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晓静
福建省画院
“肌理”是指物体表面的组织纹理结构,即各种纵横交错、高低不平、粗糙平滑的纹理变化,是人对观察对象表面纹理特征的视觉感受。“肌理”在英文中为“texture”指材料的质地、纹理、结构等。[1]自然界中的肌理无处不在,比如木板的纹路、树皮的纹理、土地的裂纹、贝壳的花纹、墙面剥落的纹理或水渍等等。画面中的肌理是画家用材料与技法相结合创造出的视觉产物,是对笔墨的延伸与补充。
画面中的肌理根据肌理制作的工具、肌理的内容、肌理的效果等又分为笔绘肌理与非笔绘肌理。笔绘肌理主要是来自传统绘画的继承,比如皴法、烘染法、勾云法、丝毛法等,都已经发展的非常成熟。非笔绘肌理超越了传统技法,挖掘新材料,采用新技法,工具材料上不再局限于传统的毛笔、墨、中国画颜料、宣纸等,而是喷壶、牙刷、熨斗、皮纸、箔、水彩、丙烯、盐、味精等只要是画面需要的都可以用,方法上更是对传统的手绘进行突破,比如采取拓印的方法、化学的方法、比如在画面上进行粘贴、比如对画面用水洗、用橡皮擦、用砂纸打磨、用胶带对颜料进行剥落等看似“破坏”画面的方法,营造出符合现代审美的独特画面效果。非笔绘肌理制作的随机性、偶然性,对画家提出更高的要求与挑战,画家要具备精湛的技艺以及丰富的经验,才能做到随机生发,从容的驾驭肌理制作过程中的各种意外,这是非笔绘肌理制作的难点,也是它的魅力所在。
随着社会的进步以及大众审美的提升,传统的绘画材料和技法已经不能满足绘画创作的需要,肌理的运用,为当代工笔画增加了新的材料与技法,改变了一成不变的色彩模式和染色技法,产生了新的艺术样式,丰富了工笔的语言与表现形式,使当代工笔画呈现出多变性与多样性,从而更具有可读性。正如江宏伟所说:“它自然天成的特殊美感具有徒手绘画无法达到的视觉效果,而它的丰富多样、变幻无穷又具有工笔画家不断挖掘与开拓的广泛空间。” [2]
肌理和线条、块面以及色彩等绘画元素一样,都具有表达画家情感的功能。画家可以根据画面表达的需求选择适合的肌理,比如空灵的、密集的、繁复的、富有节奏的、粗糙的、流淌的,朦胧的等等,通过各不相同的视觉感受,传达不同的情绪与情感,让欣赏者产生丰富的联想,受到深深的触动,进而和画家产生共鸣。
意境是中国画的灵魂,肌理作为画面的一个要素,通过与画面其他要素,比如构图、造型、色彩等要素相互融合,产生了画面的疏密、虚实、节奏、韵律等效果,通过不同的视觉效果,传达出不同的美感,从而营造了不同的意境。肌理具有手绘不具备的表现性与创造性,以其浑然天成的独特,加上画家根据自己经验的随机生发,赋予了画面精神内涵,营造了或诗意、或宁静、或唯美、或神秘、或沧桑、或古雅、或清新、或幽远、或朦胧的意境,给人以心灵的触动。
肌理制作“法无定法”,重要的是从画面的需要出发,灵活运用,随机生发。常用到的技法有:积色、泼洒、做旧、拓印、滚压、揉纸、皴擦、贴箔、撞水撞粉、剥落法等。下面列举几种简单且常用的制作方法:
揉纸法分干揉法和湿揉法,不同之处在于湿揉法在揉纸前,需先将纸喷湿,然后将纸张揉皱后展开,用色或墨在纸张上轻轻平涂,让纸张在揉皱中形成的纹路得以呈现。作品《夜的呼吸》中的肌理就是用揉纸法中的湿揉法制作的。首先是将皮纸做熟后喷水,待纸柔软后,将纸张揉压,并观察纹理,根据画面的需求调整揉压的力度和范围,以及纹理的形状走向,待满意后,将皮纸翻过来从背面刷上调好的颜色,因为揉压产生纹理的地方,纸有极细微的破损及裂痕,颜色从裂痕渗透到正面产生纹理。这里选择这样的方法来制作肌理,是因为它与荷叶的肌理很相似,又比手绘更丰富自然且富有层次。当然也可以揉压后从正面刷出纹理,那又是另外一个效果。
