,在很大程度上增加了企业供应链管理的难度,抑制了企业整体治理的效率,并影响着企业的价值创造过程。
从企业战略发展与管控层面看,产品思维模式的本质是从企业自身产品出发,根据产品功能设计来配置资源。涉农供应链整合模式的本质即是从供应链的薄弱环节出发,采取修补、优化、整合的方式,从价值创造的角度实现供应链系统的生态优化,进而建立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其核心问题是在开放创新与共享经济背景下,涉农企业依托知识、技术、品牌的共享、共有、共用,重塑供应链的价值创造机制。
由此可见,在互联网经济思维影响下,共享、跨界、开放等一系列新的企业发展战略思维实现了涉农供应链企业核心竞争力源泉从人才、技术到模式乃至供应链管理的变迁。为有效处理环境规制、供应链风险等所带来的管理难题,充分挖掘供应链协同过程中的价值空间,与之对应的企业决策即是基于价值共创的供应链协同问题。其最终目的不应仅是高效、有序的管理过程,而应上升到开放条件下的供应链系统价值共创,即涉农供应链管理的重心不仅是处理“如何分蛋糕的问题”,以及 “如何做大蛋糕的问题”,还应“如何使蛋糕持续做出来以及可以持续分配”上来。
涉农供应链是一个综合概念,相关界定包括农业供应链、农产品供应链、食品供应链等(Banasik, A等,2017;Behzadi, G等2018;Saitone, T等,2017)。本文认为涉农供应链既非纯粹的农业产品供应链,亦非高度专业化的工业产品供应链(张晟义,2012)。
经济的全球化、知识的开放性,加速了供应链各企业间的知识与信息交换,使包括涉农供应链在内的供应链系统表现出非平衡、非线性的知识共享结构特征(Papageorgiadis N等,2016)。涉农企业必须在这一动态的知识共享结构中,与上下游各要素形成良性互动,整合信息与知识,从而共创价值(Grant S B,2016)。知识作为现代经济中的要素,其流变趋势与耗散状态决定了这一复杂系统的存续与发展(Fisher J R B,2018)。在开放条件下,以开放互补、动态反馈、去中心化、高渗透性为主要特征的知识要素在企业产权边界和能力边界中高频交互,使得企业的要素配置边界以极低的配置成本得以扩张(陈泽明,2016),决定了涉农供应链价值创造并非企业的排他性内部行为,而是一种进化的、非线性的、供应链知识交互作用的过程(杨敏,2017、2018)。知识的非契约耗散,成为一种具有互动性、再生力和协同增值性的系统价值共创核心机制(Leem,2017),其既是获取、分类、存储、更新和共享知识的过程,也是涉农供应链系统价值创造的管理战略和协同流程。目前,对供应链价值创造大多以组织为中心进行绩效验证(Sangari M S等,2015),从知识非契约共享的视角探索供应链协同的价值共创机制则相对缺乏。
知识共享条件下的涉农供应链知识管理是从组织间无形资产交互、叠加、重构中创造出价值的艺术(Ming K、Lim等,2017),表现为通过供应链知识互动,提升知识管理能力,尤其是利用新知识或者整合知识来动态性地改善供应链静态知识结构,重构知识价值,提升企业能力,即通过动态能力的建设提升知识价值。因此,供应链视角下的涉农企业竞争优势不仅源于企业的资源、知识或者流程惯例,而且源于企业如何重构资源与惯例的方式和过程,即动态能力。
