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疫情背景下武汉创新生态修复与优化研究

2021-08-25 09:05温兴琦彭宇翔
创新科技 2021年6期
关键词:光谷武汉生态

温兴琦,彭宇翔

(武汉大学中国产学研合作问题研究中心/经济与管理学院,湖北 武汉430072)

1 引言

长期以来,武汉创新生态系统促进着武汉经济的高质量发展,创新机构、创新资源和创新环境的共同作用为武汉经济发展持续提供强劲动力。但是,随着2019年底武汉新冠疫情暴发,武汉经济的持续发展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新冠疫情的暴发对武汉创新生态的影响是多方面、多层次的。与此同时,新冠疫情的暴发客观上也为武汉的经济发展和创新生态的升级带来了新的机遇。因此,在新冠疫情暴发后的形势下,恢复和优化武汉创新生态是武汉当前塑造可持续竞争优势的关键。

在过去四十多年里,中国通过高度市场化和深度国际化提高了整体创新的发展水平,整个创新体制越来越完善。但是中国在创新方面仍有很多不足,在核心技术开发上仍然落后于发达国家,对于很多行业来说,核心元器件的制造工艺仍然处于瓶颈期,未能有突破的趋势。此外,产学研链条结合不紧密、创新制度不完善、金融支持不够等都对中国的创新发展有着较大的阻碍。

研究创新生态系统的制度条件变化及其对创新的影响,有助于创新主体和政府部门识别创新系统关键节点,通过政策调整使创新系统形成对不同创新类型的适应,并界定创新生态子系统在更广泛的创新生态系统中的作用,有助于指导政府部门制定促进创新的针对性政策。

2 国内外研究进展

近20年来,国内外对于创新生态系统的研究取得了显著进展。温兴琦、黄起海[1]认为,创新政策的制定需要平衡不同创新政策、优化基础创新政策、把握政策介入边界、完善创新系统界面。刘平峰、张旺[2]认为,创新生态系统的演化机制可以类比生态系统的演化机制和交流机制,要促进创新生态系统的共生演化则需要创新机制的完善和创新意识的激励。刘钒、张君宇和邓明亮[3]通过描述性分析和定量分析提出了评价创新生态系统健康程度的指标体系,通过这个指标体系可以定量判断各个区域创新生态系统的成长性、协同性、开放性、生态位适宜度和持续性。魏芬芬、冯南平[4]认为,目前的创新生态系统协同分析的研究不够完善,主要集中于企业自身或者企业之间,不同产业之间或者不同地区之间协同创新的研究需要进一步深入。

国外对于创新生态的研究起步较早,自1980年以来,许多经济学和管理学文献都集中在解释谁推动创新,为什么一些国家比其他国家更具创新性以及政策制定者如何促进创新。早在1987年Freeman就已经提出了国家创新系统(NIS)这一概念,并将创新系统定义为“公共和私营部门的机构网络,其活动和交互作用会引发、导入、影响和传播新技术”[5]。国外对于创新生态系统的研究较为成熟,在现有文献中,案例分析是一种广泛采用的研究方法,许多学者对创新生态系统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导致技术变革的制度和组织安排。

一些学者采用空间视角来定义创新系统,如国家级或地区级,而有的学者则用部门或行业定义创新系统的边界[5-6]。但由于制度条件的变化和大型跨国公司的重要性日益提高,创新系统现有概念边界的适用性正在降低[7]。然而,尽管研究人员已经提出创新系统可能共存,但创新系统如何在不同分析层次内和不同层次之间进行整合却很少受到关注。近年来,国外对于创新生态系统的研究中,Adner Ron和Kapoor Rahul[8-9]证明了技术领先的好处取决于生态系统中的位置和不确定性的大小。Johannes Meuer和Christian Re⁃pietta[10]认为,创新系统中两个关键要素是制度安排和组织,而创新系统中某一个要素的调整会促进一个创新系统同时抑制另一个创新系统。

