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 蕾
文化生产力是硬实力和软实力的综合体现,后工业化时代后,生产要素逐渐演变为人力要素、资本要素、组织要素和基础设施要素。演艺产业是文化产业的细分领域,演艺文化生产力主要聚焦人力要素集聚所带来的“知识溢出”效应,资本要素集聚对规模经济的影响,集聚区内企业的组织问题,主体之间的分工与协作,以及演艺生产所必需的基础设施要素的效能问题。演艺产业作为生产无形资产的行业更容易发生集聚,以此节约经销商和顾客的成本,且演艺产品天然差异的特性可以抵消集聚带来的不利因素。从现有研究来看,演艺集聚区方面的研究以实证研究为主,(1)滕晓鹏,汝艳红 :《百老汇戏剧产业孵化体系对中国演艺产业发展的启示》,《山东社会科学》,2018年第10期。聚焦国外案例的经验总结,缺少从国际比较视角与产业集聚角度研究演艺产业集聚的形成机理。如何多角度地探索出一条演艺产业集聚发展之路,提升我国演艺集聚区的国际竞争力和向外传播的辐射能力,成为急需解决的一个难题。
都市演艺产业集聚区形成的根本原因在于集聚效应可以带来较高的投资回报,文化生产要素的资源禀赋成为纽约百老汇、伦敦西区演艺集聚区、上海演艺大世界等三大演艺产业集聚区形成的关键。
从纽约百老汇、伦敦西区演艺集聚区、上海演艺大世界的总体状况来看(见表1),虽然上海在剧院数量方面优势突出,但在票房指标与观众人次指标方面,上海演艺大世界和纽约百老汇、伦敦西区演艺集聚区的差距较大。从具体数据来看,2019年,上海市全部专业演出剧场共计完成演出8741场,观众624.68万人次,剧场售出票房8.17亿元,租场收入2.42亿元,共计10.59亿元。(2)数据来源:上海市统计局《2019年上海文化产业发展报告》,2020。对比世界演艺之都纽约百老汇,上海不及其收入的1/10——据百老汇联盟2019年的统计,百老汇41家剧院的年度票房总收入为17.58亿美金,按当年汇率折算约人民币114.6亿元,观众1462万人次。(3)数据来源:百老汇联盟官网www.broadwayleague. com.此外,和伦敦西区相比落差更大——伦敦剧院协会2019年的统计,伦敦西区39家剧院的年度票房总收入为17.98亿英镑,按当年汇率折算约人民币158.76亿元,观众1531.5万人次。(4)数据来源:伦敦剧院联盟官网 www.solt.co.uk.由于上海演艺大世界集聚区内“22家剧院+37家演艺空间”的票房数据无法获得,笔者用上海统计局发布的2019年全市剧院票房总量做指标,10.59亿元的年度票房总量仅是百老汇集聚区内41家剧院票房收入的9%,是伦敦西区39家剧院票房收入的6.6%;全市剧院2019年的观众人次总量,是百老汇观众人次的42%,是西区观众人次的40.7%。从而说明,上海作为中国演艺之都与美国百老汇、英国伦敦西区等国际标杆差距大,其集聚水平与竞争力水平都亟待提升。
表1 世界主要演艺之都2019年票房收入与观众人次对比
西方经济学在传统上将生产要素归结为土地、劳动力、资本和组织四种。随着技术的发展和制度的完善,技术、信息和知识等也被逐渐当作生产要素。参照传统经济学上对生产要素的划分,分别对应劳动力、资本、组织和土地要素,将演艺产业的生产要素归纳为人力要素、资本要素、基础设施要素和区位要素。不同于传统工业以土地资源为生产要素,土地对于演艺产业来说,特别是对于演艺产业集聚区来说,更重要的是地理空间上的区位优势。将区位要素纳入演艺产业的生产要素来分析阐释。
演艺产业是一种知识密集型产业,演艺产业集群首先是人才的集聚,即高素质的演艺人才、文化产业人才、管理人才以及相关复合型人才,对于演艺产业集聚的发展有着重要作用。
