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公园健康行为与景观环境的互动关系研究

2021-08-22 08:04刘苏燕LIUSuyanZHANGLinJIAHu
住宅科技 2021年8期
关键词:使用者公园景观

■ 刘苏燕 LIU Suyan 张 琳 ZHANG Lin 贾 虎 JIA Hu

1 社区公园促进健康行为的影响机制

城市公园对提高居民身心健康的重要作用在诸多研究中得到证实,通过改善多层次的自然环境要素,可对人们的生活产生促进作用,进而提升群体的公共健康水平[1]。随着现代生活节奏的加快,人们越来越渴望能够在日常生活圈进行亲近自然的休闲娱乐活动,社区公园作为典型的“以最小气力、适当距离、优质环境,去追求最大交往机会”的场所[2],成为提升城市居民健康水平的重要公共活动空间。

国内外大量研究围绕城市公园环境与城市居民健康展开,发现城市公园环境对城市居民压力缓解(SAT)[3]、注意力提高(ART)[4]、身体强健[5-6]和社交需求发展[7-8]具有重要作用。公园中的自然景观环境能够直接促进人体的健康发展,诸多文献证明了社区公园中的自然景观环境具有较大的恢复性潜能[9],水体、植物、花草、果树等自然要素,能有效促进公园使用者的身体健康[10-11],观看和接触自然环境能够直接促进人群的积极情绪,缓解人群的压力和精神疲劳[12-13]。同时,公园景观环境有助于激发人们各类健康性的行为活动,从而带来使用者身心状态的变化,这些变化正是解释公园空间改善人群健康关系的影响媒介[14]。所以,城市公园不仅是居民接触自然环境最直接有效的场所[15],而且作为城市居民的户外活动场所,承担着实现居民健康需求的责任。本文以健康性的行为活动为切入点,进一步梳理城市社区公园景观环境对人体健康的积极性影响。

根据1948 年世界卫生组织(WHO)在其《组织法》中对“健康”(health)的定义[16]:“健康不仅是身体不受疾病和体弱的困扰,而是集合躯体健康、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性良好的三维状态”[17]。通过对上海社区公园使用者的问卷调查及现场观察,笔者将社区公园中的健康活动分为四种类型:①通过散步、跑步、健身运动等体育活动,获得筋骨强健和心肺健康;②通过下棋、唱歌、奏乐等休闲娱乐活动,达到身心愉悦和精神的恢复;③通过聊天、交流等社交行为活动,促进社会关系发展和身心放松;④通过接触、观赏、嗅闻等亲近自然行为,直接获得自然体验[18](图1)。

图1 公园环境与使用者健康恢复影响机制模型

1.1 健身锻炼活动

在公园中健身锻炼有助于增强体质,提高人体各系统的机能水平[19],包括改善心血管功能,促进呼吸肌的力量和增强耐力,增加新陈代谢,强化骨骼、肌肉、关节和韧带的强度,以及增加神经系统的灵活性[20]。城市公园是健身锻炼发挥健康效用的媒介之一[21],绿色空间结合复合功能的健身设施和健身场地,能够有效地促进人们的身体健康[22],公园中长时间和高频率的健身活动更能够预防人体器质性疾病[23]。

1.2 休闲娱乐活动

在公园中进行休闲娱乐活动,对改善使用者的心理健康有显著的影响和作用[24]。休闲娱乐活动可适度激活人的中枢神经系统,并具备使人体达到愉悦的能力,这种效应可以在进行活动后即刻出现,是促进人们心理健康、推进城市公园健康效益的重要手段[25]。

1.3 社会交往活动

社交行为具有维系公园使用者社会关系的潜力,作为居住区邻里交往的重要场所[26],通过建立反复和短时间的视觉接触和对话接触,有利于维系邻里关系[27-28]。对于获得社会交往条件有限的人群,如:健康状况不佳者、退休老年人、未具有完全行动能力的儿童等,社区公园对于维系其社会关系和构建人群社会适应性具有更为重要的作用[29]。

1.4 亲近自然活动

公园中亲近自然的活动,即形、声、闻、味、触等五感活动,能够直接促进使用者的身心健康。研究表明,公园的绿视率[30]、植物挥发物[5]、空气中的负氧离子[6]、空间小气候[31]等客观物理要素,均能有效促进使用者的生理健康。绿色植物能够放松人的神经系统,使人体会到镇静、舒服和生机勃勃,这些感觉有利于促进人群的心理健康[32]。使用者在公园的活动时间越长,其精神状态越好,患精神疾病的概率也相对较低[33]。城市绿色空间对使用者的情绪效应和唤醒度也具有明显的正向作用[34]。自然环境会让人们感受到更多积极情绪,如满意、幸福、高兴和平静等,同时,能够缓解焦虑、恐惧、愤怒等负面情绪[35]。