国内对于创新生态系统的研究较为分散,各有侧重,以定性为主,定量研究也在逐渐增多,整体数量呈持续增长态势。国外对创新生态系统的研究由于起步较早,有着较为完善的研究方法和体系,不仅有对大型企业和跨国企业的专门研究,也有较多的文献和专著研究国家层面的创新生态系统[11-12]。对创新生态系统的研究普遍采用案例分析的研究方法,而实证研究也越来越多[13]。国内外对于后疫情背景下创新生态系统的现状及修复方式研究较为缺乏。武汉作为新冠疫情中受影响较大的城市之一,目前对于武汉创新生态系统的研究较少,不足以支撑对后疫情背景下武汉创新生态的修复与优化提出针对性建议。

本文基于现有国内外创新生态系统的概念,通过案例分析方法对新冠疫情冲击下武汉创新生态系统的现状和修复情况进行分析,并引入生态修复相关理论对武汉创新生态的修复与优化提出建议。

3 创新生态修复相关理论

20世纪80年代出现的创新系统方法在学术研究和政策制定方面都受到广泛关注,其主要目标在于确定现有的创新系统,并探究不同组织模式的系统如何产生不同的创新类型。创新生态系统描述的是一种状态,即新兴的区域产业集群已经形成了创新的“栖息地”,如同一个生态系统,主体产业相关的不同支持体系和合作组织之间形成了一个相互依赖和共生演进的创新生态体系[14]。多年来学者们对创新系统的研究为制定国家或地区级创新政策的决策者、流程和实践的管理者以及实施创新所必需的组织结构构建提供了大量有价值的建议。将创新系统定义为“在生产、传播和使用具有经济意义的新知识时相互作用的要素和关系”或“相互作用的一组机构”,这都是前人对创新系统研究做出的开创性贡献。创新生态系统概念的本质在于采用系统的方法,并着眼于关键要素、非线性相互作用和特定着重关注的结果。

3.1 创新生态系统理论

自2000年以来,作为更适合新兴产业的体系,创新生态系统的概念已变得越来越重要,该概念主要由创新系统的概念发展演变而来,同时也有涉及商业生态系统的概念。Moore在业务领域中引入了生态系统作为类比,并提出了不能将公司视为单个行业的一份子,而应该将其视为生态系统的一部分[15]。在这样的一个生态系统中,属于不同行业的公司之间的合作和竞争等交互方式满足了客户需求。在创新生态系统视角下,公司的成功不仅与自身实力有关,更与其在这个生态系统中同其他公司的关系有关。

后来,Moore更深入地研究了商业生态系统的定义,更加强调了个人与组织之间不断的相互作用对公司绩效和生态系统本身的重要作用。在Moore之后,关于商业生态系统对公司健康运行的影响研究在战略管理领域得到了广泛发展。商业生态系统概念逐渐延伸至其他领域,如创新和企业家生态系统,这些概念超出了公司的范围,涉及多个实体和利益相关者。

任何生态系统的关键特征都是协同进化,将这个概念引入创新领域也同样适用。创新生态系统概念的建立与20世纪八九十年代的“创新系统”或“国家创新系统”的概念有关。Freeman提出了不同的制度模型以描述国家或地区级别的创新过程。Freeman提出的这些模型着重于生态系统的结构方面,生态系统中各组成要素的联系以及集聚和地理位置对促进创新和相关商业化活动的重要性被着重强调。但Freeman低估了创新的动态性对创新生态系统的重要性,并且没有解释创新个体、创新活动和整体环境之间的关系。为了解释这种复杂性,创新生态系统思想应运而生。它受生态学理论启发,与其他的商业生态系统文献中的研究方法不同。它突显出仅仅各个部分的总和并不能整体衡量创新生态系统,而要更加强调创新生态系统中各个组成部分的联系。同时,随着时代的发展,数字化的广泛应用导致创新的逻辑变得复杂,目前对于创新的研究普遍涉及多个不同的个体,并且这些个体之间的关系在不断发展变化。针对越来越复杂的创新体系,可以通过借鉴自然生态系统理论来对其进行概念化,从而引出了创新生态系统的概念。目前,国内外文献对创新生态系统尚未有统一的定义。国内学者刘平峰、张旺认为,创新生态系统是能够类比生态系统递进演化机制和交流机制的共生系统。董铠军、杨茂喜则认为,创新生态系统的概念来源于生态学在经济领域的应用,创新生态系统是创新系统在实践角度上发展到高级阶段的产物[16]。在创新生态系统中,除了创新成果被视为最终的产出之外,个体在生态系统动力学中同样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自从这一概念被广泛传播以来,学术论述已从“创新系统”迅速发展为“创新生态系统”。