演艺产业是创意密集型和劳动力密集型产业,因为需要“现场”的生动展现,人才在“量”和“质”上的短缺是制约演出的“致命瓶颈”。对比世界演艺之都,上海在演艺人员的总量上展现出严重不足。伦敦剧院协会2016年进行的一次剧院调研报告中指出,伦敦的241家剧院共雇佣演员5000余人,剧院从业人员近165000人,共雇佣约合2万人。(5)数据来源:伦敦剧院联盟官网www.solt.co.uk.百老汇剧院联盟在近期发布的公告中指出百老汇目前的停摆造成纽约近5万演员和剧院从业人员面临失业。(6)数据来源:百老汇联盟官网www.broadwayleague.com.上海统计局发布的2019年度报告中,上海的表演艺术从业人员总计9130人。(7)数据来源:上海市统计局《2019年上海文化产业发展报告》,2020。上海的统计未将非院团的从业人员计算在内,但也将许多的在编不在岗人员统计在内。西区的统计未将不直接在剧院工作的人员统计在内,如编剧、词曲作者、编舞、舞美、服装设计、化妆人员等。因此若做大致的对比,上海剧院从业人员的数量仅是纽约的17%,是伦敦的45%,上海演艺行业从业人员的总量与建设国际演艺之都的需求存在明显差距,这也是在国际演艺制作人研讨会上多次被证实的。例如,上海舞台剧演出的现状是一名演员可以同时参加两到三个剧组,首轮演出后的巡演经常需要重新找演员进组排练,这样既无法保证演出质量,也是对时间和资本的巨大浪费。
与百老汇、伦敦西区相比,上海演艺行业人才不足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专门培养演艺人才的机构数量不足。纽约培养演艺人才的本科及以上院校有20余家,提供表演、声乐、舞蹈、舞台技术各类短训的工作室近百家;伦敦的情况与纽约相仿。而上海全市包括郊县培养演艺人才的大专院校不足10家,虽然也有大量艺术培训机构,但几乎都是针对儿童或青少年艺考的,并不向演艺行业输送从业人员。另一方面,缺乏吸引演艺人才来沪的相关机制。上海的演出尚未形成驻演模式,无法达到像纽约百老汇和伦敦西区的集聚规模。上海演艺大世界的几家核心剧场在疫情之前大部分都是承接国外巡演团的演出,对比百老汇、西区39家剧院上演的几乎都是当地制作公司制作的驻演剧目,演员自发地集聚在纽约或伦敦,对接源源不断的演出机会。另外,纽约百老汇和伦敦西区建立起了对演艺人才有保障的工会制度,向他们提供就业机会,为他们的权益去谈判。这些工会包括:演员权益协会(亦称“演员工会”)(Actors’ Equity Association)、美国音乐家联盟(American Federation of Musicians)、美国音乐剧艺术家协会(American Guild of Musical Artists)、舞台导演和编舞家协会(Society of Stage Directors and Choreographers)、国际戏剧舞台工作者联合会(International Alliance of Theatrical Stage Employees)、戏剧宣传经纪人和经理人协会(Association of Theatrical Press Agents and Managers)、布景艺术家联合会(United Scenic Artists)、剧作家协会(Dramatists Guild)等。在上海尚未建立完善的工会体系的同时,艺人经纪公司如雨后春笋般随着影视综艺行业的高速发展而大量出现,这些公司为了追逐利润把演员迅速大量地输送到了影视行业,造成了演艺行业人才的匮乏。由此,上海的演艺集聚区无法像百老汇、西区那样因人才集聚而产生出知识溢出效应。