相比其他高科技行业,涉农供应链结构相对一般化。但涉农供应链结构的一般,并不意味着其采购、生产、销售的简单化。涉农供应链企业以其独特的产品禀赋为基础形成的品牌价值必须根植于特殊的地理生态环境。涉农供应链企业为了扩大产能或者出于其他原因进行异地生产,即生产的去中心化,则生产出来的产品将失去其因历史、文化、地理等维度所赋予的产品品质与品牌价值,甚至是对其自身历史文化积淀的一种否定。涉农企业由于特殊的历史、文化、地理禀赋所造成的中心化生产将导致产品品质与风格的独特性,进而培养出忠诚于这一产品品质的消费群体与品牌效应,而消费者的感知价值将再次反过来强化涉农供应链产品的中心化生产,最终形成强的路径依赖与闭环回路。产地中心化决定了供应商(原料)的中心化以及经销商的去中心化,同时也决定了涉农供应链中的物流环节成本较高。在涉农供应链产地中心化的先决条件下,为控制成本,强化轻质、高效、高渗透性的知识要素共享,以知识与信息的高频交互弥补产地中心化的缺陷是涉农供应链企业的现实选择。
由于原料供应商的特异属性,以及原料产地中心化,涉农供应链制造企业的原料库存必须进行战略储备。涉农供应链制造企业的原料多为粮食作物,并且是具有特殊地理禀赋的分散化、碎片化生产的粮食作物。这类粮食的生产在很大程度上具有不稳定性。这种不稳定性源于原料生产对环境、气候等自然条件的高度依赖。在歉收年份,高品质的原料供应是不稳定的,因此企业必须建立战略性储备。对于现代化生产而言,为了控制成本,企业生产过程一般要求最低的原料库存,但在涉农供应链制造企业这一被反复验证的生产经营标准并不适合。在特定情况下,涉农供应链制造企业的原料库存无论成本有多高,一定规模的战略储备都是必需的,这一点是刚性的。在刚性的战略储存背景下,知识的共享以及对知识与信息的熟练把控,将极大限度的缓解原料供应的不确定性,减少供应体系信息不对称对企业带来的风险,提升企业的价值创造能力。
从消费行为学看,消费者购买一款产品其最基本的动因在于该产品带来的使用价值。涉农供应链产品的使用价值是多维的,从其产品功能属性上看不仅具有饮食商品的一般属性,是特殊历史、文化、地域禀赋下的产品,具备文化属性。这种古老文明的“天人合一”产品造就了其品质的独特性以及不可替代性,进而在产业化中形成独特的品牌价值。从价值表现形式上看,涉农产品的一般化价值摄取在于享受其产品内涵的饮食商品使用价值。除此之外,在消费过程中其作为沟通的实物媒介起到了沟通桥梁和契机的作用。在更高级别的消费中,涉农产品的品质、品牌价值所带来的精神享受,以及由此所约束的沟通与协调行为成为其功能的另一种表现形式(如白酒、涉农文化礼品、健康礼盒等)。涉农供应链产品不仅是拿来“吃”的,还可以拿来交流、协调、欣赏、收藏以及投资,其功能边界出现泛化特征。
由于涉农供应链产品的这种功能泛化属性,在供应链视角下,其价值创造主体所创造的价值用其投入价值与产业化价值增值进行概括是不全面的。现实中,目前大多数涉农供应链产品其有型的成本少则几元,多则10元或者100元,远远达不到其动辄几百元甚至几千元的市场售价。从市场的角度看,涉农供应链产品均遵循市场的价格机制与竞争机制,其定价是消费市场需求的一种客观反映。根据马克思政治经济学原理,价格围绕价值波动,价格是价值的现实反映。这就意味着,涉农供应链产品其内在价值远高于其物化成本是一种合理的市场现象。本文认为根本原因在于知识性要素的空间耗散、共享、叠加所引致的产品功能价值边际泛化。因此,从供应链价值层面看,涉农供应链产品价值存在高弹性的特征。
在涉农产品生产——消费二元系统中涉及的是生产商与其消费者群体之间的合作机制与价值行为。按照价值共创理论,涉农供应链生产商根据消费者群体的体验与反馈,寻找适宜的市场契机,并结合自身的要素配置能力,与消费者群体在产品或服务的实现形式下共创价值。这个过程中生产者与消费者的分工是明确的。①消费者根据基期或者过往的消费体验,提出消费需求;②生产者依据自身的动态能力以及与消费者之间的沟通机制(例如售后部门),捕捉市场契机;③生产者面对市场契机,根据自身的要素配置能力进行产品与服务设计,并进行生产;④在市场交换机制下,生产者与消费者之间形成价值交换;⑤消费者在连续的消费过程中形成自身的感知价值,并形成评价;⑥消费者感知价值评价反馈给市场,生产者根据市场评价提炼产品与服务价值,并形成品牌战略。这一逻辑过程即生产——消费二元系统中的价值共创过程,如图1所示。
