堤内茭白优质高产栽培技术

2021-08-21 05:27洪世孟
长江蔬菜 2021年13期
关键词:茭白分蘖保鲜

洪世孟

导读:厦门同安区堤内村地理位置独特,生态环境适宜,该村生产的“堤内茭白”品质优良、上市早,成为厦门市的特色农产品。从选择优良母株、母茭墩管理、假植育秧、大田管理、病虫害防治、采收、保鲜及加工等方面总结了其高产栽培技术。

茭白别名茭瓜、茭笋或菰笋,是多年生宿根浅水草本植物,在我国江南水乡种植普遍,是我国比较有特色的水生蔬菜[1]。茭白是被菰黑粉菌感染后异常膨大而成的肉质茎,不仅味道鲜美,而且富含钙、镁、铁、锌等中微量元素,以及黄酮、酚类、氨基酸等活性物质,总膳食纤维的含量高达400 g/kg[2],具有祛热、止渴、开胃、利尿、预防高血压与动脉硬化的疗效,为药菜兼用作物,越来越受到追求健康绿色饮食消费者的青睐。茭白经济效益较高,每667 m2产值超过1万元,目前已成为山区农民脱贫致富的好项目。

堤内村位于厦门市同安区最偏远的西北部山区,海拔600 m左右,全年降雨量在1 800 mm以上,且80%的降雨量集中在4~10月。年平均气温17℃(常年气温较平原低3~5℃),昼夜温差大。四面环山,沼泽多湿。耕地土种主要为灰黄泥田,耕层厚度在30 mm以上,有机质含量高达33 g/kg,土壤肥沃。当地茭农在耕地上游围建各式小水库、水塘,高山间垅沟泉水资源丰富,农业用水充足。因此,堤内村拥有独特的地理位置和良好的生态条件,是茭白的适宜种植区[3]。

堤内村农户自清朝后期由漳州引进茭白种植,至今已有100年以上的历史。目前主要种植双季茭,即1季种植2次采收,第1季茭白从4月采摘至6月,第2季从8月采摘至10月,茭白采摘可持续六七个月,667 m2产量在3 500 kg以上,产值超过1万元。因地理条件良好,堤内村产出的茭白肉质茎肥大、口感细嫩、清脆甘甜,加之外形美观,广受消费者青睐。2008年堤内茭白通过国家工商总局(商标局)注册商标,并成为同安区“一村一品”的特色农产品。现将其配套高产栽培要点总结如下。

1 选择优质母株

1.1 精心选种

在上季茭白采收过程中,选择株型紧凑、生长旺盛、分蘖力强、整齐,叶鞘肥厚直立、蜡质光亮,无病虫为害,结茭早,茭条肥大、无畸形的母株,并做好标记。

1.2 母茭墩管理及分株掰种

10月中下旬采收结束,对预先选留的母茭丛整株,用茭叶就地直立捆绑,未选留的及时挖除。田间注意保持轻浅水层或田间湿润即可。母茭墩挖取前7~10天,使田间表面轻微露白,土壤疏松,利于挖取。12月中下旬,即冬至(12月22日左右)前将预先选留的优质种茭母墩整株挖出,抖落母茭墩带出的多余杂土,地上部可保留3~5 cm,其余全部割除。

依据各母茭墩生长发育情况进行掰种分株,选择地下部根系盘根绕结硬实、根团(形成1个小根团)至少带有1条较大的粗壮根的单株掰分,每个小土坨1株,小土坨直径应在10~12 cm。掰后应再次清理地上部残余叶鞘杂质,特别是遗留的茭白肉质茎要清除干净,以防病虫侵染为害。再次修剪(缩短)部分老根。一般每墩母茭可分成10~15株单株。

2 假植育秧

假植茭秧田应选择土壤肥沃、排灌方便的田块,清除前茬遗留在田间的残枝枯叶,深耕细耙。结合整地下足基肥,每667 m2施腐熟农家有机肥1 500 kg、碳酸氢铵50 kg、过磷酸钙50 kg、氯化钾15 kg,混匀后撒施。假植株行距30 cm×30 cm,667 m2植7 400株左右,通常1.3亩(867 m2)苗地可供大田10亩(6 670 m2)的用秧量,过密易导致后期植株拥挤,下部茭叶枯黄、植株细弱。栽植深度以土层淹没原单株土坨表面为宜,地上部残茎可作为田间种植标识,期间保持浅水层(3~5 cm)。苗高10 cm左右时追肥,每667 m2施45%三元复合肥、46%尿素各25 kg,以促进茭苗生长快发。育苗期间注意病虫害防治,及时去除田间杂草。健壮秧苗标准为株高40~50 cm、每墩苗数15~20株。假植秧移栽时,选取植株健壮、无病虫害的植株,去除分蘖枝苗质细弱及趋向雄化的幼苗,对于生长过旺、分枝过多的健壮苗也应剥除部分多余分枝。同时剪除根部周围由匍匐茎上萌发的“游茭”。秧苗挖取前,灌水15~20 cm,以利清洗假植秧带出的多余泥巴,减轻重量、方便运输。

