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化基层网格化社会治理

2021-08-23 04:29周勇
唯实 2021年7期
关键词:网格化网格基层

周勇

基层治理是国家治理的基石。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基层是一切工作的落脚点,社会治理的重心必须落实到城乡、社区。党的十九大提出,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提出,坚持和完善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制度;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进一步提出,“十四五”时期社会治理特别是基层治理水平要明显提高,以顺应经济社会发展新形势和人民群众新期盼。南京市六合区认真贯彻中央、省、市部署,创造性构建了“党建引领、网格为基、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1+1+3”基层治理新模式,为基层社会治理创新提供了鲜活的案例样本。

一、网格化社会治理的内在逻辑与现实需求

网格化治理是将辖区按照一定标准划分成网格,依托单元网格巡查建立的一种监督和处置相分离的社会治理模式。网格化治理的兴起,既源自社会发展的实践需要,也源于现代治理理念的广泛传播。一方面,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基层治理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基层治理模式亟须系统性创新。因此,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适时提出了“改进社会治理方式,以网格化管理、社会化服务为方向,健全基层综合服务管理平台”的要求。另一方面,从“管理”到“治理”的理念变化,深刻影响着基层治理中的主客体关系。全覆盖、无缝隙、精细化的公共管理理念,“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社会治理理念,全面而深刻地融入基层政府治理创新实践当中。因此,网格化社会治理可谓因时而生、应势而新。

网格化是适应经济社会大变革的需要。随着新型城镇化、农村现代化进程的加速,传统的村(社区)作为社会治理基本单元,经过不同程度的合并重组,行政管理半径变大,服务人口数量增多,衍生出公共服务能力不足、基层组织功能弱化等一系列问题。因此,有必要进一步细分单元进行“小区域治理”。

网格化是适应群众需求新变化的需要。以人民为中心作为主体价值建构的治理体系,天生具有较高的社会回应性特质。随着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人民群众需求的重点发生了较大转移,不仅对物质文化生活提出了更高要求,不同群体需求的差异性也越来越大,必须通过新的方式推动公共服务供给进一步下沉,以更好地回应人民群众多元化、复杂化的利益诉求。

网格化是适应基层精细化治理的需要。精细化治理水平体现着基层治理的“温度”。随着各类社会风险的不断积聚,防范和化解社会风险、破解粗放型管理模式弊端,都必须聚焦于精细化治理方式。以网格单元形式整合链接资源,通过信息收集、政策宣传、问题巡查等不同方式了解民心、民情、民意,能够有效填补行政职能在基层治理中的缺位,从而有利于精准把控社会风险。

二、六合区网格化社会治理的实践创新

六合区是南京市的北大门,地处江苏、安徽两省及多市交界,具有城乡共存、农村地域面积大等显著特征,因此面临着提升治理能力与解决治理盲区的“双重挑战”。2018年以来,六合区在总结网格化社会治理、网格化黨建等试点经验基础上,聚焦基层现实问题,创新推动基层党建、网格治理和“三治”有机结合,进一步提升了基层社会治理的活力和效能。

党建引领,筑牢基层治理“桥头堡”。把建强党组织作为加强基层社会治理的“先手棋”,按照“一网格一支部”原则,将支部建在网格上。充分发挥党组织和党员的先锋模范带头作用,推动党组织与社会主体、人民群众共商日常事务、共建美好家园。全区共成立了822个网格支部、135个“网格党群之家”,351个机关党组织与村(社区)网格党支部结对,并将1.29万户重点户确定为定期走访对象。26个国有企业、非公企业党组织进入网格,1.3万名网格党员全部挂牌亮身份,常态化联系网格内群众。

网格为基,织密基层治理“覆盖网”。城区以居民小区、楼栋为基本单元,农村以自然村落、村民小组为基本单元划分综合网格,行政中心、各类园区及企事业单位等划为专属网格。在此基础上,搭建区级网格化社会治理联动指挥平台,全面整合部门工作网络,推动各方资源向网格集聚,以“一张网”整合全要素服务。全区共划分为995个网格,其中综合网格826个、专属网格169个,实现了实有人口、实有房屋、实有单位和地理要素的全覆盖。

“三治结合”,打通基层治理“最末梢”。充分发挥自治、法治和德治各自优势,以自治提升治理原动力,以法治提升治理约束力,以德治提升治理感召力,引导群众自治组织、社会机构参与公共服务供给。推进法治长廊、法治广场、法治公园等法治宣传文化阵地建设,广泛开展“最美六合人”“最美家庭”等评选活动,全力构建基层善治的“铁三角”,努力实现基层信息准确、民意反映顺畅、遇事处置快速。

组织推动,构建基层治理“新格局”。六合区委、区政府成立了创新网格化治理工作机制领导小组,各专项组分工协作、各司其职,不断形成“区—街镇—村(社区)—网格”四级联动、层层推动的工作合力。经过几年来的实践与探索,六合区网格化社会治理初见成效,相关经验做法被国家级和省市级媒体刊载推广。2019年,六合区获批第二批省现代社区治理创新实验区;2020年,六合区高质量发展网格化绩效考核位列南京市第一、江苏省第四,群众安全感达99.04%(位列全市第二),网格员巡查服务工作知晓率全市第一、群众满意率全市第三,“1+1+3”治理模式获评全国创新社会治理最佳案例。

三、基层网格化社会治理面临的难点痛点

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大考”中,基层网格化社会治理优势得到充分彰显。但对照中央提出的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目标,六合区在基层网格化社会治理方面还存在着一些问题和短板。

网格管理职责不清晰。对“哪些该管、哪些能管、该管到哪一步”界定不是十分清晰,不少行政性事务也被纳入网格之中,准行政化倾向比较明显,出现了“网格是个筐、什么都要装”的情况,分散了网格员的工作精力。

