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振兴 廖先
摘要:课程标准与统编教材都重视强调学生对革命文化的传承与理解,而革命文化在语文教学中的融合,需要有更巧妙和精细的教学策略支持。以《沁园春·长沙》为例,在整理公开发表的31篇教学研究文献后,利用Nvivo12.0质性分析辅助软件,通过质性取向的内容分析法,提炼、确定该文本教学策略的主要维度以及结构。研究发现,革命文化融入高中诗歌教学,应当适合学生的心理特点;以“精耕细作”的方式统整语言、审美与革命文化;提升对教材二次开发的意识与能力,寻找革命文化的结合点。
关键词:革命文化;诗歌教学;《沁园春·长沙》;内容分析法
革命文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在长期的革命、建设和实践中创造的红色文化成果。《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中,特别强调要培养学生对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传承与理解,提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同时,统编高中语文教材也选取了较多反映革命传统和革命精神的作品。这些作品作为革命文化传承的语言记忆方式,有着重要的教学价值。然而,革命文化在融入高中语文课程的过程中,一方面面临社会思潮多元化的冲击,学生对于考试不考的伟人诗文往往不感兴趣,并且有距离感和陌生感,教学难度较大;另一方面,教师在教学中也难以掌握以革命文化为基点的语文教学策略,往往从个人经验出发进行教學,缺乏科学的指导,特别是多个省份从2020年9月开始使用统编教材后,迫切需要更有针对性的教学策略指导。
《沁园春·长沙》是统编高中语文必修上册的第一篇课文,它作为高中语文学习的开端篇目,对学生的学习有较大的引领作用。该篇课文,学生应在掌握诗词理解方法的同时,激发对革命文化的兴趣——这是该篇教学的关键。因此,为了深入探究革命文化融入高中诗歌教学的路径,我们选择《沁园春·长沙》这一典型文本,采用自下而上的质性研究取向的内容分析法,在搜索20年来《沁园春·长沙》的优秀教学研究文献后,利用Nvivo12.0质性分析软件,确定该文本的革命文化教学策略的主要维度及结构,从而总结和探讨革命文化融入高中诗歌教学的原则和路径,为教学研究提供支持。
一、一种探索教学策略的新尝试:以Nvivo进行质性取向的内容分析
在语文教学策略研究中,大部分研究成果可分为两类。第一类是教师的个人经验总结,更多的是教学心得或者教学实录。这类研究呈现的教学策略因教师教学经验的不同而较为个性与具体,缺乏更抽象的、普遍意义上的教学策略提炼。第二类是围绕某个教学理论,提出若干抽象的教学原则。这类阐述性研究,往往强调逻辑的推演与思辨,缺乏有效的、科学的证据支持,同时,也缺乏具体的教学策略阐述。特别是面对如“革命文化”融入语文诗歌教学这类较为具体的、新的研究问题时,以上两类研究都无法很好地给出既普遍又具体的回答。
传统的内容分析法是通过编码使文字系统化、结构化,从而进行统计分析和归纳研究,得出结论。更多的研究者认为,内容分析法应该跳出文本量化的思维,更侧重对文本材料的理解和诠释,产生质性取向的内容分析方法。“常见的质性内容分析方法,包括概况、说明以及结构化,可以对文字材料的相似内容进行归纳,并从内容中获取特定的内在结构。”因此,本研究采取质性内容分析的方法,对在期刊公开发表的众多教师的优秀教学研究文献进行编码、提炼和结构化分析,一方面可以得到有证据支持的、较为抽象的、普遍意义的教学原则和建议,另一方面也可以呈现具体的、可操作的教学内容。而结合Nvivo12.0软件则可以把提炼的编码结构进一步做清晰化、视觉化的呈现。
(一)文本的获取
