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家明
摘 要:当审美者对艺术作品进行欣赏时,会产生一种超理性的情感体验,即美感。不同美感的艺术作品,带给审美者的情感体验不同,提高审美者人生境界的方式也各不相同。文章从喜剧、沉郁、飘逸、空灵四个方面论述不同审美范畴的美感如何使审美者提高人生境界。
关键词:艺术作品;美感;审美范畴;人生境界
一、艺术的审美范畴
艺术的美来源于现实生活,通过艺术家的审美活动生成一种审美意象,最后体现在艺术家运用技巧技术创作出的物理存在中。富有意象的艺术作品可以让审美者跨越时间、空间,通过作品与艺术家进行心灵上的沟通,通过一个外化的物理存在感受艺术家的内心世界、意象世界。
电影艺术是八大艺术之一的观点渐渐被认可,也有新的观点提出,游戏将成为第九大艺术。由此可以推测,艺术作品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将会有越来越多的物理存在形式。然而,审美范畴,即审美感受,是相对固定的,它是审美形态的概括与结晶。人们在欣赏不同美感的艺术作品时,会产生不同的美感体验,从而获得不一样的精神洗礼,提高人生境界。
二、不同审美范畴的美感提高审美者人生境界的方法
(一)喜剧通过增加希望对审美者进行正面的鼓舞
如今一提到喜剧,或许很多人第一反应都是贺岁档电影。这一档期的电影多配合浓烈新年气氛,以合家欢喜剧电影为主。中国人一年中最重要的节日就是春节,可以理解为中国人的狂欢节。春节传说是由老百姓为了驱赶每年除夕会来伤害人命的年兽而形成的风俗逐渐演变而来的,因此它具有狂欢节的属性,即人人参与的全民性和迎接新的一年的再生与更新。狂欢节时的世界处于一种特殊状态,洋溢着欢快的氛围。喜剧与狂欢是分不开的,贺岁档电影体现辞旧迎新的时间感,也与中国人的“新年”主题相契合。喜剧的特征是平等、百无禁忌,喜剧可以调侃任何人,如取笑统治者带来新奇感,取笑小人物带来优越感等。由于观众知道喜剧电影的结局一定是美好的,所以不会因曲折的剧情而太过悲伤。经典喜剧电影《喜剧之王》中的主人公尹天仇是一个龙套演员,处处被人嫌弃,受尽了人们的白眼。他的认真不被尊重,没有人理解他的执着与梦想。这样的小人物遭遇会让审美者产生优越感,人们虽然对他的遭遇感到同情,但是观众知道尹天仇一定会实现自己的梦想,所以会轻松“嘲笑”尹天仇。喜剧比悲剧显得轻快,就是因为喜剧中的危险困难不是不可逆、不可违的灾难命运,只是暂时的窘迫与低谷。喜剧与悲剧都是让審美者产生共情,以启发审美者追求自己心中的理想信念。不同的是,喜剧是通过增加希望对审美者进行正面的鼓舞,鼓励审美者去追求真善美。
(二)沉郁通过厚重的人生激起审美者灵魂的苏醒
审美范畴中的沉郁、飘逸、空灵分别是受儒家、道家、禅宗文化影响而形成的审美“大风格”,是中国美学所特有的审美范畴。
沉郁的文化内涵就是儒家的“仁”,即忧国忧民、悲天悯人。杜甫的诗作是沉郁之风的典型代表,他的诗有“史”的特点,极具真实感,“三吏三别”是其反映战乱中人间疾苦的现实主义代表作。其中的《石壕吏》描写了傍晚官吏强行到一户人家去抓壮丁,家中已无青壮年男性,唯一的老妇也被迫服役的故事,表达了杜甫对战乱的痛恨,对无人性的兵役的谴责,对处在水深火热中的百姓深深的同情。杜甫的诗之所以沉郁,是因为其中充满着对百姓的关爱同情和对社会现实的不满,这样的无力感导致他的诗悲凉苍茫。在《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的描述中,杜甫自己已经没有一间能避雨的屋子,但是他仍想的是“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这种舍己为人、心系天下的博爱胸怀乃是儒家“仁”的境界的最高体现。当对沉郁的作品进行审美时,人们就会产生对厚重人生的思考,这样的情感体验会激发审美者产生一种家国情怀的责任感,能激起麻木灵魂的苏醒。同理,具有沉郁风格的鲁迅,能用笔“医治”一代中国人。审美者通过对沉郁风格的作品进行审美而产生“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仁”心时,就得到了境界升华。
