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党百年广东省科技创新事业迈向新征程

2021-08-23 04:58林潇潇
科技智囊 2021年7期
关键词:建党百年科技创新广东省

林潇潇

摘 要:与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发展历程相伴的是国家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广东省作为国家社会与经济发展的前沿阵地,其科学创新的发展经验能够代表国家在改革浪潮中的发展变化。尤其是改革开放伟大征程的开启以及粤港澳大湾区规划的提出,促进了广东省科技创新事业的快速发展。广东省目前已成为国际科技创新的重要发生地,甚至在一些科技创新领域领先全球。文章通过回顾改革开放40多年来广东省科技创新取得的伟大成就,从政策、人才培养与引进、制度创新与科创平台建设、企业发展等领域分析广东省科技创新发展的特征、优势以及独特的做法,以期为我国科技创新的发展提供借鉴。

关键词:建党百年;广东省;科技创新;新征程

中图分类号:G322文献标识码:A

DOI:10.19881/j.cnki.1006-3676.2021.07.02

The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Undertaking of Guangdong Province has Entered a New Journey In the 100th Anniversary of the Founding of 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

Lin Xiaoxiao

(GuangZhou University,Guangdong,Guangzhou,510006)

Abstract:Along with the century-old development course item of 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 is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nation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Guangdong Province,as the frontier of national social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its scientific innovation development experience can represent the development and change of the country in the tide of reform. In particular,the opening of the great journey of reform and opening-up and the proposal of the Guangdong-Hong Kong-Macao Greater Bay Area have accelerated and promoted the cause of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in Guangdong Province. Guangdong Province has become an important place of international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some even lead the world in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This study reviews the great achievements of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in Guangdong Province since the reform and opening up more than 40 years ago,and analyzes the characteristics,advantages and unique practices of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and development in Guangdong Province from the aspects of policy,personnel training and introduction,system innovation and the construction of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platform,and enterprise development. It provides reference for the development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novation in China.

Key words:The 100th anniversary of the founding of the CPC;Guangdong province;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New journey

一、引言

2012年12月7—1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广东省走访调研了深圳、珠海、佛山、广州等地,深入农村、企业、社区、部队和科研院所,在广州听取了广东省委、省政府工作汇报后,发表了重要讲话。习近平总书记希望广东,继续“在改革开放中发挥窗口作用、试驗作用、排头兵作用”。广东不负中央重托,敢为天下先,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综合实力实现历史性跨越,创造了举世瞩目的“广东奇迹”。2012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广东考察时,提出了广东在新的历史起点的新使命:“希望广东的同志再接再厉,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紧紧抓住国家支持东部地区率先发展的机遇,努力成为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排头兵、深化改革开放的先行地、探索科学发展的试验区,为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率先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而奋斗。”[1]习近平总书记对广东的嘱托被概括为“三个定位、两个率先”。2017年4月4日,习近平总书记再次对广东省提出“四个坚持、三个支撑、两个走在前列”,即“坚持党的领导、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坚持新发展理念、坚持改革开放,为全国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提供支撑,努力在全国建成小康社会、加快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征程上走在前列”[2]的重要批示。广东省教育科技创新勇立潮头,取得了丰硕的成就。粤港澳大湾区甚至在未来即将成为中国改革开放的模范先锋与发展经验的输出示范区,形成以香港、深圳、广州等为主导,以“金融+科技+制造+商贸”为特征的科技创新服务走廊,引领整个大湾区的产业升级与重构。[3]广东省科技创新对全国各地区都起到了良好的示范和引领作用。

