褚晓彤
(北京积水潭医院,北京 100035)
高血压性心脏病属临床常见病,是由血压控制效果差,进而引发心脏功能或者结构发生变化所致,其与心理状态、饮食、遗传、年龄等诸多因素有关[1-2]。目前,高血压性心脏病的发生率在国内上升趋势十分明显且表现出年轻化趋势[3-4]。高血压性心脏病会造成患者机体的病理改变进而给患者的身心造成不良影响,且患者长期处于疾病状态下,极容易出现心理问题,例如焦虑、抑郁等发生率增加[5]。同时患者对于高血压性心脏病的相关知识掌握不足,治疗依从性差,严重影响恢复。为此给予高血压性心脏病患者实施有效护理极为重要,但当前护理措施过于单一,不够系统,针对这一问题,笔者对高血压性心脏病患者采取优化护理模式干预,取得较好效果,现报道如下。
1.1纳入标准 ①符合高血压性心脏病诊断相关标准(依据《欧洲心脏病学会高血压管理指南》[6]制定);②收缩压≥180 mmHg(1 mmHg=0.133 kPa),舒张压≥110 mmHg;③心电图检查显示左心室肥厚甚至伴有缺血;④超声心电图检查可见室间隔≥13 mm;⑤既往高血压病史。
1.2排除标准 ①有严重意识障碍、精神疾病、影响本次研究结果相关疾病者;②依从性极差,无法配合治疗者。
1.3一般资料 选取北京积水潭医院2018年8月—2019年8月收治的90例高血压性心脏病患者,按照护理方法的不同将其分为对照组与优化组,每组45例。对照组男23例,女22例;年龄48~79(60.3±3.2)岁;病程为1~11(5.1±1.1)年;文化程度:初中及以下7例,高中22例,本科及以上16例。优化组男24例,女21例;年龄47~78(60.0±3.3)岁;病程1~10(5.1±1.0)年;文化程度:初中及以下10例,高中20例,本科及以上15例。2组年龄、性别、病程以及文化程度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
1.4护理方法
1.4.1对照组 对患者开展常规护理干预,主要包括实时监测患者的血压、心率以及其他生命体征等,告知患者用药方法,尽量为患者提供舒适安静的病房环境等。
1.4.2优化组 对患者开展优化护理模式干预,具体实施步骤与方法如下:①体位的优化护理干预。急性期患者需要长时卧床,因此体位的舒适度极为重要,护理人员需要指导患者采取舒适体位,协助患者固定以及更换体位,从而减少发生压疮的概率等。②优化式心理疏导。充分了解患者的心理状态,掌握患者病情,进而确定心理护理的方案,消除患者不良情绪,告知负性情绪的危害,提高患者自主意识,改变心态,同时嘱咐家属参与到患者的开导中来,帮助患者树立信心。③优化饮食方案。调整患者饮食,制定饮食方案,告知患者饮食与高血压的发生有一定关联性,改变患者以往饮食习惯,应该以清淡、低盐低脂食物为主,切忌刺激性食物等,并告知患者日饮水量等。④药物护理的优化。改变以往单一的药物护理模式,制定详细的用药方案,在对患者予以降压治疗中,需要严格依据动态血压监测结果进行用药支持,使用剂量需要按照医嘱进行,注意患者对药物的耐受情况等,同时在用药期间加强对患者心电以及血压监测等,并为患者进行适当的用药安全教育,告知用药重要性,增加患者的服药依从性。此外可使用醒目标识帮助患者区分药物,减少误服或者出现漏服的情况。再者要注意观察患者用药情况,一旦发现异常必须及时处理并告知医师。⑤优化心电监护。高血压心脏病的发病具有骤急等特点,病情发展极为迅疾,护理中必须遵医嘱对患者进行心电监护,定时记录患者的水电解质、血压等,并酌情为患者供氧支持,一旦发现患者的心率变慢或者加快等情况需及时报告医师,协助医师进行妥善处理,若发现患者心律失常,则需确定诱发原因等,记录临床症状表现、发作具体时间等,妥善予以对症处理。⑥生活方面的优化干预。护理人员需要对患者的生活状况进行了解,针对患者的特点制定健康知识手册,为患者制定详细且规律的作息计划,帮助患者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形成良好的健康意识,并根据患者病情为患者提供运动建议,因患者无法进行剧烈运动,可酌情指导患者进行运动干预,如太极拳锻炼、游泳以及漫步走等有氧运动,叮嘱患者携带控制血压及心脏病药物等,以备急用。
1.5观察指标 护理3个月后,观察比较2组的心理状态、治疗依从性、生活质量。采用焦虑与抑郁量表(Zung制定)即SAS与SDS对患者心理状态进行评估[7],SAS量表与SDS量表共包含20个项目,每一项目为1~4分,分数越高代表焦虑或者抑郁情况更加严重;采用治疗依从性量表(TASHP)评估患者的治疗依从性[8],主要包括25个项目共4个维度,4个维度分别为遵医行为、不良用药行为、生活管理行为以及烟酒嗜好管理行为,采用5级评分法,总分为125分,分数高代表患者的依从性好。生活质量采用世界卫生组织制定的相关量表予以评估[9],总分为120分,主要包括独立性、心理功能、生理功能以及社会关系等,评估分数愈高代表患者的生活质量越高。
