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萍 高欣
功德画是湖南民间绘画的重要内容,体现了湖南地区别具一格的民间艺术风格,即民间生活、风俗等。文章就其俗神图像艺术特征展开表述,为发现湖南民间功德画独特艺术价值、了解中国民间美术多样化风格提供了新的视角。
功德画是湖南民间视觉文化的重要表现形式
功德画又称水陆画,是湖南民间祭祀绘画的重要门类。所谓功德,是指行善事累功积德,一指道场法事的“功德”性质,二指功德画是各方信士为积功德捐资修造而来。功德画以道教俗神图像为主要绘画题材,一般以工笔画重彩的形式绘制于纸、麻、绢等材料之上。
功德画作为湖南地区民间道教斋醮活动时的主要视觉载体,常在超度亡灵、禳灾祈福等科仪活动时悬挂于法坛内,用以渲染气氛,展示信仰教义。湖南民间有句俗语,“功德上了壁,一天四餐吃。”其描述的是做丧事道场时,道士一旦被邀请到东家后,只要他们把功德画在墙上挂起来,东家就要提供一日三顿正餐加一顿夜宵,这是铁定的规矩,由此可以看出功德画在湖南民间祭祀活动中的重要程度。功德画一般由坛门代代相传,由坛主拥有和保管,是坛门最值钱的固定资产。在湖南民间,若是花钱从某处买到功德画,出于对神灵的恭敬,按规矩应称为“请”,而不能称其为“买”。同时,买卖过程一般不能讨价还价,且买方要以大方姿态讨得卖方的“欢喜心”,以免遭遇 “弯卦”(不顺利)。
丧葬祭祀、打醮还愿等法事是湖南地区重要的民俗活动,作为其视觉载体的功德画则是湖南民间视觉文化的一种重要表现形式,以其独特的方式彰显了湖南民间的宗教信仰和审美趣味。
湖南民间功德画中的俗神类型
湖南民间功德画中的俗神形象以道教神仙为主。所谓道教俗神,是指流传于民间而为道教所信奉的神祇。道教是多神教,其神仙谱系最初是从古时神话传说中的人物继承和改造而来。随着道教的发展,其神仙谱系逐渐吸收了朝廷官方祭祀的正神、民间百姓供奉的神明、原始宗教的巫神以及被神化地做出过重大贡献的历史人物,最终形成了包括道教正统尊神、道教民间杂神在内的庞大且系统的神仙谱系。湖南民间功德画的俗神图像也正是这种正统尊神和民间杂神的综合体。
湖南民间功德画中最常见的正统尊神有三清四御、日月五星和四方之神等。此外,也多见护法神将和沟通阴阳的信使官吏,如四大元帅、四值功曹、三十六天将、六十元辰等。民间杂神则主要有雷公、电母、风伯、雨师等自然神,关帝、文昌帝君等英雄神(文化神),土地神、灶神、井神等守护神,财神、火神、药王、鲁班、月老、送子娘娘等行业神(功能神)等。以上诸神大多源自中原文化,而湖南“一湖三山四水”和苗汉杂居的独特地理人文环境,也产生了一些极具地方特色的俗神,如南岳圣帝、南岳夫人、洞庭神君、杨泗将军、张五郎、盘王等俗神信仰在湖南民间有着广泛的群众基础。
在湖南民间法会中,张挂功德画数量取决于东家的生活水平,所请神祇的多少根据场面的大小来决定。不管是正统尊神还是民间杂神,都是民众希冀借助神仙的力量以护佑现实的安宁以及对来世的愿景。尤其是民间杂神更具功利与现实性的特点,其神职囊括人的生老病死,衣食住行等方方面面,反映了湖南民间千百年来普通百姓的世俗化理想。
湖南民间功德画俗神图像的艺术特征
艺术源于生活,所有艺术形式都需借助艺术形象来表达文化价值和审美观念。湖南民间功德画中的俗神形象已潜移默化地渗透到了人们的意识之中,功德画中生动具体的图像描绘承载了湖湘民众对宗教文化的领会和感受,也传达出地域性的民间审美情趣,具有显著的艺术特征。
湖南民间功德画图形以神像为主,有的只有一位帝君尊神,有的则安排较多的各方神灵,不管是单个神祇图像还是组合神像,画师在画面的构图上都是以满为原则,每张功德画的画面构成都是均衡饱满,充满视觉张力。如《上清灵宝天尊》(图1)采用对称稳定的三角构图,灵宝天尊形象在画面中占据大比例空间,位列画面三角形的顶部,给人以向上的视觉引导,从而更好地突出至高无上的神权思想。在灵宝天尊下方左右两侧则安排了两个地位较低的神仙辅助听命,空白背景处配以仙尊篷盖以及传统的祥云瑞禽,画面疏密有致、对称均衡,在布局上呈现出金字塔般的稳定性。
组合神像画面多用散点式构图,有的组合神像中的神祇用大小不一的方式进行排列来显示主从关系,有的众神像则占有一样大小的空间比例,依次罗列展示。如《24诸神》(图2),在构图上把神祇大小差别尽量缩小,借助散点透视将人物上下对称地布局在一个大幅全景式图像中,使得众神祇大小空间比例基本一致,单体之间也相互依靠、相互联系,形成饱满而整体的画面。散点式的构图打破了焦点构图的局限性,使图像内容极大程度地呈现在视野中。
