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飞,冯青,冯玉洁,李道敏,王三勇
(海南省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海南省植物病虫害防控重点实验室/农业农村部海口有害生物科学观测实验站,海口,571100)
斑潜蝇(Liriomyza),又称鬼画符,属双翅目潜蝇科害虫,全世界共有300多种,具有重要经济意义的有10余种,其中为害最严重的有4种,目前在海南发生为害严重的主要是美洲斑潜蝇(Liriomyza sativaeBlanchard)和三叶草斑潜蝇(Liriomyza trifoliiBurgess)[1]。1993年首次发现美洲斑潜蝇在海南岛大量发生,至2000年已查明全国有28个省(市、自治区)不同程度发生,并且上升为蔬菜主要害虫之一[2,3]。2005年12月在我国广东省中山市首次发现三叶草斑潜蝇,2006年4月在海南海口市郊、澄迈、陵水、文昌和三亚相继又发现三叶草斑潜蝇为害[4]。罗丰等[5]研究发现,种间竞争使得2种斑潜蝇在豇豆上空间生态位分布产生差异,三叶草斑潜蝇已上升为豇豆斑潜蝇的优势种,主要集中在80 cm以上的空间,种群百分比为71.30%;美洲斑潜蝇主要集中在40~120 cm空间,种群百分比为61.29%。近年来,斑潜蝇在海南主要豇豆种植区为害逐年加重,产量损失一般10%~30%,严重时减产50%以上,甚至毁产绝收,对豇豆产量及品质影响很大。当前生产上对斑潜蝇仍以化学防治为主,大量化学农药的频繁和不规范使用,导致斑潜蝇抗药水平逐渐上升,大大降低了杀虫剂的防治效果。本研究拟开展几种药剂对豇豆斑潜蝇田间药效试验,以明确其防治效果并提出田间高效应用技术,指导生产上精准科学施药,不仅提高豇豆产量和品质,还显著提升海南豇豆的安全生产水平,帮助农民增收,促进豇豆产业健康、持续发展。
80%灭蝇胺水分散粒剂(WG,北京华戎生物激素厂生产)、10%溴氰虫酰胺悬浮剂(SC,美国富美实公司生产)、25%乙基多杀菌素水分散粒剂(WG,美国陶氏益农公司生产)、5%甲维盐微乳剂(ME,惠州市银农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生产)。
试验地点位于海南澄迈县永发镇文安村,豇豆为农户自留种,于2019年8月20日播种,株行距30 cm×50 cm。当地农户种植习惯为起垄栽培、施底肥(有机肥)、覆膜直播、滴灌、种植中后期追施复合肥、用小竹子搭“人”字架,整行用铁丝或麻绳牵拉固定在两头木桩上。
参照田间药效试验准则(GB/T 17980.66-2004)开展试验。试验于2019年10月28日(8:00施药)在连片种植的豇豆上进行,地势平坦,肥水管理良好,叶片上斑潜蝇在卵孵化盛期至幼虫1~2龄前(虫道很小),分别设80%灭蝇胺水分散粒剂3 500倍液、10%溴氰虫酰胺悬浮剂1 200倍液、25%乙基多杀菌素水分散粒剂4 500倍液、5%甲维盐微乳剂750倍液及清水对照处理,小区面积30 m2,4次重复,随机区组排列。采用背负式喷雾器常规喷雾,药剂对水喷液量900 kg/hm2。每小区在中间行定株调查10株,每株选择中、上部叶片1~3张(根据虫口密度而定),要求叶片上有处于生长初期的虫道3~5条(虫道长0.5~1.0 cm,此时幼虫龄期处在1~2龄),并在每一虫道前端两侧约1 cm处,用油性记号笔各标记1个点,使其与潜道前端在一条线上。有空虫道的叶片不宜选择。调查防效时,幼虫体色新鲜、饱满、有羽化孔的均为活虫,而虫体干瘪、变色的为死虫。如难以辨认,可视虫道延长者、有羽化孔者以及有新增潜道者为活幼虫。药前调查虫口基数,施药后3、7、10 d调查记载空虫道、死虫数、活虫数,计算虫口减退率和防治效果。虫口减退率(%)=(施药前活虫数-施药后活虫数)/施药前活虫数×100;防治效果(%)=(处理区虫口减退率-对照区虫口减退率)/(1-对照区虫口减退率)×100。