研究从社区公园使用者的健康行为及行为落点的活动空间出发,通过观察这些健康行为活动在社区公园中的时空分布规律,调研使用者在进行这些活动时的空间需求和偏好,识别社区公园中有利于促进健康活动的景观环境特征,关注使用者在社区公园中的生理健康、心理健康、良好的社会适应性等三维健康状况,从而促进社区公园的健康性设计。

2 社区公园使用者健康行为的时空分布特征

2.1 研究基地

实验选取上海市静安区社区公园作为研究基地,其周边人口密集、公共空间用地局促等特点,在高密度大都市具有一定的代表性。综合考虑社区公园的类型、面积、设施完善程度,周边适用人群等,研究选取中兴绿地(3.40 hm2)、彭浦公园(2.88 hm2)、岭南公园(3.83 hm2)、三泉公园(2.48 hm2)为研究对象。这4 个社区公园选址涵盖静安区新城区与老城区,包括开放性公园和围合性公园,公园面积相似,园内服务设施及游憩设施齐全,公园使用人群较多、使用频率高,为研究开展提供了条件。

2.2 研究方法

研究通过对社区公园使用者行为进行实地观察记录,基于行为注记法进行统计学上的归纳总结。行为注记法作为一种结构性观察法,是环境行为学中科学的统计分析方法,由W.H.Ittelson 等人从对医院环境的研究观察中发展而来[36],其包括五个要素:观察区域的图形化表现;对观察、计数、描述或者图示的人类行为做清晰的定义;指定重复观察和记录的时间间隔表;观察所要遵守的系统程序;一套编码和计数的系统,使记录观察所得信息、所需要付出的努力最小化等[37]。通过对社区公园功能分区,对主要活动人群、游览活动路线等进行预调研,采集社区公园使用者活动信息,基于公园环境与使用者健康恢复影响机制模型,对社区公园中的亲近自然活动、社会交往活动、休闲娱乐活动和健身锻炼活动等健康活动编制行为符号(表1)。

表1 社区公园使用者健康行为类型统计表

调研中先确定每个社区公园的环园路线,观测区域涵盖全园所有区域,没有重复,选择重点通道型空间,如对健身步道、林间小道等进行记录。调研时间为2020 年10 月20 日(中兴绿地)、10 月30 日(岭南公园)、10 月31 日(三泉公园)、11 月4 日(彭浦公园),天气晴好、游人较多,观测时间为每天的8:00~17:00,相隔1 h 为一个观察间隔单元,每次观测20 min,通过拍照记录,对四个社区公园的使用者行为进行标注,最终拍摄731 段视频,将行为点数据按照空间对应关系记录在公园平面图中。考虑到公园的活动人数不仅受公园空间环境质量的影响,也受公园本身规模的制约,因此,本文对公园使用者人数采用活动密度D这一指标,反映社区公园中的人群活动密度[38]。D=N/S(人/ hm2),式中,D为活动密度;N为观测时段内公园中参与公园内活动的人数;S为公园面积。

2.3 社区公园使用者健康行为分布特征

2.3.1 社区公园使用者健康行为类型特征

通过对社区公园使用者健康活动密度调查发现:男性和女性使用者在社区公园中最高频率的健康活动均为健身锻炼活动,进行休闲娱乐活动频率最低;但两者在社会交往行为和亲近自然行为类型中存在差异,女性较多进行社交和集体行为,男性较多进行个体活动。在健康活动中,男性使用者偏好活动依次为散步、静坐、坐着交流、静态活动等;女性使用者偏好活动依次为散步、静态活动、坐着交流等,休闲娱乐活动中的书法、下棋两项活动,均无女性参与(图2、3)。

图2 社区公园不同性别健康活动分析图

2.3.2 社区公园使用者健康行为时间分布

从社区公园健康活动密度-时间变化分布来看(图4),岭南公园的日活动密度居于四个社区公园之首,每小时健康活动密度高达193 人/ hm2;中兴绿地最低,每小时健康活动密度为73 人/ hm2;彭浦公园与三泉公园健康活动密度-时间变化特征趋势相似。分析原因,主要在于岭南公园园区面积较大,公园中有较多广场空间供使用者进行各类活动;而中兴公园属于街头绿地改造公园,园内块状活动空间较少,多为线性通道空间,限制了使用者的部分活动。

