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百年科技大事记

2021-08-23 04:58李诚
科技智囊 2021年7期

李诚

在科学和民主精神感召下诞生的中国共产党,与科学技术有着不解之缘。中国共产党建党伊始,便已开展科研探索和科技管理实践工作。中国共产党在中国科技事业发展的每一个关键节点都做出了重大战略部署,走出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科技创新之路。2021年是中国共产党建党100周年,也是“十四五”开局之年,我国将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在这个重要时间节点,选取了百年科技大事,展示在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下,我国科学技术发展的辉煌历程。

1926年

10月 翁文灏在太平洋科学大会上宣读论文《中国东部的地壳运动》,提出了燕山运动学说。

1929年

10月 无线电专家李强在上海福康里一幢石库门三层楼房内成功安装出一部50瓦的无线电发报机,有力保障了党对各根据地的指挥通信顺畅。1941年10月,毛泽东给予通信兵以高度的评价:“你们是科学的千里眼顺风耳。”

1933年

侯德榜著《纯碱制造》出版,“侯氏制碱法”形成。

1937年

2月5日 化工实业家范旭东生产出我国第一批硫酸铵制品。

9月26日 茅以升主持修建的钱塘江大桥建成通车。

1939年

5月 军工专家吴运铎加入中国共产党,他在新四军中研制出枪榴弹、发射架和平射炮,其自传体小说《把一切献给党》广泛影响青年,被誉为中国的保尔·柯察金。

11月 陕甘宁边区政府安排华寿俊到振华造纸厂工作,不久他以马兰草造纸成功,为《解放日报》的印刷、整风文献和党的七大文件提供了充分的纸张保障。

12月1日 中共中央发出《大量吸收知识分子的决定》,指出全党同志必须认识,对于知识分子的正确政策,是革命胜利的重要条件之一。文件要求各地区和军队都要大量吸收知识分子参加我们的工作。

1940年

3月 陕甘宁边区军工部长刘鼎利用陶瓷大缸两个一组对垒成塔,用“缸塔法”代替“铅室法”制造出火药材料必需的硫酸,这是根据地兵器工业炸药生产技术的重大突破。

8月1日 在“八一”建军节上,枪械专家刘贵福等人改进的马步枪正式定名为“八一式马步枪”,它是人民兵工自己制造的第一支制式化步枪,也是八路军抗战时期产量最大的制式步枪,为中华民族取得抗日战争的胜利立下了不朽功勋,为推动人民兵工发展奠定了技术基础。

9月1日 延安自然科学院举行开学典礼,成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第一所理工科高等学校及自然科学研究机构。

1941年

2月 军工部部长刘鼎等技术人员试制五零掷弹筒和炮弹成功,射程可达700米。至1941年11月,累计生产掷弹筒800多个,掷弹筒弹2万多发,为打败日本侵略者立下了战功。

5月1日 中共中央作出关于党员参加经济和技术工作的决定,大批党员干部走上技术岗位。

1942年

年初 延安地矿学会撰写《关中分区的地质及矿产》考察报告,1943年7月和1944年1月,延安钻出两口油井,满足了边区对石油的需要。

1943年

秋 延安自然科学院与鲁迅艺术学院合并成立延安大学。

1944年

延安大生产运动中制成加速轮纺车,在普通纺车的摇轮和锭子之间加上大、小两个轮子,使锭子旋转比普通纺车快3倍,加快了纺织效率。

1948年

7月 中共中央发出《关于争取和改造知识分子及对新区学校教育的指示》,吸收或培养了一大批科技人才,成为新中国成立之初我国科技领域的中坚力量。

1949年

10月25日 在新中国政务院第二次会议上,正式决定成立中国科学院,郭沫若为首任院长。11月1日,中国科学院正式成立。截至1956年年底,全国已建立地方科研机构239个,研究人员达4000余人。