二、改革开放40多年广东省科技创新发展历程回顾

(一)初步探索阶段:1978—1990年

1978年,广东省部分领导从西欧五国考察归国后,对广东省与世界强国在经济发展中的差距进行思考,开始反思国家计划和政策的束缚所带来的弊端。国家实行的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地方政府缺乏一定的自主权,不能适应生产力发展的客观需要。1978年,东莞市成立了全国第一间“三来一补”的工厂,名为“太平手袋厂”。“三来一补”指的是“来料加工”“来件装配”“来样加工”“补偿贸易”的简称。“三来一补”是改革开放初期实施的一种尝试性的企业贸易形式,后来逐步发展成为东莞贸易模式,随后又进一步发展成为“三资企业”,即合资、合作和外商独资经验的企业。1979年1月,时任广东省省长的习仲勋在广东省四届二次常委扩大会议上明确指出:“我省毗邻港澳,对于搞四个现代化来说,有很多有利的条件。我们可以利用外资,引进先进技术设备,搞补偿贸易,搞加工装备,搞合作经营。”[4]1980年5月16日,中共中央、国务院批准《广东、福建两省会议纪要》(中发〔1980〕40号)。该文件指出,要在计划、物价、劳动工资、企业管理和对外经济活动等方面,扩大地方权限。1981年,广东提出“包、联、通、创、学”(即承包、联合、流通、创新、学先进)五字方针。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广东省调整产业政策,“三来一补”企业逐步向“三资”企业转型。外资方式由初期的以补偿贸易、加工装配为主转变为以合资、合作、外商独资经营为主,鼓励外商投资交通、能源等基础设施和高新技术产业。此外,广东省许多国有科研院所和国有企业的科技人员利用周末时间下到乡镇企业,担当企业技术顾问,获得报酬。广东乡镇企业的发展为广东经济的腾飞作出了巨大的贡献。1985年,《羊城晚报》记者刘婉玲的一篇《从“星期六工程师”引出的》文章对此作出了报道。“星期六工程师”对广东省企业科技创新发展起到了巨大的促进作用。他们懂技术、懂洋文,又勤劳朴素,能够真正帮助企业解决技术难题。“星期六工程师”现象也成为产学研合作的雏形。正是由于有了之前的“三来一补”“三资”模式和“星期六工程师”的到来,广东省各类企业蓬勃发展,工业制造业成为20世纪80年代中国经济发展最闪耀的明珠。广州、深圳、顺德、东莞、中山等地的制造业吸引了全国数以千万的外来务工人员到广东省赚钱和创业。在这一时期,广东省的产业内部也开始出现变化,一些企业纷纷从国外引进成套的工业设备和技术,本土企业如雨后春笋般相继诞生。这些外来务工人员中的高技术人才为广东省的科技创新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动力。1980年5月,中共中央和国务院发出42号文件,决定将深圳建设成为中国的“经济特区”。广东人似乎与生俱来的市场经济意识因此被激活,市场极大地活跃了起来,这有效地促进了经济的快速发展。1986年,广东省人大常委会颁布了全国第一部关于技术市场管理的地方性法规《广东省技术市场管理规定》。该法规标志着广东省技术市场开始走向成熟,将科技资源引入国民经济主战场,提高了科研机构的独立自主性,调动了科研机构的积极性。在这一时期,广东省按照党中央的要求,打破计划经济体制下科研机构吃“大锅饭”的状态,开启了科研管理试点改革工作;以6个省属科研单位和12个广州市属科研单位作为改革试点,探索科研单位逐步企业化、社会化的途径和相应的配套政策。广东省广泛推行科技责任制,扩大科研单位的自主权,以逐步形成与商品性生产相适应的技术市场,使得科技体制改革与经济体制改革、财政体制改革、人事体制改革相适应;通过引入竞争机制,对外实行有偿合同制,推行所长负责制,鼓励和促进科研机构和高校、设计单位和企业之间的协作,推进技术经济承包经营责任制,实行报酬与绩效挂钩。