3 大田管理

3.1 整地

标准田块要“两犁两耙”,重复深耕细耙,做到田平、泥烂,利根系下扎、方便灌排水。

3.2 适时移栽,合理密植

堤内茭白为春植茭,于春分(3月20~22日)前后定植为宜,视苗情长势确定移栽期,如苗已达标准,可提前在春分前1周栽植。假植茭秧整株挖取后直接大田定植,不再分株,如分枝太少(10株/墩以下的),可2墩一起栽植。为利于通风、透光及采茭方便,采用宽窄行栽植,宽行1.2 m,窄行0.8 m,株距0.65~0.70 m,667 m2植950~1 000株。栽植深度以新发苗埋入土中6~8 cm为宜,太深不利于分蘖,太浅会造成浮秧倒苗,导致后期子茭因根基浅、吸收水肥能力差而形成细弱茭。

3.3 施肥

堤内村耕地土样检测结果表明,有机质、碱解氮、有效磷含量均在中等至丰富之间;速效钾含量49~69 mg/kg,极为缺乏;pH值在4.5~5.1。土壤肥力状况:土壤严重缺钾,整体偏酸。所以在整个生长发育阶段主要注重钾肥的施用、土壤酸性的改良,以利植株健壮生长及提高抗逆性。

①基肥 大田整地结合基肥施用进行。深层耙施,667 m2施熟海蛎壳灰50~75 kg、腐熟农家有机肥1 000 kg(最好为家禽类粪肥),同时667 m2施过磷酸钙和碳酸氢铵各50 kg、60%氯化钾15 kg。

②提苗肥 茭苗定植10天后追施促苗肥,施肥量根据田块肥力水平及苗情长势而定,一般每667 m2施腐熟家禽粪(干)500 kg或碳酸氢铵25 kg+过磷酸钙15 kg进行催苗。

③分蘖肥 分蘖初期,在第1次追肥后10~15天,667 m2施45%三元复合肥15~20 kg或腐熟人畜粪尿1 000 kg、碳酸氢铵50 kg、氯化钾10 kg,促进植株生长健壮、早分蘖、早孕茭。

④催茭肥 田间有15%左右的分蘖苗假茎变扁(孕茭初期)时施催茭肥,667 m2施45%三元复合肥30 kg、尿素15~25 kg,以促肉质茎膨大。

⑤采茭期间追肥 采茭期间追肥及追肥量依田块肥力与苗情而定,若采茭期间植株褪黄应及时施肥,约25天施肥1次,每次每667 m2施三元复合肥15 kg、碳酸氢铵40 kg。追肥应结合耘田进行,使肥料混入耕层内,提高肥料利用率。施肥后,保持静水(2天左右)不再灌、排水,减少肥料流失。应在早上露水干后或16:00后施肥,避免施于植株上而烧苗。

3.4 水分管理

茭白田间水位应根据不同生长发育阶段进行调节,掌握“浅、深、浅”原则。移栽后苗期控制2~3 cm深的浅水层,以促早成活。分蘖前期,保持4~5 cm的浅水层,为促进根系发育、植株分蘖等创造良好的生长条件。分蘖中后期,4~6月水位保持在8~10 cm,可兼顾主茎母茭的生长及抑制多余无效分蘖的产生。7~8月水温逐渐升高,保持深水位,以起到良好的降温效果,此期多数子茭已进入孕茭膨大期,水位可适当加深至10~12 cm。孕茭后期,水位可回落至5~7 cm,以利采茭。

茭白生长适温15~30℃,孕茭适温20~27℃。有研究表明,利用水库低温冷水灌溉茭田可提升茭白的品质、增加产量[4]。堤内茭白整个生育期间应充分利用水源丰富、水库冷泉水的优势,在夏季高温季节,按各发育阶段做好预定水层,让其灌、排自流,勤换水,提升水层含氧量,降低部分山垅田、冷水田因锈水的产生对茭白造成的为害,利于根系发育,促进植株健壮生长,提高抗逆性,减少病虫害发生。