1950年

1月27日 中國科学工作者协会向海外科学家和留学生发出归国号召,华罗庚、李四光、邓稼先、钱学森等相继回国,成为许多新兴学科的开拓者和带头人。

8月18日 中华全国自然科学工作者代表会议在北京召开,这是中国科技界第一次规模宏大的集会。

1951年

我国固体物理学家和半导体技术奠基人黄昆创立极化激光理论。

1952年

9月16日,太钢电炉炼钢部成功冶炼出新中国第一炉不锈钢。

10—11月 我国第一个高山宇宙线实验室在云南落雪山建立,开创了我国观察宇宙线先河。

同年 中国科学院数学所建立我国第一个电子计算机科研小组,1956年筹建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

1953年

华罗庚专著《堆垒素数论》中文版由科学出版社出版。

1954年

7月26日 我国第一种自行制造的初级教练机“初教-5”试飞成功。

8月1日 吴仲华启程回国后,1956年在清华大学创办了新中国第一个燃气轮机专业,为我国培养了大批优秀人才。

10月11日 中苏两国签订《中华人民共和国和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科学技术合作协定》,以“156项工程”为代表的中苏技术合作全面展开。

12月25日 川藏、青藏公路同时通车。

1956年

1月 中共中央召开全国知识分子问题会议,党中央向全党全国发出“向科学进军”的号召,对我国知识分子是极大的鼓舞。

7月13日 我国第一批国产汽车——“解放”牌载重汽车在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下线。

7月19日 中国自行试制第一架喷气式歼击机——歼-5试飞成功。

11月 我国第一支锗合金晶体管在北京华北无线电元件研究所诞生。

同年 我国第一座现代化电子管厂——北京电子管厂正式投产。

国家科学规划委员会成立,制定出第一个发展科学技术的长远规划,即《1956—1967年科学技术发展远景规划纲要(修正草案)》簡称《十二年科学规划》,拟定了57项重大任务,从中进一步综合提出了12个重点任务,同时提出了“四项紧急措施”予以优先发展,即无线电电子学、自动化、半导体和计算技术。

1957年

10月15日 武汉长江大桥正式建成。这是新中国在长江上修建的第一座公路铁路两用桥,被称为“万里长江第一桥”,实现了“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

1958年

3月17日 我国第一台电视机在天津无线电厂研制成功。

5月12日 我国第一辆国产轿车——东风牌轿车诞生。

6月10日 我国第一台回旋加速器调试结束。1958年6月13日,我国第一座重水反应堆首次临界。“一堆一器”的建成,为中国的核科学技术奠定了基础。

7月20日 东方红大功率履带拖拉机在洛阳诞生,这是中国人自己制造的第一台拖拉机,中国农耕历史由此掀开了崭新的一页。

8月1日 我国第一台通用数字电子计算机——103型计算机研制成功。

1959年

9月14日 中国第一台每秒钟运算1万次的快速通用电子数字计算机试-104机研制成功,解决了当时经济和国防建设中许多复杂的计算问题。

9月 “红旗”轿车试制完成。

同年 地质学家李四光、黄汲清等提出“陆相生油”理论,打破了西方学者的“中国贫油论”,大庆油田、胜利油田等陆续被发现。

1960年

2月19日 上海机电设计院自行设计制造的T-7M试验型液体燃料探空火箭试射成功,开启了中国的“空间时代”。

4月 九所正式开始第一颗原子弹的理论设计,邓稼先带领科研人员用计算尺、算盘、手摇计算机等工具进行九次计算,耗时近一年。九次计算为原子弹的理论设计奠定了基础。

1961年

8月15日 第一条电气化铁路——宝成铁路交付运营。

1962年

6月22日 12000吨自由锻造水压机在上海重型机器厂制造成功,使我国成为世界上第五个能生产万吨水压机的国家,是中国尝试从仿制走向创制进程中的里程碑。

同年 林兰英研制出我国第一根砷化镓单晶,达到国际最高水平。

1963年

1月2日 上海第六人民医院陈中伟在世界上首次施行断手再植手术获得成功。

同年 国家制定《1963—1972年科学技术规划纲要》(简称《十年规划》),这是第二个科学技术发展规划,规划中所确立的方针、目标、任务和一些措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中国科学院计算所自行设计制造出我国第一台109型通用晶体管电子计算。

我国自行设计的第一支步枪——63式自动步枪设计定型。63式自动步枪在我国步枪发展的历程中,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

