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凌云
1930年3月,在右江革命根据地建设中,韦拔群的胞弟韦菁到时属凌云县的巴轩区中亭乡开展土地“分耕”试点,让贫苦百姓拥有了自己的土地。“分耕”试点为右江苏维埃政府的《土地法暂行条例》颁布提供了宝贵的经验。时至今日,因凤山县中亭全村基本保持土地革命时期的土地分配格局,被称为土地革命的“活化石”。
在广西壮族自治区西北部的丛山峰林中,河池市凤山县因“环山似凤,环凤皆山”而得名。这里是广西农民运动的发源地之一,也是右江革命根据地的重要组成部分。下辖的中亭是右江土地革命土地“分耕”的试点,全国独一无二的“红军田”依然可见。
这里有中亭苏区军民反一、二、三次“围剿”和中亭保卫战的遗址。凤山叠嶂碧水间的13座烈士陵园,默默向后来人诉说着当年血与火的壮烈历史。
右江革命根据地建立
1921年秋,中国农民革命领袖韦拔群在东兰组织“改造东兰同志会”,点燃了右江革命之火。1922年10月,凤山的廖源芳、陈天经、罗元培、王子雄、周家洛、周家侯等10人,秘密参加韦拔群在东兰组织的“银海洲同盟会”,返回凤山后,组建农民武装,开办学堂,宣传革命真理,唤醒了广大贫苦农民的革命热情。
1926年至1927年,凤山所辖6个区就有5个区建立了农协会,入会人数達到21100多人,占全县农民总数的一半以上,凤山农民自卫军发展到2000余人。至此,凤山农民革命运动如火如荼,与东兰连成一片,成为右江农民革命运动的中心。
1929年11月,中共凤山特支(后为中共凤山县委)成立。1929年12月,邓小平、李明瑞、张云逸、韦拔群等领导了百色起义,成立了红七军和右江苏维埃政府,开辟了右江革命根据地。
左江、右江革命根据地是由邓小平、李明瑞、张云逸、韦拔群等领导革命武装在广西西部左江、右江和红水河流域创建的根据地,面积约5万平方公里,人口约150万。
1930年2月,巴轩区(凤山中亭旧称“巴轩亭”)苏维埃政府、中共巴轩支部先后建立,中亭革命根据地的创建进入高潮。
“分耕”试点诞生“红军田”
百色起义之后,1930年春,邓小平、雷经天、韦拔群、陈洪涛在东兰魁星楼研究右江根据地建设问题。会议决定以东兰、凤山为中心领导右江的土地革命,解决广大农民迫切需要的土地问题。
会议决定在韦拨群的故乡东里屯进行“共耕”试点;决定派韦菁(中共东兰县委委员)到时属凌云县的巴轩区中亭乡进行平分土地“分耕”试点。
4月初,中共凌云县特支书记、县苏维埃政府主席黄伯尧带领钟宝珍、劳必更、韦顺羊、李天心、韦瑞金等到中亭配合韦菁组成试点工作组,在充分发动群众,征求意见基础上,探索少数民族地区土地革命做法和经验。
制定出的中亭“分耕”政策为:在本乡区域内,不分民族、年龄、性别、本地人或外地人,每人口分给一份土地;对地主豪绅,除外逃或武装叛乱者外,凡能遵守苏维埃政府法令的,同样分给一份土地及必需的生产资料,给予生活出路;将没收地主的房屋、粮食和其它财物分给雇农和贫农。
为鼓励农民参军参战,按照《中国红军红七军目前施政纲领》和《中国红军红七军政治部司令部布告》的规定精神,还特别划出“那塘浪”一块五亩面积的水田,由区苏维埃政府负责管理和支配。这块公田主要是留作红军家属的困难补助,以及革命同志往来的伙食开销等费用,群众称之为“红军田”。
4月底,巴轩区苏维埃政府召开群众大会,将群众上缴和从土豪劣绅家中收缴来的土地文契当众烧毁。接着,丈量土地,分田地到户,并由县苏维埃政府给农户颁发土地使用证。广大贫苦农民终于拥有了自己的土地,自种自收,实现了千百年来“耕者有其田”的愿望,无不欢欣鼓舞。中亭“分耕”试点成功后,凌云、凤山迅速掀起了土地改革高潮,各区、乡苏维埃政府先后把从地主恶霸手中没收的20000多亩土地分给6300多户贫苦农民和外出参加红军人员。
邓小平在听取两个试点的工作汇报后认为:“右江的土地革命不能千篇一律地走东里‘共耕道路,‘共耕必经建立在农民高度自愿的基础上,才能发挥群众的生产积极性。在条件不成熟,群众还没有要求‘共耕的地方,还是采取中亭‘分耕的土地革命办法为好。”
中亭“分耕”办法,贫富均享有同等田地,分配公平,深得民心,对共产党和苏维埃政府衷心拥护。当地的雇农工会、妇女联合会、革命青年会、童子团等组织相继成立。当时仅有200多户人家的中亭村,就有200多人参加红军,几乎户户都有人参加红军,中亭也成了远近闻名的“红军村”。
中亭“分耕”试点为右江苏维埃政府《土地法暂行条例》的颁发,提供了宝贵经验和依据。
直到全国解放,中亭农户仍在耕种“分耕”试点分得的土地。2008年秋,西南政法大学教授陈金全到中亭后,从中亭村原老支部书记覃海英处了解到,中亭村大部分农户的土地分配从土地革命时期一直沿用至今,在全国解放后也只是小范围调整。
