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柳德
1963年3月5日,毛泽东主席发出了“向雷锋同志学习”的号召后,举国上下顿时掀起了“以雷锋同志为榜样,忠于革命,忠于党”的学习热潮。
当时,我是济宁市业余艺术团编导组成员。这个艺术团成员是以业余文艺爱好者为主,系业余与专业相结合的艺术团体,是当时我市配合政治文艺宣传的组织。该团分话剧队、山东梆子队、京剧队、歌舞队、曲艺队,另外还设有文艺创作组等,其规模之大可想而知。这个艺术团的活动轰轰烈烈,影响很大。
毛主席发出了“向雷锋同志学习”的号召后,我们根据市委指示,决定赶排大型话剧《雷锋》,配合学习热潮广泛宣传雷锋精神。
于是,领导指派我和石兴唐团长(时任职工俱乐部主任)急赴济南,观摩《雷锋》演出并取剧本。当时根本没有轿车,只能匆匆去火车站排号购票,乘火车去济南。济宁到济南180公里,那时却需要5个多小时,车上挤满了乘客,我们站着总算到达了济南,当晚观摩了《雷锋》演出。
第二天返回济宁后,领导又指派我根据团的实际情况及条件,对原剧本进行整理,并要求在三天内完成。
于是我结合观摩后的体会及我团的演员情况,夜以继日地对原剧本进行了修整,完成了任务。与此同时,话剧队的全体演职员由石兴唐团长带领,投入了全方位紧张的剧务工作。
当时国家正处在困难的非常时期,这就为我们的工作带来实际困难。但是,我们十分理解领导的承受能力,从不跟市委及有关领导提要求、要条件,只有一个想法,一定圆满完成这一艰巨而光荣的任务。
剧中所需的一切因陋就简,废物利用,服装、道具翻箱倒柜进行拼整;小道具由演职员各自亲手制作;欠缺的服装多由演职员设法凑齐。
当然,也得到了一些有关单位的无私大力支援。木工李师傅节材节料拼凑废料赶制布景;负责杂务的张大个子,不知劳累为剧务东奔西跑。当时的条件跟现在一点也不能比,连辆自行车也没有,全靠双腿跑着联系工作。
在排演过程中,济宁军分区决定剧中所需解放军服装,全由他们提供,还派来了一班解放军战士担任剧中解放军战士的角色。又因我团缺少饰演少年雷锋的儿童演员,市教育局便百般热情提供线索,最后由清华洞小学的王东根小朋友担任了这个角色。王东根同学年龄虽小,但从不让阿姨关照,且在阿姨的教示下,认真刻苦地进行排练。
为了争取时间,我们采取了分场化整为零的导演方法,不分昼夜地进行排练,在不到十天的时间里全剧合成,彩排圆满成功。首先在全市范围内进行了每日两场的公演,轰轰烈烈前所未有,获得了广大群众的赞扬。
事情已经过去58年了,当时的青年成了老年,“老家伙”们偶尔见面,还时时念叨往事,沉浸在美好的回忆之中。当时“雷锋剧组”的所有同志不是走向领导岗位,就是部门業务骨干,不少同志还获得了先进工作者、劳模、优秀共产党员等荣誉称号。
如今同志们都已退休或离休了,但发誓,还要以当年那种革命精神发挥余热,为党做些力所能及的工作。遗憾的是崔绪本、王庆祥等同志已经作古,没能享受到改革开放以来的幸福,没能看到伟大祖国的盛景!我们不由潸然泪下。藉此向作古的同志深痛悼念!安息吧。活着的我们下决心紧跟新时代步伐,发扬雷锋精神,教育好自己的儿孙,为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作出新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