1964年

10月16日,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用塔爆的方式在新疆罗布泊试验爆炸成功,标志着中国掌握了原子弹的设计技术,成为世界上第五个核国家。

同年 119大型通用数字电子管计算机研制成功,平均计算速度为每秒5万次,我国第一颗氢弹研制计算任务在该机器上完成。

同年 原湖南安江农校普通教师袁隆平发现天然水稻雄性不育株。1966年,他在《科学通报》上发表了《水稻的雄性不孕性》,为杂交水稻发展奠定了基础。

1965年

6月109乙型计算机研制成功,运算速度为每秒10万次。

9月17日 中国实现人工结晶牛胰岛素的全合成,这是世界上第一个人工合成的蛋白质,为人类认识生命、揭开生命奥秘作出了重要贡献,开辟了人工合成蛋白质的时代。

同年 我国计算数学奠基人冯康发表论文《基于变分原理的差分格式》,被认为是我国独立创立有限元方法的标志。

1966年

5月 陈景润证明了“任何一个充分大的偶数都是一个素数与一个自然数之和,而后者仅仅是两个素数的乘积”(即“1+2”),成为哥德巴赫猜想研究上的里程碑。该证明结果被国际数学界称为“陈氏定理”。

10月27日 中国在本土进行了导弹核武器爆炸试验取得圆满成功,实现了原子弹、导弹“两弹结合”。

1967年

6月17日,中国第一颗氢弹爆炸成功,爆炸当量为320万吨TNT,从原子弹试验成功到第一颗氢弹爆炸成功,中国人只用了两年零八个月的时间,创造了氢弹研制的世界纪录。

1969年

4月1日 刘家峡水电站第一台机组投产发电。

1970年

4月24日 中国自主研制的“东方红一号”人造地球卫星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发射,卫星重173千克,用20.009兆赫的频率播送《东方红》乐曲。“东方红一号”的发射成功,使中国成为世界第五个完全依靠自己的力量成功发射卫星的国家。

12月26日 中国第一艘核潜艇正式下水,我国成为世界上第五个拥有核潜艇的国家。

1971年

12月12日 中国自行研制的第一艘导弹驱逐舰105号舰“济南号”启用。它是中国自行设计并制造的第一代导弹驱逐舰的首舰,也是人民海军拥有的第一种具备远洋作战能力的大型水面舰艇。

1972年

竺可桢发表《中国近五千年来气候变迁的初步研究》,为历史气候研究提供了新的论据。

1973年

冬 袁隆平育成中国杂交水稻第一个强优势组合“南优二号”。袁隆平是世界上第一位将水稻的杂交优势成功地应用于生产的科学家。

1975年

2月4日 刘家峡水电站全面建成,总装机容量116万千瓦,年发电量57亿千瓦小时,是当时亚洲最大的水电站。

11月26日 中国第一颗返回式科学實验卫星发射升空,我国成为第三个掌握卫星回收技术的国家。

1976年

山东省棉花研究所用辐射育种新技术培育出“鲁棉一号”良棉,棉花获得大丰收。

1977年

4月 我国第一台微型计算机DJS-050机研制成功。

1978年

1月1日 《新闻联播》正式开播。1970年中国开始大规模微波干线建设,1975年,全国使用微波线路收转北京电视台节目,初步形成了全国电视广播网。

3月18日至31日,全国科学大会在北京隆重召开,这是新中国第一次全国性的科学大会,在中国科技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的意义。邓小平同志在大会上作出“科学技术是生产力”的重要论断,我国迎来“科学的春天”。

10月 《1978—1985年全国科技发展纲要》(简称《八年规划》)制定,这是我国第三个科技发展长远规划。

1979年

7月 王选等人首次用激光照排系统,一次成版地输出中文报纸。1985年汉字激光照排系统实用成功,成为中国第一个计算机中文信息处理系统,中国印刷业“告别铅与火,迎来光与电”,王选被誉为“当代毕昇”。

9月28日 中国第一条光导纤维通信线路——上海光纤电话线并入上海市内电话网开始使用,中国光纤通信时代开启。

1980年

5月18日 中国第一枚洲际导弹——东风五号成功发射,准确命中南太平洋落弹点。此次发射标志着我国大型液体火箭技术已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1981年

