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曌 易筱雅
在当前古城保护从整体性城区转为局部性街区的背景下,文章以石浦古城为对象,通过其方志城池图中的城市意象,将其归纳为几个层面:中心、轴线、边界的空间格局和城池、街巷、标志系统的空间要素。以此作为原型,投射到当下城市空间中,发现古城经历史演变后,其历史空间格局与历史空间要素已由显性保留转为隐性替换,并出现模糊化和碎片化的特征。基于石浦古城历史空间的现状特征,提出虚体控制和实体保护两种保护方式。
古城是以城池为边界的整体单元,这种整体性在中国城镇化进程中逐渐破碎,从完整的城池范围缩减到街区。石浦古城1991年被批准为省级历史文化名镇,但其发展也不能幸免于城镇化的扩张,2000年以后,石浦古城的实体遗存也缩减到石浦古城历史文化街区的范围。
因此,面临这种困境:究竟是放弃古城的整体保护而转向对片状历史街区的经营,还是强调古城整体性保护的持续。文章基于《宁波市石浦古城保护性详细规划》的实践,通过研究方志城池图中城市意象的空间格局与空间要素,探讨古今要素间的关联,以城池图中的城市形态作为原型,根据城市意象的当下状态,提出对石浦古城的保护方式。
方志城池图中的城市意象
意象,是人们对所经历的环境所建立的心理图像,或称心理印象。城市意象则是人在城市中所形成的空间认知,包括了两个层面:城市空间格局和城市空间要素。凯文·林奇从人类行为与环境知觉的视角研究影响城市空间的要素,总结出“道路、边界、区域、节点、和标志物”五要素组成的认知地图作为可意象城市的关键性要素。舒尔茨在研究人与环境的关系中认为,作为“存在空间”的场所,包括场所构建的空间体系,是存在空间的基本要素之一,“场所、路径、领域”便是基本的图示。
城池图是古人对其所处的城市环境所建立的城市意象,图中的空间要素表达了古人对城市空间的认知。城池图的绘制虽然没有体现严格意义上现代地图的尺度概念,但在空间布局上,不仅反映了中国传统城市的空间格局和空间要素,还反映这种空间布局背后一种定式的礼制等级价值观。
我国古代营城中其空间格局所代表的秩序反应一种空间要素的礼制安排,是控制城市空间结构的稳定因素之一。在《周礼·考工记》中规定了城池的营建法则,不仅在于空间尺度的规定,更在礼制等级的空间布局上做了严格的安排,虽然部分城市因地制宜略有调整,但其营建中的礼制等级均未突破。体现为:象征权力与精神的中心;仪式与功能结合的轴线;实体防御的边界。并通过中心的场所、轴线的街道、城墙、城壕等格局的控制要素在古城空间上进行表达。石浦城池图中的空间格局体现在三个方面:中心、轴线及边界。其空间格局的控制要素也体现在三个方面:中心以巡司衙门作为标志;轴线近似“丁字型”的轴街系统,南北为“中街—万福街—溪坑头路至后街”,东西为“城隍庙街”;边界近似圆形的城墙体系,东至滨海高地,东北沿山脊线方向,西南至山凹南源,體现出完整古城范围。
城池(图1):在中国传统的城镇中,城池是划分两种空间形态的界线,预示着一类空间形态的结束,另一类空间形态的开始。《吴越春秋》中所述:“筑城以卫军,造郭以守民”,对中国古代筑城的目的已成共识。石浦城池图中,城池为近似圆形的城墙和三座城门、两座水门。《象山县志》载:“城东南面海,西北依山,高二丈,周六百零七丈,辟西、南、北三门,南门之侧罗以月城。濠一百十丈,其西北百六十丈阻山不设”。
街巷(图2) :街巷是城市中呈线性分布的空间要素,是通过构筑物组合形成的规律网络。在石浦城中包含了防御与生活性并存的中街与城隍庙路,及生活性为主的后街,此外水道是江南城市区别去北方城市的一个重要空间要素,在石浦古城中,有连接南北水门的水街系统。