集聚区内演艺产业投融资体制的完善程度,影响着演艺市场资本的效率,也影响着各类资本进入演艺产业的方式。对于演艺产业来说,需要有大量的资金支撑,然而政府的拨款支持是有限的,因此也还需要依靠投资公司、企业、个人等社会外部资本进入到演艺产业,形成政府、民间等多种渠道的投融资格局,保证演艺产业在发展过程中所需的资金支持。对比百老汇、伦敦西区,国际演艺产业的资金来源主要是政府拨款、投资基金和银行贷款三个渠道。我国演艺产业对资本的限制逐渐放宽,但由于发展历史中的诸多问题,演艺产业对政府的依赖性依然很强,融资渠道比较单一。
首先,从美国演艺产业的融资体系来看,政府对文化艺术资助的体系可概括为三个特点:一是实行“无为而治”的管理方式,美国不设文化部这样的行政机构,政府采用资金匹配的方式实行有限拨款。联邦政府拨款资金最少不到0.5%,与州政府、市/郡县政府三级政府的总合约占剧院总收入的5%(见表2)。二是美国严格界定区分“营利性”和“非营利性”企业/机构,对于营利性企业,政府不介入管理,依赖法律手段让市场经济进行“无为”管理。对于“非营利性”机构,政府通过减税刺激营利性机构和个人向非营利性机构捐赠,如表2中企业赞助、理事会、个人捐款、筹款活动收入、实物捐赠,合计约占总美国非营利性剧院收入比的36%。三是联邦政府通过国家艺术基金(National Endowment of Arts) 对文化项目实施赞助,资助额非常少仅占比0.3%,但政府通过出台税收优惠措施引导社会资本的涌入,在《文化产业优税法》《文化产业捐赠者减免税法》极大的刺激下,成立了超过4万家基金会,基金会捐助占剧院总收入的12%。(8)张蕾 :《百老汇、西区与上海戏剧观众拓展比较分析》,《上海戏剧》,2019年第2期。综上来看,美国多元化的资助体系值得上海借鉴。
表2 2015—2019年美国非营利性剧院收入比例(9)数据来源:美国剧院交流联盟(Theater Communication Group)对129家非营利剧院的统计。
其次,从英国演艺产业的融资体系来看,英国政府执行三级文化管理体制:首先,英国中央政府的“文化新闻体育部” (Department for Culture, Media and Sport)是最高一级的文化行政管理部门,负责制定文化政策、统筹划拨文化经费。其次,中间一级是非政府公共文化机构及各类文化艺术委员会和地方政府,其中英国艺术委员会(Arts Council England)带有准政府性质,负责对国家文化基金的管理、分配政府拨付的部分公共文化拨款。再次,地方政府负责执行中央政府的文化政策和具体分拨文化经费,伦敦市在文化政策方面与中央政府文化行政机构基本保持着一致。基层文化管理机构是英格兰的10个地方艺术理事会和苏格兰艺术委员会、威尔士艺术委员会及北爱尔兰艺术委员会。三级管理机构通过制定、执行统一的文化政策和逐级分配、使用文化经费,相互紧密联系在一起,但各自相对独立,无垂直行政领导关系。为防止行政力量干预文化创作,英国政府实行“一臂之距”的文化资助模式,即将政府拨款交给非政府性质的中介机构(NGO)分配。这些非政府的文化机构(NGO)一般由各文化领域的专家组成,他们不仅为政府提供文化政策咨询,而且独立地评估递交资金申请的全国各个文化组织或个人,然后将政府拨款分配给选中的文化组织或个人。政府对长期接受资助的文化组织或个人是有条件的,即政府的财政支持一般也只能占其预算的25%左右,其余部分需自筹。但与美国政府资助总额不超过5%比还是相当高的,见图1和图2。
图1 英国补贴型剧院2019年度收入构成(10)数据来源:英国艺术委员会 (Arts Council England)资助剧院收入分类统计,2020。 图2 美国非营利性剧院2019年度收入构成(11)数据来源:美国剧院交流联盟 (Theater Communication Group)非营利剧院的统计,2020。
