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雪晶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培养什么样的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是教育的首要问题。近年来,哈尔滨市育红小学(以下简称育红小学)坚持以办人民满意的教育为目标,以红色文化为核心,以聚焦人才培养,正着力打造一支“红色+专业”的教师队伍,星星火炬引路,红色文化育人。
建校72年来,育红小学留下的诸多物质、非物质革命文化,成为值得发掘利用的宝贵红色资源,这些红色基因成为学校发展壮大的诱因和发动系统。一代代育红学子始终铭记建校初期前辈们军中奋进的印记,发扬光荣革命传统,传承哈军工精神、“两弹一星”精神,汲取他们为国担当、忠诚、奉献的红色基因、红色智慧和美德,激发了师生爱党、爱国、爱人民军队崇尚情怀和巨大热情。
一、传承红色基因,培育栋梁之才
72年来,育红小学潜心教书育人,培育了无数革命后代,也培育出了一批“两弹一星”国防科技人才。包为民院士、方滨兴院士、范国滨院士、慈琳琳将军、陈海安将军等一大批优秀校友,在航空航天、激光、防火墙技术、国防科技等领域为祖国航天国防科技事业做出了卓越贡献,还有人成为教授、工程师、军官、全国劳动模范、工匠精神的代表……投身于祖国最需要的每个地方。
1.源于人民军队:马背上的学校——育才小学
1949年2月,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野战军女子大学在河南巩县成立,总校下属的一分校就是育红小学的前身——育才小学。1949年年底“二野军大”进驻重庆歌乐山落址。1950年初更名为西南军政大学。1951年6月,又更名为解放军第二高级步兵学校,这期间的部队子弟校——育才小学校跟随部队,设在歌乐山脚下,隶属西南军大女生大队领导。
2.壮大于黑土地:传承军工精神——建军小学
1950年,西南军区所属的军报《建军报》创刊,在军界颇具影响力。1951年下半年在解放军第二高级步兵学校干部科副科长杨川的建议下,育才小学,这支纯正的军人血脉学校更名为建军小学。1952年7月11日,毛泽东任命陈赓为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工程学院院长兼政治委员,培养全军各兵种高等军事科技人才。10月,建军小学随“二高”部队整体迁至哈尔滨。1953年,在陈赓大将的关怀下,由毛主席批准、国家高教部拨款建设了建军小学新校舍,即“哈军工”80号楼,这也就是现在的育红小学维修前的校舍。从此,“军工精神”在育红小学刻上深深的烙印,“军工文化”在育红学子中广泛传承。
3.军民鱼水情深:军旗之下成长——文庙小学
1961年,国家实施教育整改,建军小学根据地标更名为“文庙小学”。此时,军爱民的优良传统在文庙小学有着更好体现。哈军工第二任院长刘居英将军关怀着革命后代的成长,赠送文庙小学乒乓球案、球拍等物资,军工大院的滑冰场、篮球场、游泳馆向学校开放。军爱民,民拥军的优良传承在校园放射着光芒。
4.传承军旅文化:打造少年军校——育红小学
1965年,学校正式交由哈尔滨市教育局管理,学校更名为“育红小学”。2018年,育红小学被确立为哈尔滨市首批“少年军校”。新时代,育红小学沿袭军中革命传统,以军养德、以军启智、以军修身、以军正心,以独具特色的国防教育打磨当代学子的硬骨之气,树立了学生的责任意识和爱国情怀。
二、传承红色基因,开发红色资源
1.传承工程:大力推动革命文物的保护传承
2014年,学校修建了育红校史馆,铭记育才小学、建军小学、文庙小学、育红小学四个时期的红色历史,包括文献、毕业证、照片、校章、物件等,特别是学校隶属军队管理时期的教师军装照、毛主席亲批建設哈军工80号楼(育红小学现址)批文等,为后期考证、见证红色历史提供了可靠依据。其中,包为民、范国滨、方滨兴、慈琳琳、陈海安、刘川生、陈匀等优秀校友的光荣事迹陈列在校友墙,学校用红色故事中为后辈学子树立了榜样。