标志系统(图3):标志物是人通过观察辨别城市方向、方位形成的印象,便于记忆的实体空间参考点,是城市中的场所空间要素。石浦城中的标志物可分为三类,军事防御型标志:包括炮台、清凉寨、演武厅、巡检司、分府署、守府署。精神信仰型标志:包括文昌阁、尊王宫、江心寺等。生活设施型标志:义塾。
古城池图中意象的现实关联
城镇是动态发展的过程,城市的空间格局也随之呈现动态性,在历史城镇的动态演进中,古城的空间格局由显性的外在展示转为隐性的内向存在。在古城的发展演变过程中,特别是中国封建制度瓦解后,礼制营建的约束也随之消失,受工业革命的影响,为了适应现代生活的需要,古城格局也遭受挑战。在经过百年的发展建设后,出现几种特征:精神与权力中心转移。不同的社会形态下存在不同的城市中心。现今,由于生活的世俗化,城市空间格局也趋向于均质化和扁平化。古城精神与权力的中心已不在凸显绝对的核心价值。历史中心的衙署建筑已经消失,取而代之的是其他建筑或场地,但象征其历史中心的用地边界或地下文化层遗迹仍能反映其百年前的场所范围;轴线弱化。轴街因其仪式性的功能消失后,逐渐“屈服”于使用功能的安排,隐匿在城市的道路网中,但其位置与交通的功能依然一直延续;边界隐匿。古城边界一般以实体的城墙体系作为其空间控制要素,作为实体边界的城墙,因产权具有公共属性,部分古城的城墙拆除后辟为环城马路,如武汉中山路、宁波长春路等;部分转为环城绿地,典型代表是合肥的环城公园;部分转为换成公共建筑及墙屋,如新绛古城。城墙也由实体的存在转为虚拟的历史记忆,其特征也有显性存在转为隐性的表达。
中国传统历史空间的语境中,空间要素作为古城存在的一个必要条件。阴劼在《方志城池图中的中国古代城市意象研究——以清代浙江省地方志为例》中,通过分析中国方志城市图和城市意象的关系,将古城的空间意象要素类型为官方设施、交通设施、信仰建筑、标志物、自然环境五大类影响要素。当下的古城中,城市空间要素除了中心场所、轴街、城壕等体现历史格局的要素外,还有如信仰空间、历史标志物、民居院落等。一部分通过文物保护的方式得以显性延续,另一部分则通过转存的方式潜藏在现在城市空间中,如在历史要素边界范围内的用地功能置换;从地上的遗存转为地下的遗址;空间存在转为集体记忆等,无不体现了历史的“在场性”。所以,在现今的城市中,古城发展的空间格局与历史要素因时代的沧桑巨变已从显性的存在转为隐性的表达。对于古城保护的认识,也不应该仅仅停留在显性的物质空间上,更应该从物质空间的隐性层面进行研究,探索城市发展的内在规律,积极应对当前发展语境下的历史保护,使古城的保护更加可持续。
古城池图城市意象的当下投影
石浦古城的演变也服从于历史发展的规律,以城池图作为原型,在现今城市空间的投影中(图4)出现了模糊化和碎片化等特点,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石浦古城在城镇化进程中,建设发展用地突破了以城池为边界的古城范围,城市历史格局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古城的整体性变得模糊。历史中心的衙署建筑已转化为今天的民居;作为轴线的街道不再强调其轴线的特征,弱化为同其他街巷空间一样的城镇道路,历史城池控制的边界则呈现出了片段的特征。
城墙的碎片化:斯皮罗·克斯托夫在《城市的组合》一书中论述,“在城墙消失很久后的现代地图上,还呈现一些不规则的星形结构也是很有效地揭示出古城墙的位置和范围”。在石浦古城的空间演化中,部分北城墙和西城墙已遗址保护;部分西城墙转存为墙屋;部分南城墙转为城东路。作为边界要素的城墙已转存的三种形态存在于现代城市空间,成为历史空间认知的重要线索。
街巷的碎片化:石浦近似“丁字型”的轴街系统在城镇化进程中也局部改变,中前街经过溪坑填埋,路面拓宽等市政改造措施,街道尺度已不复从前,街名也随时代的变化改为万福路和溪坑头路,中街则在新中国成立后改名为人民路,后街及城隍庙路依然使用原名至今。