(二)加快发展阶段:1991—1997年

1991年,广东省财政投入500万元,设立广东省科技发展基金,这笔钱在当时已不算一笔小数目。1992年,广东省科技发展基金增加到2500万元,广州市建立了科技進步基金,湛江等10个市也设立了科技发展基金。同年,广东省新设立了惠州大亚湾、广州南沙两个经济技术开发区。1993年6月,广东省委、省政府发布了《关于扶持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若干规定》,决定全力扶持高新技术产业继续快速发展。1995年,在广东年产值超100亿元的18个行业中,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为963.22亿元,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为559.24亿元,居各行业的第一、二位,成为广东最大的支柱产业,产值居全国第一。到1995年,广东全省已有高新技术产品1669个,产值673亿元,占全省工业总产值的7.2%;高新技术产品出口53.39亿美元,占全国高新技术出口的53.39%,产值和出口均居全国各省、市、区的首位。[5]20世纪90年代初,广东省委、省政府根据邓小平同志南方谈话的精神和中央关于深化改革、扩大开放的要求,作出了《关于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若干问题的决定》,提出了“第一把手要抓第一生产力”的要求,吹响了加速科技进步的号角。“八五”计划期间,广东省高新技术产品1669个,产值673亿美元,占全国高新技术产品出口的53.39%,产值和出口居全国各省、市、区的首位。20世纪90年代,广东出台扩大开放的基本目标和相应的政策措施,把惠州大亚湾、珠海西区和横琴岛、广州南沙作为广东省扩大开放的重点区域。1997年9月召开的中共十五大要求经济特区及先发展地区,要积极在体制创新、产业升级、扩大开放方面继续走在前面,为全国的发展发挥示范、辐射和带动作用。1998年3月“两会”期间,江泽民同志在广东代表团审议会议上指出:希望广东“增创新优势,更上一层楼”。为此,广东在时任省委书记的李长春的带领下,开展了十大专题调研活动,为广东确立和实现跨世纪发展战略奠定了基础。1998年5月,中共广东省第八次代表大会提出突出抓好“外向带动、科教兴粤、可持续发展”三大发展战略,确保经济持续健康快速发展,促进经济发展5年跃上一个新台阶。其中“科教兴粤”是广东省创新发展之路、必由之路。科教兴粤带动了广东高新技术产业的快速发展。为调整产业结构、加快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广东率先成立了加快高科技成果转化的科技风险投资公司。“九五”计划以来,广东省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迅猛。经过近10年的发展,广东高技术产业不但实力明显增强,科技创新能力快速提升,而且对全省经济的贡献率也逐年提高,已成为广东经济的重要增长点、经济发展的主要支撑力量。

(三)第三阶段,深化改革阶段:1998—2003年

1998—2003年,广东省科技创新的发展目标是要解决科技与经济“两张皮”的问题。1998年初,江泽民同志要求广东“增创新优势,更上一层楼”。广东省第八次党代会提出实施“科教兴粤”等三大发展战略。1999年6月,广东省人民政府颁布《广东省深化科技体制改革方案》,对科研机构进行重新分类和定位,深化科技拨款方式改革,对科学事业费的使用方向进行调整,择优扶持50家省重点发展工业大企业或企业集团组建工程技术研究开发中心,大力发展民营科技企业。[6]2002年5月,广东省第九次党代会对加快广东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作出战略部署,提出“坚持科技先行、教育为本,确立人才资源是经济社会发展第一资源的思想,增强自主科技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的科教兴粤战略。从1998年开始,广东省政府开展科技体制改革,将科研院所“推”向市场,结束了“两张皮”各自为战的局面。体制改革改变了科研人员的思想观念,迫使他们主动进入市场和经济建设中。另外,政策给予科研人员相关优惠政策。科研人员创办民营科技企业或进入民营科技企业工作,经批准可以保留公职两年。高等学校在校研究生、本科生创办民营科技企业可保留学籍3年。2003年,广东省高校与企业共签订技术转让合同215项,处于全国前列。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协同创新关系初步形成,企业科技创新能力显著增强。广东省同时加强重点实验室建设。至2003年,广东全省共建立了80多个重点实验室,科研实验条件和环境逐步达到了国内或国际先进水平。[7]

1998年,广东省的科技产出指标、专利申请量和高新技术产值占全国的比重居全国首位,综合科技实力则排在北京、上海之后,居全国第三位。2002年,广东高技术产业在开展科技活动中共投入科技人员4.23万人,占全国的15.7%,居第一位。截至2002年,广东省拥有全国两成的高技术企业,三成的产值和增加值,汇集了全国20%的科技资源,30%的R&D资源。但与某些相对指标仍有一定差距。存在产业发展不平衡现象。高技术产业高度聚集在珠三角地区,形成了以广州、深圳、惠州、东莞等城市为中心的高技术产业带,这一高技术产业带拥有的企业占全省的九成,而总产值、增加值等指标均占了九成五以上。[7]广东省的高技术企业主要分布在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电子计算机及办公设备制造业这两大信息技术行业,绝大部分都集中在珠三角地区,以广州、深圳、惠州、东莞等珠江东岸城市为中心的高技术产业带在企业数量、总产值、增加值等指标上均占全省的90%以上。2010年9月,广东省政府颁布了《广东省现代产业体系建设总体规划(2010—2015)》。该文件指出:到2020年,珠江三角洲地区基本建成世界有影响力的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基地,成为带动全国发展更为强大的引擎;创新成为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低碳发展、循环发展成为全省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模式,建成全国创新区域和亚太地区重要的创新中心和成果转化基地;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重点发展电子信息、生物医药、新能源、新材料、节能环保、海洋生物、航空航天等领域,着力向产业链高端环节延伸,形成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十大高新技术产业基地;到2012年,全省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比重达到23%,到2015年达到26%,初步建成全球重要的高技术产业带。[8]

