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克俭
迈入“十四五”新的发展阶段,更好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成为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首要任务,同时也给生态环保工作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作为地方政府,要进一步深入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理念,发挥好生态环保在宏观经济治理体系中的重要作用,加快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完善绿色标准体系,推动形成良好的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新格局,以生态环境的高水平保护为经济社会的高质量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立足新发展阶段,科学谋划“十四五”生态环保工作
“十三五”期间,是泰州市生態环境质量改善幅度最大的五年,也是生态环境保护事业发展的“黄金”五年,各级各部门认识程度之深、政策举措之实、投入力度之大、群众满意度之高前所未有。2020年,全市PM2.5浓度较2015年下降36.2%,优良天数增加39天,首次实现全年无重污染天气,优良天数首次超过300天;省考以上断面水质优III比例首次达到100%,名列全省第一,长江干流水质达到并保持II类水质;执法工作进入全国第一方阵,生态环境部多次通报表扬;中央环保督察及“回头看”反馈问题和交办信访市级销号率均达100%。此外“十三五”期间,改革叠加效应也日益显现,一系列生态环境领域改革创新工作在全省乃至全国产生积极影响,被生态环境部、江苏省生态环境厅表扬推广。“生态环保两个委员”在《中国环境报》两次头版头条进行推介;“专家治厂、科学治污”在全市得到强力推广;生态环境部三大改革有两项落地泰州,“健康长江泰州行动”得到部、省领导高度评价,工作经验在长江全流域推广;“天空地一体,守护泰州蓝”被央视作为“十三五巡礼”播出,生态文明体制机制的“四梁八柱”不断夯实。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泰州市将在巩固“十三五”时期生态环境保护取得的历史性成就的基础上,科学谋划“十四五”生态环保工作,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视察调研江苏时的讲话精神,把保护生态环境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走出一条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新路子。进入新发展阶段,在做好生态环保工作上,我们将着力“坚持一个主线、守住两条底线、突出三个统一、强化四个协同、夯实五个保障”。
“坚持一个主线”,就是坚持以学习好宣传好贯彻好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主线。对生态环境保护而言,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既是重要的价值观,又是重要的方法论,是做好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定盘星、指南针和金钥匙,必须做到学思用贯通、知信行统一。“守住两条底线”,一是生态环境质量只能更好、不能变坏,二是不能发生重特大突发环境事件。这两条既是底线,也是红线,更是生命线。“突出三个导向”,即问题导向、目标导向和结果导向。导向是行动的指引和方向。坚持问题导向,就是以解决问题为指引,集中全部力量和有效资源攻坚克难,全力化解工作中的突出矛盾和问题;坚持目标导向,就是以实现目标为方向,持之以恒、一步一步朝着既定目标奋斗前行;坚持结果导向,就是以工作成效为标准,以实实在在的业绩接受检验和评判。“强化四个协同”,一是减污降碳协同,二是治理修复协同,三是监管服务协同,四是环保安全协同。“夯实五个保障”,一是加强党的建设、夯实政治保障,二是健全法规标准、夯实法治保障,三是完善基础设施、夯实能力保障,四是锻造环保铁军、夯实人才保障,五是深化宣传引导、夯实舆论保障。通过夯实五个保障,努力形成与“十四五”生态环境保护目标任务相适应的治理能力和水平。
贯彻新发展理念,持续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新发展理念是一个系统的理论体系,回答了关于发展的目的、动力、方式、路径等一系列理论和实践问题,阐明了我们党关于发展的政治立场、价值导向、发展模式、发展道路等重大政治问题。”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是贯彻新发展理念的重大举措。当前泰州市生态文明建设仍处于压力叠加、负重前行的关键期,保护与发展的长期矛盾和短期问题错综交织,生态环境保护的结构性、根源性、趋势性压力总体上尚未根本缓解。工作中的短板和不足主要体现在:对新发展理念理解不深,经济结构调整面临压力,环境质量改善还有差距,环境治理能力存在短板等。深入贯彻新发展理念,要求我们进一步加大力度、延伸深度、拓展广度,继续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持续改善生态环境质量。