标志系统的碎片化:现今石浦古城的标志系统保存与替换各为其半。军事防御型标志多替换他用,如石浦巡检司衙门、机关堂等替换为民居;精神信仰型标志与生活设施型标志多实物保存,如三圣庵、城隍庙、关帝庙等;金山书院转存为如今的石浦中心小学,其功能在历史的演化中得到很好的传承。
基于城池图投影的古城保护
通过对虚体的空间格局进行控制,强调延续古城整体的传统空间格局。石浦古城中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历史中心用地边界的控制。巡检司衙门做为历史中心,其建筑功能已替换为民居的情况下,通过对其边界的控制,明确历史中心的位置,防止历史中心因城市建设模糊化,待今后有条件的情况下进行修复;轴线街道的红线控制。防止轴街渐渐被改造,应保存道路尺度;历史城墙边界空间的用地功能控制。城池边界虽不建议以全部修复城墙的方式来强调其整体边界,但应严格控制其边界要素,防止边界模糊,最终消失。结合后续城市建设的需要进行局部修复,以体现石浦古城的历史风貌特征。此外,从整体来控制,不允许大面积的城市更新,防止因大规模更新而撕裂古城的空间肌理。同时,对于三维高度也要严格控制,新建筑应以一、二层为主,协调古城区的整体历史风貌。
实体保护包括修复性保护和控制性保护两种方式。
城墙系统与标志系统的修复性保护: 城墙系统是石浦古城防御的重要空间载体,虽然不再完整的外部环境,但基本保留了半山半城“高低曲折一城圆”内部风貌,老城自然景观与历史风貌总体较好。东西两界城墙尚有部分遗址,三旱两水五座城门遗迹清晰,城廓完整,历史环境完好,有修复条件。如今的石浦城瓮城已经得到修复,在此基础上,建议再进一步修复部分城墙、城门,规划部分城墙遗址公園,强化城墙、城门历史风貌,并修建与城门结合的,代表海防设施、精神防御的相关节点。标志系统的保护:对于已替换的海防建制的空间通过局部的恢复或是小品的展示,在阅读历史信息的基础上保护其边界的完整性。修复保护北门历史要素集群,保护北门城墙道路,保护三圣庵历史建筑,并强化北门及北水门遗址环境。保护西门历史要素集群,保护城隍庙文保单位,保护营房街格局,加强大小校场的识别性,并修复西门,形成完善的标志系统。南门历史要素集群,结合老城中街保护,并强化福建街的入口地位,修复南水门,强化老城入口形象。石浦古城历史上的金山书院为如今的石浦中心小学,虽历史建筑已经损毁,但通过建筑设计手法,修复部分遗址,以体现金山书院的历史符号,文化上宣传金山书院的精神,以传承其传统文化。
街巷系统的控制性保护:石浦古城街巷基本维持历史街巷原状,城隍庙路、后街、中街尺度保持良好。但溪坑填埋后为人民路,两侧建筑尺度、功能变更,全面恢复溪坑难度较大。对于石浦古城街巷从几个方面进行保护:严格保护中街、后街、人民路、幸福路、城隍庙路等老城骨架轴街;严格控制街巷的走向、尺度、路面铺装和石阶以及两侧建筑界面;选择性恢复人民路(中段)和城隍庙路的传统路面铺装;重点保护福建街、碗行街、后山路、吉城路、谢家弄、谢家支弄、巡司弄、黄家井弄等特色街巷;两侧建筑严格控制、并保护其铺装、台阶等历史信息不受破坏。
较过去的百年时间,中国的城镇化在近四十年里取得了飞跃性的发展,但一系列光彩夺人的背后,是历史古城的消亡殆尽。文章通过规划项目实践,探索从一种从方志城池图中提取城市意象的方式,将历史空间投影到当下空间,在零散化和破碎化的空间中寻找保护的逻辑与方法,为古城的保护提供思路。
作者单位:1.六盘水师范学院·美术与设计学院;2.华中科技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