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口管理护理在动脉闭塞下肢溃疡行VSD治疗患者中的应用

2021-08-24 12:34:30吴致娴张苏钰吴自燕石朝海姜炯炯
齐鲁护理杂志 2021年16期
关键词:负压伤口溃疡

吴致娴,张苏钰,吴自燕,洪 丁,石朝海,姜炯炯

(甘肃省人民医院 甘肃兰州730000)

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是血管外科常见疾病,肢体远端溃疡或坏疽为其主要表现之一,对患者日常生活质量有一定影响,严重者甚至需要截肢,威胁患者生命健康[1]。封闭式负压引流技术(VSD)是目前治疗肢体溃疡的新方法,是指将内含有引流管的聚乙烯乙醇水化海藻盐泡沫敷料,覆盖于组织创面,再用生物半透膜将其封闭,使其形成密闭空间,最后将引流管与负压源相连,通过负压促进创面愈合[2]。目前VSD技术在下肢溃疡、烧伤创面等外伤治疗中有着较好的应用效果[3-4]。但VSD技术由于存在引流管,易对创面造成再次损伤,加重创面感染,且一旦发生炎症反应,有可能发展为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5]。因此,加强VSD治疗过程中的伤口管理对预防伤口感染,降低炎症反应发生率有重要意义。本研究以动脉闭塞下肢溃疡患者为研究对象,行VSD治疗过程中加强伤口管理护理,观察应用效果。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取2014年1月1日~2019年2月28日我院慢性下肢溃疡患者86例,均行血管腔内支架植入术治疗,给予抗血小板、降压、降脂、降糖药等对症治疗。纳入标准:①确诊为下肢溃烂;②年龄26~78岁,具备良好语言沟通能力;③未做过介入手术及血管手术治疗;④自愿参加本研究。排除标准:①患自身免疫性疾病;②伴其他原因所致感染;③恶性肿瘤;④服用精神药物史。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3例。观察组男22例、女21例,年龄26~76(50.14±8.24)岁;溃疡面积5~25(17.58±2.50)cm2。对照组男24例、女19例,年龄27~78(51.36±7.99)岁;溃疡面积6~24(18.10±2.24)cm2。两组患者基线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本研究经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审批。

1.2 方法

1.2.1 对照组 给予常规VSD治疗及护理。封闭负压引流装置(武汉维斯第医用科技有限公司),在椎管内麻醉或局部麻醉下清除创面坏死组织及异物,清创后根据创面形态和大小裁剪泡沫敷料,将裁剪好的置有引流管的泡沫敷料填入创面,创面与敷料充分接触,并尽可能避免与较大的神经和血管直接接触。VSD引流管从创口直接引出,密封好泡沫敷料、引流管及周围皮肤,将引流管与负压引流瓶相连,持续负压吸引。

1.2.2 观察组 将伤口管理护理应用于VSD治疗中。①成立医护治伤口管理小组,住院医生为组长,护士长为副组长,2名专科护士为组员。小组定期开展培训工作,学习VSD技术的护理要点,加强治疗过程中伤口管理知识的掌握程度。②术前基础护理:给予饮食指导,少量多餐,以富含维生素及膳食纤维的食物为主;糖尿病、高血压患者每天检测血糖、血压,控制在合理范围内;患者肢体出现明显疼痛可予以镇痛药物,提高其治疗依从性;避免用力排便,若大便不能自解,可给予开塞露通便治疗;多数患者不了解VSD负压技术,术前护理人员应告知患者创面VSD治疗的必要性,并耐心解答患者疑虑,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并做好相关检查工作。③术后护理:保证引流系统的有效性是VSD技术治疗成败的关键;术后用绷带固定患者下肢负压引流装置,嘱患者减少患肢活动,防止脱管、折管现象发生;治疗过程中专科护士监测负压,将数值维持在0.02~0.05 mPa,泡沫敷料明显变硬收缩是负压有效的标志,若发现泡沫敷料变软,需检查贴膜有无积水、漏气,负压吸引力是否不足,引流管是否扭曲;VSD持续治疗期间,暂停引流时间不宜超过30 min,负压引流应选择软硬适中、长短合适的导管,便于患者床上翻身和简单活动,引流管的出口应置于创面水平下约20 cm处;引流期间若引流管堵塞,可逆行注入生理盐水浸泡15 min;负压引流期间,若患者创口渗出物和坏死组织增多,需再次清洗创面,同时专科护士注意观察患者创面情况,当创面新鲜时停止引流,开始修复创面,进行植皮、缝合、修复等措施;植皮后严密观察创面皮肤颜色、温度及局部肿胀情况,注意创面和取皮部位有无渗液、渗血、剧烈疼痛等情况,创面敷料需保持干燥,避免污染。