那块面积约5亩的红军田,位于中亭乡中亭村1公里处。1962年,村党支部加厚加高田坎蓄水,用来饲养鱼、鸭、鹅等,提高经济收入。矗立的红军田纪念碑使其在众多的稻田中格外醒目。从1930年至今,中亭人民为了纪念红军、纪念革命先烈韦菁、纪念实现“耕者有其田”的伟大历史,经几代人的精心守护,红军田现仍属集体土地并保护完好。
陈教授表示,这是人均有其田的历史见证,是中国土地革命的“活化石”。
中亭联络站
1930年11月,红七军主力北上。次年2月,黔桂军阀10000多兵力大举围剿东兰、凤山、凌云革命根据地。敌人3000多兵力首攻中亭,红九连和赤卫军与敌人搏杀八昼夜,由于敌众我寡,各据点相继失守,军民付出了巨大牺牲。
为保存力量,开辟新红区,右江特委和独立师党委决定跳出敌人包围圈,向黔桂边开辟新区。
1932年冬,右江特委建立了黔桂边区通向贵州、天峨、凌云、凤山、东兰的交通线,以方便上下取得联系。联络线各站分有中站和小站,其中海亭、中亭为中站。中亭站设在那洋罗玉廷家。中站能容纳的人数较多,人员可以明里来往,有吃住安排,有传送信息人员,还可以随时抽调人员配合工作,小站只能容一二人,不能久住,出入要特别秘密。
在革命低潮时期,上级领导人黄举平、黄唤民、黄伯尧等经常在中亭那洋联络中站领导工作,由联络员罗振英、黄可金负责接送人员和信件,交通员经常化装成商人和走亲戚的模样,来往于各条交通线上。
中亭革命地下交通中站得到中亭百姓的配合支持,群众自愿捐粮、钱给革命同志作伙食费,宁愿自己受冻,也捐出衣被支持革命同志御寒,有的群众还冒着生命危险保护革命同志和往来的秘信。群众主动为革命同志引路,掩護革命同志通过敌人的层层封锁线。中亭交通中站的工作从未中断,过往这里的革命同志每次都化险为夷,毫发无损。
地下交通站的建立,打开了右江上游和黔桂边地下革命工作的通道,留下了革命种子,使黔桂边和东兰中心县委通讯联络畅通无阻。
红色旅游引领发展
凤山县中亭村位于凤山县西部,地处乐业·凤山世界地质公园的中心区域。这里有苏区军民三次反围剿战斗的遗址,有中亭保卫战的战斗遗址,还有为保卫新生的县人民政权的凤山保卫战遗址,英烈的鲜血染红了中亭的土地。
1931年2月,斗争最艰难的时候,由巴轩区苏维埃主席罗福宏、乡苏维埃妇女主席韦氏送与30多名红军、赤卫队战士驻守的卡存山营寨受到敌人猛攻。13日清晨,营寨内弹药所剩无几,主动要求要留守保护老幼妇孺的韦氏送和赤卫队员们采取近打战术,当敌人靠近眼前时才集中射击,同时撬开石架,把一堆堆巨石滚入敌群。13日中午,敌人攻破寨门,队员们和敌人展开肉搏战,全部壮烈牺牲。
韦氏送被逼退至山顶,敌人见她已无退路,企图将她活捉。此时,韦氏送突然扑向一个敌人,并死死抓住与其一起跳下百丈悬崖,壮烈牺牲。
韦氏送抱敌跳崖的英勇事迹被录入《中华英烈大典》,名垂千古。
在历次战斗中,中亭牺牲的革命烈士及被杀害的群众达233人,42户被斩尽杀绝。
为了纪念革命先烈,1961年,凤山县人民政府在平行屯坡中山堡上修建了中亭革命烈士陵园。陵园建筑占地约220平方米,由六角亭、三角形纪念塔(塔高约4米)、石刻纪念碑、烈士公墓等建筑物组成,陵园正面下方环陵依次排列着十多块烈士墓碑。
近年来,除了中亭革命烈士陵园、福宏戏台、古树铜钟、红军田、红军营寨等红色景区,中亭村还将地下联络站、巴轩学堂、巾帼英雄等多个独立的红色景观节点,用特色景观、绿道串联起来,形成一个全方位展示中亭村革命历史和故事的红色田园景区。
中亭村生态景观也得天独厚。乐业·凤山世界地质公园给中亭馈赠了活灵活现,栩栩如生的景观:寿源神龟山、鲲鹏展翼、石林峡谷、海豚戏珠……利用特有的红壤山丘,中亭村大力发展特色农业观光产业,近4000亩的农业特色产业园区已初具规模。中亭村有百香果500亩、家庭农场400亩、四季花海400亩,各种水果供不应求,年接待游客量超过10万人次。
中亭村巴轩旅游专业合作社自2016年10月28日成立以来,已吸纳了中亭村全部村民1519名,成为凤山县最大的村级合作社,村集体年分红收益10万余元。2017年,中亭村入选“全国首批绿色村庄”。
深圳市龙华区对口帮扶凤山县,先后投入帮扶资金1000万元,结合古树铜钟、巴轩学堂、红军联络站、韦菁广场等红色旅游资源,打造中亭村红色旅游景区和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如今,中亭村已初步建成红色休闲旅游观光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