再次,从我国演艺产业的融资体系来看,在政府拨款,基金投入与银行贷款方面形成了阶段性特点。
一是政府拨款方面,我国艺术机构分为国有和民营两大部分,政府对国有院团的投入比英美政府高。从上海2019年度部分公开的国有院团单位财报中可看出:上海京剧院2019年财政拨款收入达1亿元,占年度总收入73.2%(12)数据来源:上海市人民政府官网《上海京剧院2019年度决算》,https://www.shanghai.gov.cn.;上海歌剧院2019年财政拨款1.2亿元,上级补助收入1924万元,其他收入共计1651.78万元,(13)数据来源:上海市人民政府官网《上海歌剧院2019年度决算》,https://www.shanghai.gov.cn.政府拨款在年度总收入中占比89.4%;上海芭蕾舞团2019年财政拨款6114.35万元,上级补助收入1616.64万元,(14)数据来源:上海市人民政府官网《上海芭蕾舞团2019年度决算》,https://www.shanghai.gov.cn.合计占当年总收入的81.6%。上海大剧院作为需承办一定政府活动的一家上海市标志性剧院,2019年收入财政拨款1844.13万元,占年度收入比的37.8%。(15)数据来源:上海市人民政府官网《上海大剧院2019年度决算》,https://www.shanghai.gov.cn.对比上海演艺大世界集聚区内的几家大型剧院,其市场经营能力更强,上海音乐厅、上海文化广场、中国大戏院、黄浦剧场等已做到自主经营、自负盈亏。
二是基金投入方面,政府为繁荣发展艺术事业,经国务院批准,设立国家艺术基金(CNAF)。国家艺术基金的资金,主要来自中央财政拨款,同时依法接受国(境)内外自然人、法人或者其他组织的捐赠。此外,各地方城市都有设立扶持演艺事业发展的文化基金,如上海文化发展基金。国家艺术基金和上海文化发展基金对演艺产业的资助主要集中在原创作品的创作和演出。其中,上海文化发展基金的资助金额会有浮动,大型歌舞剧创作单项资助金额约200万元上下,大型话剧类单项资助约80万元上下,儿童剧小型剧目约30万元。此外,投资基金目前在我国的演艺产业活跃度并不高,目前披露的投资基金投资演艺企业的仅数家,如投资七幕人生音乐剧公司的华人文化产业投资基金,投资宋城演艺的东方星空文化基金,投资开心麻花的中国文化产业投资基金。相比之下美国演艺产业的融资无论是直接融资或间接融资,股权融资还是债权融资,都发展得比较成熟——美国融资模式是以市场化的民间金融机构为主要来源,主要由美国中小企业管理局提供融资保证,建立了完善的融资、评估、担保、风险管理、产权交易的科学体系,帮助企业得到融资,减少机构投资风险,促进产业良性发展。
三是银行贷款方面,我国的演艺企业与资本对接渠道不够顺畅,金融机构对于演艺企业的赢利模式、资产构成和价值与特点缺乏了解,演艺企业对银行放贷的专业知识也不熟悉,比如预期收益、放贷流程、风险评估等。除此之外,演艺企业无形资产评估体系尚未建立,也是演艺业与金融业对接不畅的原因之一。目前银行的抵押品主要包括土地、房屋等,然而我国演艺企业并不具备这样的资产,演艺企业所具备的作品版权、艺术家本体等无形资产在现有体系中无法得到评估。同时,演艺产业收入的不可预测导致了赢利模式不固定,致使担保机构和投资者对演艺业的资金投入有所顾虑。
都市演艺集聚区内的机构会不可避免地产生协作与竞争,形成一种彼此依赖、互动共生而又激烈竞争的生态体系。纽约百老汇、伦敦西区已搭建起一套避免同质化竞争、合作共赢的生态体系,其做法值得借鉴。
