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慧宁
“溪峒……当春日载阳,男女互歌谓之浪花歌,又谓之跳月。男吹芦笙,女抛绣笼。绣笼者,彩球也。回旋舞蹈,歌意相洽,即投之报之,反而约聘。”
——清《庆远府志·诸蛮》
“听老阿妈说,绣球里装满了爱情,我也说不清爱情是什么东西,但这颗绣球给我带来了收入,带来了美满的家庭。”第一次走进靖西旧州古镇,坐在家门口的板凳上的黄家姑娘一边笑着一边绣着绣片对我们说下了这一句话。
这是一个与“爱情”相关的产业。
古镇上,十步一家,家家户户前挂着的都是精致的绣球,家家户户前坐着的都是埋头绣花的女子,人人都说山好水好的靖西旧州古镇是中国绣球之乡,但来到这里的人既是为了绣球而来,也是为了山水下的古镇而来。
曾是州城,也是绣球街
百色靖西人喜欢把现在的旧州称为绣球街。世居旧州街的老人们总说,这里不仅是绣球街那么简单,这是一个拥有600多年历史的地方,是旧时州城所在之地。翻阅古籍旧典,不必细细探寻,轻易就能找到关于这个钟灵毓秀之地的记载:“南宋末年,江西省广信府广丰县人张天宗随文天祥抗元,因兵败,张天宗率部众退走广西,途经此山清水秀、气候温和之地,便决定在此定居,与当地壮族民众一起开荒造田,设私塾建圩集,使这里成为了边地的世外桃源。”
张天宗的到来,将先进的中原文化和生产技术带到了这个偏僻的壮族山区,同时也将汉族刺绣工艺与旧州壮族刺绣工艺合流,逐渐形成具有一方壮族特色的刺绣工艺,旧州壮族刺绣工艺被应用到了绣球上,大约到了明代,绣球开始具有现代绣球的雏形。
在壮语中,绣球叫做“dom”,其形制源于用青铜铸制的冷兵器“飞砣”。“飞砣”是先民们保卫家园、抵抗外敌的神器。随着中原汉文化走入边地,随着历史的变迁、生活方式的改变,“飞砣”的材质逐渐从铁、铜、镍为主的金属逐渐向石器、木器转变,在战争与狩猎中的实用功能亦逐渐消退。唐朝时,民间艺人开始用棉布、麻布或丝绸模仿“飞砣”的形状,相互抛接娱乐。“飞砣”形状的绣花布囊内填充棉花籽、谷壳、谷粟等,绣球布囊上有五彩丝线绣成的鸟兽花卉、吉祥语等寓意美好的图案,唐人称之为“布剌”。唐朝著名诗人柳宗元被贬至广西时,便看到当地壮族青年男女互相投掷“布剌”,曾用诗句“男女分行戏打球”来描述这一景象。
绣球当信物,男女成佳偶。在靖西旧州,自古以来,壮族人的男婚女嫁并不需要父母之命、媒妁之言,青年男女在以歌传情、以歌择偶的歌圩中,阿哥若收到对上眼的阿妹一针一线细细缝制的绣球,便可择日上门提亲。但随着时代的发展,在一些壮族的节庆活动中,抛绣球现下已成为一种竞技运动,绣球也成为了表达吉祥如意的佳礼。在市场经济大潮中,旧州人开始把绣球作为旅游工艺品推向市场,以绣球形成产业,遍布长街,以绣球为媒介,漂洋过海。
绣不完的期盼
靖西绣球制作技艺至今虽已有数百年的历史,但绣球成为手工艺品出售却不过40余年。走在旧州古镇青石板街上,你很容易就能找到那些坐在自家门口绣制绣球的妇女。她们日复一日地穿针引线,绣花装填。坐在一个装满木屑的小铁桶、一个针线篮前,不断在彩布上叠加丝线,随着一颗绣球的成型,转眼就又打发了一日或许多日的光景。绣娘们将岁月在绣球上绣成精致的图案,将生活的期盼绣入一颗又一颗绣球之中。在这些期盼中,人们最为津津乐道的便是“绣球王”和“中华巧女”给旧州人绣来的期盼。
1984年,靖西小伙朱祖线在参加广西“三月三民歌节”表演时,其腰间所佩戴的绣球被外国友人一眼相中并用30美元买走。自那时起,回到旧州的朱祖线就开始琢磨做绣球,直到1995年,他做出了一对直径1米的大绣球,展出后,《人民日报》记者对朱祖线进行了跟踪报道,并在文章中称他为“绣球王”。文章一出,订单不断,朱祖线的一双巧手,把壮族的绣球“抛”向了市场,“抛”向了全世界。在朱祖线女儿的回忆中,父亲的绣球技艺是善于迎合市场做出改变的,要做西方人的订单,那就在传统绣球的基础上,采用西方人物图案,使得它成为一种中西结合的产品;要做景区装饰的订单,那就要将原来直径只有几厘米的绣球越做越大,使之成为新产品,成为广西壮族特色节庆、景区、建筑物的装饰品。朱祖线的订单越接越多,旧州镇上,加入绣球产业的乡亲也越来越多。不知不觉,镇上500多户人家,几乎家家户户都会制作绣球,下至五六岁的娃娃上自六七十岁的老太太都会制作绣球。