以满为原则的构图既彰显了画师高超的画面布局掌控能力,也侧面反映了湖南民間“以满至上”的审美偏向,这种丰富饱满的画面内容充分满足了信众对于另一个世界的臆想。
功德画作为宗教绘画,在色彩上继承了传统的五色观。五色观是指古代先民根据对自然的认知与模仿,基于传统的阴阳五行说而构建出来的一种意象性色彩,有青、黄、赤、白、黑五色。湖南民间功德画中各俗神衣服的颜色构成了画面的主色彩。受传统五色观的影响,画面多运用黄红蓝青等明艳纯色。画师善用黑线勾勒造型,在分割与协调画面的同时也压制住了整个画面中的艳丽色彩。在赋色上,相比中原地区宗教画的层层晕染与墨色叠加,湖南民间功德画更多采用原色平铺,不做过多的复色晕染,这种赋色手法使得画面色彩直接明朗、对比强烈。如《北斗》(图3)中各神祇手持笏板,身着青黄红绿白等颜色鲜艳的服装,转折部位的深色勾线既明确了神祇衣皱结构,也使明艳的服饰配色更显稳重。同时,神祇配饰上点缀少许着装的对比色,在棕黄色绢布背景的映衬下,整体颜色稳重厚实,艳而不俗。
此外,湖南民间功德画一般由民间画师所绘,在赋色上几乎不受文人画影响,而是吸收了包括木版年画在内的湖南民间美术中浓烈大胆的配色技巧,画师配色的主观性较强。如《王元帅》(图4)中神祇服饰大面积采用了冷暖对比强烈的黄色与青色,加上笔力劲健的黑色勾线,使得整个画面颜色尤为引人注目。同时,神祇毛发皮肤及法器等又配有红青白等色,主观随意,极具装饰感。民间画师们用炽热的情感和简朴的颜色来绘制理想中的神仙形象,具有浓厚的乡土气息和民间审美趣味。这些明艳、质朴的功德画图像在体现画师们无限创造力的同时也表达了在漫长的历史岁月中人民内心向善、避难祈福的世俗愿望。
湖南民间功德画的写实性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从内容来看,功德画中的题材大多描绘的是人们现实可感的生活,许多俗神形象也都来源于现实生活中的人物,尤以古时帝王和文官武将形象居多。其中,文官普遍眉清目秀,给人以温文尔雅之感。武将多双目凸显,面部表情狰狞,动作夸张,给人以恐惧感和威慑力。如《十王》(图5)中上方几位阴王,头戴五梁冠,面相慈祥,长袍宽袖,双手捧笏于胸前肃穆侍立,都是按照古代文官的形象生动描绘。下方的恶鬼、罪人等造型则是社会底层人物的写照,画中所绘的道具与刑具也都来自现实生活,生动形象地展现了阴间冥界的审判场景,具有深厚的艺术感染力。
从表现手法来看,功德画的工笔线条也奠定了画面的写实基础,画师们用笔严谨而富于变化,让画面中的主体人物显得更为生动、逼真。在单个神祇形象的绘制上,画师会弱化故事情节,着重运用线条刻画神祇细致传神的面部表情和不同服饰的真实质感,将神祇的个性表现得淋漓尽致。在多个神祇形象塑造时,神祇之间的排列不会过于独立,而是利用祥云将画面中的人物联系在一起。同时,众神在面部表情和肢体动作表现上,要么回首相望,要么喃喃私语,这些都给本来严肃庄重的宗教人物画带来了艺术上的鲜活气氛。如《水界诸神》(图6)中众神像表情各具特点,左右两竖排神像皆朝左做半侧姿态,而左排神像回首顾盼,与右排神像形成微妙互动,使画面在庄严中带有一丝轻松、在统一中富有变化。除此之外,人物服饰以及一些饰品的局部细节描绘到位,设色和谐,写实性的手法运用到了极致。功德画中的天堂诸神衣带飘举,护法元帅气势纵横,地狱鬼役阎罗千姿百态,这些风格多姿的动势都是通过画师们娴熟的手法将线条和写实的造型表现出来的,给人以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湖南民间功德画是中国传统民间文化中一笔宝贵的遗产。功德画中的俗神图像不仅是湖湘民间宗教文化艺术的果实,更是独具地域特色的典型民间美术成果。了解功德画中丰富多彩的俗神图像题材,赏析其艺术特征,更是我们了解中国民间美术风格多样化的重要途径。
基金项目:湖南省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项目“设计学视野下的道教符箓研究”(18YBA120)阶段性成果;湖南省社会科学成果评审委员会项目“湖南民间道教俗神图像艺术研究”(XSP20YBC341)阶段性成果。
作者单位:湖南工程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