(三)飘逸使审美者追求超脱的精神自由
飘逸的文化内涵是道家的精神自由的超脱。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庄周在《庄子》开篇即用《逍遥游》阐述了其对绝对自由的追求。然而,超脱的境界则需要道与精神自由相结合才能达到,即追求生命与自然相融合的世界与精神自由的世界,这就是飘逸。生命与自然相融合,就是陶渊明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李白被称为诗仙,与他飘逸的诗作风格有极大关系。飘逸的美感有两个特点,都在李白的诗中有完美的体现。特点一是雄浑阔大、惊心动魄。巍峨崎岖的蜀道,在李白的意象世界中呈现出奇幻的形态,强烈的动感,最终通过李白极具浪漫主义特色的表现手法形成了千古名篇《蜀道难》。李白笔下气势恢宏、雄伟壮丽的蜀道,是他与自然相融、精神极度自由的象征。飘逸的美感特点二是意气风发。审美者通过诗作与李白的心灵产生沟通,感受诗作的飘逸之美,这样的美会让审美者瞬间豁然开朗,感受到精神洗礼,不再对过去耿耿于怀、斤斤计较,开阔自身的精神世界,达到一个更高的人生境界,追求超脱的精神自由。
(四)空灵让审美者感受到诗意,心情逐渐平静
空灵的文化内涵是禅宗的“悟”,具体为对宇宙本体的体验与领悟。苏轼的《赤壁赋》生动解释了何为对宇宙本体的体验与领悟。当友人触景生情,感叹人生无常、生命虚无,悲哀人类渺小,表达出消极的人生观时,“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这句话体现出禅宗的悟,就是超脱有限与无限的对立、瞬间与永恒的对立、主观与客观的对立,让人们通过当下的一瞬间去感受永恒。“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王维这首诗的前两句优美寂静,暮色中桂花飘落为这幅春山图增添了一丝柔美;后两句也极妙,月亮出来惊动了山鸟,然而鸟的叫声却让此景显得更加安静空寂。王维诗中深渊幽静的意象世界使人们对自然景观的审美超脱了局限于本体的体验,引导审美者在这一瞬间感受世界永恒的美。空灵的美会让读者心情逐渐平静,建立与诗人的心灵沟通,去寻觅诗人的心路历程。读者内心一切的不安、惶恐、焦虑就在此刻被化解,感受到摒弃了利欲而与外物无利害对立关系时的解脱超然之感,获得一种形而上的愉悦。空灵之美可以让审美者获得心灵自由,受到精神洗礼,以一种宏观的角度、超脱的态度重新认识人生。
三、结语
无论哪一种艺术形式,无论一个作品属于哪一种审美范畴,它都必然和现实生活中的人物存在联系,因为离开了审美主体,即人,美就不复存在。尽管这个人物可能是艺术家进行审美的审美对象,也可能是艺术家自身。
在不同的美感体验中,喜剧通过增加希望对审美者进行正面的鼓舞;沉郁通过厚重的人生刺激审美者的灵魂苏醒;飘逸使审美者去追求超脱的精神自由;空灵让审美者感受到诗意,心情逐渐平静。
虽然当审美者对属于不同审美范畴的艺术作品进行欣赏时,会产生不同的美感,但不变的是审美者通过艺术作品与艺术家产生的心理沟通。审美者可以感艺术家之所感,跨越时间与空间的束缚,与千百年前的景与物、人与事产生共情。这样的美感体验归根结底会使人受到精神洗礼,从而提高人的精神境界,最终引导人们追求更好的人生,即追求爱、诗意、创造的人生。
参考文献:
[1]叶朗.美学原理[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
[2]巴赫金.巴赫金全集:哲学美学[M].钱中文,译.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1998.
[3]宗白华.美学散步[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1.
[4]庞婷.盛唐诗歌的基本审美形态研究[D].上海:上海师范大学,2016.
作者单位:
南京传媒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