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莎
西方音乐剧的发展历史已有百余年。百年后的今天,音乐剧作为娱乐化、大众化、商业化的舞台艺术表现形式,依然保持着强劲的艺术活力和舞台竞争力。音乐作为音乐剧的灵魂,不仅仅是锦上添花的效用,绝妙的音乐剧音乐创作足可以让一部音乐剧成为经典佳作。
音乐剧历经舞台艺术百年大浪淘沙,最被观众耳熟能详并广为传唱的都是音乐剧音乐及唱段。你会在音乐会、咖啡厅、机场、唱片等你所能想到的任何场景和媒介听到那些熟悉而动听的旋律,因此音乐剧音乐必然具有某些重要特性,才能经久不衰,始终保有较高的艺术价值。
音乐剧作为一种近现代舞台艺术表现形式已被相当一部分观众所熟知。在音乐剧发展的一个多世纪里,这种舞台艺术表现形式独自撑起一方艺术风景。其中,时代背景、文化环境及其他音乐艺术形式等诸多因素都对其产生过或多或少的影响,但音乐剧仍始终保持其稳固的艺术形式根基与框架,须眉可异,风骨犹存。我认为基于高雅、高于流行、趋于通俗是音乐剧屹立于世界艺术舞台经久不衰并具有独特艺术魅力的根本原因。
关于“剧”这个词,除电视剧以外,人们通常会联想到以舞台为媒介的各种舞台艺术表现形式,如歌剧、话剧、舞剧、哑剧等等。音乐剧的最早前身基本可以追溯至歌剧的一种分支——欧洲喜歌剧。随着社会与文化的发展,为了满足观众审美情趣的不断变化,音乐剧在欧洲喜歌剧的基础上,融入了更多的音乐元素与戏剧内容,同时载歌载舞的艺术表演形式使音乐剧的戏剧情节更加紧凑,戏剧冲突更加激烈,戏剧人物特征更加鲜明,科技进步也使得舞美设计更加炫目逼真。这些发展变化大幅提升了音乐剧的可欣赏性,完善了音乐剧的整体艺术品质,跳出了歌剧的传统艺术模式,形成了独立的舞台艺术风格,继而给现代观众带来了听觉与视觉的饕餮盛宴。
音乐剧,现代人们通常称其为“Musical”,作为英文形容词,它的含义是“音乐的”。那么音乐剧的“剧”去了哪里?早期,音乐剧被叫作“Musical Comedy”(音乐喜剧),这是学术上的正式名称,也是早期欧美国家对这种艺术形式的统称。二十世纪二十年代之后,“Musical”由形容词转变为名词,“Musical Comedy”中的“Comedy”被拿掉了,音乐剧逐步走出只会表现光艳轻松娱乐形式的架构,戏剧内容加入了严肃题材,反映社会及历史现实与矛盾的剧本题材增多,从而使音乐剧更加具有社会性、时代性、世界视角的“正剧”特点,逐步突破了“喜剧”定义的局限。
如今在英国,人们通常称音乐剧为“Musical Theatre”或“Musical Play”。从“剧”的角度看,相较于其他以“剧”为主的舞台戏剧艺术表演形式,音乐剧对于“剧”的要求并无本质不同。但因其兼具音乐和歌舞的表现形式,加之大量衔接配乐,音乐特质是其鲜明独特的艺术符号,音乐就成了音乐剧的第一属性。在音乐剧的表演过程中,台词可以用歌词代替,戏剧矛盾可以用音乐烘托,戏剧情境更加可以用音樂语汇来勾画。因此,音乐剧音乐特性的探讨和研究,对于从纵深角度研究音乐剧音乐风格及演唱分析具有积极的意义。
音乐剧艺术意识形态的产生、发展和成熟,因时代的要求和推动不断变化演进,与文化思想的融合、社会经济的发展及潮流时尚的追求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音乐剧音乐风格的变化、更替及复转,基本上体现了每个时代社会人的普遍意识形态,音乐剧音乐必须始终符合人们对于艺术的审美取向,必须融合多种族之间的文化差异,必须使观众更易产生情感共鸣。只有这样,音乐剧舞台艺术形式才具有在艺术之林长踞一席的资本与砝码。
