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蚕桑产业竞争力分析及对策研究

2021-08-20 01:34黄茹琴
四川农业科技 2021年5期
关键词:桑蚕蚕桑四川

黄茹琴,蔡 臣

(四川省农业科学院,四川 成都 610066)

四川蚕桑资源禀赋突出,发展潜力巨大。通过多年的努力,四川蚕桑产业已有一定的基础,形成了比较完善的生产、加工、销售体系,在全国蚕桑产业中占据重要地位。“十三五”期间,四川通过发挥区域优势,挖掘潜力,做大规模,提升水平,延伸产业链,拓展新产业新业态,把蚕桑产业打造成为了优质、高效、多元发展的优势产业。

1 四川蚕桑产业发展现状

截至目前,全省桑园面积达到13万hm2,养蚕210万张,产茧8.1万t,占全球蚕茧产量的9.6%,占全国总产量的13%,桑园面积、蚕茧产量位居全国第二位,全省有100多万农民从事栽桑养蚕,蚕桑农业产值突破70亿元,蚕桑丝绸综合产值达到330亿元,产业规模居全国前列[1]。

1.1 科技支撑水平稳步提升

在家蚕品种培育方面,“十三五”期间四川省相关科研单位先后培育出了高品位茧丝蚕品种“川蚕27号”、细纤度三眠蚕品种“蜀细1号”、强健优质多丝量新蚕品种“川蚕30号”等系列高效优质家蚕品种,初步形成特色家蚕品种培育体系;在突破性桑树品种选育方面,相关创新团队将品种选育与配套栽培技术相结合,创制适合于综合开发的优异种质资源用于筛选专用品种,并通过平衡施肥技术、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适宜剪伐方式,提高蚕桑产业的整体效益、比较效益和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在蚕桑机械设备研发方面,成功开发了系列自动化小蚕饲育设备,速度较传统方式快8~10倍,大幅度提高了小蚕饲育的机械化水平。

1.2 蚕桑产品加工和资源综合利用持续创新

在桑果产品精深加工方面,四川省桑果食品、饮品、保健品等精深加工稳步推进,加工比例达到30%。同时,“十三五”以来,充分发挥区域优势,将桑果采摘与蚕丝文化、蚕桑科普相结合发展休闲蚕业,累计吸引游客200余万人次。2019年,第四届中国果桑产业发展大会暨桑蚕丝绸产业发展论坛在德昌县举行,彰显了四川省蚕桑产业在全国的影响力;在蚕桑资源综合利用方面,“十三五”期间蚕桑龙头企业联合科研院所通过建设高标准有机桑茶基地、投产桑茶(桑叶粉)生产线等,初步实现栽桑养蚕到栽桑养人的转变;宜宾、凉山等地生产桑枝食用菌,年产量达5万t,涪城、中江等地利用桑枝生产有机肥、生物质燃料,变废为宝[2]。

2 四川蚕桑产业竞争力分析

本节通过效率优势指数、规模优势指数和综合优势指数对四川蚕桑产业的竞争力进行测算。

表1、表2与表3分别测算了四川蚕桑产业效率优势指数(EAI)、规模优势指数(SAI)和综合优势指数(AAI),并与国内部分蚕桑产业大省进行对标分析[5]。

表1 1995~2015年四川与国内部分省份蚕桑业产业效率优势指(EAI)

如表1所示,1995~2015年以来,四川桑蚕业效率优势指数在波动中有所下降,目前为全国平均效率指数水平的8成左右。在所有对标省份中,江苏省、广东省、广西省桑蚕业产业效率优势高出全国平均水平,广西省桑蚕业效率优势指数最高,达1.87。如表2所示,1995~2015年以来,四川桑蚕业规模优势指数始终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基本处于2以上水平。在所有对标省份中,浙江省、云南省、广东省、广西省桑蚕业产业规模优势指数高出全国平均水平,特别是广西省桑蚕业规模优势指数最高为5.77。如表3所示,1995~2015年以来,四川桑蚕业综合优势指数在其规模优势指数带动下高出全国平均水平,但优势不凸显,目前介于1.3~1.4之间,与广东省综合优势水平相当。在所有对标省份中,浙江省、江苏省、云南省、广东省、广西省桑蚕业产业规模优势指数高出全国平均水平,广西省桑蚕业综合优势指数最高,达3.28。