一是营利性剧院结盟非营利性剧院。与非营利性剧院结盟是众多百老汇商业剧院的发展战略,营利性剧院在非营利性剧院中可以发现众多有潜力的优秀原创剧目和演艺人才,为营利性剧院的长远发展奠定了基础。由于百老汇近二三十年来商业戏剧的风险越来越高,多数制作人和投资者不敢贸然直接到百老汇投资商业剧,他们转而先到非营利性剧院种点小规模的试验田,试下来有点把握后再重新包装移师百老汇商业剧市场。虽然这样做需要经过重新结算做账等手续,不能把非营利性运作得来的公益性利润作为商业分红,但比起高风险的百老汇商业剧投资,经济上要稳妥得多。这种中途改制的新模式吸引了越来越多的非营利性剧院,尽管它们不以赢利为目的,但也不排斥赢利,如能赢利的话,就有资本运作更多高风险的创新实验剧,因此非营利性剧院模式的经验值得探索与借鉴。
二是搭建非营利的孵化平台。百老汇区第一大剧院集团舒伯特集团于1945年成立了舒伯特基金会(Shubert Foundation), 资助剧场、舞蹈表演、艺术相关机构、教育和公共事业等五大领域,其中约有70%是美国非营利性和专业性的当地剧场机构,并以这些机构的运营状况和对美国艺术事业的贡献程度为评判标准,另有14%是从事舞蹈表演制作的公司。艺术成就、管理优势和财务稳定都是舒伯特基金会资助评估和审核的标准。近年来,舒伯特基金会的每笔单项资助在5000至275000美元之间。(16)数据来源:舒伯特基金会官网,www.shubertfoundation.org.百老汇以非营利性剧院作为“孵化器”打磨剧本,培育原创能力;以集团公司投资和管理作为“加速器”,令作品得以可持续运营。这种链条式、渐进式的创新孵化体系,层级助推演艺文化生产力的发展,最终形成完整健康的百老汇戏剧生态。
相比而言,上海演艺集聚区的剧院差异化竞争并不明显,产业链上、中、下游行业之间尚未形成互补,大部分集聚区内的剧院还是以租场为主,偶尔自制剧目。剧目的创作、制作、运营、营销生态圈尚未成型。上海的演艺大世界可参考国外典型戏剧集聚区内模式,以校园戏剧和社区戏剧作为“预孵器”,储备人才,培养观众。上海的演艺类人才大多毕业于上海本地的几所著名的艺术类高校,这些院校每年有大量的实习或毕业剧目创作,每年有固定的演出季,部分剧目的创作、制作能力已具有国际化水准。集聚区的剧院可以考虑与高校实现充分联动,将高校作为提升演艺产业生产力的“孵化器”。
就演艺产业来说,除了资本要素支撑产业集聚发展之外,基础设施如剧院、场馆等成为重要的基础要素。剧场是演艺产业发展的物理基础与空间保障,专业剧场所带来的效果完全不同,稳定而先进的演出场所是竞争实力的根源所在,也是未来发展的前提。(17)王广振,曹晋彰 :《中国演艺产业发展反思与演艺产业链的构建》,《东岳论丛》,2013年第4期。此外,产业集聚的区位要素也决定性地影响着都市演艺产业聚焦水平。演艺产业的空间布局总体体现出明显的区位特征,即演艺产业集聚区与大城市中心区不即不离,其历史积淀和文化潜质对演艺产业集聚区尤为重要。
首先,从百老汇剧院设施来看,百老汇区内41家剧院几乎由五家公司经营,其中最主要的是舒伯特集团和倪德伦集团。舒伯特集团拥有 17 家剧院, 倪德伦集团拥有 9 家剧院,还有朱詹馨剧院的5家,旋转木马公司的2家剧院,Live Nation公司和迪士尼分别有1家剧院。41家剧院中1500座席以上的有7家,1000座席以上的有18家,800座席以上的有6家。按照国际标准800座席以上定义为大剧场,500座席上下定义为中剧场,百老汇共拥有大剧场31家,中剧场8家。以百老汇拥有近一半剧院的舒伯特集团为例,旗下仅一家剧院的座席为776,稍小于800座,其余均是大剧场。其剧院的台口宽度几乎达到了12米,台口高度最低在7.3 米,舞台深度除一家外,都不低于18米,这些舞台的技术条件足以承接演出商业大剧场剧目。
表3 舒伯特家族剧院基础条件(18)数据来源:舒伯特剧院每家剧院设施条件,www.shubert.nyc.