本研究选取关于《沁园春·长沙》的优秀教学研究文献作为分析材料,文献来源于教师常阅读与发表文章的语文教育优秀期刊(包括《中学语文教学》《语文建设》《语文教学通讯》《中学语文教学参考》《语文月刊》《语文学习》等)。我们从中选取与研究主题相关的文献,再去掉重复发表的文章,最终,选择31篇文献作为研究对象(时间范围从2000年1月到2020年4月)。这31篇文献,可以看作教师关于《沁园春·长沙》的主要教学经验总结。
(二)文本的编码分析与革命文化教学策略的节点网络构建
围绕革命文化教学策略,我们依次采取开放编码、主轴编码的程序对文本进行编码、分析、比较,形成不同层级的概念、范畴,找出教学策略的共同关键要素以及相互关系。
在开放编码部分,逐字逐句地对文本中提到的能与革命文化结合的主要教学策略进行分级、比较和概念化,形成三级节点,如“赏析字:击、翔”(通过联系毛泽东革命生活赏析)、“发现诗眼:谁主沉浮”(通过联系中国命运思考赏析)等。在开放编码结束后,两位研究者共同对编码进行一致性考量,保证编码信度。经过测算,编码一致性指数为76.76%,超过70%的信度要求。双方通过合并同类项及讨论的方式,调整有争议性的编码,最终得到142处具体内容的编码。
在主轴编码部分,合并意义相同或者相近的节点,形成类属关系。例如,把该篇文章通过字词赏析与革命文化结合的相关教学策略,均归为“结合字词细读”的二级节点。最终,围绕《沁园春·长沙》的革命文化教学策略,形成“直接介绍背景”“结合字词细读”“结合主题分析”“诗文比较联系”“提出思辨性问题”“通过吟诵体会”等六个二级节点(如下页表1所示)。
通过表1可以发现,革命文化的教学策略中,“直接介绍背景”出现的文献篇数最多(占33.33%),具体内容出现的次数也较多(占所有编码参考点的22.53%),说明教师往往较为直接地告诉学生该词的作者信息与创作背景。而“结合字词细读”具体内容出现的次数最高,达43次(占所有编码参考点的30.28%),其次是“通过吟诵体会”和“诗文比较联系”。可见,以上四个教学策略,都较常使用,这表示教师常常通过革命文化教学策略与传统诗词教学策略结合的方式进行教学。“提出思辨性问题”出现的文献篇数和具体内容最少,该部分侧重学生的批判性思维的训练,可以反映出古诗词教学当中对学生思维训练的设计较少,是教学策略可以突破的方向。
另外,通过教学策略节点与文献发表情况的统计(如表2所示),我们可以发现,从整体上,在“2000—2005年”以及“2016年至今”两个时间段,涉及探讨“革命文化”的教学策略较多,尤其是最近的时间段。具体到各个策略中,我们发现“直接介绍背景”以及“结合字词细读”的策略一直在较多文献中出现,而“结合主题分析”以及“诗文比较联系”在近期开始有教师采用,呈现增多的趋势。
二、革命文化融入高中诗歌教学的实施策略:以《沁园春·长沙》为例
革命文化如何有效地融入高中诗歌教学呢?从表1可见,较多教师采取直接向学生介绍诗词背景以及毛泽东生平的方式来达到革命文化的学习目标。而这种传统的“直接介绍背景”的教学策略,往往是低效的。连中国老师认为,如果不对文章本身进行深入挖掘,而只是长篇大论讲伟人的相关生平或者直接描述作品的革命背景,可能会分散学生的注意力,削弱语文课程的性质,让学生失去学习的兴趣。另外,“通过吟诵体会”伟人的情感也是常见的教学策略,并且与一般的诗歌朗诵策略没有太多区别,这里不再赘述。我们认为,对于革命文化的融入以及教学目标的达成,需要有更精细的教学策略,包括“结合字词细读”“结合主题分析”“诗文比较联系”“提出思辨性问题”等。我们对以上四方面的教学策略做重点阐述和分析,并尝试从中提炼革命文化融入高中詩歌教学的原则。
(一)结合伟人的作品与生平深入挖掘关键字词
“结合字词细读”是在所有二级节点中除了“直接介绍背景”外出现文献篇数和内容次数最多的教学策略,说明教师意识到革命文化融入诗歌教学的关键是要对重点字词进行细读和鉴赏。如表3所示,我们发现在“结合字词细读”的教学策略中,该篇词中的五处字词(“击水、浪遏”“鹰击、鱼翔”“独立寒秋”“竞自由”“恰同学少年”)出现的编码频率较高,总共有39处。我们从该五处关键字词中寻找与提炼“革命文化”与“字词鉴赏”结合的教学策略时,发现在一般诗词教学中,对字词的细读往往能让学生提升对语言的敏感度,把握诗词的情感。而在融入革命文化的该词教学中,如果能够把诗句的关键字词与毛泽东的青年生活、创作方式、自注等结合,学生就能进一步体会诗词用字(词)的精准。而该策略的具体结合方式,我们从已有材料编码中归纳为四种。
