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文静,王羿
(北京服装学院,北京 100000)
钱穆先生曾言:“礼”是中国社会里一切习俗行为的准则[1];梁漱溟先生亦曾言:“礼的要义,礼的真意,就是在社会人生各种节目上要沉着、郑重、认真其事,而莫轻浮随便苟且出之。”[2]中国传统人生礼俗中,主要包含诞生礼、成人礼、结婚礼、庆生礼等礼节仪式,从西周以降,几千年来,华夏儿女在礼节仪式中形成了丰富多彩的规范和习俗:“含璋弄瓦,抓周见志,是为诞生有礼。挽发以笄,弱冠命子,是为成人有礼。举杯合卺,问名纳吉,是为成婚有礼。题联颂德,敬贺长龄,是为庆寿有礼。居丧思亲,披发执杖,是为丧葬有礼。登高感怀,奠酒追思,是为祭祖有礼。”[3]
从古至今,在各个不同的人生阶段中,人们都会用各自约定俗成的仪式做出象征性的行为来“广而告之”,因为礼仪是一种象征,一种认同,也是一种交流。群体与社会正是通过种种传统礼仪对新的成员予以接纳与关心。由此获得社会群体和家族的承认与关怀,这也是人生礼仪的积极意义所在,而服饰作为载体,恰是承接这些仪式的最为重要的形式,这正如《话梅谈服饰文化》一文中提到的“服饰作为最普遍直接的外显形式,成了保持社会有序的工具。”[4]
周岁礼是孩子的第一个生日,一般也将其看作诞生礼最后的礼节。周岁礼礼仪早在我国南北朝时期已有记载,在北齐颜之推的《颜氏家训·风操》中:“江南,几生一期,为制新衣,盥浴装饰,男则用弓、矢、纸、笔,女则用刀、尺、针、缕,并加饮食之物及珍宝服玩,置之儿前,观其发意所取,以验贪廉愚智,名之为拭儿。”[5]可见古代传下来的周岁礼的目的就是想测试一下该周岁的孩子以后是否有出息。
在周岁礼俗中有两个代表性的仪式:一为“试鞋”,也就是查看孩子的人生第一步是否已经可以迈出了,第一步要走得威风、踏实、稳当,寄托对子女的情感,二为“试周”,也即在孩子周岁那天摆放一些礼仪物品,由孩子自行攀爬至抓周垫上进行随机的选择,从而对孩子未来一生的志趣爱好进行猜测,代表了“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的祝福。
一岁以内的小儿下不了地,基本上是躺在摇篮里或者大人怀抱里。周岁以后,开始试穿童鞋,蹒跚学步了。所以周岁的服饰礼仪中,最抢眼的就是亲戚朋友送来的各种各样的童鞋。由于是过周岁仪式时送的鞋,俗称“周鞋”。这一天向新生儿赠的周岁鞋,款式、造型丰富多样。送给孩子的周岁鞋以“虎头鞋”为正宗,其他还有不同的兽头鞋、花果鞋、五毒鞋等。“周岁鞋”是对生命延续、吉样和兴旺的祝愿,反映了父母对子女的舐犊之情,所以“试鞋”就成了“人生第一步的尝试”,成为全国各地周岁礼的一种特定礼俗。
山东菏泽一带给小孩周岁仪式中试鞋的风俗,是让小儿站在铺着红布的桌子上,试着穿亲戚送来的所有鞋子。送鞋、试鞋,意思是祝愿孩子顺利学会走路,快快成长。在浙江萧山一带,周岁这一天要先拜祖先,亲戚朋友的礼品也多是衣服鞋帽。当然,此时的衣物礼品等都较百日礼的时候更隆重。还因为孩子已能学步行走,虎头鞋(见图1)便成了不可少的礼物。“虎头鞋”的形象均采用夸张手法:粗眉大眼、隆鼻阔口、双耳斜立、獠牙长须,在眉正中绣一个虎势十足的“王”字。试虎头鞋的习俗就是要让婴儿穿新鞋试走步,祝福其顺利成长。陕西韩城等地,小儿满周岁时,外婆赠送的“周岁鞋”,有虎头鞋、狮头鞋、猪头鞋等式样。
图1 虎头鞋
小儿“试鞋”时,父母给他试穿各种虎头鞋,俗间说:“穿上虎头鞋,力大踢死虎。”在冬天,由于儿童的袜子也是棉的,很臃肿,所以有时虎头鞋做得很宽松,近似长方形或者正方形,以便小儿容易自己穿和脱。“试鞋”并非指试任何鞋,试穿的第一双鞋必是指“虎头鞋”,也只有“虎头鞋”才有资格作为人生的第一双鞋。民间普遍认为只有试穿“虎头鞋”才能安全迈出人生的第一步。
“试周”,又叫“试儿”“抓周”“拈周”,是周岁礼中最为普遍的风俗。百姓多数称之为“抓周”,成为占卜预测孩子未来前途的一种民俗活动。其规则是在周岁孩子周围摆放书画、笔墨纸砚、刀剪、算盘、秤尺等多种器具,任由周岁小孩抓取。家人根据小孩抓取之物,测试其喜爱,推测其日后发展方向。虽然缺乏理性思考,却颇具一种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积极人生观,以至现代社会“抓周”一俗依然存在。
