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清代中医药古籍反映了清代医家的学术思想和临床实践,系统整理清代中医药古籍有助于更好地汲取前人的经验。本文介绍了广州医科大学馆藏清代中医药古籍文献的概况、管理及分类,探讨了基层单位馆藏古籍现存的问题及对策。对中医药古籍的整理有助于推动中医药文化的发展和建设。
关键词:清代;中医药;古籍整理
中图分类号:G25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5707(2021)04-0036-03
DOI: 10.3969/j.issn.2095-5707.2021.04.007 开放科学(资源服务)标识码(OSID):
Collation and Research of Ancient Books and Documents in Library of Guangzhou Medical University - Taking TCM Ancient Books in Qing Dynasty as an Example
LV Na-na
(Guangzhou Medical University, Guangzhou 510182, China)
Abstract: Ancient TCM books in Qing Dynasty reflect academic thoughts and clinical practice of doctors in Qing Dynasty. Systematic collation of ancient TCM book in Qing Dynasty can help us better absorb the experience of predecessors. This article introduced the general situation, management and classification of ancient TCM books in Qing Dynasty collected by Guangzhou Medical University, and discussed the existing problems and countermeasures of ancient TCM books collected by grassroots units. Collation of ancient TCM books can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and construction of TCM culture.
Key words: Qing Dynasty; TCM; collation of ancient books
基金項目:广州中医药历史文化研究基地课题(201812)
第一作者:吕娜娜,E-mail: 5277331@qq.com
中医学在远古时期已开始萌芽,经过了历代的发展,在清代出现了许多名医著作,如何梦瑶《伤寒论近言》、邱熺《引痘略》、程康圃(名德恒)《小儿科家传秘录》、何守愚《广嗣金丹》等。清代医家根据人群体质、自然气候、地理环境等因素对疾病的产生与治疗,积累了大量的实践经验,从医学思想到医疗实践都有比较完善的体系,特别在预防天花及人痘接种、治疗传染性热病、脚气病等方面有比较好的疗效。因此,收集清代古籍文献并对其进行系统性地整理,有助于继承历代医家的学术思想,推动中医药学的传承创新及发展。
古籍整理工作,需先通过版本调查,确定古籍的底本和校本,再进行标点、校勘、注释、汇编辑佚、今译、索引、影印等加工,而这些加工的目的是使古籍更便于今人及后人阅读利用[1]。历史上第一次由国家大规模地组织古籍文献整理活动是在西汉时期,由刘向、刘歆父子历经22年整理编定了先秦及西汉文献,并撰写了第一部图书分类目录《七略》和古籍提要文集《别录》。
1 广州医科大学图书馆中医药古籍文献整理
广州医科大学图书馆(以下简称“本馆”)对馆藏清代古籍进行编目整理,有利于后续开展古籍典藏、古籍展览、影印出版等工作。高校图书馆的古籍整理工作并非侧重于古籍的校勘、辨伪、辑佚、标点、注释、今译等研究工作,而是侧重于古籍的典藏、著录、版本鉴定、分类编目、数字化等加工处理工作[2]。因此负责古籍整理的图书馆员需要对版本学、目录学及古籍的内容有充分的认识,才能更加合理地整理与开发古籍。
1.1 馆藏清代古籍典藏
本馆自1958年建馆以来,通过购买及民间个人收藏捐赠了众多清代时期中医药古籍刻本。2018年图书馆开展馆藏古籍文献的整理清点工作,诚邀广东省立中山图书馆倪俊明及广东省古籍保护中心林锐、吴小兰、罗焕好对本馆收藏的历史文献进行古籍鉴定,并对古籍的整理工作进行指导。经整理统计,本馆现馆藏清代古籍近20种。目前被保存在图书馆古籍特藏库中。馆藏古籍以中医药类为主,大部分古籍文献已按照《中国图书馆分类法》进行了分类、编目加工。
1.2 馆藏古籍的分类管理
在对古籍文献的管理过程中,高校图书馆需要以学校的科研、教学发展等为服务重点,根据读者的需求采取不同的服务模式,对古籍进行详细地分类。本馆对清代中医药古籍根据不同地区、不同时期、不同著者分类放置,这样可以提高读者查找相关古籍文献的效率。本馆收藏的中医药古籍文献用《中国图书馆分类法》分类,再通读古籍文本,对照古籍的题名、著者、版本、载体形态等内容进行细分,这种对馆藏古籍分类的管理有助于读者了解不同时期、不同地区医家的生平、学术思想及医书中记载的病症、药物、治法等。
1.3 馆藏清代古籍文献的著录
古籍著录是将古籍的内容、特征与形式记录下来。由于古籍在流传过程中经历多次编辑、校勘、印刷等情况,因此同一本书会产生不同的版本,在题名、著者、卷书内容、卷数等方面会出现较大的差异。古籍的书名、卷数、著者、版本、附注等需根据我国国家标准《古籍著录规则》[3]来进行著录。