1.结合伟人生平鉴赏字词。
例如,该词中的“独立寒秋”,通过Nvivo的编码发现,大部分教师认为应该把“寒”字与毛泽东当时所处的革命环境联系起来,寒字不仅是景物的描写,也具有象征的意义。该词虽然写作时间有所争议,但是大多数教师均同意该词写在1925年,是毛泽东在湖南组织农民运动的时候受到军阀政府的干扰,辗转到广州开展农民讲习所运动后,回到湖南而写。从这个角度来看,“独立寒秋”就更多了一种毛泽东面对艰难形势时坦荡从容的意味。又如,该词中的“竞自由”,毛泽东受到《天演论》(赫胥黎著,严复译)的影响,“万类霜天竞自由”一句体现的是“对生命、历史、人如何取得自由的深层思考”,而不仅仅像教参认为的,只是写出了秋天万物的生机勃勃与强健的生命状态。
2.结合伟人其他诗文鉴赏字词。
例如,对“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一句,大部分教师认为“击”与“翔”两字,更好地表现了一种彻底自由的状态。在此基础上,如果能把这两个字与毛泽东对中国人民被压迫生活的不满以及对自由生活的向往结合,联系他在《湘江评论》的《创刊宣言》中的有关话语,可能会使学生对“自由”有更深入的理解。《创刊宣言》中,毛泽东提到“各种改革,一言蔽之,由强权得自由而已”,各种强权“丝毫没有存在的余地,都要借平民主义的高呼,将它打倒”。可见,在毛泽东看来,自由需要通过“搏击”等有力量的方式才能获得。《创刊宣言》中也提到,“在学术方面,主张彻底研究,不受一切传说和迷信的束缚”,这种做学问、求真知的自由理念,也很适合与学生分享,让学生在高中入学初就有良好的为学观念,对自由的理解有更丰富的层次。
3.结合伟人创作的过程鉴赏字词。
讲述毛泽东创作诗词的过程,可以让学生留意到自己可能忽略的精彩字词。例如,仲宁老师通过考证发现,毛泽东曾经把“向中流击水”改为“到中流击水”。在教学中,对这一创作过程的描述和对这两字的比较,一方面可以让学生学习毛泽东不断锤炼语言的写作精神,另一方面,也可以让学生通过比较两个字的差别,体会用“到”字强调江心这个地点,把场景锁定在江中浪头阻挡小舟的一刻,使得场景如同照片一样定格,留有余味。余映潮老师也认为该句作为生活画面的细节定格,言有尽而意无穷,含蓄隽永。
4.结合伟人自注鉴赏字词。
自注,指的是作者对自己作品的注释。毛泽东对自己的较多诗词都有自注。例如,“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一句的教学,教师往往会强调“击”与“遏”这两个字的赏析,认为这两个字充满精神上的力量感。但是如果以“融入革命文化”为重要教学目标,联系毛泽东自身对该句的注解进行赏析,则可以有更深入的发现。
赖瑞云老师撰文指出,毛泽东1958年12月21日对该句的注释为“击水:游泳。那时初学,盛夏水涨,几死者数。一群人终于坚持,直到隆冬,犹在江中。当时有一篇诗,都忘记,只记得两句,自信人生二百年,会当水击三千里”。这体现了青年时期的毛泽东作为革命者的奋发自信的气概,并且与下阕当中的意气风发、“粪土当年万户侯”的精神一致。在此基础上,杨德勇老师补充罗章龙对该词的创作背景回忆:当时学校有学生死于游泳,学校怕出事故,不敢提倡游泳;而毛泽东则认为不能因噎废食,需要坚持下去,对游泳(击水)有很高的评价。丁毅老师则进一步扩展“击水”的教学点,认为可以结合毛泽东对体育的坚持和热爱,来更好地体验诗词结尾反映的伟人的人生境界与价值追求。他引用毛泽东对体育的认识(“体育于吾人实占第一之位置,体强壮而后学问道德之进修勇而收效远”),击水作为毛泽东一生喜爱的体育方式,不仅锻炼了他的体力和意志,更让他在这项运动中获取了人生价值,也就是个体的自由。这与该词中的“谁主沉浮”相呼应。
(二)把“词眼”分析与伟人论述相结合,丰富诗词主题
