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建筑殿前台阶研究
——以唐代佛光寺东大殿为例

2021-08-24 03:24朱是闻
建材与装饰 2021年24期
关键词:倾斜度五台山大殿

朱是闻

(上海市建平中学,上海 200129)

0 前言

五台山位于山西省东北部的忻州市五台县境内,是佛教文殊菩萨的道场,中国四大佛教名山之一。五台山上的佛光寺更是登峰造极。寺院最早建于北魏,唐代会昌五年被毁,重建于大中三年(公元849年),之后金、元、明、清都对佛光寺进行了部分重修和新建,但寺院的整体布局未曾改变。在敦煌石窟61窟中就有唐代五台山寺院的壁画“五台山图”,其中绘有“大佛光之寺”,也就是佛光真容禅寺,梁思成也是通过这一线索才寻得深山中的佛光寺的,既然有被明确记载,便可以说明佛光寺在唐代就有极其重要的地位。佛光寺是目前发现保存最完整、规模最大的唐代寺院,院内的东大殿是目前发现第二早、体量最大的唐代纯木结构建筑。因此,佛光寺对研究中国唐代古建筑有极为重要的作用,于1961年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古今中外对佛光寺的研究可谓是浩如烟海,研究著作方方面面都做了充分的研究。

1 佛光寺东大殿台阶概况

佛光寺建于佛光山腰,寺院由高度可分为三级平台(见图1),三级平台的规模和重要程度层层递增:第一级有文殊殿、天王殿、伽蓝殿;第二级有香风花雨楼和南北配房;第三级有全寺等级最高的东大殿,面阔七间,规模巨大,屋顶采用最高等级的庑殿顶。每级平台由台阶连接,第二级平台上的南北配房是第二级平台到第三级平台的过渡,正中间的窑洞中就是通向第三级平台的台阶,平常窑洞门关闭时,东大殿就仿佛与世隔绝。窑洞中的台阶极为陡峭,平均倾斜度达到46.3°,在8.6m的水平距离中将高度拔升了9m,使攀登过程十分费力。自1937年由梁思成发现佛光寺以来,第三级平台上的东大殿就是研究者们的聚焦点,而大殿前的违反台阶舒适性和安全性的反常陡阶却无人问津,梁思成在《记五台山佛光寺的建筑》一文中对台阶未曾提起,由文物出版社出版的《五台山佛光寺》中只提到了“从二级台地需要攀登37阶陡峭的台阶才能到达殿前”但并没有展开研究。台阶作为通向寺院核心——东大殿的唯一途径,被设计为陡峭的、不易攀登的,而非舒适的,其原因是值得研究的。作为皇家寺院,寺院的选址以及设计都是有特别用意的,唐代建筑师可以通过很多方式避免修建这一不方便攀登的陡峭台阶,因此可见是有意为之的,旨在增加观者对东大殿的崇敬感。本文旨在研究这段台阶在视觉和物理方面对观者精神上造成的影响。

图1 佛光寺大殿总平面(摘自《记五台山佛光寺的建筑》)

2 台阶实测说明

2.1 测量方法(见图2)

(1)使用水平仪测量台阶两侧象眼与水平地面所成的夹角θ。

(2)使用激光测距仪测量台阶顶到台阶底的直线距离d。

(3)通过d·sinθ分别求出台阶的垂直距离y。

(4)通过d·cosθ求出台阶的水平距离x。

(5)使用卷尺测量台阶的宽度和高度。

2.2 测量结果(见图2)

图2 东大殿前台阶测量结果

陡阶系统在8.6m的水平距离中将高度拔升了9m,平均倾斜度为46.3°。按照不同的倾斜程度可以将陡阶分为三段:下段共5阶,倾斜度45°;中段共14阶,倾斜度49°;上段共18阶,倾斜度44.3°。平均每节台阶的水平长度为24cm,垂直高度为25cm,共37阶。

2.3 测量结果分析

根据IRC(International Resident Code)发布的楼梯标准,30°~35°的倾斜程度被认为是最合适的,在这个范围内台阶的舒适性和安全性都能得以保障。37.78°是法典允许的最陡斜度。佛光寺东大殿前陡阶最陡段的49°是推荐斜度的140%~163%,是允许最陡斜度的130%,由此看来,其台阶设计是非常缺乏舒适性和安全性的。然而,如此设计会使观者在视觉上和物理上受到震撼,最终使他们的精神上获得对东大殿的崇敬感。

