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地老虎是苗期为害甜玉米的重要害虫之一,其幼虫将植株幼苗近地面的茎咬断,使整株死亡,造成缺苗断垄,严重的甚至毁种。详细总结了地老虎的生活习性、为害特点、形态特征、发生规律及防治时期和方法,希望能够帮助农户们更好地应对该虫害,将其为害程度降到最低。
地老虎幼虫取食玉米幼嫩组织部分
合浦县地处桂南地区,气候温和,适合开展春种甜玉米生产,但由于部分农民对为害甜玉米苗期的害虫尤其是地老虎前期防治不及时或方法不对,导致幼虫将植株幼苗近地面的茎咬断,造成缺苗断垄,严重的甚至毁种。笔者根据平时的野外采样,总结了地老虎的生活习性、为害特点、形态特征、发生规律及防治时期和方法,供广大农民借鉴学习。
刚孵化的幼虫至3龄前,喜欢在幼苗叶背和叶心幼嫩组织部位昼夜取食而不藏入土中,且3龄地老虎幼虫对药物抗性弱、相对集中,不易飞迁扩散,因此,此时是用化学药剂防治的最佳时机;3龄后的幼虫有假死性和互相残杀的特性,白天潜伏在浅土中,夜出活动取食,咬断幼苗平地面处的嫩茎,拖入穴中;5~6龄进入暴食期,为害性较大。老熟幼虫有假死习性,受惊缩成“C”字形,老熟幼虫潜入土内筑室化蛹。
成虫昼伏夜出,尤其在黄昏后活动最活跃,并交配产卵,卵产在5 cm以下矮小杂草上。成虫对黑光灯及糖醋酒等趋性较强,可利用此特性进行诱杀。
刚孵化的幼虫常常群集在幼苗的心叶或叶背上取食,把叶片咬成小缺刻或选吃叶肉剩余叶脉呈网孔状;3龄后幼虫将植株幼苗近地面的茎咬断,还常将咬断的幼苗拖入洞中,其上部叶片往往露在穴外,顺着拖入洞中的幼苗,轻轻扒开泥土,会发现蜷缩的地老虎幼虫。
①成虫 体长16~23 mm,翅展42~54 mm。
②卵 扁圆形,高约0.5 mm,宽约0.3 mm,初产乳白色,后变成黄色。
地老虎大龄幼虫咬断玉米茎部拖入洞中
③幼虫 体长37~50 mm,头宽3.0~3.5 mm。头部黄褐色至暗褐色。体呈深灰色,表皮粗糙,上有大小不同的小黑点,腹部末节臀板呈淡黄色,有2条黑线,幼虫共分6龄。
④蛹 红褐色或深褐色,体长18~24 mm。
地老虎喜温暖、潮湿环境,高温不利于地老虎的生长和繁殖。地老虎从10月到第2年4月都有发生和为害,长江以南每年发生4~5代,南方越冬代成虫2月出现。地老虎的发生与农作物种植结构及播种期、耕作制度有关,前茬种植玉米、蔬菜的,采用淹灌或喷灌的,土壤湿度大,有利于成虫产卵,虫害发生重。
根据1~3龄地老虎幼虫对光源不敏感,也不会进入到土壤中,昼夜在作物上啃食根茎叶幼嫩处进食;4~6龄地老虎幼虫具有趋光性,昼伏夜出进食为害;成虫黄昏后活动活跃并交配产卵的生活习性,特制订如下综合防治方法。
地老虎幼虫
及时清除田间附近的杂草和前茬遗留的枯枝败叶,可以防止地老虎成虫产卵。
地老虎成虫
地老虎嗜好糖醋气味,可利用这一生活习性配制“糖醋合剂”诱杀。取糖0.5 kg、醋1.0 kg、白酒0.1 kg、水7.5 kg,加入90%敌百虫晶体15~25 g调匀,用器皿盛放在行沟开阔处,于黄昏后成虫活动产卵期诱杀。
可以在已经发现地老虎入土躲藏的田块,找一些细砂、细土与40%辛硫磷乳油3.0~7.5 L/hm2搅拌均匀,撒在玉米行间的垄沟内,然后在上面盖上一层薄土,能起到渗透毒杀的效果。
或用90%敌百虫晶体750~1 500 g与炒香的麦麸2.5~3.0 kg,加少量水搅拌成毒饵,在玉米地行间挖小坑投入适量毒饵并用少量青草覆盖诱杀。
结合浇水,使40%辛硫磷乳油6.0~7.5 L/hm2随水流进入到田间,渗透到土壤中防治躲在地里的地老虎;或使用40%辛硫磷乳油1 000倍液,用喷雾器的喷头对准玉米根部喷施。
地老虎1~3龄幼虫期抗药性差,且暴露在寄主植物或地面上,是药剂防治适期。可用10%高效氯氟氰菊酯乳油750倍液、10%噻虫嗪可分散水粒剂750倍液+10%高效氯氟氰菊酯乳油500倍液、2.7%氯氟菊酯乳油+5.3%吡虫啉微乳剂500倍液或20%联苯菊酯水乳剂750倍液喷雾,每667 m2用50 k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