如上文所述,“结合主题分析”策略在2016年以来出现明显上升趋势,代表越来越多的教师意识到把诗词的主题分析与革命文化结合可以加深对该词的理解。我们发现,在该教学策略中,最常见的是把对词眼的分析与伟人论述相结合(出现的文献5篇,具体内容出现11次)。对“词眼”的赏析,有助于学生更好地体验诗词的主题情感。而与伟人的相关论述相结合,则能让学生对该词的主题理解更为透彻与丰富。
例如,在《沁园春·长沙》中“谁主沉浮”被较多教师认为是该词的“词眼”。这句话当中的关键字,第一个是“谁”,这个字与下阕的内容联系,可以从中感受到毛泽东的自豪、自信,隐约透露出舍我其谁的气势;而“沉浮”二字,与下文的“击水”“飞舟”等联系,是个人命运与国家命运的紧密相连。有教师引用了1964年毛泽东应《毛泽东诗词》英译者的请求,解释自己所作诗词的含义时说的一段话,分析“在北伐以前,军阀统治,中国的命运究竟由哪一个阶级做主?”一句,同时把这句话与《诗经·小雅·菁菁者莪》中的“泛泛杨舟,载沉载浮”联系,认为该句是“水可载舟”的双关语,更能呼应下文对“粪土当年万户侯”“同学少年”的期许与肯定。
要注意的是,赖瑞云老师与徐松老师均认为,可进一步引用毛泽东在《湘江评论》上的两段话(“什么不要怕,天不要怕,鬼不要怕,死人不要怕,官僚不要怕,军阀不要怕,资本家不要怕”以及“我们知道了,我们觉醒了。天下者我们的天下,国家者我们的国家,社会者我们的社会,我们不说,谁说,我们不干,谁干”)来和诗词当中的“指点江山”“谁主沉浮”相联系。而这一点在教学中往往被忽略。有学者指出,革命文化的实质内涵与中国人民的理想追求是高度一致的,这种追求包含的是民族的独立、国家的强大等;该句最能体现革命文化的内涵和思想,而对革命文化内涵的体悟,也更能加深学生对该词丰厚意蕴的感受。
(三)通过与其他诗文的比较联系,体会词人独特的革命精神
诗文之间的比较是中国传统诗歌的鉴赏方式,能够加深对诗词用字、意象以及意境的感悟。如表4所示,教师把革命文化融入高中诗歌教学时,较多采用“比较类似母题”与“比较化用字句”两种策略对该词进行鉴赏,其中尤以比较“秋天”题材诗歌的编码较多。因为蕴含革命文化的诗篇往往有着独特的奋斗、抗争精神,所以在与其他诗文的比较中,学生会更容易感受到该词所透露出的革命文化内涵。
例如,教师往往把该词与《登高》《天净沙·秋思》等悲秋诗歌进行对比,引发学生感悟毛泽东奋发向上的乐观精神与态度。韩成武老师认为,秋天既有除旧又有育新的含义。他以刘禹锡《秋词》和黄巢的《不第后赋菊》为例,论证有改革精神的人往往都能看到秋天蕴发生机的一面。
再如,与化用字句的比较中,“恰同学少年”一句被认为是化用杜甫《秋兴(其四)》中的“同学少年多不贱,五陵衣马自轻肥”。通过与原诗的比较,发现杜甫诗作中的“同学”如“万户侯”一样,通过跻身权贵阶层获得个体生命的价值。该词的化用则是与下一句“粪土当年万户侯”相联系,展示的是革命者回忆、欣赏的是一种指点江山、意气风发的旺盛生命力与精神自由。
(四)结合革命文化提出思辨性问题,锻炼学生思维能力
结合革命文化提出思辨性问题的策略编码较少,具体内容出现的次数只占7.75%,是教学策略中可以突破的点。课程标准中提出的语文核心素养,强调学生通过语言进行思维训练,其中就有辩证思维的训练。而训练辩证思维较好的方式,就是教师在课堂中引导学生对教材的常见观点进行质疑、反思,进一步思考。而这往往需要教师对革命文化有深入的理解,包括对伟人生活、思想情感的理解。
例如,大部分文本解读都认为该词表现豪情而无悲凉之意,但曹茂昌老师认为该词当中也藏有苍凉、迷茫的情感。他结合毛泽东当年的革命生活,认为当时毛泽东正处于反思政治改良运动的阶段,因此才有面对湘江、独立寒秋的思考。而其对于“谁主沉浮”的思考基调是低沉的,似有所悟又终觉模糊,因此才有下阕当中对青年生活的回忆、自我鼓舞与更深层的追问。伟大的诗词情感基本上都是复杂的、丰厚的。教师在课堂上不妨提出这个问题,引发学生对该词当中的多层次的情感做个性化的解读。
又如,张际元老师提出,关于教材当中“粪土”的解释可能需要商榷。教材仅仅告诉学生“粪土”名词作动词的用法,没有指出具体含义。因此,大部分师生都会认为其就是“粪便和泥土”的意思。张际元老师认为,这样的理解一方面缺乏美感,破坏诗词意境,另一方面忽略了“粪土”的多义性。他引用《论语》“朽木”“粪土”的说法,认为该词有“无用之人”的意思,从而呼应上文的“谁主沉浮”,也更显示出毛泽东对整个中国命运的关心与思考。