在视觉上,高度倾斜的台阶会使观者对东大殿产生崇敬感。一入寺院的山门,向前直见远处半开的窑洞拱门,里面是好似垂直向上的台阶,通向只得见两侧屋檐的东大殿(见图3)。走到窑洞中,在阶底向上望,台阶的斜度由陡变缓,似天梯,让台阶有一种衍生感,其尽头仅见殿前2棵参天巨松而完全不见佛殿,这样的景色增加了观者对大殿的期望感(见图4)。由于阶梯的陡峭,攀登过程中观者难有机会抬头看见渐渐露出的大殿屋檐,直到爬上陡阶站在第3级平台上时,他们才得以第一次见到佛光寺东大殿的真容(见图5)。东大殿面阔七间,与陡阶的距离之近,使观者不能尽收眼底。相比登阶之前和登阶过程中的一无所见,突然出现的大殿扑面而来,给他们带来强烈冲击,如《桃花源记》中的描述“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登上“初极狭,才通人”的陡阶,承载着东大殿的三级平台似桃花源一般“豁然开朗”。这样的对比使大殿的宽阔感被进一步的提升,使观者为之震撼,增加他们对大殿的敬畏感。西方现代建筑设计大师勒·柯布西耶就在《走向新建筑》中谈到了这一手法的运用:“在小亚细亚的布鲁莎的绿色清真寺,人们从一个合乎人体尺度的小门进去;一个很小的门厅起尺度的过渡作用,这是很必要的——在你经历了你所从来的地点和街道的规模之后,在欣赏那人家想用来给你强烈印象的规模之前。这以后你感觉到清真寺的庞大,你的眼睛会去度量。”由此可见,西方建筑中也有这一建筑手法的体现,通过视觉上的对比,经过小尺度的门厅后,清真寺会显得更为宽广,同样的道理也可以在佛光寺东大殿前陡阶被展现。

图3 进入佛光寺山门的景象

图4 窑洞中阶底上望的景象

在物理上,观者在登阶时的身体感受会使他们精神上产生对东大殿的敬畏感。攀登平均倾斜度为46.3°的陡阶会使观者的攀登过程惊险而费力,台阶平均水平长度的24cm是成年人的平均脚长,这样使观者难以落脚,每一步都要小心翼翼,而登上第3级平台后的平缓和舒适感将与之形成对比,同时见到东大殿后精神上的满足感也油然而生,这或许呼应了佛教中唯有经历磨难才能有所获得的思想,使观者产生对东大殿的依靠感和崇敬感。为了攀爬最陡处49°的台阶而不后仰摔倒,观者全程身体下伏,匍匐前进。这样的姿势在物理上压低了观者的重心,在精神上增加了谦卑感,或许表达了“佛祖面前,众生平等”的思想,这样自持卑微的姿态让观者在大殿内祭拜时对佛祖更加仰慕,增加对佛教的敬畏感和崇敬感。

图5 爬上陡阶看见东大殿的景象

3 结论

由此可见,违反台阶舒适性和安全性的台阶设计是唐代建筑师有意为之的,旨在通过改变观者视觉上和物理上的经历感受从而激发他们对寺院和佛祖的崇敬感。这样看来,营造建筑的崇敬感不仅需要在建筑本身做工作,还可以通过设计建筑前的走道、阶梯、景观等来完成,佛光寺东大殿前的陡峭阶梯就是这一手法完美的诠释。在古中国文化以外,其他文化的建筑中也运用到这样的设计:许多基督教教堂例如圣索菲亚大教堂(Hagia Sophia)中设有前厅(Narthex)的结构,它相比于正厅(Nave)更为狭窄阴暗,但走出前厅进入正厅时,正厅的宏伟明亮会在与前厅的对比下显得更加强烈;南美洲的查文德万塔尔(Chavín de Huántar)中的迷宫似的狭长走道会积累造访者的情绪,直到抵达寺庙的中心,也就是兰松石雕所在的地方时,造访者的感官会被冲击,对神灵的敬畏感也会增加。这些例子都能说明本文研究结论的普遍性,这一运用观者视觉上和物理上的感受来达到建筑的感官与精神效果的方法,在现代建筑中也能得到运用。建筑师可以通过在主建筑周围设立狭小空间或陡峭通道的方式来增加主建筑的宽阔感、宏大感。

猜你喜欢
倾斜度五台山大殿
五台山
上颌不同区域牙槽骨颊舌向倾斜度的CBCT测量分析*
故宫三大殿之火
五台山掠影
故宫三大殿探秘
山东章丘兴国寺大殿考
往五台山(外一首)
武当山·紫霄大殿
五台山的冬
全站仪+反射片在高架桥墩柱变形监测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