图3 社区公园健康活动分析图

图4 社区公园健康活动密度-时间变化特征图

进一步分析发现,不同活动密度-时间变化图与社区公园总体健康活动密度-时间变化特征图相似,表明不同类型活动随时间变化趋势与总体人群活动规律基本符合。但不同健康行为的人数占比随时间变化特征具有一定差异(图5):社区公园中的亲近自然活动、健身锻炼活动受到时间影响较大,整体趋势随时间呈规律性变化:健身锻炼行为在8:00 段与17:00 段到达峰值,亲近自然活动波峰出现在中午13:00——14:00,休闲娱乐活动在13:00 以前具有明显时间规律,而社会交往活动趋势图无明显规律性。

图5 社区公园不同类型行为人数占比-时间变化特征图

2.3.3 社区公园使用者健康行为空间分布

对社区公园健康行为空间分布图进行整合,依据社区公园健康活动密度-时间变化特图,截取两个高峰时段8:00——11:00、14:00——17:00 和 一个低峰时段11:00——14:00 进行分析,绘制社区公园健康行为空间分布示例图(表2)。

可以看到,社区公园的行为空间分布具有一定规律性:健身锻炼活动主要分布在健身步道和具有一定面积的场所空间中,场地活动的发生具有明显的时间性,由使用者组织安排,往往在同一空间进行错峰活动,具有集体性和社交性特征。其中,动态类场地活动,如交际舞、广场舞等活动,主要分布在郁闭度较低的开放性广场,周围往往有较多围观者;静态类场地活动,如太极拳、练操等活动,主要发生在郁闭度较高的林荫空间,周围较少有围观者。社区公园中的社会交往活动、亲近自然活动和休闲娱乐活动均发生在亭廊和有休息座椅的空间。空间特征图表明,社会交往活动更倾向有座椅的环境,亲近自然活动以静坐为主,多发生在自然环境较好、私密性较高的空间,活动发生无明显集体性和社交性,往往是使用者的个体行为。

3 社区公园健康行为的景观环境偏好分析

调研在四个社区公园进行健康行为观察的同时,利用非观测时段,通过问卷形式,调研了使用者对公园健康活动空间的景观偏好。选择亲近自然活动空间、社会交往活动空间、休闲娱乐活动空间、健身锻炼活动空间(包括器械健身空间、跑步健身空间、场地健身空间)这四种在社区公园使用频率较高的空间为测试题项,每个题项提供5 张典型景观环境照片与1个“都不喜欢”备选项。使用者可以从中选择1~3 个喜欢的活动空间环境(多选)。调研共发放问卷450 份,收回问卷440 份,有效问卷411 份。

3.1 健身锻炼活动空间景观环境偏好分析

3.1.1 器械健身活动空间偏好

调研结果表明,40.98%的使用者偏好使用塑胶材质器械健身活动空间,37.70%的使用者偏好使用草地器械健身活动空间,塑胶材质铺地是体育设备专用铺地,有利于缓冲使用者不慎坠地时的冲击伤害,草地也具有缓冲人体伤害的功能,且绿意盎然深受使用者喜爱。而石子材质健身活动空间的喜爱度最低,仅为8.2%,使用者表示,该场地健身具有一定安全隐患,在公园设计中不建议使用。此外,器械健身活动区中设备的丰富程度、活动场地周围景观的层次性和丰富性也受到使用者的关注。

3.1.2 健身步道活动空间偏好

43.08%的使用者偏好使用滨水塑胶路面跑道和半塑胶半水泥路面跑道,36.92%的使用者偏好使用全塑胶路面的健身步道,选择水泥铺地路面和石子铺地路面的较低。说明使用者十分看重跑道的安全性,塑胶路面

具有一定的弹性和缓冲力,有利于保护跑步者的膝盖健康;社区公园主要使用人群为老年人,弹性路面对老年人运动安全也较为有利。

3.1.3 场地活动空间偏好

在进行动态类活动(广场舞、交际舞)时,60.61%的使用者偏好面积较大的广场空间,该人群对场地的面积和开阔性尤为重视,对场地的遮荫性、滨水性关注较少;在进行静态类场地活动时,46.43%的使用者偏好树荫场地空间,35.71%的使用者偏好较大面积广场空间,23.21%的使用者偏好滨水活动空间。