我们说音乐剧是把音乐、戏剧、舞蹈及舞美通过多种组合方式展现的舞台艺术,这种混合艺术形式并非音乐剧首创,早在欧洲轻歌剧中这种混合艺术形式已见雏形,可以说轻歌剧为音乐剧的基本框架指明了方向。十九世纪轻歌剧的音乐并不只是歌集,音乐创作方面多营造华尔兹般的浪漫氛围,以欧洲或殖民地为背景,每个角色的表演都以音乐形式在戏剧情境中演唱出来,对白与音乐之间连接流畅,音乐内容多表现男欢女爱。这个时期的古典正歌剧在音乐表达上旨在引导观众被高贵典雅的氛围感染吸引,音乐上通俗易懂且浪漫动听的轻歌剧比音乐深沉厚重的古典正歌剧更具有世俗娱乐性。同时,十九世纪初期的欧洲中产阶级逐步崛起,他们聚集财富并开始享受生活,“为艺术而艺术”的艺术形式已不再讨巧,这些中产阶级标榜自己是“新贵族”,他们与“旧贵族”的艺术审美和追求大相径庭,他们更喜欢轻松浪漫的娱乐形式,享乐主义大行其道。
另一方面,随着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轻歌剧戏剧体裁的局限性和单一而华丽的音乐风格,已经不能满足因国力飙升而不断发展的美国观众对于精神娱乐的需求。在经济大萧条时期之前,追求娱乐和时尚的美式艺术审美甚嚣尘上。这样的欧美社会生活时代背景下,轻歌剧音乐的浪漫主义风格逐步加入了现代音乐风格的创作技法,音乐剧《演艺船》作为现代音乐风格运用的标志性剧目,登上了音乐剧历史的舞台。从此,音乐剧音乐被插上了自由的翅膀,各种音乐风格灵活运用,迎合每个时代观众的艺术审美要求,不突兀、不矛盾,更不会乏味。特别值得关注的是音乐剧工业的“引擎”——美国。作为一个移民国家,多种族杂居、多种文化相互激荡碰撞,没有悠久的历史积淀,这些国情使美国人可以非常开放、包容地接纳不同的文化思想。
十九世纪末二十年代初,大工业时代到来,美国由具有田园气息的国家逐步转变成工业大国,民众的工作和生活节奏明显加快,原来备受美国人追捧的欧洲轻歌剧和喜歌剧,虽然音乐旋律优美动听,戏剧情节也符合美国人充满幽默感的娱乐口味,但其音乐的固定结构与风格和缓慢单一的节奏类型,使美国观众感到枯燥。他们追求能不断满足娱乐生活需要的音乐风格,从而与他们爱自由、爱幽默、富于乐观精神的心灵产生共鸣。音乐剧音乐在这种人文需求的驱动下,突破了传统轻歌剧音乐创作的框架,具有时代感的音乐剧音乐创作应运而生,《俄克拉荷马》《旋转木马》《音乐之声》都是反映自由精神的音乐剧音乐创作的佳品。加之伴随着科技的进步,音乐剧音乐创作中对伴奏部分的配器法亦有所突破,在传统的管弦乐团演奏的基础上逐步加入电子乐器,传统乐器与现代电子乐器的灵活配置,使音乐剧音乐适应艺术舞台市场需求的能力再度提升,使音乐剧音乐总能跟上社会与人文变更发展的时代步伐,音乐剧音乐时代性的特性显而易见。
音乐风格作为音乐美学的范畴可以通过年代来划分,比如巴洛克风格、古典主义风格、浪漫主义风格等。那么音乐剧音乐到底属于哪种音乐风格呢?从年代划分上看,大致可以称其为现代音乐风格。这一点可能有人会提出质疑:现代音乐风格种类繁杂,尤其是二十世纪出现的微分音乐、噪音音乐、序列音乐、偶然音乐等音乐风格,在音乐剧音乐里基本未曾寻觅到它们的身影。我这里提到的现代音乐风格是对音乐剧音乐风格大概的归总,我们说音乐剧音乐具有通俗化和大众化的特点,其在适应不同时代背景及人文需求的同时,始终保有它“传统”的一面。它始终坚持调性创作原则,始终保持易被大众接纳的旋律性写作手法,始终以大众化音乐审美标准为依托并且始终遵循传统作曲根基,因而音乐剧音乐风格只占现代音乐风格的一部分,这一部分不只包含一种音乐类型,而是具有多元性的特性。