制度安排是创新生态系统的关键要素,如公共政策、教育培训体系以及组织形态、私营企业被认为是最重要的组织形态代表[17]。尽管研究人员选择性地关注不同的组织和机构,但大多数人认为机构和组织要素的配置决定了创新系统固有的学习模式以及创新系统所产生的创新类型。此外,不同的创新系统可能会产生不同的创新类型。早期的创新系统研究主要集中在技术创新上,而最近的研究则强调了非技术或组织创新的重要性。其中,组织创新指的是开发新方法、新流程或新结构,其不仅可以提高公司的管理效率并提高产品和服务质量,而且可以改变整个行业的结构。创新生态系统涵盖企业、产业、区域及国家等四个层次。其中,区域层面的创新生态系统指在某区域内由技术创新组织和技术创新环境融合而成,并开展创新资源和信息交流的有机系统。区域创新生态系统的主体包括高校、企业、科研机构等,创新生态系统的构建来源于这些主体的相互协作和信息共享[18],区域创新生态系统也是本文案例分析主要研究的对象。

区域创新生态系统具有一般系统的共同属性和整体运动规律,主要包括整体性、层次性和耗散性[19]。在各要素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相互作用下,区域创新生态系统所具有的整体性质、功能与运动规律,已经不同于各要素在独立状态下所具有的性质、功能与运动规律,而是具有了新的属性、新的功能与整体运动规律。而区域创新生态系统的层次性可以从两个角度分析:从成分要素角度分析,创新复合组织是由低层次的要素——创新主体和相关主体组成,而创新复合组织本身又是更大系统——区域创新生态系统的组成要素;从行为要素角度分析,企业的创新行为是由更低层次的个人创新行为所组成,而企业的创新行为本身又是更大系统——产业内创新行为的组成要素。同时,区域创新生态系统在其自身发展变化中,通过与环境进行创新信息、能量和物质的交流,可以形成一个有序过程,即创新水平不断提高、区域科技经济与环境的协调发展质量不断提高,这被认为是区域创新生态系统的耗散性。温兴琦认为,区域创新生态系统的建立与运行包含着创新子系统和产业子系统两方面内容,因此,制定区域创新政策时必须从这两个方面入手[20]。总的来说,目前国内外对于创新生态系统的理论研究较为完善,本文将基于以上创新生态系统理论对武汉光谷区域创新生态系统进行案例分析。

3.2 生态修复相关理论

创新生态系统概念源于生态学理论在创新活动中的引入和应用,因而研究创新生态的修复需要引入生态修复的相关理论。本文将以河流生态系统的修复为例,将河流生态修复的相关理论与创新生态的修复进行类比。

河流在人们生活和农业生产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但是很多外界因素会破坏原有的生态平衡,并对河流生态系统产生负面影响。为了使受损的生态系统恢复原始状态,需要采取必要的生态恢复措施。受损河流面临的主要问题是受水力设施建设影响的局部水文过程,或由污染排放导致的水质恶化,或两者兼而有之。针对受水污染影响的河流,主要有三种修复方法,即物理、化学和生物生态方法[21]。

要对河流生态系统进行修复,首先应该阐明恢复计划的过程,确定恢复目标,并确定恢复行动的优先级。恢复计划的第一步是确定受损河流的受损功能、破坏程度以及河流系统的约束,然后确定恢复目标的优先级并制定恢复措施。目前,河流生态系统恢复的主要具体措施有水量恢复、水质保护和物种修复[22]。

3.2.1 水量恢复。修复方法主要是先整体分析生态系统的现有情况,获得生态系统的主要信息和存在的问题。之后再识别需要重点保护的区域,对流域进行生态分级控制。分别分析不同因素对生态系统水量产生的影响,提出水量恢复的生态系统修复整体方案。