洗擦法中的洗就是画面先染色并干透后,用毛笔蘸水将之前染的颜色洗掉一部分,待干后可以再上色,再洗,反复多次以达到需要的画面效果。而擦就是用橡皮反复擦或者用砂纸打磨之前染上的颜色,总之就是对画面原有的颜色做减法。洗擦法的目的是为了洗去浮色,同时在原来的画面上制造出历史感、年代感或是朦胧感。使画面古雅含蓄、意境深远、耐人寻味。这里需要注意的是画面要干透才好进行洗、擦、磨,否则极易破损。同时使用这种方法制作肌理用纸时就要有所考虑,纸必须是不易破损的比如皮纸或一些韧性较好的宣纸,确保它能经得起反复的上色又洗去。作品《美人蕉》就是用洗擦法,用湿毛笔在局部洗去原来染上的颜色,直至余下些斑驳的色彩后,再染,然后再洗,如此几次,产生虚虚实实、若有若无的效果,使这部分色彩与边上厚重的色彩产生对比,显得古朴、内敛、宁静、幽远,让人回味无穷。
喷洒法指将颜料调到适合的浓度,用牙刷或者喷壶、喷嘴将调好的颜料弹、抖、洒或喷到画面需要的位置,用以制造出梦幻般的感觉。《美人蕉 二》为了产生月亮之下的花朵梦幻迷离的效果,采用了喷洒的方法,首先要将不需要喷洒的部分进行遮挡,然后用喷嘴将调好的白颜料喷到画面需要的位置,在喷的过程中要边喷边及时用电吹风吹干画面,以免颜料连成一片,不能呈现出细小的点的效果。画面在喷上一层细腻的白粉后,花朵朦胧、柔和,呈现出唯美的意境。
贴纸法就是将不同的材质比如金箔、铜箔、铝箔、宣纸、皮纸、报纸、卫生纸等用胶粘贴在画面适合的位置,并在上面继续上色制作,通过粘贴中形成的凹凸纹理,制作出相应的肌理。比如作品《随风行藏之南迦巴瓦》就贴了纸和箔,首先在局部贴了透明的纸,在纸之上贴了铜箔和铝箔,为了让铜箔的色彩不至于单一,且亮的过于耀眼,在贴箔之前,先将箔进行烧制,再贴于需要的地方,贴完后用透明胶反复粘在箔上随即揭下,目的是让箔部分剥落,呈现出斑驳的肌理。这里选择了贴箔,是为了更好的表现西藏的圣山——南迦巴瓦,表现出它在阳光的照耀下金光闪闪,其次作为圣山它在当地的民众心中是光芒万丈的,因此非常适合用贴箔来表现它。
撞色法是两种或几种颜色,趁湿自然撞染、渗化形成肌理。撞色法适合在熟宣上运用,如果生宣要先将纸做熟否则颜色洇开,无法进行撞色。撞色法的难度在于对水份的把握,由于熟宣不吸水的特点,含水较多的颜色造成了画面色彩的碰撞、流动、沉积,使得色彩变化丰富,形成的肌理具有流动性和写意性是传统染法所不能达到的效果,尤其适合用来表现石头、树干等。比如作品《随风行藏之布达拉宫》的树干就是用了撞色法,用了黄色、蓝色、深绿色进行撞色,在第一次撞色完成后,发现色彩深浅比较平均又在局部进行了第二次撞色,对第一次撞色形成的效果进行调整。甚至干后还可以继续进行撞色直到满意的效果。
泼墨泼色法的“泼”是指大手笔挥洒淋漓,直接指明了用水量是比较大的,于是色、墨在宣纸上冲撞、渗化、流淌、沉积,形成大的结构与效果,之后进行补充、调整、收拾。泼墨泼色法制作的肌理或灵动神秘、耐人寻味或水墨淋漓、大气磅礴,张大千、刘海粟都是用泼墨泼色法的高手。泼墨泼色法具有很强的偶然性和随机性,因此要注意对水、色、墨的引导和控制,不能一味泼的痛快,泼的位置及流淌的范围、走向都要符合画面整体的需求。此法的难度在于要求画家要有丰富的想象力以及极强的对画面的掌控能力,能够充分利用泼出的效果进行进一步的再创作。画面《花期》就是用了墨色、白粉、红色、黄色以泼墨泼色的方法制作了底色,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勾线、染色以及进一步的调整收拾。无疑肌理的制作与运用,是笔墨的延伸,是对绘画元素的补充与丰富,促进了工笔画的革新与发展,体现了我国工笔画家在艺术上的不断追求。但是我们还是要注意到,肌理制作始终都是为画面服务的,都是为了营造画面的意境,追求画面的和谐服务的,所以肌理制作要把握好度,如果不是为了取得好的效果,而是为了肌理而肌理是本末倒置的,只有以画面的艺术需求作为肌理制作的出发点才能推动工笔画的不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