(四)快速发展阶段:2004年至今

2004年5月,广东省“科技进步活动月”年度主题为“树立科学发展观,建设科技强省”。2004年8月,广东省委、省政府颁布《中共广东省委、广东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建设科技强省的决定》中指出:要把广东省建设成为区域性国际化的科技中心,全国重要的高新技术研究开发基地、成果转化和产业化基地。此外,广东省政府为了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2005年3月,出台了《关于我省山区及东西两翼与珠江三角洲联手推进产业转移的意见(试行)》,第一次在全国确立了欠发达地区承接产业转移的“园区化”模式。其基本做法是在省政府的统一协调下,粤东西北地区与珠三角地区有关地方政府在自愿的基础上签订合作协议,联手推进珠三角地区的产业扩散。按照合作協议,由粤东西北地区的地方政府在国务院、省政府批准设立的开发区、工业园区、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或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确定的建设用地中,整体或部分划出一定面积的土地设立产业转移园区,主要用于承接珠三角地区的产业扩散。

2006年11月30日,广东省委、省政府印发《广东省促进自主创新若干政策》,提出要认真执行国家激励自主创新的税收政策,努力构建多层次资本市场;积极支持、协调有关方面与创业板市场、代办转让系统和柜台交易市场的建设和试点。[9]至此,广东省的科技工作紧紧围绕创建创新型广东、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提高综合竞争力和建设和谐社会的要求,营造有利于科技创新的大环境,加大重点支柱产业和相关领域的关键技术攻关,建立和完善区域科技创新体系以及推动高新技术产业快速发展。2006年,科技进步对广东省经济增长的贡献率高达50%。

2014年以来,广东把创新驱动发展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核心战略和经济结构调整的总抓手,在全国率先出台《关于全面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加快创新驱动发展的决定》,启动珠三角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和全面创新改革试验试点省建设,着力打造国家科技产业创新中心,发展动力加快向创新驱动转换。在2017年4月4日广东省第十二次党代会召开前夕,习近平总书记专门对广东工作作出批示,充分肯定了党的十八大以来广东各项工作,希望广东坚持党的领导、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坚持新发展理念、坚持改革开放,为全国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提供支撑,努力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加快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征程上走在前列。

三、广东省科技创新的经验与启示

(一)一种精神:敢闯敢干,求实创新,勇立潮头

广东人天生就有一种敢为人先、敢闯敢试的精神。从19世纪中期最早的留学生容闳带领优秀幼童留学美国,到成千上万广东人越海经商,再到改革开放时期无数广东人的下海经商,无不反映出这样一种敢为人先的精神。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同志反复强调:“改革开放胆子要大一些,敢于试验,不能像小脚女人一样。看准了的,就大胆地试,大胆地闯。”深圳经济特区成立以来,创造了1000多的“全国第一”,成为当之无愧的改革“试验田”。2018年10月,习近平总书记在视察广东时寄望广东“要弘扬敢闯敢试、敢为人先的改革精神,立足自身优势,创造更多经验,把改革开放的旗帜举得更高更稳”。表1显示的是改革开放初期广东省部分地区改革创新举措。[10]