其次,从伦敦西区剧院设施来看,伦敦西区的39家剧院由四大剧院管理集团,即麦金托什剧院集团、LW 剧院集团、NIMAX 剧院集团和ATG 剧院集团经营。其中2000座席以上的剧院共6家,1000座席以上的剧院共13家,800座席以上的剧院共4家,座位数低于500的仅两家,分别是大使剧院410座和荷兰剧院494座,仍接近500座的中剧场标准。以麦金托什集团的剧院为例(见表4),从台口的宽度、高度,以及舞台深度来看,都比百老汇舒伯特集团的略小。
表4 麦金托什剧院基础条件(19)数据来源:麦金托什剧院集团每家剧院设施条件,www.delfontmackintosh.co.uk.
再次,从上海演艺大世界剧院设施来看,黄浦区域内现有专业剧场22家(见表5),展演空间37家(其中26家已获“演艺新空间”授牌),汇聚了戏剧(含歌剧、舞剧)、戏曲、音乐剧、音乐会等各个门类的艺术表演形式。其中人民广场周边1.5平方公里范围内,密度达14个/平方公里,是全国规模最大、密度最高的剧场群。(20)数据来源:上海市黄浦区人民政官方网站《演艺大世界介绍》。22个专业剧场中座席在1000座以上的大剧场仅6家,其中一家是体育中心(Stadium),在纽约和伦敦体育中心是不被统计在剧场(Theater)类别内的。800座-1000座席的大剧场2家,这2家剧院历史上是演出戏曲的,虽经过专业改造,但由于建筑空间的局限,仍有诸多问题:如两侧没有副台,舞台深度不够,进景口宽度、高度不足,致使稍大型的舞美无法进入且无处可藏,无法演出大型话剧和音乐剧。22家专业剧场中座席达500上下的中剧场有4家,但这4家中剧场均出现舞台吊杆设备老化、不能编程、不能同步使用的问题,且剧场音响老旧,声场需要重新设计。在实际操作中目前22家剧场中能满足承接百老汇、西区大型音乐剧或话剧的剧场仅上海大剧院大剧场、上海文化广场、上海人民大舞台3家(见表6)。剧院条件是提升演艺产业发展的硬指标,上海打造“亚洲演艺之都”,必须解决“演艺大世界”剧场中存在的基础设施老化问题。
表5 “演艺大世界”22个剧场(21)数据来源:上海市黄浦区人民政官方网站《演艺大世界介绍》。
表6 “演艺大世界”剧场基础条件(22)作者制表,数据来源于上海演艺大世界各剧场舞台技术部。
演艺产业集聚具有一般产业集群的特点,能降低交易成本,促进信息流动,使本地生产网络通过集群内的企业和个人合作与交流形成产业氛围,对创新与经济协调起着关键作用。(23)王缉慈 :《创新的空间——产业集群与区域发展》,北京:科学出版社,2020年,第47页。上海演艺产业集群的形成和发展既要以市场为主导,又要及时调整政府的政策。(24)姚林青 :《文化创意产业集聚与发展:北京地区研究报告》,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13年,第66页。鉴于此,立足战略和战术层面,应加快创新力度,基于纽约百老汇、伦敦西区演艺集聚区的成功经验借鉴,上海演艺大世界亟需加强演艺文化生产力要素的集聚效应,积极探索专业剧场管理运营模式,持续提升上海演艺产业集聚水平与竞争力。