3.2.2 水质保护。修复方法主要是将生态系统分为多个层次不同的区域,每个区域的相关设施建设需要满足相应的生态保护要求,并配套严格的防污染措施。

3.2.3 物种修复。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很强,在一般情况下生态系统受到外界冲击之后会产生很多沉积物,这些沉积物可以为后续生态系统的修复和优化起到积极的作用,例如,促进生态系统中物种的重建。生态系统在受到外界冲击之后产生的生物抗冲击能力会更强,同时再生能力也更强,它们会促进生态系统中其他物种的再生,共同恢复成原本的甚至更加完善的生态系统。

将河流生态系统修复的相关理论和措施引入创新生态系统中也同样适用,由此可以建立创新生态修复的相关理论体系。一个完整的创新生态系统受到外界冲击后所产生的破坏往往是多方面的。例如,创新主体的持续创新能力受到影响,创新环境受到冲击,从而阻碍创新行为的发展。创新生态系统修复中可以将河流生态系统修复中的水量恢复类比为创新资源的恢复,水质的保护类比为创新资源的保护,物种修复类比为创新主体的修复。同时,对于创新生态系统的修复,整体的创新环境修复也应该纳入考量。

在创新生态系统修复中,对于创新资源可以采用分类修复。例如,对于创新人才可以采取推出吸引创新人才的政策;对于创新资本可以采取加大资本投入量等措施。创新生态系统中的创新主体由于外界的冲击,如新冠疫情的影响,创新产出会有一定的下降,但是这些个体大部分恢复能力较强,对于恢复能力较差的创新企业则可以出台相应政策进行扶持。此外,抗击疫情形成的相关资源和经验也可以作为能量注入创新生态系统中,为创新发展提供动力,例如,新冠疫情带来的数据可以为生物医学创新企业的发展带来持续动力。

4 疫情对武汉创新生态的影响分析

2019年末新冠疫情暴发,对武汉的创新发展造成了较大的冲击。2020年初武汉的高新技术企业普遍受疫情影响较大。下文从创新主体、创新资源、创新环境三个方面对武汉创新生态在疫情中受到的冲击进行分析。

4.1 疫情对武汉创新主体的影响

2020年初,疫情的发展使武汉开始针对入汉离汉人员进行严防严控,企业员工进出武汉市区受到限制,很多员工无法上岗,身心压力增加。疫情对于高校和科研机构的影响同样显著。受疫情影响,高校学生和科研人员无法返回武汉继续学习工作,大量科研项目暂时停止。

受全球范围内新冠疫情的影响,作为创新主体的各类企业2020年第一季度营收大幅下降。据调查,约20%的企业被大量取消订单,酒店、餐饮、旅游行业订单取消最为严重,制造、食品等生产型企业也较多。2020年第一季度营收下降50%以上的企业占比约45%,其中24%的企业第一季度营收下降80%以上;只有约13%的企业第一季度仍能保持增长,如图1。

图1 疫情对武汉企业2020年第一季度营收的影响

同时,企业规模越小,第一季度营收大幅下降的比例越高;酒店、餐饮、旅游、中介服务、建筑建材和房地产行业营收大幅下降比例较高;民营企业第一季度营收大幅下降比例显著高于国有企业和外资企业,反映出外资企业控制营收波动能力更强。

在租金、员工工资、税费等综合成本上涨以及原材料价格普遍上涨的共同压力下,中小企业风险大幅增加,海外疫情的扩散也对企业的原材料供应产生了较大的压力。综上所述,作为创新主体的企业受疫情的冲击较大。

4.2 疫情对武汉创新资源的影响

随着疫情规模的扩大,投资者和高科技人才对于武汉创新创业的发展普遍持不乐观的态度,武汉的创新资源在疫情刚刚暴发时骤降,但是随着疫情逐渐得到控制,在中央和武汉市政府的全力支持下,2020年武汉的创新资源与疫情之前相比受到的影响相对较小。以武汉光谷地区为例,2020年上半年,已有16家光谷“瞪羚”企业公开披露股权融资信息,累计融资金额超10亿元,投资方包括硅谷天堂、建银资本、清控银杏等知名创投机构,股权融资笔数同比增长40%以上。获得融资的企业分布在企业在线协作平台、数字出版、传感器芯片、基因药物、肿瘤检测试剂等热门赛道。

