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一流”背景下工科非主流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

2021-08-23 01:02孙运周赵光欣陈全郭健勇
西部皮革 2021年15期
关键词:非主流双一流工科

孙运周,赵光欣,陈全,郭健勇

(武汉纺织大学数理科学学院物理系,武汉 湖北 430073)

近年来,国内外新工业技术的发展已经步入快车道,世界上主要经济科技大国纷纷提出自己未来的国家发展战略,比如德国的“工业4.0”计划。从国家发展的人才战略布局出发,我国提出了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的改革和建设[1-2]。“双一流”建设是主动应对新一轮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的战略行动,以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和新模式为特征的新经济呼唤“双一流”的学科和大学,加快培养新兴领域工程科技人才,改造升级传统工科专业,主动布局未来战略必争领域人才培养。“双一流”建设吹响了中国高校冲刺国际前列、打造世界顶尖学府的“冲锋号”[3]。“双一流”的发展既是一种机遇,同时也是一种挑战。学科发展面临着一个不可避免的现实:教育资源和资金是有限的。不能把有限的资源资金全部撒胡椒面一样撒到每一个专业上面。各大高校普遍存在着主流和非主流学科的发展问题,那些投入资源资金较低的专业就沦为非主流专业,其发展存在着危机甚至面临被淘汰的危险。高校中非主流专业如何把握住这次发展的机遇,如何能够紧紧抓住人才培养这根主线,朝着富有特色培养模式的方向发展,是当今很多高校非主流专业面临的问题。本文试图摸索出一套非主流专业的发展之路,为服务于社会和国家战略发展培养出更多优秀的工科人才。

1 非主流专业的发展要强化教学队伍,建设实践型师资团队

人才的培养离不开两个主角,一个主角就是学生,没有学生何谈人才的培养?所以优质的学生生源很自然的在培养过程中就轻松许多,因此每年的高考结束,各大高校都会使出浑身解数来争抢学生生源,但生源不是由培养学生的基层组织—院系所能决定的,而是由学校在社会上的定位以及宣传等各种因素来决定的。但基层培养单位可以决定的就是人才培养中的另外一个主角—教师。专业紧跟社会人才需求,通过以老带新、外出企业培训、海外培训等方式培养实践创新型教师人才队伍。雄厚的师资,可以有效的引导学生完成实训、实践以及设计等项目,为培养具有实践动手能力的人才传道授业提供强有力的保障。

针对师资背景工科实践能力薄弱的环节,可以采取“引进来”和“送出去”的方针。引进校外知名公司的卓越工程师来校给本科生进行专题实训,并安排本专业教师跟班学习取经。同时,为加强竞赛和工程实训师资,要选派教师分别参与到竞赛和校外实训班的培训。这样,可以极大的提高了教师的实践水平能力。

同时,鼓励老师以科研促进教学。一流的本科专业离不开一流师资的科研作为强有力的支撑和保障。教学和科研往往是大部分大学教师没法完全分离开的工作,从某种意义上来讲,教学是大学老师的主业,科研可以说是副业。然而在高校中,实际上是把二者当作一种密不可分的形式来执行和考核的,尤其是“双一流”高校更加的注重科研,并且能够把科研成果转化成教学成果服务于教学。对基础研究成果和部分应用研究成果一般不能直接转化成教学成果,需要通过指导教育教学实践并能够提升教育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来实现转化。一般而言,利用科研成果指导教育教学实践活动是转化成教学成果的基本方法,比如以专业老师基金项目和科研平台为依托,可以建立本科生的课程实践基地,能够让本科生直接参与到科研培训中,可以有效地促进本科生科研创新能力的培养。

2 非主流专业以区域产业优势和市场发展为导引,制定科学的培养方案,构建合理的知识体系

培养方案的制定关系是学生培养质量重要的依托环节之一。以作者所在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专业为例,学校所在“中国光谷”地区是中国光电企业和光电人才最为集中的地区,“光谷”的发展是中国光电产业发展的导向标,以“光谷”的人才市场为导向,调研企业的人才需求,每年的培养计划修订都需要紧跟社会经济的发展对人才的需求方向作为导向目标。强化实践实训能力,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光电专业培养计划制定的指导原则就是以市场为导向,市场需要什么样的人才,我们就培养什么样的人才。通过毕业生回访,就业单位调研等方式确定专业的主要方向。整个培养体系提高实践技术动手能力的专题培训,同时增加硬件如单片机专题实训课程,使得毕业的学生直接可以从事公司的研发,增加了就业砝码。