图1 生产——消费二元系统中的价值共创
在涉农供应链条件下,生产者与消费者群体的价值共创过程,相比生产——消费二元经济系统的情况要复杂的多,其并非简单的罗列和加总,而是以一种更加复杂的有机系统形态塑造供应链价值。
供应链是具有严格边界的企业与微观企业主体、中观产业形态以及宏观经济体制发生作用的系统纽带,是在社会化分工的基础上,各产业间,各行业内主体因为最基本的供需关系而结成的复杂生产——消费体系。在这一系统中,上一环的供应商即为本环企业的生产者,而本环节企业则为上一环企业的消费者。同时本环企业相对下一环企业或者消费群体而言又是生产者。因此在涉农供应链系统中,除去最始端与最末端主体,其他主体均具有生产——消费双重属性。本文所述的生产——消费经济系统价值共创的过程在涉农供应链系统下并不能简单累加,而应是一种系统嵌套过程,如图2所示。
图2 供应链价值共创过程
从涉农供应链价值共创过程来看,任一两个供应链主体之间的价值演化均包含3个环节,即生产者的设计创造、消费者的感知评价,以及生产者与消费者之间的交换过程。与生产——消费二元经济系统中的价值共创情形类似,生产者的设计创造是经济系统的价值创造过程,消费者的感知是整个经济系统的价值实现的基础,而生产者与消费者的交换则是整个经济系统的价值分配过程。价值创造为整个系统提供了价值源泉,同时也是价值分配的基础。
从供应链系统视角来看,供应链主体间的相互割裂的价值创造、价值分配则需要在一个有机的协同机制下进行融合。价值创造、价值分配的循环嵌套共同塑造了价值共创机制。
涉农供应链价值协同中的知识服务体系由知识服务用户、知识服务提供者、知识服务平台以及知识库四个基本要素组成。要素间通过知识共享来实现知识服务,供应链知识服务的过程就是知识共享的过程。知识服务用户即供应链上企业或个人,首先将知识需求发送到知识服务平台;知识服务平台一方面将该需求反馈到知识服务的提供者,由知识服务提供方提供相关知识,同时也从知识库中搜索、查询所需知识;在获取相关知识后,在知识服务平台中进行组织整理,搜索符合需求的知识,在经过知识流的获取、组织、共享以及创新的不断循环过程后搜索、创造满足企业需求的知识;最后将结果通过知识服务平台发送给提出需求的供应链企业,并将演化后的知识存储至知识库中。知识共享过程中,知识服务平台都会对知识服务提供者提供的知识进行反馈、评价,并更新积累知识库。供应链协同过程中的知识共享是双向的,知识服务提供者也可以作为知识服务用户通过该共享平台享受服务,如图3所示。
图3 供应链协同中的知识共享过程
知识在涉农供应链价值体系内能有效地流动、共享与增长,决定了价值链体系必是学习型组织体系。知识在涉农供应链上的流动主要包括3个阶段:知识累积—知识共享—知识经济化(见图4)。在知识的积累阶段,涉农供应链管理工作主要是建立好涉农企业知识库创新平台;在知识的共享阶段,涉农企业主要完成知识形态的转化,最终形成知识的整合、共用的耦合状态;在知识的经济化阶段,涉农企业生产制造出知识的载体——涉农产品,经过分销满足顾客需求,同时涉农企业的知识共享得到了回报。
图4 基于价值链的知识共享
知识共享与动态能力视角下,涉农企业不仅需要关注基于人才、技术、模式的核心竞争力要素的优化配置,而且要从企业发展战略维度对供应链价值创造方式、实现路径进行重塑。供应链价值创造不仅需要关注多主体参与的网络关系,更需要从知识共享、动态能力、企业创新、客户体验等多维度探索涉农供应链价值共创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