存量更新背景下的老旧社区场景重塑与四态共生
——以杭州市闸弄口街道为例

2021-08-22 08:04虞逸琪YUYiqi赵秀敏ZHAOXiumin石坚韧SHIJianren
住宅科技 2021年8期
关键词:居民景观社区

■ 虞逸琪 YU Yiqi 赵秀敏 ZHAO Xiumin 石坚韧 SHI Jianren

0 引言

随着城市更新任务的加速推动,现代化城市住宅区逐步成为推动城市发展的新动力,与此同时,老旧小区成为时代变革中较为突出的对象,存在公共空间缺乏、规模数量大等缺陷。现阶段城市土地资源紧张,政府若直接进行拆迁重造,会出现建设成本高等问题。国家为处理老旧社区亟需解决的问题,发布了一系列有利的政策,如2019 年国务院发布的“旧改”新政中所提及的部署推进城镇老旧小区改造计划等,都明确提出,在城市更新工作中,要将老旧小区综合改造提升作为城市有机更新的有效途径,切实提升居民的获得感和幸福感。

关于“社区更新”的研究已在各领域广泛开展。在理论层面,国内外多位学者从更新评价体系、社区共治、公众参与、更新路径、社区规划师制度、景观微更新等视角进行了多学科多角度的研究。在实践层面,国内外实践者根据各国实际情况对老旧社区进行了一系列探索实践,如上海市在《上海市城市总体规划(2017——2035)》文件的指导下,开展了“共享社区计划”“缤纷浦东计划”等更新活动,吸引学者、设计师、居民等社会各界人士一同参与到社区更新之中[1],为其余城市的社区更新提供了经验;日本对功能退化的社区开展了“团地再生”计划,旨在提升老旧建筑的居住品质。当前,我国城市发展正在经历着从粗放型、外延式发展转向集约型、内涵式发展的转型阶段[2],各方研究还未形成完整、系统的老旧社区更新体系,仍有待继续研究。

老旧社区是城市逐渐衰老的器官,器官的活化会激发城市新的生命力。因此,推动老旧社区升级改造是重塑城市活力,完善现代化城市格局的重要举措。

1 老旧社区环境问题分析

我国多数老旧社区建成于2000年以前,进入新世纪以来,我国社会生活水平稳步提高,居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需求与早期建成的居住区提供的服务功能相矛盾[3]。老旧社区存在的问题也日益显现,以杭州闸弄口街道为例,老旧社区的问题集中体现在景观绿化、公共配套、人文活力、建设特色等四大方面。

1.1 调研对象简介

闸弄口街道位于杭州中心城区——下城区(原江干区)的东北部(图1),由15 个社区组成(如闸弄口社区、天杭社区、三里亭社区、濮家社区等),交通便捷,公交地铁可直达杭州市内各地。街道内多数小区于20 世纪八九十年代建成,居民年龄层次偏高,社区生活氛围浓郁。此外,社区内生活设施较齐全,但多数基础设施已老化,居民生活幸福指数不高,是个典型的老旧小区集群。

图1 杭州闸弄口街道区位图

1.2 社区所面临的问题

1.2.1 景观绿化不足邻居交往空间缺失

街道内老旧小区建筑密度较高,鲜有集中的大面积绿地,社区绿地以宅间绿地为主,植物配置较单一,未形成观赏性强的植物景观。同时,仅有的活动空间和绿地空间由于缺乏管理,不仅植物受损严重,空间还多被占据,如居民私自停车、晾晒衣被等,甚至被一些老人改造成自己的私家花园,里面有蔬菜、有花、有休憩设施,严重阻碍其他居民基本日常活动(表1)。

表1 老旧小区绿地问题总结

1.2.2 公共配套不足公共空间功能单一

闸弄口街道内社区建成年限较久远,建设初期缺少居民对多样化活动需求的考虑,缺乏活动场地、托幼医疗等便民服务设施,存在先天性公共活动空间匮乏的缺陷,无法满足居民对公共服务和社区安全的基本需求,限制了居民日常活动的开展。仅有的公共活动场地也鲜有配备户外座椅、文体器材等配套设施,少数设施也已老化,居民选择自发布置桌椅进行打麻将等娱乐活动,不仅影响社区秩序,浪费空间资源,同时影响居民生命安全(表2)。

表2 老旧小区公共空间问题总结

1.2.3 社区管理粗放人文历史景观破坏

2020 年7 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全面推进城镇老旧小区改造工作的指导意见》,文件中明确提出,要“坚持保护优先,注重历史传承;展现城市特色,延续历史文脉”。许多老旧社区都位于历史文化脉络上,拥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如闸弄口新村位于运河文化带上,杭州馒头山社区所处南宋皇城后花园。现阶段,多数老旧社区内没有足够传播文化的空间媒介,闸弄口新村仅仅在白墙上有一些宣传画,随着风吹雨淋,这些文化渐渐被“磨灭”,使得文化仅仅停留在老一辈的记忆里,被新一代年轻人淡忘(表3)。因此,如何挖掘老旧社区文化价值,将文化精神在社区空间中体现,也是社区更新工作中的一大难题。