著录古籍书名时,根据卷端即正文第一页进行著录,虽然从封面、目录、书名页、书口等上面的文字可分析出书名,但是在卷端标识的书名最符合作者及刻书者的原意[4]。古籍的著者要考虑作者用别号、前后更名、委托他人等复杂的情况,需考查清楚。古籍著者姓名一项,需要认真地推敲。著者著录的主要依据也是卷端,并参考书的封皮、跋、内封、牌记、目录等处。古籍的版本著录需特别注意,不同版本的古籍内容差异很大,使用价值也不相同。本馆古籍主要是清代、民国2个時期的版本,根据这个时期版本的特点,以牌记为主鉴定版本[5]。版本准确才能真实反映原书的面貌,以便读者能够正确地检索和了解特定版本的古籍,同时使更多珍贵的古籍文献得以保护和开发。
经整理统计,本馆现馆藏清代刻本的中医药古籍中不乏珍稀纸本。如《理瀹骈文》、《王氏医案续编》8卷、《霍乱论》2卷、《补注黄帝内经素问》24卷、《神农本草经百种录》、《伤寒辩证录》14卷、《附胎产秘书》2卷等。本馆收藏的古籍文献为研究中医学文化发展提供了丰富而珍贵的一手史料。本馆馆藏部分清代刻本统计见表1。1.4 馆藏古籍的数字化处理
为了保护古籍,本馆一般不允许读者外借古籍,且在馆阅读古籍文献时必须由馆员陪同。为了更好地保存、保护和开发馆藏古籍,需要将古籍进行数字化处理,对古籍进行全文数字化或图像的采集,著录古籍的文献信息和文本信息,与采编部、信息技术部等相关部门合作,建立特色古籍全文数据库,并在图书馆官网设置特色古籍库专栏。读者可以通过题名、著者、版本等字段检索所需的馆藏古籍文献,阅读古籍电子全文,从而提高了馆藏古籍的利用率,也避免了古籍文献借阅造成的文献破坏。古籍文献数字化不仅能为读者提供古籍原文,而且可以通过数据挖掘、文本可视化、知识加工、资源共享等对古籍进行二次开发,满足读者个性化需求。
2 图书馆馆藏古籍现存问题及对策
2.1 整合多方资源,丰富馆藏古籍特色数据库
本馆馆藏清代古籍文献较少。中医药古籍文献是我国的瑰宝,而清代中医药古籍文献的理论知识能够为本校科研、教学、临床实践提供前人宝贵的经验,在科学研究中提供丰富的文献基础,有利于更好地发扬与传承中医药文化。为了构建具有特色的古籍藏书体系,本馆可以通过民间收集、征集、校友捐赠、购买古籍数据库等方式获取古籍的影印本、重印本、古籍多媒体等资源,并整合在图书馆官网古籍特色栏目下,便于读者阅读使用。
2.2 增加古籍特藏保护专项经费,加强古籍修复人才培养
基层单位缺少古籍文献特藏的专项保护经费,无法提供严格标准的古籍保存环境,且缺少专业修复古籍的人员。本馆特设古籍特藏库,但是没有专业古籍保护人员负责,古籍特藏库的工作人员属于采访整序部,缺乏专业的古籍文献保护知识和古籍修复技能。为了将古籍破损减少到最小,图书馆应申请特藏古籍保护专项经费,购置古籍修复设备,完善标准化古籍书库建设环境,培养专业的古籍修复保护人才,鼓励馆员参加“广东省基层图书馆古籍修复提升计划”等培训课程,邀请省中心专业修复技术人员进行现场指导等。
2.3 积极宣传推广古籍资源,提高馆藏古籍利用率
中医药古籍是人类的历史文化遗产,收录了许多医药典故、医案、验方、药材等。通过收藏、整理和研究中医药古籍文献的内容,对补充和完善医学的研究不可或缺。如屠呦呦查阅东晋名医葛洪《肘后备急方》截疟的记载,深受启发发现了青蒿素。目前大部分的图书馆因古籍的特殊性,都将馆藏古籍视若珍宝,不轻易给读者借阅。为了传承、保护和利用中医药历史文化,提高馆藏古籍的利用率,需要对古籍文献缩微复制、电子扫描、影印出版等,通过“线上+线下新媒体技术”开展相关的古籍修复保护培训讲座、利用微信公众号推送古籍保护相关信息、开展古籍善本展览、举办古籍访谈沙龙等多种方式,使读者了解古籍保护的相关知识,并且利用新媒体技术阅读古籍文献知识,可以较好地解决以往读者获取古籍信息困难的问题。
3 展望
古籍不同于其他文献,由于它的特殊性,易破损,难收集,所以任何图书馆都不能拥有某一时期全部的中医药古籍资源。经调查发现,广东省立中山图书馆馆藏古籍共计47万余册,藏量居华南地区首位[6],中山大学图书馆馆藏古籍35万余册[7],广州中医药大学馆藏线装书2000余种[8]。随着数字时代的发展,依照“辨章学术,考镜源流”的学术理念,通过信息技术将古籍文献整理并数字化处理,再通过广东省古籍保护中心牵头构建区域高校图书馆、公共图书馆、机构馆、中医院等单位,搭建广东省中医药古籍资源共享平台,打破古籍“重藏轻用”的封闭现状,提高中医药古籍的利用率。
参考文献
[1] 黄永年.古籍整理概论[M].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85:5.
[2] 张晓红.图书馆古籍工作与文献学研究[J].晋图学刊,2015(5):60-63.
[3]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中国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古籍著录规则:GB/T 3792.7-2008[S].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 2008.
[4] 何槐昌.漫谈古籍著录[J].图书馆研究与工作,2006(3):70-76.
[5] 邢春艳,史伟.古籍普查大环境下的古籍著录及其思考——以沈阳师范大学图书馆为例[J].图书馆学刊,2012(12):32-34.
[6] 广东省立中山图书馆.特藏文献资源[EB/OL].[2020-06-20]. https://www.zslib.com.cn/Page/Page_tc.html.
[7] 中山大学图书馆.本馆概括[EB/OL].[2020-06-20].http:// library.sysu.edu.cn/about.
[8] 中国古籍保护协会.会员风采|广州中医药大学图书馆[EB/OL]. (2019-01-29)[2020-06-20].https://www.sohu.com/a/292080386_ 99901189.
(收稿日期:2020-07-29)
(修回日期:2020-08-31;编辑:魏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