工科专业的性质决定了学生的动手能力需要加强,专业加强实验、实践与理论结合的实验室授课方式,改进理论+实验的授课方式。像MATLABCJAVAPhyton 等语言课程都安排在机房边讲边实时操作。单片机、数模电、电路、应光等专业课都特设20 学时的单独实验,增强学生动手能力,将课堂搬到实验室授课,让学生切身感觉到学以致用的效果。

3 注重开展校企合作协同育人培养模式,推进学生的“传-帮-带”,贯彻“以学生为本”的教学管理方法

工科非主流专业一定要利用企业优势,校企合作共同培养人才。企业最清楚需要什么样的人才,也更清楚如何培养实践型应用型人才。开展校企合作,聘请企业讲师驻校对本科生进行软硬件专题实训,专业教师带队入驻企业一线实践,不仅培养了人才,也加强了教师实践动手能力。

教学过程中老师引导,学生主体,教学相长,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这就要求在传统教学模式的基础上谋求创新型教学方法的试点,将部分课程直接放在实验室上,以实验带动枯燥的理论学习。推行“一对一”的本科生导师制和专业教师班主任制。本科生导师和班主任不仅是学生学业上的良师,传道授业解惑,同时也是学生生活中的益友,增进师生友谊,以情促学,以感动人。本科生导师的职责不仅仅是指导学生科研,而且还是生活的导师、心灵的导师和思想政治的导师。本科生导师制和专任教师班主任制度的实施,使得师生之间直接接触的时间长,交流的机会多了,不仅增进了师生感情,而且有助于学生对专业的认识和自己的目标更加清晰。以大创和科研项目为依托,引领学生参与科研项目,作为课堂教学的必要补充和延伸,是活跃学生思维和提高学生创新能力的直接方式。

同时,培养学生也要多样化,也要抓住对那些主动性强、具有特殊才能和特长、创新能力强的重点学生的培养。一般而言,这些学生具有接受知识能力强、兴趣爱好广泛、毅力坚定等优点,要充分抓住这些学生的优点进行强化和特殊培养。比如设立创新实验室,让这些创新力强的学生聚集在一起,学校提供基础的实验条件,配备几位经验丰富的教师加以辅导,往往能够充分发挥这批学生的特长,挖掘出学生的潜力,培养出更多更优秀的服务于社会的人才。国内比较成功的例子就是华中科技大学的创新研究院,该院学生每年都能够在社会上接收上千万的科研项目,孵化出数十家公司,社会反响非常好。省属市属高校虽然不能具备“双一流”高校的条件,但可以在院系进行小范围的试点,日积月累,肯定会在区域范围内产生良好的影响力。

创新型人才的培养要把握住“以本为本”这一主干线,无论是师资建设、培养方案的制定,还是采取的各种培养方法比如协同育人、以科研带动教学、以项目引领学生、本科生导师制、本科生传帮带等,都要紧紧围绕着以培养学生成才为目的来展开(如图1 所示)。这样以来,整个培养知识体系就不会偏颇,目标就会更加明确,并且实施起来不仅为学生的就业提供了保障,也为学科的未来发展指明了方向。

图1 培养体系框架图

总之,创新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的灵魂,建设创新型国家、提高国家核心竞争力已经成为高等教育所面临的历史任务,提升工科大学生的创新素质具有深刻的时代特征和战略意义。本文对工科非主流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的措施自实施以来大大增强了本科生的就业竞争力,学生的就业率和薪水相比往届有了显著提高。通过我们的实践,希望能够给目前在理工科院校“双一流”竞争线上挣扎奋斗的非主流专业提供有益的参考。

猜你喜欢
非主流双一流工科
新工科下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探索
新工科背景下项目推动式教学模式的探索
反思西方意识形态的历史叙事——以近年来国内非主流历史话语为对象
高校“双一流”能否打破身份制
“双一流”需 从去行政化做起
工科概率统计教材中引入Matlab工具的探讨
工科研究生教学模式的思考与创新
学生追逐非主流文化好吗?
照片视频 我就要“非主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