三、革命文化融入高中诗歌教学的教学建议
根据上文关于《沁园春·长沙》教学策略的具体分析,我们进一步梳理革命文化融入高中诗歌教学的建议,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
(一)以适合学生心理特点的方式融入革命文化教学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把红色资源利用好、把红色传统发扬好、把红色基因传承好”。革命文化的内涵就是要发扬老一辈革命家的优良传统和作风,提倡奋斗精神与创新精神。高中生面对日益激烈的学业竞争,往往需要正能量的自我激励,鼓励自我勇于尝试和挑战。因此,如同在上文《沁园春·长沙》的教学策略中,補充对毛泽东青年时代的奋斗经历的讲授,往往能让学生感同身受,更贴近学生的心理需求。
同时,在高中阶段,学生对这个世界充满好奇,开始逐步探索自我、探索社会,学会承担自己的责任,同时渴望了解社会,渴望自己被作为成人看待,也渴望自己能够有所担当。这正和革命文化强调的涵养时代新人的担当精神吻合。因此,把文学作品与革命伟人的生平结合,往往能够较好地激发学生兴趣,教学目标也更容易达成。例如,有教师发现在教学该词时,向学生介绍毛泽东青年时期的革命生活(如长沙饥民暴动时,毛泽东称赞领头打地主的彭铁匠“确实是个英雄”;带领同学开展驱逐反动校长张干的斗争;经常与蔡和森等在橘子洲聚会,讨论国家大事;在长沙组织起湖南学生联合会和新民学会,开办平民夜校,创办《湘江评论》等),更能够加深学生对该文本的理解。
(二)以“精耕细作”的方式统整语言、审美与革命文化
有学者认为,现有革命文化的理论研究难以实现“深入浅出”,相关研究更多着眼于革命文化的理论层面的探讨,缺乏对中华传统优秀文化以及相关文化成果的深度挖掘。从上文教学策略当中可以发现,革命文化融入高中诗歌教学,需要同时考虑到学生语言、审美、思维能力的培养,这也符合课程标准提出的教学建议。以《沁园春·长沙》为例,一方面让学生体会毛泽东的革命情感与思想,需要通过对该词的关键字赏析、结构赏析以及与其他篇目比较等教学策略开展;另一方面,当引导学生关注该词的具体语言、结构时,其实也是在肯定毛泽东作为青年革命者的抱负和理想,引导学生向其学习。因此,教师应该在结合伟人生平的基础上,通过鉴赏语言、联系其他篇目以及提出挑战性问题等教学策略,来对革命文化篇章进行“精耕细作”。
随着国家对革命教育的重视,近三年把该词与毛泽东青年革命生活结合起来分析的教学策略逐渐增多。如徐松老师明确提出,在教学目标上,通过这阕词,学习伟人品质,了解其精神世界,促进学生精神成长。但是如何把握语文学科的核心素养与政治教育的“度”,是需要教师慎重思考的。例如,有教师在教学中提出“染”字用得好的原因,是让人联想起星火燎原的革命发展。而这样过于简单和概括化的论述,很可能让语文教学丢掉语言审美的功用。如秦大鹏老师认为,如果不是对文本细节语言的正确鉴赏,而只是专注政治的讲解,则会让该文本的美学鉴赏受到忽视,从而让学生产生隔阂。因此,革命文化要融入高中语文课堂,首先需要对教材文本“精耕细作”,在此基础上,结合革命者的生平进行“互文性”的理解。
(三)提升对教材二次开发的意识与能力,寻找革命文化的结合点
有学者认为,革命文化教育的难点在于把红色资源转变为有效的教学资源。教师只有具备对教材二次开发的意识与能力,才能有针对性地在教学过程中了解如何向学生传授革命文化,如何把革命文化与学生的日常生活相联系,让学生更易于接受。例如,教师需要认识到革命文化在中国文化发展中有其重要地位。赵静、丁晓强指出,革命文化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密切相关,是传统文化更新、创新的成果,因此对革命文化的学习往往要与优秀传统文化的文本相结合。《沁园春·长沙》中对国家命运和人民自由的思考,来源于传统文化“以天下为己任”的知识分子传统,也来源于革命者对社会理想的追求。本研究通过对优秀教师公开发表的教学策略和文本解读心得的系统梳理,发现该篇章在“结合字词鉴赏”“诗文比较联系”“结合主题分析”以及“提出思辨性问题”四个方面的革命文化诗歌教学策略,是较为可行的对教材二次开发的方式。通过类似的操作,教师特别是职初教师,可以较快地掌握课文的教学内容以及教学方法,从而让革命文化更好地融入高中诗歌教学。