(二)政策引导,经济铺垫

科技创新的发展需要政府科学、与时俱进的政策支持。改革开放40多年间,广东省政府审时度势地出台了几十项解放思想、促进科技创新的政策,从1980年中发〔1980〕40号文件提出在各主要领域扩大地方权限,到1986年全国第一部关于技术市场管理地方性法规《广东省技术市场管理规定》的颁布,再到2005年《关于我省山区及东西两翼与珠江三角洲联手推进产业转移的意见(试行)》以及2006年《广东省促进自主创新若干政策》的颁布,最后到2019年广东省人民政府印发的《关于进一步促进科技创新若干政策措施的通知》,无不彰显出广东省政府解放思想、勇于改革的决心和信心。广东省支持高校、科研机构、企业在国际创新人才密集区和“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设立离岸科技孵化基地或研发机构,集聚全球高端创新资源,实行高校、科研机构和企业科技人员按需办理往来港澳有效期3年的多次商务签注,企业商务签注备案不受纳税额限制。

(三)以人为峰,鼓励合作

广东省大力推动高层次人才引进和支持政策。科技创新的发展离不开人才,或者说创新驱动的实质是人才驱动,而人才驱动是科技发展的源动力。2013年,广东省启动实施了“扬帆计划”,即粤东西北地区人才发展帮扶计划,支持粤东西北地区加快人才吸引培养工作,与“珠江人才计划”“广东特支计划”一并成为广东省三大重大人才工程。2016年,《广东省人民政府转发公安部〈关于实施支持广东自贸区建设及创新驱动发展有关出入境政策措施的批复〉的通知》和《关于加强和改进教学科研人员因公临时出国管理工作的实施意见》出台,全省科技人员在出入境、出国交流等方面更为人性化。广东省加大高层次人才引进培养力度,截至2017年,省财政在“珠江人才计划”项目上地投入已超过30亿元,共引进五批117个创新团队和89名领军人才,直接带动250个团队、3万名国际人才来粤创新创业。[7]科技人才及其用人单位永远是科技创新的重要组成部分,政府应该制定充分发挥人才效能的良好政策环境,提供增强人才创新活力的服务。

2017年,广东省委印发《关于我省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的实施意见》,围绕“建立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人才制度体系、加快建设人才高地”目标。[11]

提出深化人才管理体制改革和完善人才吸引、培养、使用、评价、激励、保障、流动等机制的若干措施,标志着广东省人才工作进入深化体制机制改革阶段。2019年,广东省人民政府印发的《关于进一步促进科技创新若干政策措施的通知》中指出,要“支持港澳及世界知名高校、科研机构、企业来粤设立分支机构并享受相关优惠政策,促使重大科技成果落地转化” [12]。广东省科技人才政策的发展经历了恢复调试、确立发展、积极推进、大力发展和全面优化5个阶段,如表2所示。

(四)创新机制,倡导改革

1.完善科技成果转化激励机制

2016年12月,广东省政府颁布《广东省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条例》,明确提出“利用本省财政性资金设立的高等学校、科学技术研究开发机构对其持有的科技成果享有自主处置权,可自主决定成果的实施、转让、许可或者作价投资等事项,相关主管部门不再审批或者备案”,以及“利用本省财政性资金设立的高等院校、科学技术研究开发机构实施科技成果转化所获收益,全部留规单位”等。[14] 2016年3月修订的《广东省自主创新条例》以及2019年12月新制定的《广东省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条例》均明确规定:“将科技成果转让、许可给他人实施的,从该项科技成果转让净收入或者许可净收入中提取不低于百分之六十的比例;将科技成果作价投资的,从该项科技成果形成的股份或者出资比例中提取不低于百分之六十的比例;将科技成果自行实施或者与他人合作实施的,应当在实施转化成功投产后连续三至五年,每年从实施该项科技成果的营业利润中提取不低于百分之五的比例。” [15]2019年广东省人民政府印发的《关于进一步促进科技创新若干政策措施的通知》中指出,要“打通科技成果转化‘最后一公里……提高科技成果转化积极性,高校独资设立的资产管理公司可将高校委托或划拨的科技成果自主作价投资,对科技人员实施股权激励,所持企业国有股份收益分配及退出由高校自主审批,收益可部分留归公司使用。……试点开展科技成果权属改革,高校、科研机构以市场委托方式取得的横向项目,可约定其成果权属归科技人员所有;对利用财政资金形成的新增职务科技成果,按照有利于提高成果转化效率的原则,高校、科研机构可与科技人员共同申请知识产权,赋予科技人员成果所有权”[14]。