表3 老旧小区人文历史景观问题总结

1.2.4 社区建设无特色场所感缺失

多数小区场所精神模糊,缺乏连接情感和彰显个性的特色节点。社区景观代表着地域文化的传承,同时,具备文化性、独特性、在地性等特质。现阶段,只有少数老旧社区凭借其独特的地理位置与文化内涵,构建特色活力节点,吸引游客打卡留影。如何化老旧社区劣势为优势,构建具有代表性和辨识度的节点,营造特色风貌,打造独特气韵,是老旧社区的更新关键。

2 老旧社区场景化更新路径建构

老旧社区因空间结构与社会结构较复杂,更新工作实施较为困难,无法大拆大建,因此,可挖掘社区中具有更新潜力的小微空间进行改造。通过深入分析场景理论价值评价维度,将主要纬度进行整合,以此分析社区内人群消费理念、活动需求和行为路径,从而建构多个审美纬度优良和文化纬度内涵深厚的场景空间,丰富社区的生态、业态、形态、文态[4]。

2.1 场景理论相关文献研究

随着物质生活的逐渐丰富,文化消费逐步成为全球经济发展的推动力。20世纪80年代,以特里·克拉克(Terry Clark)为代表的芝加哥学派提出“场景理论”,场景是不同身份、不同背景的居民在相应的设施或场所开展文化消费等实践活动,并表现出一定的文化价值取向的社会空间。克拉克指出“场景”是一个整体性的概念,其主要特征为:①社区是构建一个场景最适宜的单元;②场景具有显著的景观特征,易于识别;③场景满足人群对城市功能的需求,能刺激活动产生,鼓励社会交往[5]。吴迪(2011)提出场景理论所内含的文化和价值观,在城市发展中具有特殊的重要地位[6]。吴军(2013)在芝加哥学派的基础上,总结出不同休闲娱乐设施的组合会促进不同场景的构建,从而吸引不同人群,促进社会经济发展[7]。王孟璟(2020)提出,为营造出极具幸福感的社区空间,可将场景理论中的“睦邻的、本土的、平等主义、迷人的”4个维度的权重适当增强[8]。邵娟(2019)通过场景理论三大主要纬度,在实体书店公共阅读空间营造的过程中,得出现代人在消费过程中逐渐追求情感体验的感受,尤其是文化体验[9]。场景会让不同组织的不同人群聚集在一起,场景理论拓展了城市空间的研究角度,从自然层面和社会交往属性方面延展到了文化消费层面。

2.2 基于场景理论价值纬度的社区更新路径解析

当下,老旧社区凭借其承载的丰富文化底蕴,成为吸引居民和游客驻足观赏的文化消费场所,居民的需求不仅能够激发社区更新动力,而且与“场景理论”主张从消费者视角出发思考城市空间的观点不谋而合[10]。

场景理论所包含的价值观评价准则,包含3 个主要维度以及15 个次要维度的评价准则,本文提取其三个主要评价维度,即戏剧性、原真性和合理性,通过三大评价纬度的内涵来对应老旧社区现状问题,从景观生态、功能业态、文化底蕴、空间形态四大方面进行升级活化,以构建老旧社区更新活化路径(图2)。

图2 老旧社区场景化更新路径建构框架

2.2.1 戏剧性——场景具有标志性

对于社区场所感缺失的现状,可以构建具有戏剧性(标志性)的场所,通过创意空间的营造,在形态层面,增强标志性。

2.2.2 原真性——场景具有在地性

针对社区绿化不足,邻里交往空间缺失等问题,可构建具有原真性(在地性)的场所。通过合理配置当地植物,在生态层面,提高景观品质,提高社区活跃度。此外,针对公共空间单一等问题,可以通过增加适合当地居民的活动内容,在业态层面丰富体验感。

2.2.3 合理性——场景具有教育性

关于社区人文历史景观破坏的困境,可以构建具有合理性(教育性)的场所,通过文化小品的置入,在文态层面,增强教育性。

2.3 老旧社区场景化更新策略

通过对老旧社区的“景观绿化、公共空间、人文景观、特色节点”四大方面进行实地考察,挖掘“建筑灰空间、宅间绿地空间、边角空间、沿街商铺空间”四大可再利用空间,并从四类空间特质入手,针对不同人群需求,在功能布局、配套设施等方面进行合理配置,构建“生态、业态、文态、形态”四大纬度的空间落实策略(图3)。

图3 老旧社区场景构建类型及空间落实策略

2.3.1 生态:提高景观品质提升活跃度

社区景观绿化的合理配置是建设生态文明社区的重要途径,绿化空间的单一建设造成居民的审美疲劳,如若重塑宅间绿地,置入休憩设施和社区园艺,构建与城市整体风貌融合的“邻里交互场景”,可以提升整体景观效果,增加居民社会交往机会。

2.3.2 业态:增加公共空间丰富体验感

社区功能业态的合理设置,不仅影响居民的文化消费满意程度,更影响社区的整体结构和布局。现多数老旧社区缺少共享休闲空间,若能在仅限的空间里,打造融合共享式公共建筑,适当增加共享活动空间,建设完善便捷的社区公建配套,便能增加社区组团的交往,增强居民的幸福感与体验感,最终形成艺术与风貌交融的“共享建筑场景”。