通过对智联、前程、猎聘等招聘平台数据的监测与统计,近七成企业发布了招聘需求,光谷企业半年内提供就业岗位7 000余个,已基本恢复到2019年的90%以上。招聘需求相对集中于数字经济、生物医药领域。

4.3 疫情对武汉创新环境的影响

疫情对创新环境有着较大的影响,本文将疫情对于创新环境的影响分为创新技术环境和创新政策环境两个方面。在创新技术环境方面,2018—2019年武汉东湖高新区积极推动武汉光电国家研究中心建设,新获批建设国家信息光电子创新中心、数字化设计与制造创新中心、先进存储产业创新中心等国家级创新平台。2019—2020年受新冠疫情影响,武汉各大研究中心的建设暂时停滞,企业资金链收紧,高校和各大科研机构人员返汉困难,创新成果转化受到较大影响,武汉创新技术环境受疫情冲击较大。创新政策环境方面,受疫情影响,武汉市政府出台多项政策鼓励投资和人才引进,创业者面临的创业成本在一定程度上降低。在各级政府和全国人民的共同努力下,武汉创新生态虽然在2020年初期遭遇短期阵痛,但是全年发展稳中向好。

5 案例分析

创建于1988年的武汉东湖新技术开发区(也被称为“中国光谷”)作为一个典型的创新生态系统,是武汉创新发展不可或缺的重要引擎。在三十多年的创新沉淀、政策滋养下,武汉光谷成为全球最大的光纤光缆生产基地、最大的光电器件研发生产基地和最大的激光产业基地。被众多著名高等院校环绕的优越地理位置以及武汉市政府和东湖高新区政府给予的相当大的政策支持,使武汉光谷发展成为一个充满活力的创新生态系统,其孕育和诞生了大量的“独角兽”企业和上市企业。由于新冠疫情,武汉光谷的创新主体都遭受了剧烈冲击,创新生态系统的创新环境也受到了相当程度的影响,以下就对新冠疫情对武汉光谷创新生态的影响及修复进行分析。

5.1 武汉光谷概况

武汉光谷规划面积达500多平方千米,企业中涉及高新技术产业近3 000家,2018年收入超过万亿元人民币。创新成果方面,武汉光谷的影响不容小觑,2018年武汉市专利授权37 032件,其中东湖高新区就占了近30 000件。截至2019年,东湖高新区的管辖范围内有8条街道,常住人口为180万人,汇集了武汉大学和华中科技大学等42所高等教育机构、56个国家级和省级科研机构、65名中国科学院和中国工程院院士和超过30万的专业技术人员。武汉光谷规划建设了光谷光电子信息产业园、光谷生物城、光谷中心城、光谷中华科技产业园、武汉未来科技城、光谷现代服务业园、光谷智能制造产业园、东湖综合保税区等8个产业集聚园区,已形成“5+2”产业体系,产业规模达5 000亿元,是光电信息、生命健康、节能环保、高端装备制造和高科技服务的行业领导者。集成电路和新显示器这两个新兴领域以及数字经济也正在蓬勃发展。中国光谷已成为我国参加全球光电竞争的知名品牌。

武汉光谷创新中介服务机构,以重大科技创新平台、企业技术创新平台、产业技术研究院等为依托,创新平台建设取得跨越式进展。2018年,武汉东湖高新区新获批国家信息光电子创新中心、国家先进存储产业创新中心、数字设计与制造国家创新中心,光谷进一步成为全国知名的创新平台集聚区。相关工研院建设步伐加快,新增院士专家工作站9家,省级以上(含省级)企业研发平台总数达304家。武汉光谷的科技创新服务成效显著。2018年,武汉东湖高新区相关企业和机构专利申请量近3万件,同比增长18.1%,其中发明专利1.8万件;专利授权量1.5万件,同比增长26.1%,其中发明专利授权近6 000件。全年共受理通过《专利合作条约》(PCT)途径提交的国际专利申请1 212件,同比增长53.4%。