9月20日 我国首次实现卫星发射“一箭三星”技术。

11月20日 中国科学院上海生物化学研究所王德宝教授等,通过人工合成了完整的酵母丙氨酸转移核糖核酸。这是世界上第一个人工合成的转移核糖核酸(tRNA)。

1982年

10月12日 我国首次利用潜艇在水下发射潜地导弹——巨浪-1潜射弹道导弹成功。

1983年

12月22日 我国第一台每秒钟运算1亿次以上的计算机——“银河”巨型机由国防科技大学计算机研究所在长沙研制成功。

1984年

4月8日 我国用“长征三号”运载火箭成功发射“东方红二号”实验通信卫星。

7月 中国第一座半潜式石油钻井平台“勘探3号”交付使用。12月6日,“勘探3号”在东海海域首次实施钻进作业。

1985年

2月20日 我国第一个南极科学考察站——长城站建成。中山站、昆仑站、泰山站相继建成。

3月 党中央作出关于科学技术体制改革的决定,提出经济建设必须依靠科学技术、科学技术工作必须面向经济建设的战略方针。广大科技工作者的积极性得到极大激发。

7月 中国科学院与深圳市政府联合创办了我国第一个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深圳工业科技园。

1986年

1月 中共中央、国务院批准实施“星火计划”,依靠科技进步振兴农村经济。4月,国家科委制定并下发《“星火计划”1986年至1987年实施纲要》。1987年7月2日,国家科委发布《国家星火奖励办法》,设立“星火奖”。

11月 我国决定实施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863计划”)。上万名科学家在不同领域协同合作、联合攻关,很快取得丰硕成果。

1987年

9月14日 北京计算机应用技术研究所正式建成我国第一个Internet电子邮件节点,连通了Internet的电子邮件系统,并向德国成功发送了第一封电子邮件,内容是“越过长城,走向世界”,揭开了中国人使用互联网的序幕。

1988年

3月10日 中国大陆第一个试管婴儿诞生于北京医科大学第三临床医学院。这个试管婴儿诞生是我国生殖医学和辅助生育技术向国际先进水平看齐的标志,在我国生殖医学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

8月 国家科委组织实施“火炬计划”,促进高新技术成果商品化、高新技术商品产业化和高新技术产业国际化。

9月5日 改革开放总设计师邓小平提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著名论断。

10月16日 我国第一座高能加速器——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实现正负电子对撞。正负电子对撞机产生的同步辐射光作为特殊光源,可在生物、医学、化学、材料等领域开展广泛的应用研究工作。

12月6日 葛洲坝水电站21号水轮发电机并网发电,作为长江第一座大型水电站,葛洲坝工程主体全部完工。

1990年

11月28日 钱天白代表中国正式在SRI-NIC注册登记了中国的顶级域名CN,自此中国的互联网有了身份标识。

1991年

12月15日 中国大陆第一座核电站——秦山核电站并网发电。这是中国第一座自行设计和建造的30万千瓦商用核电站,标志着中国已掌握了核电技术。

12月23日 我国首次使用加油机实现空中加油。

1992年

12月 中国第一个采用TCP/IP体系结构的校园网——清华大学校园网建成并投入使用。

1993年

7月2日 《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进步法》颁布实施,这是新中国第一部关于科学技术的法律。

同年 中国科学院北京真空物理实验室庞世瑾等科学家操纵原子,成功写出“中国”二字,标志着中国开始在国际纳米科技领域占有一席之地。

1994年

6月 中国工程院正式成立,我国工程科技事业迎来了新的发展。

1995年

5月11日 “曙光1000”大规模并行计算机系统通过国家级鉴定,其峰值速度每秒25亿次,实际运算速度每秒15.8亿次。该系统突破了一些大规模并行处理的关键技术,互连芯片具有独创性,并行优化编译器为世界上最优秀系统之一。

5月 党中央、国务院提出了“科教兴国”的伟大战略。坚持教育为本,把科技和教育摆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位置,增强国家的科技实力及向生产力转化的能力,提高全民族的科技文化素质,把经济建设转移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加速实现国家的繁荣富强。

