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周王器害夫(胡)皀殳(簋)

2021-08-23 21:25照耀
环球人文地理 2021年7期
关键词:先王瓦楞双耳

照耀

簋(guǐ),金文中写作“皀殳”,是我国商周时代常见的炊具,主要用于盛放饭食,后与鼎演化为配套的专用礼器。《礼记·玉藻》中记载,周天子用九鼎八簋,为最高礼仪等级。新中国考古出土的多套周代诸侯的列鼎和列簋证明,历史上确实存在鼎簋制度,不过属于西周天子的王鼎和王簋却一直没有发现。

直到1978年5月,陕西省扶风县法门镇齐村在修建池塘时,推土机压到了一个青铜窖藏,停下来再看已是三十多块碎片。后经专家拼凑、修复,复原出一件巨大的簋器。器内底有长篇铭文,释读后确定这件簋是西周厉王的王器,因铭文中多次出现周厉王的名字“害夫”(音胡),而称为“害夫皀殳”,通常写为胡簋。

这件“西周胡簋”现被收藏在宝鸡青铜器博物院内,体量为已知商周簋器中最大,通高59厘米,口径43厘米,腹深23厘米,重60公斤;同时还是周天子的王器,称其簋王当之无愧。簋内底铭文有12行、共124字,是周厉王为祭祀先王所作的一篇祝词,具有重要的历史和文化价值。2013年,胡簋被国家文物局列入第三批禁止出国(境)展览文物名录。

胡簋器型巨大,造型宏伟,处处透着王气。器身上圆下方,圆形腹,方底座,象征天圆地方。器腹上部和圈足各饰一圈钩云纹,底座和腹中部饰竖条状瓦楞纹,如老虎身上的条纹,纵横密集,彰显着王族威严之势。早期的簋器一般采用稳重大方的兽首双耳,而胡簋的双耳采用向上的凤鸟耳,大大超过上口,显出云腾飞扬之势,简洁中彰显着大方,神秘里透露出狰狞。

然而,胡簋虽然器形雄伟,但制作却显得精致不足,甚至有些粗糙。坚条状瓦楞纹本应是上下笔直和间隔一致,但在胡簋上却既不直又不均,略显零乱,这大概是源于周厉王時的政治和社会形势。

西周自昭王起,对外征战多次失败,内部新兴贵族雀起,分封后的诸侯不断坐大,周天子的号召力大不如前。到制作胡簋的周厉王十二年时,西周已经危机四伏。面对危机的周厉王深感忧虑,在胡簋上所铸的铭文中吐露了他的心声。

铭文大意为:周厉王昼夜尽心经营先王事业,为配皇天,作宝簋用于安惠先宗列祖,希望皇天保佑周室、王位和周厉王本人,祈祷赐降多福、长寿和智慧。身为国君,周厉王却需要在铭文中祈求老祖宗们保护身家性命,时局动荡可见一斑。

然而,面对严峻的内忧外患,周厉王竟通过横征暴敛和防民之口的政令激起了更大民愤,终于在公元前841年引发了“国人暴动”,被赶下王位,从此西周进入了一段被称为“共和”的新时期。

猜你喜欢
先王瓦楞双耳
轻叩双耳好处多
轻叩双耳好处多
试论荀子的“先王观”
拉丁新风
青青瓦楞草
瓦楞包装迅猛发展正当时
青青瓦楞草
荀子“圣王”的三种解读
知耻自律
泰民众愿行善报答先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