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向课改深处的校本课程开发

2021-08-23 08:57周长凤付娟娟
北京教育·普教版 2021年6期
关键词:课程内容校本学科

周长凤 付娟娟

自从2001年国家实施三级课程管理以来,校本课程就如雨后春笋般在中小学“疯狂”地生长,与此同时,也出现了一些“课程乱象”,如课程泛化、重复或者散点式开发、重开发轻实施等问题。在新一轮中高考改革和课程改革背景下,校本课程开发如何走向深处呢?

注重价值判断

在学习无处不在、课程资源遍地的时代,学校需要对应该开发什么课程作出一个价值判断。

1.确保课程的意识形态正确

学校的根本任务是立德树人。课程是教育目标和教育思想的核心载体,所以,课程开发的第一要义就是要确保课程方向正确,符合当今社会主流价值观,不能出现触碰红线和底线的课程内容。尤其是在国防教育、国际理解教育、民族团结教育、宗教教育等方面,更应该谨慎开发,确保课程的意识形态安全。

2.对拟开发课程进行价值判断

一门课程或多或少都有一定的价值,但价值有大有小。由于学生在校的时间和精力都是有限的,学校要将对学生发展最有价值的内容以课程的形式开发出来,其它内容则可通过活动、社团等形式呈现,同样可以起到育人的作用。

目前,有一些学校将一切有利于学生发展的内容都开发成了课程,不但给教师增加了负担,而且导致学校课程体系臃肿,冲淡了核心课程的实施。这种做法混淆了广义课程和狭义课程的区别,广义的课程是指一切对学生发展有利的内容或活动,基本等同于教育内容,这种无边界的课程很难在实践中操作,也体现不出课程的专业性;狭义的课程主要是指专业意义上的课程,是按照课程的基本要素开发编制而成的课程,我们通常意义上的课程建设主要指狭义上的课程。

目前,对学校来说,最大的挑战是根据学生发展需求和学校内涵发展,决定哪些内容适合开发为课程,哪些内容适合以活动或资源形式呈现,哪些内容可以渗透在校园文化或环境中,需要学校作出一个合理的价值判断。

注重集约开发

校本课程开发一定要避免盲目性、随意性和散点式,力求做到系统设计,整合开发。

1.系统设计

学校教育需要有目的、有计划地规划与设计。学校开发什么样的校本课程、开发多少门校本课程,需要在国家课程充分实施的基础上,调研学生发展需求、校内外可以利用的资源等,进行校本课程的整体规划和系统设计,保证校本课程按照有利于学生发展、教师发展和学校发展的方向开发与实施,避免与国家课程、地方课程的交叉与重复。

2.整合开发

目前,一些学校的校本课程还处于比较散乱的状态。例如,某校同时开发了青春期课程、疾病预防课程、安全课程等,其实完全可以将其整合为一门课程——生命教育课程,这样,课程会更加丰满厚重;还有的学校分别开发了节日课程、剪纸课程、礼仪课程、孝亲课程等,其实这些课程更适合整合为传统文化课程,当站在传统文化的高度来开发这些课程时,课程视野会更加开阔,内容会更加丰富;还有的学校采取一门国家课程加一门校本课程的方式,形成“语文+阅读与演讲”“数学+理财”等课程,将校本课程植入国家课程,抓住基础性学科最关键的部分,对其进行拓展和研发。

当校本课程经过了轰轰烈烈的“加法”之后,学校需要静下心来,学做“减法”,实现课程的提炼“归一”,让价值追求从散乱走向集约,从单一内容走向联动整合,从碎片化教学走向整体化育人,借助个体的丰富积累和团队的智慧合作,将课程凝炼,让课程体系变“薄”。

注重课程品质

目前,校本课程的开发已经渐渐从过去对数量的关注转向对课程品质的追求。课程品质既包括课程内容的品质,也包括课程实施的品质。

1.课程内容

首先,课程内容的选择要避免与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交叉重复,如有的学校开发了地域文化类课程,其实里面很多内容都是与地方课程重复的;有的学校开发了安全课程、国防教育课程等,这些内容又与北京市专题教育课程重复;有的学校开发了一些学科拓展类课程,其实有相当一部分内容要么是与国家课程低水平重复,要么是一些课程资源的简单罗列。这样的内容遴选难以保证课程品质。

其次,課程内容要有利于拓宽视野。视野既包括学科视野,也包括学生的生活和社会视野。校本课程既可以是学科拓展的内容,包括学科兴趣类、学科思维类等;也可以是原创课程类,包括理想信念类、传统文化类等,将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落实落细;又可以是下移课程类,主要是利用高校优质资源,为学有余力的学生打开另一扇窗口;还可以是外引课程类,将STEM课程、人工智能课程等引进学校,并进行校本化改造,为学生高阶思维的培养提供有效载体。

第三,课程内容尽量体现综合性和实践性。国家课程主要是让学生学习人类已有的先进经验,并进行文化的传承,让学生形成系统的知识体系,其呈现形式多以分科为主,以间接经验的传递为主。而校本课程是对国家课程的补充,所以在开发时尽量体现出课程的综合性和实践性。

2.课程实施

一是将重点或者特色校本课程纳入课表,给予一定的课时保障,并定期组织相应的教研活动,每学期或者每学年对这些课程进行效果评价。二是将学科类拓展课程整合到学科建设中去,使这些校本课程与相对应的学科成为一个整体,如将数学思维、数学阅读、数学生活等校本课程整合到数学课程建设中去,教师可以根据数学课程的整体设计与安排进行实施,通过调整数学课程的课时结构,实现课程的有效达标。三是将非学科类校本课程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整合实施。很多校本课程与综合实践活动有着深度关联性,学校可以将它们进行整合。

编辑 _ 于萍

猜你喜欢
课程内容校本学科
基于“课程内容六要素”的绘本文本解读路径探析
【学科新书导览】
土木工程学科简介
高中地理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以闽江环境保护校本开发为例
《红楼梦》(新校本)
《红楼梦》(新校本)
点校本《史记》中的“曆”字
“超学科”来啦
论新形势下统一战线学学科在统战工作实践中的创新
学前教育专业体育课程内容的构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