参考文献:
[1] 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60702.
[2] 徐松.精神成长:毛泽东诗词教学的重要方向——毛泽东《沁园春·长沙》教学实践与思考[J].语文月刊,2016(3).
[3] 郑晓龙,张茂娥.《沁园春·长沙》备教策略[J].语文教学通讯,2007(19/20).
[4] 王攀峰.教科书内容分析的类型学研究[J].教育科学,2020(1).
[5] 罗易.《沁园春·长沙》——特级教师罗易的一堂公开课[J].语文月刊(学术综合版),2009(6).
[6] 余映潮.《沁园春·长沙》说课[J].中学语文教学参考,2007(6).
[7] 徐昌才.朗读·咀嚼·品味——《沁园春·长沙》教学漫谈[J].语文教学通讯,2017(28).
[8] 张超.《沁园春·长沙》教学实录[J].中学语文教学参考,2000(1/2).
[9] 张际元.《沁园春·长沙》中“粪土”辨释[J].语文学习,2009(1).
[10] 连中国.一曲唱在秋天的劲歌——《沁园春·长沙》教学设计[J].语文建设,2007(6).
[11] 胡春艳.炼字功力看《沁园春·长沙》[J].中学语文教学参考,2017(24).
[12] 丁毅.毛泽东《沁园春·长沙》写作时间、情感趋向及其他[J].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2).
[13] 赖瑞云.《沁园春·长沙》的教学凝结点[J].语文学习,2012(11).
[14] 仲宁.从毛泽东手迹《沁园春·长沙》谈推敲[J].语文月刊,2003(3).
[15] 杨德勇.毛泽东《沁园春·长沙》研究新得[J].党的文献,2016(3).
[16] 童洪星.《沁园春·长沙》的行文思路[J].中学语文教学,2018(9).
[17] 程彪,张荣荣,王春林.革命文化的历史性内涵与时代价值[J].理论探讨,2019(3).
[18] 曹茂昌.《沁园春·长沙》新解[J].语文教学通讯,2007(25).
[19] 习近平.贯彻全军政治工作会议精神,扎实推进依法治军从严治军[N].人民日报,20141216.
[20] 崔利萍,阎树群.习近平关于革命文化重要论述的三重维度[J].南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6).
[21] 梁楹.以革命文化涵養时代新人的担当精神[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9(10).
[22] 许更生.立体整合引领探究——高一语文旧课新教摭谈[J].中学语文教学参考,2006(9).
[23] 韩成武.社会改革家的临秋情怀——重读毛泽东词《沁园春·长沙》[J].名作欣赏,2004(8).
[24] 王会民,王婧锐.革命文化融入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基本路径[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20(6).
[25] 秦大鹏.《沁园春·长沙》的审美视角[J].中学语文教学参考,2018(25).
[26] 赵静,丁晓强.革命文化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转化与发展[J].江淮论坛,2018(2).学科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