2.深化高校和科研院所体制改革

2015年,广东省政府先后出台《关于建设高水平大学的意见》《关于加强理工科大学和理工类学科建设服务创新发展的意见》等,部署推进建设高水平大学和高水平理工科大学,服务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简称“双高”战略)。从扩大和落实高校办学自主权、科研仪器采购、人事制度、科研体制等方面出台系列支持政策,破除高水平大学建设的体制机制障碍。允许高校科研人员利用本人及其所在团队的科技成果,在岗创业,到科技创新型企业兼职或离岗创业。截至2017年5月底,“双高”参建高校共51个学科入围ESI排名前1%,比2015年1月增加了16个;5个学科入围全球排名前1‰,跃居全国第三。[7]广东省推进科研院所体制改革。以新机制、新思路整合全省优质科研创新资源,于2015年6月成立新的广东省科学院,探索建立现代院所制度,致力于把省科学院打造成为高层次人才聚集高地、产学研合作与科技成果转化应用的组织载体、创新驱动发展的枢纽型高端平台。[5]2019年,广东省人民政府印发的《关于进一步促进科技创新若干政策措施的通知》中指出,要持续加大科技领域“放管服”改革力度。试行部分财政科研资金委托地市、高校、科研机构自主立项、自主管理。将更多省级科技创新行政管理职权事项下放或委托广州、深圳市,已經下放或委托给广州、深圳市的事项,逐步下放至其他具备条件的地市。[16]

3.建立科技创新的政府导向机制

广东省积极借鉴国内外先进经验,发挥市场对技术研发方向、路线选择和各类创新资源配置的导向作用,强化普惠性政策支持,促进企业真正成为技术创新决策、研发投入、科研组织和成果转化的主体,初步建立起科技创新的市场导向机制。采取的措施有强化大型企业和高新技术企业的创新骨干作用,在国内率先探索实施企业研发准备金补助、科技创新券、创新产品与服务远期约定政府购买等普惠性政策措施,充分发挥市场在科技研发、技术服务等方面的决定性作用。构建科技企业孵化育成体系。在全国率先建立孵化器风险补偿机制,科技孵化器发展势头迅猛。截至2016年底,广东全省各类科技孵化器达634家,国家级孵化器达83家,孵化器总数跃居全国第一。以科技“四众”促进“双创”,鼓励大中型企业和投融资机构联合创办专业化、市场化众创空间。[7]加强对科研用地的保障。支持高校、科研机构围绕优势专业领域,利用自有物业、闲置楼宇建设众创空间、科技企业孵化器和加速器,选择若干高校、科研机构试点自主招租或授权运营机构公开招租,其租金收入财政全额返还,主要用于孵化器建设与运营、科技服务人员奖励等;其孵化服务收入全部归属为科技成果转化收入,留归高校、科研机构自主使用。[16]

4.积极建立人才激励机制

目前,以粤港澳大湾区为例,湾区内有170多所高校,其中香港大学、香港科技大学、香港中文大学、香港城市大学等均跻身QS世界百强高校名单,聚集了一大批创新型国际化领军人才。2015年以来,广东省围绕建设人才强省和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先后颁布了《广东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科技创新若干政策意见》(俗称“粤十二条”)以及《广东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 广东省科学技术厅关于进一步改革科技人员职称评价的若干意见》等一系列政策,完善人才引进、培养、使用、评价、流动等体制机制。具体工作包括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改革人才评价机制,破除“唯论文”职称评审体系,将岗位设置、公开招聘、职称评审、薪酬分配、人员调配5项人事管理权限下放到试点学校。其次,加大对高层次人才的引进培养力度。最后,建立更为灵活、便利的高层次人才服务机制。将“外国人入境就业许可”和“外国专家来华工作许可”整合为“外国人来华工作许可”,建立“统一管理、互联共享、协同监管、公众参与、便捷高效”的外国人工作管理政策。

