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_任琳贤
(编辑:刘伟 13971524027@163.com)
什么才是幸福?每个人都有一套自己的定义,其中不乏重合之处,比如房子、收入、子女、居住地环境等,它们成为左右人们生活幸福指数的重要因素。
前不久发布的《中国美好生活大调查(2020-2021)》为我们提供了这样一幅当代人的“幸福画像”:
住在小城市。从居住地来看,十年来,城市居民的整体幸福感始终高于农村。但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快,三线城市居民的幸福感开始明显高于一二线城市,他们的烦心事更少,生活更惬意。清华大学社会科学学院院长彭凯平教授解释说,生活水平普遍较低时,大城市通常能提供更多幸福感,但当人们的幸福不由衣食温饱来决定时,小城市的优势开始显现,大城市的问题开始凸显。一是人口密度高。心理学研究发现,人口密度越高,人际间的情绪互扰越多,加剧了焦虑、不安等负面情绪的传播。二是社会网络稀薄。小城市人与人之间联系更紧密,可以及时从社会“安全网”中获取帮助,而大城市中的多数人是“漂”着的,更易陷入空虚、失落中。三是生活便利性打折。大城市高昂的生活成本、经常拥堵的交通网络等都会影响幸福体验。
买房胜租房。变动的租金、时不时的搬家会使人身心俱疲,因此,有房子的人相对租房者幸福感更高。2017年,汇丰银行对全球9个国家约9000名“千禧一代”进行调查,结果显示,中国“千禧一代”的有房比例最高,达70%。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研究员张侃说,因新冠疫情,绝大多数国人在2020年都经历了较长时间的居家生活,自有住房对个人幸福感的影响进一步提升。
不愁儿教育。调查显示,子女教育带来的焦虑感达到五年来最高,导致有孩子的人群幸福感降低。彭凯平认为,“惟有读书高”的传统教育观念与家长强烈的竟争、攀比心理相叠加,造就了如今普遍存在的子女教育困境。超前学习、加码学习等增大了孩子的心理负担,也极大削弱了家庭幸福感。小富即可安。收人高低与幸福感并非呈严格的正相关关系,而是有个拐点——2020年中国的个人年收入在12万~20万时相对最幸福;若年收人低于12万,幸福感会随收入减少而降低;高于20万的人群也不会因为收入增加而变得更幸福。所谓“小富即安”就是说在收入低于拐点时,努力赚钱可以提升幸福指数,一旦收入达到拐点,金钱的刺激作用就会出现边际递减效应,甚至可能起反效果。
国内外有过不少关于幸福感的研究,结论不尽相同。比如,过去有研究认为,高学历的人会更幸福一些,年龄大小也会影响幸福。彭凯平表示,最新的研究却发现,“你在什么地方”“做什么工作”“和谁在一起”对幸福的影响远大于金钱,而学历、年龄等对幸福感并没有什么影响。
张侃说,一个人的幸福感通常取决于两大方面,即对物质生活和社会生活的满足程度。其中,物质生活指衣食住行方面的基本生存需求,社会生活则指物质基础之上的精神追求,比如社会沟通、受人尊重、自我实现等。人们在温饱得以满足后,必然会追求更高的精神满足,这在某种程度上属于时代变迁的效应。
哈佛大学曾做过一项持续超70年的追踪研究,发现预测一个人幸福的首要因素是婚姻,其次是与父母子女及其他亲属的关系,密友等社会关系排第三,第四是健康状况。然而,在《中国美好生活大调查(2020-2021)》中,原本排名第一的婚姻关系的影响似乎在减弱,单身人群幸福感(45.72%)和已婚人群(45.70%)几乎没有差距了。彭凯平说,从心理学角度讲,结婚后,夫妻双方财富等资源的集中能够提升幸福感,因此结婚的人比单身者更幸福。我国之所以出现不同的情况,可能是因为很多夫妻间存在没有妥善解决的矛盾,影响了幸福感的提升。
张侃认为,孩子在家庭幸福中的作用也在发生变化。正常情况下,作为爱情结晶出生的孩子,会增进夫妻情感、提升家庭幸福感。但现在,有了孩子反而使家庭生活负担更沉重。由于社会支持和保障不足,父母自感付出的心力越来越多,压力却不见减少,以致“孩子价值”越来越低,家庭幸福感反而降低。
每个人获得幸福的起点不同,会受到家庭出身等客观因素影响,但科学研究表明,至少有30%~40%的幸福感由人类有意识的活动决定。也就是说,依靠后天的努力和改变,人人都有更幸福的可能。
生活在大城市的人们,能享受到优质的城市公共服务和医疗资源,还有相对丰富的就业机会和生活体验。不过,大城市里愈加增高的房价,不仅在很大程度上改变着我们的生活方式和消费方式,也大大冲击着我们的幸福体验。为买房而成为房奴,背上超过自己能力的巨额贷款,其实很难获得幸福感。所以,无论买房或租房都应量力而为,致力于让生活变得积极充实。身处大城市,首先要有积极心态,把眼前的辛苦当作历练,是为未来美好生活在奋斗。
小城市发展机会少、格局受限等也会限制人们的幸福感,此时应善用网络,摆脱空间、物理的局限,拓宽眼界。通过读书、学习、旅游等方式,走出自己的小圈子,提升格局。积极充实自我,及时把握机遇和创造机遇。
看清自己的定位,要“比”但不要“攀比”。张侃说,一定要找准自己的定位,分清“比较”和“攀比”的差别。合理比较能帮助一个人找到前进的方向和动力,盲目攀比只会带来焦虑等不良情绪。“攀比是人生幸福的五大杀手之一。”彭凯平提醒,尤其在子女教有方面,家长应杜绝攀比。教育的目的是让孩子成为一个幸福的人,而不是一个有用的工具。让孩子发挥出自己的最大价值,才是最好的教育,也是让孩子和家庭获得幸福的秘诀。
经营个人生活,用心感受世界。幸福生活是需要用心经营的,彭凯平给出了提升幸福感的简单方法——五施,即颜施、身施、言施、心施、眼施。颜施,多多微笑,发自内心的笑容能为他人和自己带来积极向上的心理暗示;身施,多动,做什么运动不重要,重要的是一直有行动;言施,多说,与家人、朋友聊天沟通,传递的不仅有信息,还有感情、思想;心施,多品味快乐,凡是能让人快乐的事,就要投入地去欣赏去享受;眼施,慧眼禅心,要用眼、用心去看周围的世界,留意生活中的点点滴滴,幸福或许就藏在某个角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