2.12组患者护理前后收缩压与舒张压比较 护理前,2组患者的收缩压与舒张压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护理后,2组患者的收缩压、舒张压均明显降低,且优化组患者的收缩压与舒张压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见表1。
表1 2组高血压性心脏病患者护理前后收缩压与舒张压比较
2.22组患者护理前后SAS与SDS评分比较 护理前,2组患者的SAS与SDS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护理后,2组患者的SAS与SDS评分均明显低于护理前(P均<0.05),且优化组护理后评分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均<0.05)。见表2。
表2 2组高血压并心脏病患者护理前后SAS与SDS评分比较分)
2.32组患者护理前后治疗依从性情况 护理前,2组患者的遵医行为、生活管理行为、不良用药行为、烟酒嗜好管理行为评分及总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护理3个月后,优化组患者的遵医行为、生活管理行为、不良用药行为、烟酒嗜好管理行为评分、均显著高于护理前及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对照组护理前后各项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见表3。
表3 2组高血压性心脏病患者护理前后治疗依从性TASHP评分比较分)
2.42组患者护理前后生活质量评分比较 护理前,2组患者的生活质量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护理3个月后,优化组患者的生活质量评分显著高于护理前及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对照组护理前后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4。
表4 2组高血压性心脏病患者护理前后生活质量评分比较分)
高血压性心脏病是心内科常见病,主要因患者长期处于高血压状态,进而损伤心脏结构及功能所致[10]。因此对于心脑血管疾病,必须要重视高血压情况,高血压是其主要诱发因素之一[11]。目前单纯用药治疗高血压性心脏病的临床效果并不理想,且多数患者确诊后会产生恐慌心理,加之对自身病情不够了解,很容易出现焦虑、抑郁等一系列负性情绪[12-13]。在这种长期的心理压抑状态下,患者血液中的儿茶酚胺水平会升高,进一步导致血压升高并加重病情,且这种负性心理状态会刺激患者的大脑皮质,造成神经功能紊乱,也加重患者病情,并影响康复[14-15]。因此在治疗中还需要给予患者有效的护理干预,通过护理改善患者心理状态,提高患者依从性,进而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常规护理中实施的策略过于单一,重点没有放在患者身上,不能满足患者的需求,患者依从性较差。优化护理模式包含了体位护理、心理疏导、生活干预、心电监护以及饮食等护理干预。护理干预中完全从患者角度出发,对实施内容进行优化处理,提升护理方案的细节,能够真正满足患者的护理需求,在落实中更加系统规范。通过体位护理让患者感受到舒适;心理疏导帮助患者缓解心理压力,消除患者恐惧、焦虑等不良情绪,帮助患者树立信心,提升患者治疗依从性;心电监护实时掌握患者状况,饮食与生活方面干预纠正患者以往错误观念,帮助患者树立起良好的习惯。本研究结果显示,优化组患者实施优化护理模式干预后心理状态相关评分、治疗依从性评分以及生活质量均明显优于对照组,提示优化护理模式在护理中发挥了积极作用。
综上所述,优化护理模式在高血压性心脏病患者的护理中起到了积极作用,通过对护理方案的优化让护理内容更加全面化、系统化,在满足患者正常需求的同时帮助患者树立信心,消除患者负性情绪等,进而提高患者的治疗依从性和生活质量。
利益冲突:作者声明不存在利益冲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