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巧 杜凤
东城区在全面落实“家校社·共育 2035”工程的实践中,发挥首都核心区的引领作用,通过三个五年规划的推进与实施,完善家校社协同育人管理机制,健全区、学区、学校三位一体的家庭教育指导服务体系,建立专家团队和专兼职专业指导服务队伍,扩大“家校社+”服务平台和网络,深化家校社协同育人实践研究,促进家校社协同育人展示交流,提高家校社协同育人实效。为实现区域家校社协同高质量发展,提出以下五个发展策略。
1.将育人实践成果转化为长效协同机制
建立家校社协同的家庭教育实施与规范、长效的育人运行机制。成立北京市家校社协同育人示范性实践研究区建设领导小组,加强管理、统筹和协同。构建区中心、学区分中心、学校三级“1+8+X”的区域家庭教育指导服务管理网络,规范、有序开展各项工作。
建立协同保障机制。东城区家庭教育领导小组与区文明办、区关工委等通力合作,保障家庭教育规范、协同发展。建立智库保障机制。依托北京高校、家庭教育学会等家教资源,建立理论与实践的专家保障团队,指导家庭教育科学、有效开展。建立经费保障机制。设立家庭教育指导专项年度经费,用于区中心常规管理、年度家校活动、分中心和基地校建设、家庭教育课程建设等。
2.将多元课程内容构建为优质课程体系
当前,家长培训课程力求解决和满足家长面临的突出问题和需求。实践中,有的学校面向不同学段、不同需求的家长,设计开发了内容丰富的课程,部分学校构建了完整的课程系统。课程内容涵盖幼小衔接、家校共育、体质健康、情绪管理、习惯养成等多个方向。
结合区域实际,未来将加强从区域层面进行顶层设计,在已有的家庭教育大讲堂、好家长必修课开发建设基础上,开发、统筹家校社各方资源,系统构建区域课程体系,包括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实施、课程评价以及建立开发和运行制度等。帮助家长系统掌握育儿理念、育儿方法,科学有效地开展家庭教育。
3.将家校合作转向家校社深入协同共育
在已有家校良好合作的基础上,加强家校社共育的深入实施。当前,家校社共育的相关实践大多集中在“家”与“校”之间,涉及“社”的部分,也大多局限于社区。家校社共育应充分探索和挖掘家庭、学校和社会三方协同的育人资源。其中,“社”不仅包括特色社区资源,还包括更广泛的社会资源,特别是强调利用公益性社会机构的资源等,努力构建起一个以学生为中心,以家庭、学校、社会“共谋、共建、共生”为样态的交互式合作体系。各主体之间相互协作、相互支持,实现异质互补、同质共进、平等互融的效果。
未来,将进一步明确家校社各方职责,在制度层面对家长和学校的职责予以划分、完善和明确。加大家庭教育理念的宣传力度,充分利用社会力量,营造“五育”并举的教育氛围,家校社三方共同研讨育人方案、计划并协同执行,实现合力育人。由上级部门牵头,在组织建设上保障专人负责,在经费支持上保障经费投入,统筹和协调好家校社各方可用资源,建立各部门联动机制,采取更有力的措施,开展好家庭教育。
4.将各方力量培育为专业指导服务队伍
高质量实施家校社共育,需要一支强有力的专业化队伍,需要各方多元力量广泛、深入参与。未来,将继续依托市教委、市学校德育研究会、高校专家等资源,面向中小幼在职教师以及区校两级家长教师协会的家长、社区成员等开展培训,分层培养家庭教育指导服务专兼职骨干队伍,培育东城区新时代家校社共育工作的传播者和指导者,不断提升协同育人工作的专业水平。
树立家庭教育指导与服务新理念,探寻家校社共育的有效途径和方法,緊紧围绕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做好家庭教育工作的指示精神,围绕热点难点问题,精心设计,科学制定培训内容。注重挖掘培训过程中的触动点和思考点,深化家庭教育内涵,将培训学习转化为服务指导能力,提高培训效果,形成家庭教育学习常态,促进家庭、学校和社会共建共享。
5.将服务全体延伸到重视个体成长支持
家校社相互配合,才能培养出真正合格的人才。面对所有儿童的成长,区域层面需要提供多元支持,需要与高校、相关社会机构深度联合,组建家校社专家资源库,为区校两级提供指导和服务,培养身心健康、全面发展的学生。实践中要准确分析家庭教育中的共性困惑,要明确把握家庭教育中的个别难题,既要面向全体,也要提供个性化的服务和支持。
未来,家庭教育指导服务要加大对个体成长的支持,特别是加大对困境儿童成长的支持力度。严格政策落实,做好困境儿童的教育支持保障工作。通过家访、建立档案、开展教师培训、办理助学补助和生活补助、完善硬件设备、创设良好和友爱的班级氛围、增强家校社联动等,保障困境儿童获得有效的支持。通过建立、完善特殊教育机构,配置专职教师等方式,为困境儿童提供专业支持。
在加快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办好人民满意教育的新时期,东城区致力于建立一个完整、高效、协同的育人体系,营造健康和谐的育人氛围,形成家校社共育可借鉴、可推广的东城经验和东城模式,促进每一个孩子健康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