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属介入式结对照护模式在普外科术后PICC置管患者中的应用

2021-08-24 12:34:32刘翠粉
齐鲁护理杂志 2021年16期
关键词:普外科家属导管

王 静,刘 佳,刘翠粉

(安阳市第六人民医院 河南安阳455000)

普外科患者常采取手术治疗,而术后往往需置入留置针为后续给药提供渠道[1]。由于术后患者需接受一定疗程的抗感染及对症药物治疗,若持续给予一次性静脉穿刺给药,可能引发静脉炎,因此临床常采取PICC置管实施静脉给药[2]。PICC置管能保护静脉,避免反复穿刺,进而达到改善生理不舒适及生理疼痛的效果,亦能降低因穿刺不当发生药物渗漏致皮下疏松结缔组织的可能,对个体生存质量的提升有极大的保障作用。PICC置管患者可能担心自己无法正确维护导管,进而引起导管扭转、脱落或受到感染[3]。这将引起患者内心焦虑、紧张、惶恐情绪加重,诱发负性情感。普外科术后的PICC管理已成为护士、患者及家属共同关注的焦点。由于患者在术后的日常生活护理涉及整个家庭照顾氛围的构建,所以充分发动家属的参与力度,帮助他们在认知水平上产生正确的自我照护意识,对指导患者正确践行导管管理起着认知导向作用。在这个背景下,家属介入式结对照护模式由护理学者提出,该项干预模式更侧重于家属参与力量的调动,认为家属对患者而言不仅是照顾者,更是其情感归属的坚实后盾,尽最大能力促进患者维护PICC导管,而帮助家属构建正确的日常照护行为,以降低PICC置管相关不良事件发生率。本研究旨在探讨家属介入式结对照护模式应用于普外科术后PICC置管患者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取2017年6月1日~2019年5月31日我院收治的160例普外科术后PICC置管患者。纳入标准:无普外科手术禁忌证;无心、肾、肝脏等实质性器官功能性障碍;至少有1名直系家属陪护,且患者与家属双方均具备一台通讯联系方式。排除标准:溶血及凝血功能异常;存在PICC置管禁忌证;出院时合并PICC置管相关不良症状。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各80例。研究组男58例、女22例,年龄(52.5±2.4)岁;受教育程度:小学28例,中学32例,大学20例;手术类型:腹股沟斜疝15例,急性胰腺炎19例,急性阑尾炎18例,急性肠梗阻11例,急性消化道出血17例;PICC置管静脉:贵要静脉38例,头静脉22例,正中静脉20例。对照组男60例、女20例,年龄(52.7±2.6)岁;受教育程度:小学30例,中学30例,大学20例;手术类型:腹股沟斜疝16例,急性胰腺炎16例,急性阑尾炎18例,急性肠梗阻12例,急性消化道出血18例;PICC置管静脉:贵要静脉42例,头静脉20例,正中静脉18例。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本研究经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审核。