2.3.3 文态:丰富人文内核增强教育性

老旧社区历经岁月,故事悠长,拥有深厚的文化内涵,文化资源的保护和利用是丰富居民精神文化世界的枢纽,是提升社区文化建设水平的要害,是社区发挥场所精神的核心所在。现阶段居民对文化生活充满追求,而社区内缺少文化传播媒介,若能重新利用社区边角空间,置入文化雕塑和小品,营造文化氛围,形成“文化教育场景”,便可促进社区文化可持续发展。

2.3.4 形态:构建特色场所增加标志性

社区特色节点的营造是塑造特色社区风貌的核心要义,现多数社区存在风貌千篇一律的现象,使居民生活略感枯燥。若能重塑建筑灰空间,置入创意装置,形成艺术型空间,构建“怀旧街区场景”,凭借有辨识度的社区景观风貌将现代化色彩与怀旧氛围融合,提升居民认同感与愉悦感。

3 老旧社区场景化更新模型建构

通过上文“邻里交互、共享建筑、文化教育、怀旧街区”四大场景的构建,对老旧社区进行多纬度的活化升级,并在此基础上,根据当地居民的需求植入合适的景观要素,如合理设置公共休憩设施、园林植物等,以此营造出宜人的景观氛围,使社区建构的场景达到审美层面与应用层面的双重融合(表4)。

表4 场景模型构建

3.1 邻里交互场景

宅间绿地面积在社区绿地总面积中占比较大,具有良好的规划潜质,可将其充分利用起来,作为社区新的交流中心及邻里交往的情感纽带。根据居民的多样性需求,植入多元的公共活动以此丰富空间,在场景中增设硬质漫步道及各式休憩设施,打造“私有”与“公共”融合的活动空间,扩大空间承载量。居民可以在此交流、聚会,增加邻里交往频率,使场景在功能上满足效率与形式的统一。此外,老一辈居民喜欢种养花草,可根据居民的日常喜好,增设社区园艺等活动,划分居民可参与种植的公共种植区,不仅规范场地功能,而且丰富了社区的植物季相和层次,还提高了居民的社区参与活跃度。邻里交互场景最终起到重塑社区活力和改善邻里关系的作用,也赋予宅间绿地新的意义。

3.2 共享建筑场景

社区更新改造工作不应只存在于社区内部,沿街商铺空间也应考虑,沿街商铺空间作为社区的门面,现因业态不丰富和店招杂乱而缺少活力,可将其重新规划,从形态和业态两个方面进行更新,把原本失落、功能不足的空间变成社区公共活力空间。在业态方面,可植入一些集时尚、聚会、学习并存的共享空间,打造复合型建筑;在形态方面,使其既具现代化又符合老旧社区整体风格。通过“共享建筑场景”的营造,为居民提供时尚和现代化的场所,为社区注入新鲜血液。

3.3 文化教育场景

社区边角空间往往被人忽视,在空间位置上,它们是居民上下班频繁经过的点;在聚集程度上,因其通达性强,是居民社会活动较为密集的场所。社区边角空间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现阶段却未被合理规划,具有良好的开发潜力。可将社区文化元素植入社区边角空间,在边角位置用文化群雕或文化小品点缀其间,再配置休憩座椅,建设精致的新型文化节点,让过往的居民,都能感受到文化的熏陶,提高社区归属感与凝聚力,促进社区文化共同体的形成。通过构建“文化教育场景”,提升社区文化软实力。

3.4 怀旧街区场景

老旧社区可开发空间不足,建筑灰空间凭借其灵活性、非确定性和模糊性,可为老旧社区构建许多开放与半开放空间。现多数老旧社区存在一定量的灰空间,但其多数状态下仅被当作避雨场所,空间没有吸引力,居民很少驻足停留。可合理开发老旧社区灰空间,构建“怀旧街区场景”,在场景中适度加入配套设施营造怀旧氛围,如加入有年代感的景观小品,并为墙面配上富有现代感的色彩,让游客可以体验老物件、感受旧时光,并拍照留念,同时,此场景遵循场景理论的“戏剧性、原真性、合理性”三大价值原则,为老旧小区打造出既现代又复古的节点。

4 结语

本文以一系列国家印发的“老旧社区更新政策”为研究背景,将“老旧社区”作为研究对象,引用“场景理论”,初步建构老旧社区场景化更新路径框架。通过将场景理论三个主要价值维度与老旧社区现存问题进行整合,得出“生态、业态、文态、形态”四个方面的更新策略,并将其作为老旧社区场景建构的基础。最后,根据社区主要的空间问题和人群需求,提出四种社区场景模型,并为每个场景提供景观层面的设计策略,为未来老旧社区的更新规划提供一定参考。

猜你喜欢
居民景观社区
景观别墅
石器时代的居民
社区大作战
火山塑造景观
沙子的景观
包罗万象的室内景观
3D打印社区
在社区推行“互助式”治理
高台居民
社区统战与社区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