加强演艺人才的梯队培养和引进是关键。第一,加强演艺人才的培养和引进,通过税收优惠政策,吸引各类创意人才和工作室落户上海,加大对演艺类人才的支持,畅通演艺类人才的职称申报渠道。特别是进一步加强对演艺原创人才的培养与扶持力度,力争成为演艺文化原创源头。第二,吸引一批优秀剧场管理者和品牌运营者集聚上海,建立演艺产业发展智库。优化人才服务,落实住房、医疗、子女教育等政策配套。第三,建立演员、导演、编剧、舞台美术行业工会,严格执行行业规范,保护创作者利益。第四,开拓专业人才培训体系,举办、参与剧院内外各类演艺及管理人才培训项目,举办“艺术管理跨界人才培养”“音乐剧制作人专业人才培养”等系列课程;特别是鉴于剧场经营管理普遍处于人才匮乏的状态,要加快引入从业人员认证制度,通过考试和培训,确定从业人员资格,为行业补充人才。
上海演艺大世界要在全球化的竞争中奋起直追,须打造优质的多元的资本平台,提高整个演艺产业的资本运作水平,并鼓励社会资本参与剧场建设、运营管理及票务营销运作,提升演艺产业的投资水平与专业化运营水平。第一,政府财政部门要建立演艺产业引导资金,采取贷款贴息、项目补贴等方式扶持演艺产业发展,特别是要实施积极的税收优惠政策降低剧院运营成本。第二,通过“基金”和“专项”来调动民间社会资本的积极性,将各类企业赞助与个人赞助,以及部分基金会等社会力量对演艺产业的撬动作用释放出来。第三,建立演艺业投资风险评估和分摊机制,鼓励与组建演艺业融资担保中介机构,通过“银企联合”等途径,有效解决演艺业可供抵押实物少、无形资产评估难、抵押担保信用程度低等问题。
演艺产业从集聚到集群并非一蹴而就,必然存在着由低级向高级的一个过程,且不同产业集群的纵深程度和复杂性也不相同。(25)朱英明 :《产业集聚、资源环境与区域发展研究》,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12年,第208页。其中,优质的演艺生态是上海演艺大世界集聚水平持续改善的关键。第一,规划演艺集聚区内剧院的生态环境。将演艺大世界集聚区内小型剧院和众多展演空间向校园戏剧和社区戏剧开放,吸引原创剧、本土剧、小成本剧演出,为其提供低成本剧院平台;以政府补贴、企业赞助、公益捐赠等提供票价优惠,有效控制戏剧投资风险的同时提升演艺产业活力,作为集聚区内商业大剧院的有力补充。第二,鉴于上海演艺集聚区尚停留在物理空间集聚,业务交流和资源联动尚显不足的现状,要积极探索与借鉴百老汇联盟或伦敦剧院联盟搭建非官方行业指导协会的做法,使用“互联网+”对演出的生产、运营、销售进行组织协调。第三,加快演出经纪机构发展升级,推动具有一定规模的经纪机构和演出企业从传统的演出中介、票务中介平台的角色,向演艺产业链的上下游进行业务延伸和战略布局,实现转型升级和演艺产业增值。第四,增强剧场与剧团之间的协作发展关系,提高演出集中度与知名度,从而在演艺行业中占据优势。
随着上海建设国际文化大都市步伐的加快,丰富城市内涵、提升城市品质、完善城市产业结构、繁荣城市文化基础设施建设成为上海打造“亚洲演艺之都”的重要环节。其一,设立“演艺大世界”文化产业专项扶持基金,补贴剧场与支持剧场改造升级——优化剧场密度、区域分布,为剧院各项业务可持续发展发挥积极的促进和保障作用,特别是从演出巡查、反恐演练、硬体检修、预案梳理等方面,为观众提供更加完善、更加专业的场地服务。其二,聘请国际专家智库团队提升剧场的实用性,引入专业运营管理团队,提高剧场运营的市场化、专业化水平。其三,改良剧院周围业态,解决餐饮、停车的便利性,发挥基础设施优化的协同效用,助力上海“亚洲演艺之都”的打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