武汉光谷创新环境持续改善,充分发挥高校、科研院所和企业在创新中的主力军作用,通过“市场主导、依托院校、政府支持”的方式,与重点大学和龙头企业建立了武汉光电工业技术研究院和武汉生物技术研究院等10家新兴工业技术研究院,通过技术开发、企业孵化、技术服务、投融资等方式,促进了整个产业链的技术转移和成果转化,创新发展的政策环境不断优化。2017年以来,武汉光谷相继出台了一系列扶持政策,支持企业创新、创新平台建设和科技成果转化。武汉光谷地区推出了十多项创新政策,包括新的黄金十条、新的私营经济八条、自由贸易十条和瞪羚十条。工业发展、技术融资、知识产权管理、人才支持和开放合作越来越完善。其中,新黄金十条加大对科技成果转化重要环节和关键人才的奖励,对科研人员、成果转化贡献者和受转让成果的企业均给予奖励支持,增强主导和参与科技成果转化相关人员和企事业单位创新积极性。武汉光谷创新生态系统如图2所示。

图2 武汉光谷创新生态系统

5.2 新冠疫情对武汉光谷创新生态的影响

新冠疫情出现之前,武汉光谷“1133”创新空间布局全面铺开,光谷科创大走廊建设深入推进,光谷科学岛启动建设,新增2家国家级企业研发平台,国家专业化众创空间数量居全国高新区第一位。2019年末新冠疫情暴发,对武汉光谷的创新发展造成了较大的冲击,2020年初武汉光谷的高新企业普遍受疫情影响较大。

2020年,武汉光谷招商引资到位资金854亿元,进出口总额增长12.3%,实际利用外资21.6亿美元,均居武汉市第一。这一年,光谷新增市场主体约2.5万户,总数近14.5万户;新增企业1.76万家,总数达10.3万家,占武汉18%。与2019年相比,武汉光谷在2020年全年GDP产值有一定程度的增加(如图3所示),但是新增企业个数下降幅度较大,说明武汉光谷创新生态系统中创新主体受影响较为严重,创新成果产出较受新冠疫情影响之前持平。

图3 2019年与2020年武汉光谷地区GDP和新增企业数对比

5.3 武汉光谷创新生态的修复情况

在政府和全国人民的共同努力下,武汉光谷创新生态虽然在2020年初期遭遇短期阵痛,但全年发展稳中向好。

首先,新冠疫情的防控已从非常规和紧急情况的防控转变为常态化的防控。在政府的全面推动下,武汉光谷有效推进了超过2 750亿元的建设投资,年度固定资产投资达到1 100亿元。同时,东湖高新区政府也完成了基础设施投资达到300亿元的投资目标,不断促进工业投资和民生建设,其中工业投资400亿元,民生投资400亿元。

其次,东湖高新区政府在疫情后不断优化政务服务、加大精准服务企业力度、努力营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等,很大程度上改善了武汉光谷创新生态的创新环境,不仅加快了疫情影响之后的修复,同时还对以往存在的问题进行了优化。2020年,东湖高新区政府出台了《应对新冠肺炎疫情支持企业平稳健康发展有关政策》,从稳定现金流、降低融资成本、加大融资贴息等方面,加大对企业的金融支持。武汉光谷在疫情之后设立了湖北省首支“战疫”基金,总规模50亿元,首期10亿元,重点支持受疫情影响的企业。同时,光谷还定期进行在线融资对接,举办对接会,对接成功覆盖率达到100%,并启动了光谷科技金融综合服务平台,整合多种财务资源和信息,为中小型和基于技术的微型企业提供平台。在武汉光谷的创新生态修复过程中,东湖高新区政府加大了对财政金融政策的支持力度,不断引进金融资源动员市场力量,克服经营困难,这将吸引更多的技术和金融资源聚集在光谷,并更好地为实体经济的发展服务。稳健的疫情防控政策和投资政策加快了武汉光谷创新环境的修复,积极的产业政策和市场环境营造对武汉光谷创新生态系统的优化产生了显著效果(具体见表1)。