1.2 方法

1.2.1 对照组 实施常规性护理干预。在患者PICC置管住院期间,及时做好涉及PICC置管方面的健康教育工作,指导其管理置管相关并发症。在患者出院期间,护士告知其下次复诊随访时间,并留下联络方式,以方便护士与患者沟通、联络。具体干预内容涵盖PICC导管维护和PICC相关不良事件管理。①PICC导管维护。由具备多年临床实操经验的护士为患者开展PICC置管操作。每次完成PICC置管后,对患者置管后的基本情况做好详实备份,涉及内容如下:患者基本情况、PICC置管深度、PICC穿刺程序、穿刺部位皮肤状况,并及时做好置管处敷料更换以及正压接头检查。护士通过视频、言语口述、现场示范等多种方式,向患者及其家属讲解PICC置管的重要性与必要性,提高个体应对PICC相关不良事件的能力。②PICC相关不良事件管理。以美国静脉输液照护协会所制订的《静脉输液相关照护评价量表》作为工具,对患者PICC置管相关不良事件予以干预。a.静脉炎症:对PICC置管部位展开评估,局部疼痛、穿刺部位皮肤有红、肿、热、痛等炎症时,判定为一级静脉炎症;置管部位出现疼痛,且伴有红、肿、热、痛等炎症,加之静脉出现条索状外观改变,判定为二级静脉炎症;置管部位出现明显疼痛,且伴有上述所有表现,局部触诊可有硬结,判定为三级静脉炎。b.炎症感染:对PICC置管处的外接出口位置行负压抽吸,回抽到的少量液体行病原菌感染检测,以进一步探究患者是否伴有病原菌感染的情况。感染评定:患者置管部位出现红、肿、热、痛,局部硬结或溃疡性化脓等,而感染局部面积范围在2 cm以内。c.导管堵塞:静脉给药时,若发现给药速度受到影响或终止,且经过回抽操作无法抽到血液或无法对管道进行冲洗处理,则视为导管堵塞。d.血栓形成:如果患者出现局部胀痛,伴局部肢体明显酸胀感,且经局部B超检查显示有血栓异物存在,则判定为血栓形成。e.导管扭转或滑脱:静脉给药时发现PICC导管连接处出现药物外渗的情况,则判定为导管扭转或滑脱。f.过敏性皮炎:患者在PICC置管期间如果出现置管局部过敏性表现,如局部瘙痒、疼痛,且伴有大面积丘疹。③质量把控及流程监管。出院当天,护士向患者发放知情同意书,同意书涉及PICC置管维护的要点、微信或电话随访方案,并对患者当前的病情状况开展动态监测,一旦发现患者病情出现异常,需强化沟通次数和时间,必要时予以指导和帮助。随访期间为患者建立个人档案,档案内容包括一般资料、PICC敷料更换时间、具体观察指标等,完成每次电话随访后通过文字形式予以登记,完善患者的个人档案。

1.2.2 研究组 实施家属介入式结对照护模式。①结对干预团队的组建。护士作为发起人与组织者,将患者及其直系家属组合成对子。对患者及家属开展理论与实操培训,培训时长10个学时,其中理论培训6个学时、实操培训4个学时。护士借助多媒体辅以口述的方式向患者及其家属介绍PICC置管相关知识,帮助其系统化掌握相关知识体系。在实操环节,护士以现身示教的方式,向患者及家属介绍PICC维护时对当前环境的要求,告知局部皮肤处置的基本程序,通过现身说法逐步拆解敷料、贴膜更换的具体程序,并向其介绍正压封管的要点事宜。②结对演习。待完成上述培训后,护士让患者与家属共同以结对的形式开展现场模拟演习。护士以第三者的身份,为患者及家属的实操演习录制视频,以备后续观看与提升学习。护士为患者规定具体情境:在家中,作为家属的你需为患者进行PICC置管清洁与消毒,请告知我具体操作并进行演示;作为患者的你,在日常生活过程中需如何保护PICC导管及注意要点,请以口述的方式告知我,并做出配合家属维护PICC导管时的行为,10 min的时间,请完成这次模拟演习。护士认真聆听并观察患者、家属的表达、护理行为,对双方做得妥帖及正确之处,及时予以眼神肯定和言语支持,使双方均感受到被关注且有信心。待患者及家属完成本次结对演习后,护士逐一做出点评,告知双方做得完善的地方以及不当的部分,并回放录制的视频,拆解各护理流程,逐步点评细节完善要点。将录制的视频复制给患者及家属,双方在每晚入睡前20 min,再次温习视频内容,并进行回顾性思考及现场操作。③PICC维护信息交互性传达。患者及其家属作为干预对子,让双方于当天晚上填写出院时发放的PICC置管维护清单,该清单内容涉及PICC置管维护时间、维护方法、不良症状等。待双方填写完有关内容后,手机拍摄照片并发送给护士。每天21:00~22:00,要求患者及家属分别将自己今日PICC维护过程的心得感悟以文字形式予以表达,双方不必在乎文字表达的逻辑性,只需以流水账的方式记录今日PICC导管维护事宜和注意要点;对于不会书写的患者或家属,允许其以音频的形式做好今日照护内容的记录;护士通过微信收取患者及家属拍摄的心得照片或音频,并予以点评和鼓励。

1.3 观察指标 对两组患者开展为期2周的观察。①比较两组PICC置管相关并发症发生率,包括导管相关性感染、导管脱出、导管堵塞。②比较两组不良事件发生率,包括血栓形成、皮肤过敏。③比较两组PICC置管留置时间、敷贴更换次数、护患交流频次。④比较两组护理服务满意度,分为非常满意、满意、不满意。