在我国传统的观念里,男儿尚武尚文,所以摆弓箭书笔;女孩擅长家务与女红,所以女孩“抓周”时要加厨房炊具(如锅铲、勺子),缝制工具(如剪刀、尺子),刺绣用具(如针线、绣绷子)等等。摆好后,把小孩抱来坐在“抓周垫”上,任其随意抓选。家人再根据孩子所抓取物品的种类与次序,来测试孩子的趣向并推测将来可能从事的营生。比如抓了印章,长大后官运亨通;抓了文具,长大后科举顺利;抓了算盘,将来会理财、发财等。
关于抓周,传说源起于三国时期吴主孙权,后流传到民间。到魏晋南北朝时期,“抓周”礼俗已经普遍流行于江南地区。到了宋朝时期更加盛行,南宋《东京梦华录·育子》载:周岁生日时,罗列盆盏于地,盛果木、饮食、官诰、笔砚、算盘、戥秤及经卷、针线应用之物,观其所先拈者,以为征兆,谓之“试眸”[6]。清代著名小说《红楼梦》也描述了宝玉抓周:父亲贾政要试宝玉的志向,将那世上所有之物摆了无数,与他抓取。谁知他一概不取,伸手只把些脂粉、钗环抓走。政老爷便不喜欢,说将来不过是个酒色之徒,因此甚为不悦。
到了清末民初之际,“抓周”的内容更加丰富。如果是富足大户,让孩子坐在“抓周垫”上进行,因为“抓周垫”上的纹样本身就在暗示和祝福孩子将来顺通利达,志在必得,“抓周垫”上的补花图案是预祝抓周成功的金玉良言(图2):垫子中央表达抓周的中心思想,即抓周结果“必定如意”(毛笔的“笔”谐音“必”,银锭的“锭”谐音“定”,中间的如意头代表如意);垫子下方表达抓周的孩子一生将“万事如意”(“卐”字符谐音“万”,下面的“柿”子谐音“事”,如意头代表如意);孩子将来一定“多子多福长命百岁”(右边从下至上,石榴寓意多子,佛手寓意多福,仙桃寓意长命百岁);孩子将来定会功成名就,“升官发财固本”(左边从下至上,芦笙谐音升即官运升腾,金蟾又称“三足金蟾”,寓意招财致富,柿蒂又称“柿盘”,寓意官势根固);最终做一个德才兼备的“君子”(最上部的莲花,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寓为君子)。
图2 抓周垫
山西五台等地的生育民俗中,新生儿的整套衣饰必须在百日内备齐,待到孩子周岁礼时才送去,并且谁送什么很讲究,有俗规分工。五台民谚:“奶奶的四片瓦(指上衣袄子),外婆的两圪叉(指下裳裤子),姑姑的花鞋(指虎头鞋),姨妈的袜(指棉袜),妗子(舅妈)的花及瓜(指头上戴的帽子)”
在河南新安、偃师地区,男孩子少的家庭,在周岁礼这天要男孩子“穿十二红”,就是给这个男孩用红衣、红裤、红鞋、红袜、红帽和红项圈全副武装起来,驱除灾病的红装要一直穿到十二岁。
台湾高山族在小儿周岁时外婆家要给小孩送全套的服装和装饰品,这些礼物要送到祖先的牌前,让祖先首先享受,然后抱幼儿在祖先牌前抓周。
朝鲜族在婴儿周岁这天,母亲自己也要精心打扮,给孩子穿上一套精心制作的民族服装,男孩穿五色丝绸短衣,外加坎肩;女孩穿小巧玲珑的短袄和罗裙。即日在生日桌上面摆着文具、银币、针线等任其抓取。
哈尼族孩子过周岁关时,家长要为孩子戴上一顶特别的童帽,上面有红色羽毛和镶有象征富足的贝壳,还要在孩童的脚踝上(男左女右)用银镯或铜镯锁铐。
按照蒙古族传统习俗婴儿未满周岁前不剃胎发,待到满一岁时,设酒宴过生日那天才给孩子剃胎发。周岁礼时至亲好友们携带童装、各色布帛以及儿童玩具等礼品,同时还进行“抓周”仪式,抓周物品有弓矢、鼻烟壶、笔墨、剪刀、珠宝、玩具、奶制品、针线等物。
伴随着孩子的成长,长辈们积极地通过各种礼节仪式,帮助孩子在劣境中求生存,表达了他们对新生命的热爱和尊重。上述民间的习俗丰富而又淳厚,它的内涵非常俭朴,那就是——“一切为了孩子”,包含了人们对孩子未来的美好愿望,对孩子富贵幸福的追求,以及对世间困难的抵抗。这些礼仪大都是在仪式中祝福孩子和保护孩子的,寄托了亲人们想要孩子平安成长的愿望。
我国儿童在成人前的各个人生礼俗,本质上就是华夏大地上的新生命在社会地位中的生存表白。每一个礼仪都是炎黄子孙在生命文化中的一个个闪光点,反映出中国家族的子嗣观念和人类的繁衍意识。不同的礼节仪式凸显出不同的民俗,映射出丰富而深刻的文化内涵和人文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