(五)与国内外高校开展合作

近年来,广东省政府大力支持在粤高校、科研机构和企业与内地省份、香港特别行政区以及澳门特别行政区之间的合作。支持港澳高校、科研机构牵头或独立申报广东省科技计划项目;支持广东省实验室与高校联合共建博士点、硕士点,培养高水平创新人才;支持国内外知名高校、科研机构、世界500强企业、中央企业等来粤设立研发总部或区域研发中心,在新一代通信与网络、量子科学、脑科学、人工智能等前沿科学领域布局建设高水平研究院,并直接认定为省新型研发机构,评估优秀的省财政最高给予1000万元奖补;建立省财政科研资金跨境使用机制,允许项目资金直接拨付至港澳两地牵头或参与单位。尤其先后支持广州、深圳两地建立内地高校附设研究院、香港和澳门高校在粤分校区。广东省政府在学校建设用地审批、设备购置、人才引进、学校管理制度上给予政策倾斜,同时充分给予学校管理自主权。2004年,《中共广东省省委、广东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建设科技强省的决定》中要求,要加强高等学校的科技创新,推进产学研结合;支持高等学校建立一批国家级和省级重点实验室、重点学科和科研基地,加强有广东特色和优势的基础性研究,促进原始性创新。[14]当前广东与香港已经实施了粤港科技创新合作发展计划。高校和科研机构在广东省科学技术创新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据统计,2016年广州发明申请量前十位的单位中,广州地区的高校就占据了7家,其中华南理工大学、广东工业大学、中山大学分别以2654件、1650件和916件位居前三位。在获得2016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的16个项目中,获奖单位也基本以中山大学、华南理工大学、广东省农业科学院等高校和科研院所居多。

此外,广州市和深圳市成为与内地高校合作建立研究院所最多的两大城市。表3显示了一流高校、科研院所在深圳合作办学情况。[17]

(六)汇聚大量的高新科技企业

粤港澳大湾区的500强企业中民营企业占大多数,这些企业充分利用了创新资源。深圳是国家级创新城市,也是“创客之都”,其中新能源、基因检测、生物科技、无人驾驶汽车等新兴产业在深圳占据举足轻重的地位。2016年,深圳诞生了一批如华为、中兴、腾讯、大疆科技、华大基因等优秀高科技创新企业。另外,广东省内也诞生了一大批独角兽企业,其中不乏科技创新企业。2019年,《胡润全球独角兽活跃投资机构百强榜》中,有26家广东企业上榜,且都在广州和深圳。2020年,胡润研究院发布《2020全球独角兽榜》,广东企业有29家上榜,其中深圳20家,广州8家,清远1家,大多数企业是科技创新企业。

四、广东省科技创新历史发展路径

纵观广东省改革开放40多年科技创新发展历史,可以从中探究出一条较为清晰的发展路径,如图1所示。

从历史上看,广东省科技创新的发展路径大致分为4个部分。第一个部分是以香港、澳门为首的,最先接触到国际领先的(主要是欧美发达国家)的科学技术产品与服务,并结合本土环境进行优化。第二部分是广东省各地市,尤其是珠三角地区城市,特别是广州和深圳,率先学习并引入香港、澳门的科学技术和产品,并吸引香港澳门科学技术人员到内地指导工作。第三部分是全面开放。在改革开放春风的吹动下,在广东省政府政策的支持下,广东省部分地市积极引入国外创新技术,从国际代工到成立“三资”企业再到本土科技创新企业的自主发展,实现了广东省民族企业的自立自强。第四部分是广东省实施政策,以珠三角城市科技创新发展带動广东省周边城市的科技创新发展,最终形成了整个广东省科技创新的区域协同发展格局。

五、广东省特色科技创新发展模式

从广东省科技创新发展的经验中,可以绘制出广东省科技创新的模式,如图2所示:

从图1可以看出。首先,广东省科技创新的核心要素是人才。尤其是改革开放后的40多年间,国外人才以及外省人才的不断涌入为广东省带来了科技创新的不竭动力。人才不仅带来了科学、专业的技术,更是带入了更新的思想观念,推动了广东省在科技创新中的不断改革。此外,广东省自身悠久的传统文化和人文环境为改革提供了富有生命力的土壤。从最早一批的广东人越洋求学,到变法运动,再到推翻封建王朝的统治,直至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无不涌动着广东革新者思想的光辉。其次,政策是广东省科技创新发展的驱动力。仅仅有人才不足以带动整个科技创新的发展,广东省政府秉承着“敢为人先、勇立潮头”的理念,不断制定领先于全国的科技创新政策,通过组织机构改革,管理制度改革,让人才间的流动更为顺畅,组织结构更加合理,充分发掘和调动了人才的创新活力。广东省建立科创平台,将人才以科学合理的方式聚集起来。通过制度创新促进人才间的合作。另外,高技术行业的不断发展创造了巨大的经济效益,而这种经济效益又能够反哺于人才的引入,形成了强大的人才“虹吸效应”。最后,自我革新和自主创新是广东省科技创新向前发展的“车轮”,广东省科技创新的发展史就是一部自我革新和自我创新的历史。海外的先进技术和先进思想改变了广东人的观念,促进了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早期主要以代工为主的生产模式使得广东人民认识到必须走自主创新之路,科学技术的引进只能发展中国,真正能够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唤醒整个中华民族的自我创新意识。而作为中国科技创新前沿的珠三角地区,承担着这一神圣的使命。从改革开放思想的提出和始发地,到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再到深圳市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无处不体现了广东省自我革新和自我创新的精神。

参考文献:

[1] 改革不停顿,开放不止步——习近平总书记考察广东纪实[N].南方日报,2012-12-13(001).

[2] 習近平总书记对广东工作作出重要批示[N].南方日报,2017-04-12(001).

[3] 范钟铭,方煜,赵迎雪,等.(2017—2018)粤港澳观察蓝皮书 粤港澳大湾区的未来与共识[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20.

[4] 习仲勋提出让广东先走一步:大胆搞放手搞[EB/OL].(2013-10-13)[2021-07-20].https://history.sohu.com/20131013/n388117742.shtml.

[5] 周永章,等.创新之路——广东科技发展30年[M].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2008.

[6] 广东省深化科技体制改革方案[EB/OL].(1999-06-18)[2021-07-20].http://www.gd.gov.cn/gkmlpt/content/0/136/post_136008.html#7.

[7] 王珺,赵祥.先行者的探索:广东改革开放40年[M].广州:广东经济出版社,2018.

[8] 广东省现代产业体系建设总体规划(2010—2015)[EB/OL].(2010-10-09)[2021-07-20].http://www.gd.gov.cn/gkmlpt/content/0/139/post_139295.html#7.

[9] 广东省促进自主创新若干政策[EB/OL].(2006-11-30)[2021-07-20].http://www.gd.gov.cn/zwgk/wjk/zcfgk/content/post_2715128.html.

[10] 黄泽夫,李芳,曾洁玲.弄潮更向涛头立-追寻广东改革开放40年足迹[J].政策,2018(12):23-26.

[11] 中共广东省委.关于我省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的实施意见[EB/OL].(2017-03-27)[2021-07-20].http://www.gd.gov.cn/zwgk/zcjd/snzcsd/content/post_76542.html.

[12] 广东省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促进科技创新若干政策措施[EB/OL].(2019-01-07)[2021-07-20].http://www.gd.gov.cn/zwgk/wjk/qbwj/yf/content/post_1054700.html.

[13] 陈敏,苏帆.改革开放40年广东省科技人才政策发展历程研究[J].科技管理研究,2020(07):53-59.

[14] 广东省自主创新条例[EB/OL].(2016-03-31)[2021-07-20].http://gdstc.gd.gov.cn/gkmlpt/content/2/2727/post_2727213.html#722.

[15] 广东省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条例[EB/OL].(2016-12-06)[2021-07-20].http://gdstc.gd.gov.cn/zwgk_n/zcfg/gfwj/content/post_2727213.html.

[16] 中共广东省省委、广东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建设科技强省的决定[EB/OL].(2004-08-09)[2021-07-20].https://www.tax.org.cn/displaw-law-11147021.html.

[17] 16所一流高校在深圳合作办学,报考和就业选择这个城市,对了![EB/OL]. (2021-2-28)[2021-07-28]. https://www.sohu.com/a/453149207_120770208.

猜你喜欢
建党百年科技创新广东省
从党史学习中感悟化危为机的智慧
面临新时代跨越百年 新征程思考创新党建
中国共产党百年历程与社会价值观的历史演进
广东省校外培训风险防范提示
2019年“6·30”扶贫济困日活动倡议建议名单
山东科技创新与农业国际化战略发展研究
关于产业集群效应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