2 结果

2.1 两组PICC置管相关并发症发生率比较 见表1。

表1 两组PICC置管相关并发症发生率比较(例)

2.2 两组不良事件发生率比较 见表2。

表2 两组不良事件发生率比较(例)

2.3 两组PICC置管留置时间、敷贴更换次数、护患交流频次比较 见表3。

表3 两组PICC置管留置时间、敷贴更换次数、护患交流频次比较

2.4 两组护理服务满意度比较 见表4。

表4 两组护理服务满意度比较(例)

3 讨论

普外科患者术后若出现PICC置管维护不恰当,可引起导管相关不良事件的高发,进而引发全身不良事件。这不仅会导致置管局部出现疼痛,也会增加医疗费用。所以,从个体入院开始就需具备全过程照护思维,不仅涉及院内护理程序的开展,更要考虑患者参与自我照护体系的构建。家属的参与和介入,使患者开展自我照护成为可能,因此,本研究旨在为患者搭建由家属参与的结对干预手段,巩固患者对PICC导管维护的潜在认知及自我照护水平,对患者生活质量的提升和满意度的内化均起到正向促进效应[4]。

本研究显示,研究组PICC置管相关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表明家属介入式结对照护模式能调动家庭的照护氛围,使患者在相对平稳的照护平台中获得自我照护能力。艾建华[5]指出,家属介入后的细节护理模式是一项相对安全、科学和合理的静脉维护方案。由于PICC置管携管患者的导管维护问题一直是护理学领域的难点,医疗资源相对短缺导致护士无法全程为患者提供指导和并发症监测,而患者家属的参与能弥补这个缺口。家属的介入充分体现了护士为主导、家属为帮扶力量、患者主动参与的一体化管理,能保证患者获得一体化或连续性护理。研究组不良事件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表明该项管理手段能降低不良事件发生率。刘曼等[6]研究指出,通过对患者及家属认知学习、实操训练的培训,使患者及其家属对PICC置管相关基础性操作进一步内化,能帮助个体在意识形态上达成正确的照护共识,及时纠正双方潜意识的错误维护方案。家属介入式的认知干预能成为患者在生理层面诉求的达成者,所以对家属开展PICC置管培训,是导管成功维护的前提与保证。照护者对患者开展远程微信随访与交互性沟通,能及时了解双方在操作时遇到的困惑,使患者及其家属的照护行为得以重新塑造、巩固,对PICC置管维护行为的正确落实有着极大帮助。研究组PICC置管留置时间长于对照组(P<0.05),敷贴更换次数少于对照组(P<0.05),护患交流频次多于对照组(P<0.05)。证实家属介入式结对照护模式能提高PICC导管维护效果。随着近年来居家康养理念的深入,越来越多的护理专家开始将着力点聚焦于患者自我层面的优质照护,该照护方案能充分调动患者参与导管维护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并能在日常实践中感知到操作行为的可行性,及时做出纠正,这对个体生活质量的提高大有帮助。随着家属参与的多项PICC导管维护措施的落实,有效降低了不良事件的发生率。家属参与能全方位架构起患者照护的桥梁,可降低不良事件发生风险,对护理满意度的提高有助益。

综上所述,普外科术后PICC置管患者引入家属介入式结对照护模式,能降低置管相关并发症的发生率,提高患者对导管的维护效果和满意度,值得临床进一步推广。

猜你喜欢
普外科家属导管
挡风玻璃爆裂致人死亡,家属诉至法院获赔偿
新型浅水浮托导管架的应用介绍
云南化工(2021年10期)2021-12-21 07:33:40
南平市妇联关爱援鄂医护人员家属
海峡姐妹(2020年3期)2020-04-21 09:28:12
河北乡村端午文艺活动慰问农民工家属
今日农业(2019年11期)2019-08-15 00:56:32
介绍1种PICC导管带管沐浴的方法
两种深静脉置管方法在普外科静脉治疗中的应用比较
浅谈普外科中引流管的医学临床应用
Seminar教学法在普外科教学中的应用
产前超声诊断胎儿静脉导管缺如2例
无陪护护理在普外科病区的应用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