同年 国家计委、国家教委、财政部发布《“211”工程总体建设规划》,“211”工程正式启动。

1998年

3月 国产歼-10型飞机首次试飞成功。歼-10型战斗机是中国自行研制的第三代战斗机。2006年,歼-10型战斗机正式列装解放军航空兵。

5月4日 在庆祝北京大学建校100周年大会上,江泽民同志宣告:“为了实现现代化,我国要有若干所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一流大学”,高等院校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985”工程开始施行。

6月 国务院正式批准由中国科学院实施知识创新工程试点工作。

12月 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计划)正式实施,“973”计划面向国家重大需求,立足国际科学发展前沿,显著提升了中国基础研究的创新能力和科研水平。

1999年

9月 中国加入人类基因组计划,中国是参与这一研究计划的唯一发展中国家。2000年6月26日,参与人类基因组计划的美、英、德、日、法、中六国联合宣布,人类基因组工作框架图绘制完成。

11月20日 “神舟一号”飞船在酒泉卫星发射基地顺利升空,经过21小时的飞行后顺利返回地面。这是我国载人航天计划中发射的第一艘无人实验飞船。

2000年

同年 北斗导航定位系统2颗卫星成功发射,标志着我国拥有了自己的第一代卫星导航定位系统。

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正式设立。截至2020年1月,共有33位杰出科学工作者获得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

2001年

1月10日 “神舟二号”飞船发射升空,这是我国第一艘正样无人飞船,技术状态与载人飞船基本一致。

7月27日 “奥运科技(2008)行动计划”开始实施,科技之光照亮北京奥运。

2002年

3月25日 “神舟三号”飞船升空,成功搭载“模拟人”。

12月30日 “神舟四号”飞船在零下20多度的严寒中发射成功,并在飞行7天后成功返回,创造了我国低温发射纪录。

同年 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成功研制出我国首枚高性能通用微处理芯片——“龙芯1号”CPU,改变了我国信息产业无“芯”的历史。

2003年

10月15日 中国首位航天员杨利伟乘“神舟五号”飞船成功升空,绕地球飞行14圈后安全着陆,我国首次载人航天飞行获得圆满成功,标志着中国已经成为世界上独立自主完整掌握载人航天技术的国家之一。

2004年

7月28日 中国北极科考站“黄河”站建成。

2005年

10月12日 “神舟六号”飞船发射升空,航天员真正尝试天空生活。

12月 科学技术部、国务院国资委、中华全国总工会联合实施技术创新引导工程。

12月30日 国务院发布《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为在21世纪中叶成为科技强国奠定了基础。

2006年

1月 党中央、国务院作出了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重大战略决策。核心是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发展科学技术的战略基点,走出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推动科学技术的跨越式发展。将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国家战略,贯穿到现代化建设各个方面,激发全民族创新精神,培养高水平创新人才,形成有利于自主创新的体制机制,大力推进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不断巩固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

5月20日 三峡大坝主体工程全面竣工。10月27日,三峡水库坝上水位达到156米高程。2010年10月26日,三峡水利枢纽工程首次成功蓄水至175米水位,三峡工程的防洪、发电、通航、补水等综合效益开始全面发挥。

7月1日 青藏铁路全面通车。

2007年

10月24日 我国第一颗绕月探测卫星——“嫦娥一号”发射成功,并进入预定地球轨道。11月26日,国家航天局公布了第一张“嫦娥”拍摄的月球照片。

2008年

8月1日 中国第一条高速铁路——京津城际铁路通车运营。

9月25日 “神舟七号”载人飞船发射升空。9月27日,航天员翟志刚打开“神舟七号”载人飞船轨道舱舱门,首度实施空间出舱活动。这是我国航天员首次实现太空行走。

2010年

6月30日 我国首套装配国产离子膜的万吨级氯碱电解槽成功进行首次工业运行。这标志着我國氯碱离子膜在国产电解槽上进行工业应用的开始。

8月26日 我国第一台自行设计、自主集成研制的“蛟龙号”载人潜水器3000米级海试取得成功,最大下潜深度达到3759米,我国成为第五个掌握3500米以上大深度载人深潜技术的国家。

