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宝
8月16日,《北京市氢能产业发展实施方案(2021~2025年)》印发,提出2023年前培育5-8家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氢能产业链龙头企业,建成37座加氢站,推广燃料电池汽车3000辆。此消息一出,氢能概念股应声而涨,美锦能源当日应声涨停。
根据中汽协数据,1~7月国内燃料电池汽车产销分别为664/675辆,同比增长48.5%/47.7%,产销规模有望持续加速扩张。结合近期各地产业政策,2025年国内燃料电池汽车推广规模有望超过10万台。
产业链规模化效应带来电堆、发动机系统等环节成本持续下降,以电堆为例,当前价格已下探至1000~2000元/kW,燃料电池汽车经济性加速显现。
FCV及加氢站空间巨大,核心供应商弹性显著。根据中国氢能联盟数据,2020年底国内燃料电池汽车保有量超7000辆,加氢站建成128座,距离2025及2030年规划目标仍有较大空间,核心供应商弹性显著。
当然,本轮氢能行情更具现实基础:首先,示范城市落地与单月装车超千成为产业短期催化剂,诸多央企和光伏企业进入氢能保证了产业中期发展动力,成本下降与双碳目标则是氢能成为十万亿产业的坚实保障。
短期看:示范城市预计最近两个月落地,意味着后面单月燃料电池汽车有望过千台,超过去年全年上牌数,这两个关键节点将成为板块爆发的催化剂。
中期看:诸多央企和光伏巨头的加入为氢能发展和燃料电池车的推广扫清了非常重要的障碍——氢气的价格和供应量。低成本的氢气将极大推动燃料电池重卡推广、氢炼钢、氢储能等领域的发展,孕育出几个万亿级以上的市场。
长期看:燃料电池供应链成本的大幅度下降使燃料电池在电动车领域(不仅仅是重卡,甚至包括乘用车)逐渐显露并占据优势;而液氢为代表的氢气储运领域的进步将使氢气储运成本大幅下降,进而使绿氢成本快速下降助推氢替代化石能源成为减碳主力。
氢能的发展具有战略意义,绿氢是氢能发展的终极目标。但氢能产业目前处于起步阶段,市场对其未来在社会中的重要性认知不充分。同时,未来大量氢能使用的情况下,氢能本身的制取也需要脱碳,目前主流制氢方式中,化石能源制氢与工业副产氢仍有碳排放,绿氢才是未来主流。
电解槽成本将快速下降,叠加可再生电力成本下降超预期,绿氢降本速度已经超过预期,预计2030年在可再生能源优势地区将实现绿氢和灰氢平价。电解槽降本路径目前基本已经清晰,随着电解槽生产规模化、电解槽容量上升、配套设施生产标准化、核心元件国产化等因素,电解槽成本下降将持续推动绿氢快速突围。
在燃料电池系统价格下降、生产规模扩张、可再生能源在制氢过程中使用比例提升、加氢基础设施逐渐完善等多项因素的驱动下,预计氢燃料车的TCO到2029年将下降50%。此外,和电动车及燃油车相比,燃料电池车的全生命周期温室气体排放量也是最低的,而随着可再生能源在氢气制取过程中使用比例不断提升,预计燃料电池温室气体排放量会进一步降低。
从投资的角度看, 氢能环节,受益的子行业主要是电解水制氢设备。具体来看,制氢设备分为碱式电解水、PEM电解水和SOEC三个方向。中国在碱式电解槽方面优势明显,成本低廉,技术成熟,有望大规模推开并快速降低制氢成本;PEM电解水设备方面,中国起步稍晚,但受益于燃料电池汽车产业链的快速进步,成本下降可以期待,其中的膜电极和电解槽企业受益明显。
而从燃料电池产业链分析,短期看全产业链从关键材料到系统都会受益于产业爆发,长期看受益的主要是膜电极、电堆等上游具备寡头垄断属性的环节。
再从市场角度分析,燃料电池既可以在交通领域应用,又可以作为储能介质,因此它既具备与锂电在交通领域竞争(尤其是重卡和商用车),又是储能的重要手段,而在锂电和储能板块已经大涨的背景下,氢能与燃料电池成为估值洼地。
来源:申万宏源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