3.2 亲近自然空间偏好分析

53.71%的使用者偏好带有草地的林荫空间,认为草地和高大乔木组合的景观空间最具有自然空间的特征;27.43%的使用者偏好滨水栈道空间;26.86%的使用者偏好竹林荫空间,说明水元素和有特色的植物景观会受到使用者的喜欢;带有石元素的自然景观空间仅获得5.14%的赞同,被调研者表示,景观石给人生硬、炎热、干枯的景观感受,虽然带有强烈的自然特征,但缺少绿植点缀与缺乏生命力,因此不受使用者的喜爱。

3.3 社交活动空间偏好分析

89.55%的使用者选择带有植物的社交空间,86.57%的使用者选择带有座椅的社交空间,59.70%的使用者选择带有景观水体的社交空间。在组合诸要素的社交空间中,兼具景观植物、休息座椅和景观水体的滨水林下座椅空间受欢迎程度最高,受到46.27%受访者的支持。此外,在访谈和交流中发现,社交空间的空间氛围、空间郁闭度也是使用者关注的要素。

3.4 休闲娱乐空间偏好分析

社区公园休闲娱乐活动类型多样,主要有下棋、吹奏乐器、唱歌、书法等。由于不同的休闲娱乐活动所需空间场地特征差异较大,因此,使用人群的空间偏好亦存在较大差异。进行下棋类活动的使用者偏好亭下空间,半开放性空间兼顾使用者的庇护和观察需要;进行吹奏乐器活动的使用者偏好开阔的中型广场;进行唱歌活动的使用者首先偏好林荫小广场,其次是亭下空间和开阔的中型广场;进行书法活动的使用者偏好林荫小广场。

4 基于健康活动需求的社区公园景观优化策略

社区公园的人流量较高,使用者进行活动的目的性较强,而当前公园中普遍存在活动场地较少、活动人群较多的矛盾。建议依据《公园设计规范》(GB51192——2016)相关规定,减少管理与服务建筑比例,调整公园绿化和硬地的比例,在满足公园绿化率要求的前提下,适当增加公园硬质活动空间面积,营造不同郁闭度的活动空间,满足不同人群的需求(表3)。

表3 社区公园用地比例表

(1)社区公园健身锻炼行为需求较高,增加公园硬地面积有助于满足使用者健身锻炼需求。器械健身空间与健身步道空间功能性较强,建议铺地以塑胶材质为主,提高安全性,周围种植乔灌草等自然景观,提高空间的自然性。

(2)营造低郁闭度和高开放性的场所空间,有助于吸引动态类场地活动人群,该活动具有时间规律和社交属性。其中,女性进行动态类场地活动频率较高,且女性使用者社会交往行为需求度高,因此,动态类场地活动空间周边可结合座椅设计,在提供健身锻炼的同时,提供使用者社交功能,空间布局上建议选择靠近出入口等人流量较大的区域,符合该活动人群人流量变化大的特征。

(3)适度营造郁闭度和相对私密性的场所空间,有助于吸引静态类场地活动人群,空间布局应选择公园内部较为僻静的区域,并在空间周围和内部辅以乔木种植,增加空间的林荫性和静谧性。

(4)社区公园中自然环境较好的区域适合进行亲近自然活动与社会交往活动,建议在公园中的自然植物环境和滨水空间,结合亭廊和座椅设计小型半开放空间,供使用者驻足停留。在密林环境或郁闭度较高的自然空间中,可设置一人行的人行小道,为游人提供亲近自然的场所。

5 结语

健康一直是人类发展的重要议题[39],社区公园中的四类健康行为对使用者的生理健康、心理健康和社会健康均有直接和间接的效益。本文通过对上海市静安区社区公园使用者健康行为的调查研究,发现社区公园中不同健康行为的时空特征和对应行为空间的景观偏好,从而阐明不同空间的景观需求以及内在成因,依据循证设计,寻找社区公园景观环境的优化策略,可以为城市社区公园的健康性和人性化设计提供一些借鉴。

在今后的研究中,应进一步增加社区公园的样本数量,在对更多城市的社区公园进行调研的基础上,寻找更加具有普遍性的规律;增加社区公园行为注记的季节研究,不同季节的公园使用者行为具有差异,通过完善四个季节的研究,以得出更加全面的基于使用者健康行为需求的社区公园景观环境优化策略。

猜你喜欢
使用者公园景观
我家门前的小公园
景观别墅
火山塑造景观
沙子的景观
包罗万象的室内景观
在公园里玩
新型拼插休闲椅,让人与人的距离更近
抓拍神器
一见如故
他汀或增肌肉骨骼不良反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