2011年

1月11日 歼-20型战斗机进行了成功的首飞。歼-20型战斗机是中国航空科技进入世界第一梯队的开始,体现了中国航空业的巨大进步。

11月14日 “神舟八号”飞船与“天宫一号”第二次对接成功。

2012年

6月24日 深海载人潜水器“蛟龙号”成功在7020米深海底坐底,再创我国载人深潜新纪录。

6月29日 “神舟九号”载人飞船返回舱顺利着陆,“天宫一号”与“神舟九号”载人交会对接任务获得圆满成功。“神舟九号”与“天宫一号”两次交会对接,标志着我国载人航天工程第二步战略目标取得了具有决定性意义的成果。

7月4日 上海交通大学首次实现了抗疟药物青蒿素的高效人工合成,使青蒿素大规模工业化生产变成现实。屠呦呦以获得2015年度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11月22日 首架歼-15原型机在“辽宁号”航空母舰上进行着舰测试和起飞测试成功。

2013年

6月11日 执行我国第5次载人航天任务的“神舟十号”飞船实现了我国首次载人航天应用性飞行,实施了我国首次航天器绕飞交会实验,我国就此进入空间站建设阶段。

12月2日 “嫦娥三号”发射升空,12月14日,完成落月任务。

2014年

8月 世界上第一台采用电磁轴承的大功率主氦风机,在上海电气集团鼓风机厂通过业内专家评审和鉴定,标志着我国已攻克世界高温气冷堆先进核电技术研发中的主要技术难关。

12月12日 南水北调东、中线一期工程全面建成通水。

12月 由中国科学家完全自主研发的世界首颗“量子科学实验卫星”完成关键部件的研制与交付。

2015年

11月2日 我国自主研制的C919大型客机总装下线,2017年5月5日,国产C919大型客机首飞成功;11月29日,ARJ21国产喷气式支线客机首架飞机正式交付成都航空公司。

12月17日 我国暗物质粒子探测卫星“悟空号”发射升空。

2016年

8月16日 世界上首颗量子实验卫星“墨子号”发射升空。我国在世界上首次实现了卫星和地面之间的量子通信。

9月25日 直径500米的全球最大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简称“FAST”),又被称为“中国天眼”,在贵州正式启用。2020年1月11日“中国天眼”正式运行。截至2021年3月,“中国天眼”已发现300多颗脉冲星。

10月17日 “神舟十一”号飞船升空,与“天宫二号”对接飞行,航天员首次进行太空长期驻留。

2017年

4月20日 中国首艘货运飞船“天舟一号”与在轨运行的“天宫二号”空间实验室先后进行3次交会对接及3次推进剂在轨补加,为我国载人航天工程“三步走”发展战略中第三步空间站研制建设奠定了坚实基础。

4月26日 我国第一艘国产航母正式下水。2019年12月17日经中央军委批准,中国第一艘国产航母命名为“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山东舰”。

5月3日 中国科学院构建的光量子计算机实验样机研制成功,成功打破了目前世界上最大位数的超导量子比特的纠缠和完整的测量的记录。

6月25日 中国标准动车组“复兴号”问世,6月26日在京沪高铁以350公里时速投入运营。

11月30日 中国4500米载人潜水器——“深海勇士号”正式验收交付,它拥有目前世界上先进的控制系统,是世界同一级别深海载人潜水器中作业时间最长的。

2018年

1月25日 克隆猴“中中”和“华华”登上《细胞》杂志封面,我国科学家成功突破了现有技术无法克隆灵长类动物的世界难题。

6月12日 首艘由我国自主设计建造的亚洲最大自航绞吸挖泥船——“天鲲号”成功完成首次试航。

7月22日 袁隆平院士团队试种的“海水稻”在青岛成熟,产量超出全世界水稻4.539吨/公顷的平均产量。

10月20日 中国自主研制的大型水陆两栖飞机“鲲龙”AG600在湖北成功实现水上首飞,我国航空自主研发工作由研制阶段迈入试飞阶段,也标志着我国自主研发在军民融合领域有良好的市场前景。

