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传统文化的融合

2021-08-23 10:20何中华
新传奇 2021年28期
关键词:中国化弘扬中华

何中华

在革命、建设和改革进程中,中国共产党人不断深化对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关系的认识,把坚持马克思主义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机结合起来,不仅推进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而且弘扬、光大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正确处理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关系,是党的百年奋斗历程中的一个重大理论与实践问题。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

在革命、建设和改革進程中,中国共产党人不断深化对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关系的认识,把坚持马克思主义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机结合起来,不仅推进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而且传承、弘扬、光大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积累了宝贵历史经验。

结合中国文化实际,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马克思指出:“理论在一个国家实现的程度,总是决定于理论满足这个国家的需要的程度。”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成功传播和实践,就充分地证明了这一论断。

首先,马克思主义必须植根于中国文化土壤才能真正实现中国化并有效指导中国革命、建设、改革实践。中国共产党成立后,在带领人民进行革命、建设和改革的过程中,立足中国国情,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把马克思主义厚植于中国文化的沃土,创造性地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

可以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背景因素之一,也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进行伟大社会革命取得辉煌成就、进行理论创新取得累累硕果背后的重要文化滋养。

其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马克思主义的融通契合之处,为二者的有机结合提供了可能性和有利条件。

习近平指出:“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后,科学社会主义的主张受到中国人民热烈欢迎,并最终扎根中国大地、开花结果,绝不是偶然的,而是同我国传承了几千年的优秀历史文化和广大人民日用而不觉的价值观念融通的。”

比如,中国传统文化极为看重“践履”,注重“知行合一”,有“经世致用”的悠久传统,这与马克思主义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有相通之处。更为重要的是,俄国十月革命的成功实践不仅证明了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和有效性,也为看重“效验”和“明证”的中国人带来了强烈的思想冲击。

可以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为先在的精神性的中国元素,不仅影响着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接受和传播,也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整个过程中始终发挥着潜移默化的作用。

使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和实践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

毛泽东曾指出:“马克思主义必须和我国的具体特点相结合,并通过一定的民族形式才能实现。离开中国特点来谈马克思主义,是抽象的、空洞的马克思主义。因此,使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具体化,就是使之必须带有中国的特性,按照中国的特点去应用它。这成为全党亟待了解并亟须解决的问题。”

毛泽东在这里非常清晰和辩证地讲明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内涵,也指明了中国共产党人对待中国历史和文化的科学态度。

在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赋予马克思主义以民族形式方面,最为经典和具有代表性的还是毛泽东对于实事求是以及邓小平对于小康社会的创造性解释。

1941年,在《改造我们的学习》一文中,毛泽东对《汉书》中的“实事求是”一词做了创造性的解释,指出:“‘实事就是客观存在着的一切事物,‘是就是客观事物的内部联系,即规律性,‘求就是我们去研究。我们要从国内外、省内外、县内外、区内外的实际情况出发,从其中引出其固有的而不是臆造的规律性,即找出周围事变的内部联系,作为我们行动的向导。”这一解释既把马克思主义的精髓讲得生动透彻,又使“实事求是”这一中华传统文化中的概念得到了质的升华,包含着丰富的马克思主义思想内涵。

1979年,邓小平在会见来访的日本首相大平正芳时,第一次用《礼记》中的“小康”一词来阐释“中国式的现代化”,赋予社会主义现代化理论以鲜明的中国风格。后来,小康社会的理论不断丰富和发展,“小康社会”也成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一个经典表达。

经过长期的实践,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呈现出勃勃生机,成为深深植根于中国社会和文化沃土的“活的马克思主义”。

以时代精神激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生命力

中国共产党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对于传统文化一直秉持一分为二的辩证态度。一方面,中国共产党重视历史,强调尊重和继承我们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同时又秉持辩证的态度,强调必须是有批判地继承,不能全盘肯定或否定;另一方面,对于传统文化,中国共产党一直坚持发展的观点,根据时代发展不断进行改造,赋予其新的内涵,让其更好地为人民服务。

在带领中国人民进行革命、建设、改革的长期历史实践中,中国共产党人始终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忠实继承者和弘扬者。从孔夫子到孙中山,我们党都注意汲取其中积极的养分。

习近平指出,“传承中华文化,绝不是简单复古,也不是盲目排外,而是古为今用、洋为中用,辩证取舍、推陈出新,摒弃消极因素,继承积极思想,‘以古人之规矩,开自己之生面,实现中华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上,在持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进程中,我们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以时代精神激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生命力”,不断铸就中华文化新辉煌,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强大精神动力。

猜你喜欢
中国化弘扬中华
弘扬中国传统文化——二十四节气
On the Application of CLT in Teaching of Listening & Speaking in Rural Middle Schools of China
HIP –HOP AGANDA?
关于深化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深入思考
弘扬国学文化 畅游艺术天地
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主体”问题
推进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专家笔谈
Satiric Art in Gulliver’s Travels
An Analysis of "The Open Boat"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Naturalism
On the Images of Araby and Their Symbolic Mean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