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育红小学3000余名校友曾经为振兴祖国的航天航空、国防科技事业建立了不朽的功勋,“两弹一星精神”在他们的儿时早已深深扎根。育红小学于2020年再次挖掘校史,筹划在校园建设“两弹一星暨国防教育展馆”,提炼育红精神,将校友贡献的将军服、军官证、勋章、武器模型等宝贵资料分门别类,将碎片化的红色记忆归纳梳理,一一陈列。
2.创新工程:广泛汲取社会团体的磅礴力量
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2020年,在“红色文化研究会”取得初步成果的基础上,育红小学联合兄弟学校,以传承红色基因、共同探讨红色教育的深入发展为目标,成立了“红色文化传承联合体”,与40余所学校签订联盟协议,共同谱写红色教育的崭新篇章。协会以继承和传播红色文化为历史责任,以传承红色基因、弘扬红色精神、坚守红色文化、培育红色栋梁为宗旨,用红色信仰引领新时代少年茁壮成长。
三、传承红色基因,构建生态系统
校园文化,是学校所具有的特定的精神环境和文化氛围,能给师生创造一个有形而庄重的心理“磁场”,起到“润物细无声”的教育魅力。
学校结合学校红色文化和军旅特色,打造了纵横交替“五厅四路三廊三馆三台”。五厅:军事厅、主题厅、科技厅、体育厅、报告厅;四路:新中国改革之路、新中国发展之路、育红学校沿革之路、育红教师成长之路;三廊:红色教育长廊、古典文化教育长廊、科技创新教育长廊;三馆:图书馆、校史馆、科技馆;三台:星舞台、电视台、合唱台。学生以英雄、伟人为榜样,用崇高伟大的理想引领自身前行。
每一种文化的传承与宣传都需要合适的载体。我们以校园为载体,“美”红色文化,以校园厅阁为平台,“贴”红色文化,借教师素养,“润”红色文化,建学校制度,“护”红色文化。
以少年军校建制为基础,赋予学生军人角色,建制工作目标为“以校为军”“以年为团”“以班为营”“以组为连”,设立少年军校各级各层领导机制。紧紧围绕“培养具有使命感和集体主义精神的健康红娃”这一办学理念,以学习十位英模为契机,弘扬战斗精神,树立必胜信念,形成少年军校独特的育人氛围。
四、传承红色基因,构建课程系统
育红小学大力开发红色课程资源,将落实国防教育贯穿于课程开发与实施全过程,立足树立学生的家国观,从情感教育入手,坚持走特色发展、全面发展之路,推进军民融合深度发展,打造出适合于学生年龄特征的红色课程体系,让红色基因闪耀在每堂课,贯穿于整体学习过程。
打造丰富、多元、立体的必修课程:军事理论类——军事百科;军体融合类——军事体育;军艺融合类——军旅文艺;军科融合类——军事科技;军学融合类——学科渗透。凸显学科育人价值,超前思维,通过学理论、强技能、研教法、强素质,创新发展教育形式,提高学生履行使命任务能力。
以打造高阶社团活动为目标的选修课程,以“为学生再搭一段阶梯、再开一扇门窗、再修一段公路”为行动指南,以培养高精尖人才为导向,在研究型课程开发与实施的基础之上,大力推行拓展型课程。诸如“梅花谱”象棋社团、“点墨”书法社团、“磐石”篮球社团、“冰之鹰”冰球社团、“七色花”简笔画社团、“轻灵”舞蹈社团、“蓝翼”航模社团、“光速”车模社团、“虎鲨”海模社团、“幻影”速叠杯社团、“红竹”快板社团、“雷霆”小军营社团等,深受学生喜爱。
育红小学在红色文化背景下不断地深耕、细琢。当下,育红小学将把建校72年来众多优秀校友亲身经历的红色故事整理出来,写成红色传承教育书籍;要把众多育红优秀校友献身国家“两弹一星”事业和国防事业的事迹对现在和以后的育红学子讲下去,代代相传;要在校园内尽快建成“两弹一星与国防教育馆”,与哈尔滨工程大学“哈军工校史馆”遥相辉映,共同组成一个哈军工创业、育红小学继承的完整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体系,将其打造成为哈尔滨市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辐射本地区、本省内的中小学校,以点带面,进一步展示哈尔滨的独特的爱国主义教育文化。“星星火炬引路,红色文化育人”,学校将不忘初心,不忘紅色教育传承,在红色教育领域走在时代的前列,更会将这些历史资源好好保护,在红色教育传承上继续努力,再立新功。
编辑/赵卓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