试验数据用Excel进行整理、统计和计算,用统计分析软件DPS 9.50进行多重比较(DMRT法)。
田间试验结果(表1)表明,4种药剂的防效差异显著,25%乙基多杀菌素WG 4 500倍液防治豇豆斑潜蝇的效果最好,显著高于其他处理,药后3、7、10 d防效分别为91.66%、88.10%和83.50%;其次为10%溴氰虫酰胺SC 1 200倍液,药后3、7、10 d防效分别为85.01%、81.26%和76.15%;5%甲维盐ME 750倍液防治豇豆斑潜蝇的效果也不错,药后3、7、10 d防效分别为82.47%、77.69%和71.34%;80%灭蝇胺WG 3 500倍液防治豇豆斑潜蝇的效果较差,药后3、7、10 d防效分别为78.51%、72.19%和65.71%。上述4种药剂中,以25%乙基多杀菌素WG 4 500倍液的速效性和持效性最好,其次为10%溴氰虫酰胺SC 1 200倍液和5%甲维盐ME 750倍液,而80%灭蝇胺WG 3 500倍液的持效性最差。
表1 几种药剂防治豇豆斑潜蝇田间药效试验结果
田间药效试验表明,10%溴氰虫酰胺SC 1 200倍液、25%乙基多杀菌素WG 4 500倍液、5%甲维盐ME 750倍液3种药剂防治豇豆斑潜蝇的效果较好,药后3、7、10 d的防效分别为82.47%~91.66%、77.69%~88.10%、71.34%~83.50%。上述3种药剂均可用于防治豇豆斑潜蝇,在生产上应严格控制使用次数,并交替轮换用药,同时应重视和其他防治措施的协调应用。
金辉等[6]研究报道,斑潜蝇对豇豆的为害随着虫情指数的增大,豇豆单株产量下降(Y=413.99-2.41X),产量损失率增高(Y=0.584 3X-0.361 3),当虫情指数达到2.76的防治指标时,就应及时用药防治。刘奎等[7]研究报道,75%灭蝇胺可湿性粉剂3 000倍液对美洲斑潜蝇防效最好,药后3、7、10 d防治效果分别为89.63%、94.10%和93.28%。张曼丽等[8]研究结果表明,10%溴氰虫酰胺可分散油悬浮剂在施药后1、3、7 d防效逐渐提高,药后7 d在70 mL/667 m2剂量下,防效可达91.48%,其对海南豇豆斑潜蝇防效良好,值得推广使用。徐宝云等[9]2007-2008年田间试验表明,50%灭蝇胺可溶性粉剂有效成分用量75.0、112.5、150.0 g/hm2药后3~10 d对菜豆美洲斑潜蝇防效分别为85.34%~88.02%、91.00%~92.01%和92.59%~95.06%,且与8 a和4 a前的试验结果基本一致。何振华等[10]对3种化学杀虫剂和3种生物源杀虫剂进行田间药效试验,结果表明,60 g/L乙基多杀菌素SL(可溶性液剂)500倍液对菜豆斑潜蝇的速效性与持效性比其他处理好,并且毒性低、对环境友好、半衰期短。陈金龙等[11]研究认为,阿维菌素、灭蝇胺可作为防治豇豆三叶草斑潜蝇的首选药剂,且667 m2用1.8%阿维菌素乳油50 mL、75%灭蝇胺可湿性粉剂18 mg对水45 kg叶面喷雾效果较好。
豇豆连片种植地块应加强斑潜蝇的统防统治,彻底消灭虫源。由于老熟幼虫化蛹、成虫羽化和交尾多集中在上午,因此上午施药效果最佳。一般卵孵化盛期或幼虫1~2龄前(虫道很小时)防治效果明显,选择高效、低毒、低残留的化学农药,注意交替轮换使用,每种药剂在一个生长季节使用次数不超过2次,避免斑潜蝇抗药性的迅速增强,减少化学农药使用量,减轻环境污染和降低防治成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