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婕菲
摘要: 在物质生活高度优越的今天,全国各地中学生的自杀等极端事件层出不穷,令人愕然。为了探究其背后原因,找到应对措施,以上海部分中学生为样本进行了调查访谈。并对访谈结果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得到中学生漠视生命的原因,认为生命教育的必要,重点探究了政府、学校、家庭及社会各方联动推进生命教育的措施,为生命教育提供了有益的参考。
关键词:生命教育;心理健康;中学生
中图分类号:G44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1-2684(2021)22-0071-03
一、访谈背景
2019年4月某日深夜,上海某中学少年因与同学发生矛盾,遭批评后从卢浦大桥跳下身亡。2017年15岁的上海某小区初二学生卢某跳楼。上海2010年全年自杀死亡中学生8人,比2009年增加2人。《中国教育发展报告(2014)》披露,2013年媒体上关于中小学生自杀的报道共计79例,其中自杀率从小学六年级开始攀升,初中最高,高中次之[1]。为什么会出现这么多的极端事件,背后原因是什么?如何减少杜绝这种极端事件?这些疑惑是这次访谈的主要任务。
二、訪谈目的与意义
生命教育在国外起步稍早。如美国学者杰·唐纳·华特士于1968年首次提出生命教育的思想,美国的生命教育以死亡教育的形式出现,其实质是通过对死亡的揭示来教育人们珍爱生命[2]。到1976年,美国有1500所中小学开设了生命教育课程[3]。英国在许多中小学成立了生命教育中心。我国现代生命教育起步稍晚,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反思生命教育,并于2004年启动生命教育。2005年发布的《上海市中小学生生命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指出,初中阶段的生命教育着重引导学生学会尊重生命、关怀生命,养成健康良好的生活方式。
上海作为经济发达地区,其教育在全国处在领先示范位置,且上海较多的外来人口带来很多小新上海人在上海学习成长。因此在上海青少年中进行生命教育问题访谈具有一定的代表性。通过对老师、同学、家长以及社会人士的抽样访谈调查,探究上述极端事件背后的深层次原因,并提出生命教育合理可行的建议。
三、访谈设计与实施
本次访谈调查采用形式是电话访谈、网络访谈和一对一面谈。为了使访谈结果能真实反映上海青少年的生命教育问题,采用随机原则,尽可能扩大访谈范围和增加人数,对222人进行了访谈,其中本校七、八、九年级学生70名,外校学生有20名高中生,社会人士有10名同济大学的大学生。访谈前设计了访谈内容结构,如表1所示:
为顺利推进访谈,成立了10人访谈小组。访谈首先用约两个月时间对老师和学生进行访谈,按照分工对上海L和C大学附属中学、上海Y高中50名学生进行访谈;第二阶段对家长和社会人士进行了访谈,家长主要是本班同学家长,主要通过家长微信群和同学回家面访为主,同时分三个小组在黄兴路、四平路、同济大学地铁站对社会人士随机访谈。
四、结果分析与启示
(一)访谈结果分析
1.漠视生命的原因
在问及近年来青少年极端自杀原因时,老师多认为他们心理脆弱,没有受到良好的心理疏导教育;家长给出的答案主要是缺少家庭社会责任,家庭教育缺失;学生和社会人士主要倾向认为学习生活压力大、沉迷网络游戏、受到“蓝鲸”等邪教网络的诱惑、心理抑郁、青春叛逆期等。不能正确认识生命的价值、不会疏导压抑的心理是共识。漠视、不珍惜生命的原因盘根错节,涉及学校、家庭、社会、学生自身各个方面。
2.对生命教育较为陌生
当被问及青少年是否接受过生命教育时,老师、家长和社会人士全部回答未接受过生命教育,同济大学的大学生认为上好心理课就行了。只有15%的学生表示接受过,75%的受访者此前没有听说过生命教育。在受访者中有18%的人表示在青少年时期曾经受挫而万念俱灰,有过轻生的想法,心理上呈现过亚健康状态。北京大学《中学生自杀现象调查分析报告》也显示,5个中学生中就有1人曾考虑过自杀,占样本总数的20.4%,而为自杀做过计划的占6.5%[4]。竟然有30%受访者对那些以自杀等方式消失的生命漠不关心,对他人的生命消失相当冷漠,显示生命教育在现代社会中严重缺失。
3.学校对生命教育没有足够的重视
在访谈中了解到,上述三所中学均无专人从事生命教育,如果有相关内容,也仅仅在思想品德等课中点到即止,也没有针对生命教育的大纲或讲义等专业资料,没有师资及开设专门生命教育的场所。生命教育的实践远落后于理论认识,究其原因,一是上级教育部门未对生命教育进行规划设计,未统一推进;二是学校当前没有人力、物资等资源支撑生命教育。
4.各方参与生命教育的意愿不高
在问及是否愿意参与生命教育时,学生表示学习压力太大,各种辅导课较多,没有时间参加;家长表示不愿参加,不止一位家长说“好好学习,生死有什么教育的?”与其搞这些“歪门邪道”不如上好正课;老师认为当前工作量较多,没有精力进行生命教育,且教育部门没有具体推进。全面开展生命教育的大气候尚未形成。
(二)访谈启示
1.生命教育的必要
据《中国儿童自杀报告》披露:中国儿童自杀居世界第一,每年约有10万青少年死于自杀。每分钟就有2个孩子死于自杀,8个自杀未遂。这主要是青春期心理的不成熟以及生命教育的缺失所致。美国心理学家斯坦利·霍尔把青春期称为“暴风骤雨期”,暴风骤雨就是指青少年的心理、社会交往、情窦初开时期对异性情感等快速变化,以及生活、学习、交往挫折和对未来世界的理想与现实冲突等。快速的心理变化没有得到有效疏导,没有获得有效生命教育,没有认识到生命的意义与价值所在,极易走向极端。奥地利心理学家维克多·弗兰克尔在《追寻生命的意义》—书中说:我要大胆地说,这世界上并没有什么东西能帮助人在最坏的情况中还能活下去,除非人体认到他的生命有意义[1]。这就要求青少年认为自己生命有意义,能够清晰地意识到生活的目标和使命,并且愿意不断地增强对生命含义、目标和使命的认识和理解[5]。尼采说过:参透为何,才能迎接任何。只有认识到生命的价值和意义,才能在充满挫折和失败的人生道路上阳光地迎接未来。因此对身体和心理快速成长变化的青少年进行生命教育极其必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