污染防治攻坚战要从“坚决打好”向“深入打好”挺进,始终做到三个坚持:一是坚持思想武装。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武装头脑,推动实践,从思想上破题,在上下结合、制度创新、破解难题上解放思想,更加坚定地用新理念引领绿色发展新道路,更加深入地用新战略建设美丽城乡新家园。二是坚持扎实推进。工作要往前排、进度要往前赶,对照年度考核目标,强化工作调度,紧抓重点难点,查缺补漏,倒排工期,实施清单式管理,能提前达标的尽量提前达标,绝不能寄希望于最后一搏、寄希望于老天帮忙,牢牢把握攻坚主动权,力求各项污染治理项目和各类管控措施取得实效,全面完成目标任务。三是坚持人民至上。“时代是出卷人,我们是答卷人,人民是阅卷人”。要加大宣传发动力度,发动群众、依靠群众,让人民群众成为我们发现问题的好帮手和同盟军,成为我们监督力量的重要组成部分,将自上而下的要求转变为自下而上的行动自觉,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确保工作实效得到人民认可、经得起历史的检验。
着力实现“三个转变”:一是由倒逼发展向倒逼与激励并重转变。既要严格执法,倒逼企业落实主体责任,提高治理水平,也要强化激励,让保护生态环境的实干者、守法者得实惠,切实增强企业自觉治污的动力。二是由攻坚作战向攻坚与治本并重转变。集中资源力量治污攻坚,是由当前生态环境问题突出、群众反映强烈的现状所决定的。攻坚必须毫不动摇,但推动环境质量根本性改善不可能一蹴而就,必须持之以恒做好打底子、提能力、管长远的基础性工作,持续改善生态环境质量。三是由指导监督向接受监督与自身高质量发展并重转变。治污攻坚取得现在的成效,上级生态环境部门的指导监督作用不可或缺,但也要清醒认识到,我们自身还有很多与高质量发展要求不相适应的方面,要反躬自省,不断改进理念、方法、措施、机制、作风,更好地适应高质量发展的需要。三个转变的本质,就是要求我们在治理方式上,从原来依靠末端治理向末端与源头治理并重转变,而且更加注重源头治理;在治理理念上,更加强调与高质量发展需要的切合,从思想上、行动上实现真正的自觉转变。
围绕新发展格局,致力发挥生态环保的坚实保障作用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是‘十四五规划《建议》提出的一项关系我国发展全局的重大战略任务,需要从全局高度准确把握和积极推进。”生态环境保护对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具有重要的支撑保障作用。我们将在前期工作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大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力度,通过调结构、促转型、强投入,努力提供更多优质生态产品,助力增添绿色发展新动能,促进生态经济步入良性循环的轨道。
一方面,致力推进结构调整,构建高质量发展新体系。一是严把项目准入关口。严守“环境质量只能更好、不能变坏”的底线,对于水、气环境质量同比出现下滑的市(区)暂停出具涉水、涉气项目预审意见。按照打造三大先进制造业集群和六条重点产业链的总体部署,以及“亩均论英雄”制度改革,三年内盘活低效闲置工业用地(厂房)4.5万亩以上,在环境容量、政策资金等方面重点支持符合产业集群发展和产业链项目,以及环境质量明显改善的市(区)。二是优化区域规划环评。以高港区、医药高新区“两高融合”为契机,科学推进两区规划环评修编,不断优化存量、注入高质量增量,调整不符合生态环境功能定位的产业布局、规模和结构,提升产业层次,推动产业结构转“轻”、转“高”、转“绿”。三是实施绿色发展领军企业计划。围绕推动传统产业绿色转型升级,培育兴达钢帘线、扬子江药业等一批重点行业绿色龙头企业,精准投放限产豁免、资金补贴、绿色金融等激励政策,推动企业开展清洁用能改造、生产工艺改造、污染治理设施提标升级,形成由倒逼发展向倒逼发展与激励发展并重转变的新机制。
另一方面,致力推进“绿色群岛”建设,构建共享共治新优势。一是强化组织推进。结合“散乱污”企业整治、特色小镇建设、“城建惠民”等工作,由生态环境部门牵头,工信、农业、发改、科技、商务等部门参与,合力推动工业、农业、服务业等各类“绿岛”建设。二是形成“群岛”效应。围绕各类园区小微企业危废处置、港口船舶污水、餐饮油烟、畜禽养殖等区域性、行业性污染治理难题,通过政府投资、引进社会资本、引导企业共建环保基础设施等渠道,科学规划、合理布局,逐步建成一批产业型、科技型、资源型、民生服务型“绿岛”。目前全市已建成四个工业型“绿岛”、一个农业型“绿岛”、一个服務型“绿岛”,辐射中小企业100多家,形成了海陵石材加工市场、靖江电镀集中区等一批“绿色群岛”,2021年还将建设靖江港口集团涂装中心、兴化戴南紧固件集中清洗、海陵区共享式危废集中贮存中心等八个“绿岛”项目。三是打造新型“绿岛”。在深化泰兴经济开发区集成改革试点工作的基础上,积极推进国家能源泰州发电有限公司与泰兴经济开发区绿色低碳循环试点项目,充分利用国电大型燃机组集中供热优势,实现资源多级利用。同时由国电投资4亿元建设国内最大的50万吨级碳捕集利用封存装置(CCUS),利用园区工业副产资源,实现区域碳减排,预计中和二氧化碳50万吨,削减原煤燃烧19万吨,经济收益4500万元/年,实现经济和生态环境效益的双赢。
(作者系泰州市人民政府副市长)
责任编辑:高 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