10月24日 世界最长跨海大桥港珠澳大桥实现通车。

12月 “北斗三号”基本系统完成建设,北斗系统正式迈入全球时代。

2019年

1月3日 “嫦娥四号”探测器成功着陆在月球背面预选着陆区,并通过“鹊桥”中继星传回了世界上第一张近距离拍摄的月背影像图,开启了人类月球探测新篇章。

5月23日 时速600千米高速磁浮试验样车在青岛下线。

6月6日 工信部正式向中国电信、中国移动、中国联通、中国广电发放5G商用牌照,我国正式进入5G商用元年。

7月11日 中国第一艘自主建造的极地科学考察破冰船“雪龙2”号正式交付使用。

9月25日 北京大兴国际机场正式投运。大兴机场航站楼是目前全球最大规模的单体航站楼。

11月28日 国家天文台研究团队发现了一颗迄今为止最大质量的恒星级黑洞,发现的超大恒星级黑洞远超理论预言的质量上限,颠覆了人们对恒星级黑洞形成的认知。

2020年

1月19日 国药集团中国生物成立科研攻关小组,在全病毒灭活疫苗和基因重组蛋白疫苗两条技术路线上并跑开发新冠疫苗。

2月14日 新冠疫苗科研攻關团队获得纯化抗原。

4月12日 武汉生物制品研究所申报的新冠灭活疫苗,获得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临床试验许可,这是全球首家获得临床许可的新冠灭活疫苗。

4月27日 北京生物制品研究所研发的新冠灭活疫苗获得临床试验批件,为新冠灭活疫苗研发加上双保险。

5月5日 “长征五号B”运载火箭发射升空,新一代载人飞船试验成功。

6月23日 北斗系统第55颗导航卫星成功发射。“北斗三号”全球卫星导航系统星座部署比原计划提前半年全面完成。

7月23日 “天问一号”探测器在文昌航天发射场由“长征五号”遥四运载火箭发射升空,并成功进入预定轨道。

9月28日 我国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三代核电技术“国和一号”完成研发。“国和一号”代表着当今世界三代核电技术的先进水平。

10月1日 平潭海峡公路铁路两用大桥公路全面通车,这是我国首座跨海公路铁路两用桥、世界最长跨海峡公路铁路两用大桥。

10月20日 我国4个进入Ⅲ期临床试验阶段的新冠疫苗进展顺利,截至当时共计接种了约6万名受试者,未收到严重不良反应的报告。

11月10日 中国最新一代全海深载人潜水器“奋斗者”号在马里亚纳海溝成功坐底,坐底深度10909米。

11月24日 “长征五号”遥五运载火箭成功发射“嫦娥五号”探测器,开启了我国首次地外天体采样返回之旅。

12月31日 国药集团中国生物新冠灭活疫苗获准上市。中国疫苗上市为全球战胜疫情注入信心,也为疫苗成为全球公共产品提供有力支撑。

2021年

2月5日 科兴中维新冠灭活疫苗获批上市,这是我国获准上市的第二支新冠灭活疫苗。

4月29日 我国“天宫”空间站核心舱“天和舱”随“长征五号B”运载火箭成功升空,这是中国空间站发射入轨的首个舱段,标志着我国载人航天事业迈上了新高度。

5月15日 我国首次火星探测任务“天问一号”探测器成功着陆于火星预选着陆区。5月22日,“祝融号”火星车已安全驶离着陆平台,到达火星表面,开始巡视探测。

5月28日 国家重大科学基础设施EAST全超导托卡马克装置(东方超环)物理实验实现可重复的1.2亿度101秒等离子体运行和1.6亿度20秒等离子体运行,再次创造托卡马克运行新的世界纪录。

5月30日 “天舟二号”货运飞船,与天和核心舱进行自主交会对接顺利完成。

6月17日 “神舟十二号”飞船发射升空,航天员进驻天和核心舱,以天地同步作息制度进行工作生活。

2021年5月28日,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同志在中国科协第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发表重要讲话,明确了“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必须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完善国家创新体系,加快建设科技强国,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而今,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已经开启,让我们发动科技创新的强大引擎,回首百年科技巨变,开创科技强国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