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万金
入伍30年,徐达明完成近千次出航保障任务,从未出现一次失误。他曾荣立二等功1次、三等功3次,两次获得“武警部队士官优秀人才奖”,被武警重庆总队表彰为“优秀共产党员”。战友发自内心地尊敬他:他的耳朵就像听诊器、眼睛就像扫描仪,船艇发生故障,他一“把脉”,常能“手到病除”。
梦想的背后是执着。30年前,列兵徐达明还是海军某部一名机电兵。从海军到武警,从大海到大江,一名农村青年成长为军中“兵王”。追梦军旅,许下半生,徐达明与舰船、机舱、机电30年风风雨雨的故事,带给我们的,不仅仅是怦然心动……
1990年12月,江西余干县的农家少年徐达明成为了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的一员。他被分到舰队机电部门,成为一名机电兵,整天和舰船机械为伍,干的是装备维护保障的活儿。虽然与最初的军旅梦有落差,但他牢牢记住一位领导的话:“岗位有分工,战位无不同,干好了都是优秀的兵。”
“怎么才能当个好兵?”面对舰艇上密集的机电装置和设备,只有中学学历的他犯了难。但他不甘落后,下定决心要跨越专业知识匮乏这条鸿沟。白天,他跟着班长钻机舱学技术,脏活累活抢着干;晚上,他趴床上打着手电,啃书本,画图纸……
夏天的机舱就像个闷罐子,他一手拿图纸,一手紧握扳手,每天在里面一待就是七八个小时。功夫不负有心人,他逐渐熟悉舰艇雷达、测深仪等先进设备,掌握了无线电系统的维护维修技术,当上了机电班长,后来还成了部门技术骨干。
2004年,徐达明因专业技术过硬被抽调补入武警部队,成为驻三峡库区的部队船艇专业技术顶梁柱。这一干,又是16年。从海军到武警,这些年来,徐达明所在部队的装备换了一批又一批。但凡有新装备列装,他总是第一个钻进去,仔细琢磨弄个明白,很快就把自己变成新装备的“活说明书”。
“老徐上船排障,基本不用带图纸!各种机械数据就印在他的脑壳里。”船艇支队船艇三大队政治教导员王章旭总是对他信任有加。
不知多少个夜晚,熄灯后,徐达明一个人提着工具箱,钻进机舱摸索理论,练习技术。
经过30年不懈努力和刻苦钻研,徐达明熟练掌握了机修、船体、钳工、焊工等多种技术,他精通柴油机、发电机、锚机等装备维修技能,还探索总结出船艇故障排除法10余种。他发明的机舱报警系统、阀门锁等技术成果,一年就为支队节省了经费30余万元。
2004年4月,根据重庆长江三峡库区形势任务需要,亟须精通船艇的专业技术骨干补入武警部队,领导找到徐达明谈话时,他当即表态说:“我愿意。”
刚到重庆不久,徐达明就遇上一次险情。那是一次重大演习,航行编队行至水流湍急处,一艘交通艇突然失去动力,顺着江流向下游方向漂去。江面上,过往船只来回穿梭,还有跨江桥墩,不论撞上哪一个,后果都不堪设想。徐达明快速登上故障艇,径直钻入底板机舱。很快,他判明故障原因,是发动机燃油系统油供不足。不到10分钟,他更换了油路管道,故障得到排除,交通艇化险为夷,演习任务圆满完成。
“像这样的突发情况,老班长不知遇到过多少次!”上士刘路回忆。机械运转时,出现这样那样的状况很常见,即便是类似故障,也可能是由不同原因导致的,如不能准确判定症结,故障就很难及时排除。
“老徐就像是铆在船艇上的机脚螺栓,只要有他在,出航就多一分放心。”战友们对徐达明都很佩服。
2010年7月,驻地庙坝镇发生大面积山体滑坡,形成一个近2000万立方米的巨大堰塞湖,5000余名群眾生命财产危在旦夕。
救援现场联合指挥部决定,尽快对堰塞湖实施爆破。运送炸药,是当时一大难题,如果在运送过程中处理不当,发生颠簸碰撞,将会艇毁人亡。时间紧迫,徐达明主动请缨任舟艇操作手,担负运输炸药的任务。
堰塞湖没有航道和标识,暗礁密布,在一波又一波的大浪和房屋倒塌声中,徐达明谨慎驾驶冲锋舟,一边控制操作杆,一边仔细观察水面漩涡、漂浮物的流向。几次险象环生,几次有惊无险。2个多小时后,炸药终于被送达指定爆破点。
一声巨响,险情排除,抢险救援任务圆满完成。徐达明所在部队赢得当地政府和人民群众高度赞誉。
30年来,参与执行过多少任务,徐达明自己也数不清了。“老徐总是事后才跟我轻描淡写地讲。”妻子查方每次在新闻上看到他的身影,都会感到心惊。
徐达明的壁柜有个储物匣,里面存放着各式军(警)衔,挑出任何一副军(警)衔,他都能马上说出是哪年何时佩戴过的。
20世纪90年代,士兵想在部队长期服役,就只能转志愿兵,上限是12年。当兵第10个年头,徐达明也担心过服役期满的出路问题。1999年,士官制度落地推行,给他的从军梦燃起了新希望,也为部队留下了一批优秀的技术尖兵和专业骨干。
“我当年由志愿兵套改为士官,才有机会干到一级警士长。”徐达明说。从大海到大江,他既是开启强军新征程的见证者,更是改革强军的受益者。
2008年8月,徐达明已是三级警士长。那年夏天,一艘大型货轮突发故障在重庆万州新田水域锚泊。眼看快到交货期,船主心急如焚。多名地方专家前来“诊断”,都说这艘货轮至少要修半个月。情急之下,船主向正在江面上巡逻的武警部队寻求帮助。
徐达明那天正好当班。接到求助通报后,他与战友立马赶到抛锚货轮,不顾机舱高温,钻进去就开干。经过他们2个小时的抢修,货轮的螺旋桨动起来了!船主大喜。事后,他追到部队,要重金酬谢那位“技艺高超的武警老兵”,被徐达明婉言谢绝。
这一颇具传奇色彩的“紧急救援”事件,很快在当地传开。多家船舶单位和企业试图到部队重金“挖人”,却全都吃了闭门羹。对徐达明来说,部队就是他的家,和战友一道带着希望起锚,揣着满意返航,才是最幸福的事儿。
徐达明家里珍藏着20多枚奖章、奖牌和近50本荣誉证书。这些荣誉,见证了他和妻子一路走来相互成就的足迹。每一份荣誉的背后,都有一段感人的故事。
他们现在膝下有一双儿女,想到他们,两个人总是倍感欣慰。徐达明最难忘的事,是女儿在8岁时第一次参加夏令营军训。身穿小军服、头戴军帽的军娃,有了当兵的模样。接连几天军训下来,女儿吃了不少苦头,可她说:“我的爸爸有很多奖章,我也要加油,给爸爸争气。”
“退休后有时间了,我就在家带小儿子。将来他长大要是问,我也给他讲爸爸的故事。”说到这里,老兵嘿嘿一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