表1 2020年东湖高新区产业发展和创新创业相关政策兑现

此外,疫情暴发后,东湖高新区政府着力建设世界一流的光电子信息产业集群,巩固和完善武汉光谷的“芯屏端网”、光通信等产业,加快工业互联网、5G和人工智能等产业的培育。在情报、区块链和操作系统等行业,武汉光谷通过推动数字经济产业园的建设,为“第二总部”的发展创造条件。同时,武汉光谷加快了生物创新园二期建设,扩大了生物产业发展空间,建设了一大批世界一流的健康卫生产业实体。深入实施现代服务业发展三年行动、互联网+行动、现代服务业综合深入试点项目,促进现代服务业与先进制造业的综合发展,积极培育平台经济、共享经济等新业务形式,促进网络广播、互联网教育、北斗应用服务、软件信息、动漫、游戏等领域高质量发展。这些措施稳固了创新主体的发展方向,对受疫情冲击较为严重的创新环境起到了明显的修复和优化作用。

6 后疫情背景下武汉创新生态修复与优化的建议

创新生态系统具有类似于自然生态系统的形态,正如自然生态系统的成长离不开各种生态要素的支撑,创新生态系统的发展同样需要在多层次、众因素的共同作用下快速发展[23]。因此,围绕武汉创新生态的发展,必须克服困难,明确发展方向和发展重点,创造条件充实武汉创新生态系统所需要的各种生态要素,进一步增强武汉创新生态系统的功能。

6.1 优化配置创新主体,完善创新生态系统体制

武汉的创新生态系统必须努力形成一个开放的创新模式,以企业、大学和研究机构为核心要素,政府、金融机构、中介组织和投资机构为重要支撑,进一步增强行业、学术界、科研、金融等创新主体的协同创新意识,有效整合各方创新要素。同时,要深化体制改革,推进重点领域的体制创新,建立规范的科技合作机制。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合作,完善知识产权公共服务体系,建立知识产权预警系统。完善快速的权利保护机制,简化审查和注册程序,完善专利许可和职务发明制度。

6.2 保障修复创新资源,聚集创新高端人才

尽快突破创新技术人才体系和机制的壁垒,建立创新人才合作平台,确保高校、科研院所、企业间的人才自由交流。同时,完善支持大公司创新和产业内部创新的政策,提高领头企业员工创新的积极性,着重培养重点行业和领域的技术人才,积极推进企业与大学之间人才培养平台的联合建设,根据创新生态系统的人才需求,共同培养供不应求的高层次专业人才。加快开放实验室和技术改造平台建设,积极促进创新创业一体化发展,以社会化方式促进协同发展和成果转化,优化人力资源供求结构。响应重点行业需求,建立公众意识和技术服务平台,培育现代科技服务中介机构,完善科技人才中间服务方式,增强创新人才吸收能力。

6.3 持续优化创新环境,推进产学研深度融合

不断优化创新生态系统的软环境,设立专门针对行业的研究机构、大学和创新企业的指导资金,制定高新区级产业创新服务园区建设扶持政策。加大对创新人才引进、培养等扶持力度;加强技术信贷、天使投资等多层次资本市场建设;进行政府公共信息公开共享资源测试;赋予交通、医疗、教育等民生安全服务相关领域的人工智能技术能力;促进政府数据向社会开放和应用;支持领先公司或独角兽公司、产业联盟、高校和科研院所合作,促进中外企业和产业的合作交流,吸引更多的外资,逐步形成多元、灵活、高效的创新生态体系。

本文借鉴自然生态修复理论思想,通过案例分析对疫情后武汉创新生态受到的冲击及如何优化进行了分析。随着学术界对创新生态评价体系的研究逐渐完善,后续研究可以采用实证分析的方法,搜集创新生态的一手数据,在科学评价的基础上,对区域创新生态受到的冲击与修复做出更加全面精准的分析,为地方政府制定和完善促进创新的政策提供更为可靠的依据。

猜你喜欢
光谷武汉生态
秦药新生态之二 药好才是真的好
长抓政治生态
别哭武汉愿你平安
我们在一起
住进呆萌生态房
武汉加油
决战武汉
《营利》的生态批评解读
Nothingness: the Destination of Harry’s Self—actualized Pilgrimage
武汉光谷有轨电车开展多交路全线通车试运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