首先,我们来谈一谈音乐剧音乐多元性中的爵士音乐。爵士乐(Jazz)于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起源于美国,其音乐根基来自布鲁斯(Blues)和拉格泰姆(Ragtime)。爵士音乐以具有摇摆特点的Shuffle节奏为基础,是非洲黑人文化和欧洲白人文化的巧妙配比与结合。音乐剧《演艺船》作为音乐剧里程碑式的作品,其音乐创作方面大胆创新运用了爵士音乐元素,剧中家喻户晓的歌曲《老人河》采用了黑人灵歌(黑人宗教音乐)的素材,用深沉宽厚的旋律表达了当时社会环境带给黑人的悲苦与愤懑,通过层层推进的乐句及曲式结构刻画人物越来越奔涌激荡的内心世界。而此剧中的另一唱段《无法不爱他》则运用了布鲁斯音乐元素,用婉转的曲调和从容的节奏尽显浪漫情怀。
此剧之外,音乐剧《波吉与贝丝》是美国作曲家乔治·格什温作曲的音乐剧佳作。他运用爵士音乐语汇结合传统作曲技巧,使黑人民谣和蓝调音乐穿插进行。乔治·格什温对音乐剧音乐创作思维的改变和突破做出了重要的贡献,《波吉与贝丝》中的经典唱段《夏日时光》(Summertime)传唱甚广,现在已经成为很多音乐会的保留曲目。爵士音乐是根植于美国本土文化的音乐形式,具有美国民族性,这种音乐文化符号被欧美观众欢迎和接受的程度也相当高。
接下来谈谈音乐剧音乐多元性中的摇滚音乐。摇滚乐的英文全称为Rock and Roll,兴起于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主要受到节奏布鲁斯、乡村音乐和叮砰巷音乐的影响发展而来。在经过二十世纪三十年代的经济大萧条和四十年代反法西斯战争之后,五十年代的美国社会生活相对和谐稳定,但却显得异常沉闷。
直到六十年代,一个充满着矛盾、争论、幻想与愤怒的十年悄然而至,这种对传统价值观的批判精神主要来自青年,他们喜欢标新立异并且追求特立独行,他们作为音乐剧观看市场的观众组成部分,势必会影响音乐剧音乐创作的风向。一批运用摇滚音乐元素而创作的音乐剧应运而生,像《长发》《平步青云》和《奶油小生》等都被冠以“摇滚音乐剧”的称谓。这种类型的音乐剧音乐节奏感极强且铿锵有力,音乐表达直接而尖锐,极易激发观众的肾上腺素。
对于音乐剧音乐多元性的特性,最后要谈的是融合了古典音乐风格与流行音乐风格的音乐剧音乐。今天耳熟能详又朗朗上口的音乐剧唱段大多出自这种风格的音乐剧。这种音乐剧音乐风格更倾向于音乐美感的追求,有明确的调性,曲式结构尊重古典和浪漫主义时期的作曲原则,旋律音高起伏与变化很大,乐句一般都有较长的线条感,节奏律动多样且流畅,像音乐剧《剧院魅影》《悲惨世界》和《猫》都有这种音乐风格的唱段。这几部具有“古典流行元素”的音乐剧音乐均属于鸿篇巨制的欧洲音乐剧“正剧”,它们除了可以反映深刻敏感的社会及历史问题之外,还能带给观众唯美高雅的艺术享受。
特别值得我们关注的是,音乐剧音乐风格从来没有出现过真正的断代,音乐剧发展至今并未出现以某一种固定的音乐风格为唯一特性的时期,《西区故事》的古典流行音乐风格与《毛发》的摇滚音乐风格同时期存在恰恰说明了这个观点。另外,在音乐剧《西贡小姐》的配乐、间奏及唱段中,既有以摇滚音乐为元素创作的开场音乐,又有以“古典流行”为元素创作的唱段——《世界的最后一夜》,这也证明了在同一部音乐剧中,不需要拘泥于一种音乐风格,而是可以运用多种音乐元素进行创作。這种对于一部音乐剧音乐风格机动灵活的调配方式,更加符合观众越来越多变求新的欣赏品位,也使音乐剧音乐多元性特性的运用更加有的放矢。
音乐剧发展至今,不仅受到欧美观众的喜爱,也逐步受到亚洲观众的追捧。中国、日本和韩国在最近十余年相继涌现出越来越多的原创音乐剧剧目,音乐剧演出在亚洲国家具有越来越广泛的舞台艺术前景,观看音乐剧的人数与日俱增。不过在国内,目前仍然存在剧目上演档期短、难成经典剧目、复排率低等一系列硬性发展问题,这些问题需要国内音乐剧人不断的探索和努力才能得到提高和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