协调联动机制不完善。由于对镇(街道)、村(社区)成立网格中心开展实体化运作没有明确要求,职能部门网格与综合治理网格尚未有效融合,“区——街道——村(社区)”三级联动机制缺乏衔接,“综合网格上报——专业网格依法衔接——综合网格后续跟进”还没有真正形成完整闭环,“联而不动、动而乏力”现象尚未得到根本解决。

线上线下信息不同步。线下公共服务职能已由网格和网格员承接落地,但在线上数据融合共享方面还面临诸多信息壁垒。由于基层专业平台大都由上级开发、研制和管理,受管理权限、信息保密、技术要求等因素限制,信息兼容互通并不理想,网格员采集、报送需提请职能部门处置的信息,到街道、镇一级就无法向上流转。

专职队伍建设不到位。网格员兼任现象比较普遍。由于经费保障标准不一、激励机制不够健全,加上网格员群体要直接面对基层一线复杂的矛盾纠纷和疑难困惑,能力与需求不匹配、收入与压力不匹配等情况比较突出,网格员队伍不同程度地出现了自我认可度较低、工作获得感不强、队伍不稳定、流动性较大等问题。

四、深化基层网格化社会治理的创新思考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深化拓展网格化管理,尽可能把资源、服务、管理放到基层,使基层有职有权有物,更好为群众提供精准有效的管理和服务。

坚持党的领导,党员联户推动党群联结。推进基层党委、支部、党员和群众四大主体联动共建,打通党员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一是促进网格支部建设。紧扣“一网格一支部”,健全“网格党支部—党小组—党员户”组织架构,实现“一网格一支部一个党群之家”阵地建设全覆盖,深入开展党员包重点户工作,形成黨员密切联系群众、推进基层社会治理新模式。二是促进支部结对网格。根据党员数量“一对一”“一对多”结对综合网格,统筹排定、个性定制任务清单,有序进网入格,平时服务联系、“战时”参与工作。同时鼓励支持机关党员到所在村(社区)报到,积极融入群众“生活圈”。三是促进群众性团体多向下沉。充分发挥工会、共青团、妇联等群众性团体作用,统筹调度各方资源,紧贴群众生产生活需要,全面开展志愿服务等活动。

坚持靶向发力,精准聚焦服务群众需求。社会治理的核心,就是要解决民生需求。通过网格“最优配置”,让网格能够更好地托得起事,切实维护群众合法权益,解决群众关心问题。一是更加精准科学地设置网格。在定网定格、总体稳定的基础上,建立网格动态调整机制。对新建小区、新增单位及时划网入格,对撤并村庄、退出企业及时进行调整,确保“不丢一村(社区)、不卯一户”,推动网格精准全覆盖,着力解决“管不了、管不好、管不到位”的问题。二是更加精准细致地界定权责。对照2021年1月正式实施的《江苏省城乡网格化服务管理办法》,健全网格、网格长、专兼职网格员职责清单,杜绝非社会治理功能进入网格,让网格员干好该干的事。同时不断完善考核、奖惩、退出等制度,用制度管人、用人、激励人。三是更加精准高效地提供服务。健全事项流转交办机制,构建闭环流程。网格员要定期上门走访、谈心交心、收集民意诉求,相关部门要及时走进网格服务、贴近群众办事,让群众办事更方便、生活更舒心。加快建立统一的网格服务管理标准,提高服务质量和管理水平。

坚持多元参与,网格共治汇聚各方合力。以深化“三治”结合为抓手,推动社会力量在网格内共建共治共享,形成“群众出卷、网格吹哨、部门答题、各方响应”的良性互动局面。一是建立一个共治机制。在农村,探索加快建立以小组为单元的村民议事会;在城市,充分发挥社区业主委员会作用;在园区商圈,加强企业商户联合会建设,同时以群众性志愿队伍和社团组织为补充,让更多的人参与进来,形成联动效应。二是建好一套共治制度。加强政策引导和有效指导,建立完善村规民约、社区公约、行业自律、协商议事、村务监督、物业管理以及矛盾调解、志愿服务、社团活动等一系列规章制度,用制度构建和谐健康的社会秩序,形成有序治理的社会环境。三是建强一批共治组织。推进网格文化建设,找准公共领域切入点,挖掘一批公共活动项目,让群众在丰富的活动中内化主流价值观、提升法治意识和文明素养。

坚持系统谋划,以制度保障提升工作成效。网格化社会治理涉及多领域、多部门,需要健全协同高效的工作机制。一是进一步强化组织领导。全面对标“一张网”“五统一”要求,将创新网格化社会治理作为加强和创新基层社会治理、创建和谐社区、为民办实事的重要抓手,加强组织领导,加大督查督导,推动队伍建设、平台建设等事项落细落实。二是进一步强化部门联动。推进集成改革工作,健全部门协商机制,将横向职能和纵向需求匹配对接,实现“协调各方、形成合力、发挥实效、推动工作”的目标。三是进一步强化信息共享。建强网格化管理中心,进一步加强与上级部门、同级单位的对接沟通,推动形成统一的数据结构、数据内容、数据交换、系统接口等技术规范,加快实现横向网格单元之间、纵向层级网格之间的互联互通。

(作者系中共江苏省委党校第39期省管干部进修班学员,中共南京市六合区委副书记、区人民政府区长)

责任编辑:刘志刚

猜你喜欢
网格化网格基层
基层巡览
水泥处理的基层和亚基层再生沥青性能研究
智慧社区视野下网格化社会服务客体研究
追逐
增加网格 以退求进
城市社区网格化管理实践及启示
河北发力网格化监管信息化
走基层
基层治理之路
农村网格化建设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