同是1995年,黄肖琴在首届中华巧女手工艺品大奖赛中获奖,不久后还荣获了“中国民间文化杰出传承人”的称号,这些称号既是对黄肖琴16岁学艺至今的肯定,也是对她后来教学生涯的启蒙。黄肖琴把她的技艺都教给了旧州镇的子孙后辈,古镇里过半妇女都成为了中华巧女黄肖琴的学徒。每年靖西市里组织绣球技能培训班,双鬓早已斑白的黄肖琴也仍都亲自到场指导。
绣球制作工艺繁复,浆布、裁剪、繪图、刺绣、缝合成球的过程里装满了旧州手艺人的坚持与骄傲。“我制作的堆绣绣球,通常是先将线编织成一条彩带,再把彩带编织成立体的图案,再把图案绣在绣球上,产生浮雕一般的立体效果,但因为制作繁杂,需要人力和时间,每制作一个堆绣绣球都得花费一个月以上,所以堆绣绣球的价钱也比较高。”黄肖琴所制作的堆绣绣球堪称靖西绣球中的极品,一个普通的手工绣球一般需要缝制两天时间,其售卖的价格却算不上昂贵,甚至有些五块、十块就能买上一个,但黄肖琴研究出来的堆绣绣球却能卖出极高的价格,这也为黄肖琴吸引来了不少登门拜师的学生。
在黄肖琴关于靖西绣球产业的未来愿景里,她希望有更多的学生能提高绣球的质量,而绣球的作用将会越来越多元。在绣球王朱祖线和中华巧女黄肖琴等旧州人的坚持下,目前,旧州街千余居民,年生产绣球约23万个,年产值约280万元人民币。由绣球而派生出来的旧州文化产业也由此形成。
绣球系着山水
旧州古镇保存着较为完整的明清壮族民居街道风貌和壮文化特征。靖西旧州有多美?1996年,中国著名经济学家厉以宁游过旧州后曾赞叹地赋诗道:
“争说边城多秀丽,果然平地起峰峦。
一场春雨催桃李,半幅闲云遮远山。
日照丛林烟漠漠,月笼村寨路弯弯。
靖西景色谁相似,只要桂林阳朔间。”
厉以宁的诗里带着经济学家的独有味道,别人看此时的靖西旧州不过是“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的山野小镇,可在经济学家厉以宁眼里,这里却恰似山水甲天下的桂林。
要知道在1998年以前,靖西旅游几乎是一片空白。旧州古镇的第一次旅游开发并没有雄厚资本的注入,而是由当时的旧州村村委会集合村民们的力量做下的决定,他们借着刚起步不久的绣球制作产业的名声,决定正式对外开放旧州景区,并以2元每人次的价格收取门票。一年之后,首次开放的旧州景区尝到了文旅产业带来的甜头,成为了当时极其豪气的“万元户”,整体年收入达到了2万元以上。
山水与人文相连,尝到甜头的旧州人在逐渐的摸索中将绣球系在了山水上,旧州的文旅产业一步步走向有序化发展。“以前是关起门来搞景区,现在我们是拆掉围墙,与村民共同发展。”谈及数年来靖西旧州景区投资开发的心得,靖西市新发展投资集团董事长杨召宇如此说道。2016年,靖西旧州古镇交给靖西市新发展投资集团重新开发,整体修缮了旧州的旅游环境。小绣球萌生大产业,在景区的带动下,旧州人开办起了民宿、农家乐、餐馆等项目,重新参与旅游经营。众人拾柴火焰高,目前仅是由当地人开办的各种因绣球而生产业,总计年产值均超千万。
一个靖西绣球由12瓣组成,代表着一年12月,自宋代张天宗定居于此,旧州人不断在多年的变迁中创新,却从没有磨灭对壮族绣球文化的热情。
绣球王朱祖线虽然已走完了他55岁的传奇人生,但他的女儿朱红俏早已将他传奇延续,成立了绣球博物馆,将绣球艺术推向世界,担在肩上。
中华巧女黄肖琴虽已七十古稀,但当她坐在门边看着绕膝的儿孙时也常常回想,曾也是这般大小的年纪,便学会了穿针引线,绣花启蒙。
抚摸着青石砌成的墙体,旧瓦换了新砖,旧州换了新颜。因为有了绣球,有了游客,有了产业,旧州人早早就脱了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