1.3 评价指标 ①比较两组引流管堵塞发生率、创面细菌感染发生率、敷料更换次数。引流管堵塞:肉眼可见引流物堵塞于引流管,引流液无法顺利流出,且患者伴有不同程度的创面胀痛。创面细菌感染:创面颜色发暗或苍白、引流液异味、患者体温异常升高,取VSD创面黏附物进行细菌培养,结果为阳性。负压敷料更换次数:从第1次使用VSD到治疗结束,敷料的更换次数。②比较两组创面愈合时间、住院时间。③比较两组干预前后视觉模拟评分法(VAS)[6]、生活质量简表(SF-36)[7]评分。采用VAS评估患者的疼痛情况,评分标准0~10分,分数越高表示疼痛越剧烈。采用SF-36评估两组患者生活质量,量表包括生理职能、生理机能、活力、情感职能、躯体疼痛、社会功能、精神健康、总体健康8个维度,各维度相加即为总分,评分0~100分,分数越高表示生活质量越好。④比较两组干预前后白介素-6(IL-6)、白介素-8(IL-8)、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水平。分别于VSD治疗前后取两组患者创面渗出液标本,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试剂盒由上海酶联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提供)检测IL-6、IL-8、TNF-α水平。

2 结果

2.1 两组引流管堵塞发生率、创面细菌感染发生率、敷料更换次数比较 见表1。

表1 两组引流管堵塞发生率、创面细菌感染发生率、敷料更换次数比较[例(%)]

2.2 两组创面愈合时间、住院时间比较 见表2。

表2 两组创面愈合时间、治疗时间比较

2.3 两组干预前后VAS、SF-36评分比较 见表3。

表3 两组干预前后VAS、SF-36评分比较(分,

2.4 两组干预前后IL-6、IL-8、TNF-α水平比较 见表4。

表4 两组干预前后IL-6、IL-8、TNF-α水平比较

3 讨论

下肢溃疡是临床常见疾病,治疗的一般方案为抗感染、清创、换药治疗,治疗费用高,耗时久,患者的治疗依从性较差[8]。VSD是通过控制负压促进创面愈合的新型治疗方法,相比于传统清创、换药治疗,VSD技术加强了局部创面的血液循环,可减少创面渗液,减轻水肿,刺激局部肉芽组织增生,有效促进创面愈合,在各类创面治疗中广泛应用[9]。但VSD技术引流需在手术切口旁设置1个引流管道,在反复更换敷料换药过程中易对创面造成再次损伤,加重创面感染,且由于引流管较细,引流过程中易发生引流管堵塞[10]。因此,在应用VSD技术过程中需加强伤口管理护理,防止创面局部感染、导管堵塞等不良情况发生。

相关研究表明,下肢慢性溃疡患者的创面恢复效果与VSD治疗中负压的维持与观察有明显相关性,重视伤口护理,采取有效的护理干预不仅能促进创面愈合,还可以减轻患者痛苦,减少医护人员工作量[11]。本研究结果显示,两组引流管堵塞发生率、创面细菌感染发生率、敷料更换次数、创面愈合时间、住院时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两组干预后VAS评分低于干预前(P<0.05),观察组干预后VAS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干预后SF-36评分高于干预前(P<0.05),观察组干预后SF-36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说明在VSD治疗过程中加强伤口管理护理,能有效减少导管堵塞和创面局部感染,降低伤口换药频率,减轻疼痛,促进创面愈合,缩短患者住院时间,提高其生活质量。分析原因:加强伤口管理护理,密切观察创面恢复情况,有利于及时清理渗液和坏死组织,促进新生肉芽组织生长,为伤口创造适宜微环境,促进创面愈合[12-13];护理人员通过观察创面和引流液可灵活调整换药时间,减少敷料更换次数,减轻护理工作负担。另外,下肢溃疡患者均伴有一定程度的炎症感染,创面渗出的炎性液体不利于肉芽形成甚至可能损害皮肤组织[14]。

TNF-α由巨噬细胞产生,是天然免疫介质,有报道称血清TNF-α水平与机体炎症反应程度有密切关系[15]。TNF-α诱导巨噬细胞、单核细胞等产生IL-6和IL-8,IL-6和IL-8的持续产生可使机体发生急性炎症反应,同时可能导致其他重要抗炎介质表达失控。机体IL-6、IL-8、TNF-α等促炎因子的分泌可刺激释放血管内皮因子,减少神经组织血流,最终加重局部神经功能损伤,炎症反应增强,不利于创面恢复[16-17]。本研究结果显示,两组干预后IL-6、IL-8、TNF-α水平低于干预前(P<0.05),观察组干预后IL-6、IL-8、TNF-α水平低于对照组(P<0.05)。提示在VSD治疗过程中加强伤口管理,能明显降低创面炎症反应,促进创面愈合。分析原因:在VSD治疗过程中加强伤口管理护理,及时清理渗液和坏死组织,可避免炎症细胞在创面聚集,降低局部炎症因子浓度和创面炎症水平。

综上所述,对动脉闭塞下肢溃疡VSD治疗患者加强伤口管理护理,可提高治疗效果,有效减少创面感染和导管堵塞情况发生,降低创面炎症反应发生率,减少伤口换药频率,促进创面愈合,缓解疼痛,提高患者生活质量,有较好的临床应用价值。

猜你喜欢
负压伤口溃疡
伤口
青年文摘(2021年17期)2021-12-11 18:23:02
怎样预防胃十二指肠溃疡复发
那只给我带来伤口的大橘
都是“溃疡”惹的祸
早早孕负压吸引人工流产术的临床探讨
一种手术负压管路脚踏负压控制开关的研制
伤口“小管家”
溃疡生肌散治疗慢性皮肤溃疡的效果观察
再不去伤口就好了等3 则
中西医联合治疗消化性溃疡38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