3.5 中耕耘田

茭秧定植成活后,应及时耘田除草,直至植株封行。耘田时注意不要伤到植株及分蘖苗,达到无杂草、泥不过实、田土平整为佳,一般耘田3~4次。

3.6 清洁茭田

植株封行逐渐进入旺盛生长期和采茭高峰期,丛间拥挤,应注重茭田清洁,采2~3次茭后清除残叶枯鞘以及植株基部的无效分蘖,促进通风、透气、透光,减少养分消耗及降低病虫为害。残鞘、叶等及时踩入田泥中,并覆土盖实作为肥料,鞘叶中含有丰富的碳水化合物、蛋白质和微量元素,也可以作为食用菌的栽培基质和动物饲料。

4 病虫害防治

通过轮作换茬、选取优质母株、假植培育壮秧、增施钾肥、直流水灌溉、及时清洁茭田等农业措施,极大限度地降低了病虫害基数,发生为害程度相对轻微。近年来,堤内茭白的主要病虫害有锈病、胡麻斑病、茭螟、蚜虫。

4.1 锈病、胡麻斑病

这2种病害均在6~8月高温高湿,茭白丛密、株高、叶茂,田间通风透气、透光性极差时发生。茭白锈病发病初期,每667 m2用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100~120 g或40%腈菌唑可湿性粉剂13~20 g等对水喷施;胡麻斑病发病初期,每667 m2用70%丙森锌可湿性粉剂100~150 g或25%丙环唑乳油15~20 mL对水喷施。

防治以上2种病害可轮换使用药剂,每667 m2对水75 kg,间隔7~10天喷1次,共喷2~3次。

4.2 茭螟、蚜虫

茭螟防治可依据同安区农业农村局的病虫情报,掌握在卵孵高峰期至幼虫2龄前每667 m2喷施200 g/L氯虫苯甲酰胺悬浮剂5~10 mL或10%溴氰虫酰胺可分散油悬浮剂20~26 mL对水喷雾。

蚜虫防治可在幼虫低龄高峰期或发生初期用药,667 m2可选用10%烯啶虫胺水剂20~30 mL、40%氯虫·噻虫嗪水分散粒剂8~10 g或10%吡虫啉可湿性粉剂20 g。

防治以上2种虫害可轮换使用药剂,每667 m2对水75 kg,间隔7~10天喷施1次,共喷2~3次。

5 适时采收

在3片外叶长齐,心叶缩短,孕茭部分膨大,叶鞘由抱合而初分开(裂开),并露出白色茭肉时采收,茭下茎节间折断即可。为提高产量及品质,优质壮秧移栽大田后约1个月即可陆续采收母茭,早期应注重田间巡查,及时采收,以利后期分蘖形成的子茭速生快发,提高产量。第1次采收母茭时避免伤及株间分蘖株,采茭后每间隔2~3天巡查采收1次,采收期间如遇高温、北风天气,不能等茭露白才采(因露白后,可能叶鞘内肉质茎已青化,降低食用价值),应及时在肉质茎肥胖时采收;而如遇阴雨天气,气温连续回落,肉质茎不易青化,可适当延迟采收,提高产量。

6 保鲜与加工

茭白含水量高达93%,采收后极易失水,导致糠化、茭壳变黄、肉质木质化,降低食用价值,进而严重影响销售价格,因此采后保鲜及其重要。传统保鲜方式有窖藏法、盐封法、清水贮藏法,但保存时间和保鲜效果有限。目前,现代科技在茭白保鲜中应用越来越广泛,物理保鲜方式有低温、气调、减压、超高压、热处理,化学保鲜方式是使用化学保鲜剂和可食用保鲜剂[5]。堤内茭白产区位于厦门、泉州等大城市附近,具有距离消费市场近的区位优势,再加上采用薄膜密封、低温运输,可保证市民能吃到品质优良的新鲜茭白。

茭白可以初加工利用,如做成鲜切茭白、茭白干;也可以深加工利用,做成盐制茭白、茭白罐头、茭白脆片等,满足现代人不同的口味需求。

猜你喜欢
茭白分蘖保鲜
太湖茭白
“黑心”茭白
长了黑点的茭白就不能食用?
不聊天,感情怎么保鲜?
分蘖对玉米农艺性状和产量的影响
爱情保鲜术
如何保鲜一颗松茸?
浅析水稻分蘖与产量
提高冬小麦有效分蘖的技术措施研究
欢迎邮购《茭白病虫草害识别与生态控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