表2 1995~2015年四川与国内部分省份蚕桑业产业规模优势指(SAI)

表3 1995~2015年四川与国内部分省份蚕桑业产业综合优势指(AAI)

3 四川蚕桑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尽管四川桑园面积、蚕茧产量分别占全国总量的14.6%、13%,位居全国第2位,但四川桑蚕业优而不响、大而不强现状依然较为明显。

3.1 种桑养蚕设备落后,生产效率不高

高产优质桑园数量不多,占比仅3成左右,标准蚕房、蚕台、环境控制等养蚕设施配套不足40%,机械化、自动化、智能化等装备明显滞后于其他农业产业,桑园产出率和劳动生产率亟待提升。

3.2 育繁推一体化的品种研发更新体系不健全,蚕桑品种更新速度慢

农机农艺融合的装备研发制造明显滞后于产业需求,栽桑养蚕劳动强度大,产业比较优势日趋减弱。

3.3 优势资源开发不足,就地转化增值能力弱

攀西地区桑果产量、质量在全国属于上乘,但缺少大型保健、饮品企业的加工带动,90%以鲜果形式销往外地,增值潜力未能有效发挥。尽管“锦官城”“南方丝绸之路”举世闻名,但桑蚕的文化历史资源与产业升级融合开发还有较大的提升空间。

4 提升四川蚕桑产业竞争力对策

4.1 围绕构建蚕桑特色产业链,着力突破核心技术

针对制约现代蚕桑产业发展的关键因素和核心技术,以延伸蚕桑产业链和促进产业融合为目标,增强蚕桑科技创新能力和技术储备能力;攻克绿色、安全、高效蚕桑种养殖及深加工关键核心技术,形成一批自主知识产权的科技成果;加强关键技术创新研究工作,跟踪蚕桑生产的各个环节,推进相关科技成果的转化应用,延伸拓宽蚕桑产业链;深化技术链与产业链“两链”融合,把科研工作与产业发展、创新团队与产业发展、平台建设与产业发展、机制创新与产业发展深度结合。

4.2 打造新型蚕桑产业发展科技创新平台

加快推动农业科技创新服务平台建设,建议联合中国农科院,整合省内现有蚕桑科技资源建设四川蚕桑产业发展科技中心,加强关键核心技术和产品研发与应用示范;建设现代蚕桑科技集成示范区,辐射带动全省蚕桑产业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应用,引导农业科技型企业和高新技术企业向集成示范区聚集,支持相关科研院所和高校与企业联合,重点培育对蚕桑产业发展引领作用显著的国家级或省级示范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全面提升四川蚕桑产业科技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

4.3 加大政府对蚕桑产业相关技术研发推广投入力度

通过构建利益联结机制,引导企业、金融机构向蚕桑科研领域投资,多渠道拓展蚕桑科研经费来源。通过健全科技创新管理体制,完善利益激励机制,使相关技术推广成效与科技人员利益挂钩,切实打通围绕市场需求进行相关科研选题立项“最初一公里”和科技成果上山下乡“最后一公里”,切实促进蚕桑产业科技创新和推广应用更有效率地向市场化方向发展。

4.4 建立稳定的高素质科技队伍

蚕桑产业的腾飞最终取决于广大桑农科学文化素质的提高。常态化聘请专业技术员,传授短、平、快技术,理论联系实际,亲自到田间示范,使桑农真正掌握蚕桑种养殖技术。对于文化程度较高的桑农,培养为科技骨干,鼓励他们科学种养,经营管理,成为能打会算的能人。从长远看,必须重视农村基础教育,努力提高整个农村的教育水平,增强他们吸纳消化先进技术的能力。同时,充分发挥各类人才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在农村开辟一个栓心留人的环境,培养一个争相创新的氛围,促使优秀的农业科技人才脱颖而出,发挥才干。

总之,四川蚕桑产业是保障城乡居民日常生活的基础产业之一,也是直接或间接为广大蚕桑种养户提供现金收入的来源,持续健康发展的蚕桑产业对四川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意义重大。因此,四川蚕桑产业的发展要以科技为支撑引领,以人才为根本,依靠科技创新,合理布局,发挥特色,优化结构,优质高产,适销对路,突出重点,持续稳步发展,提高整体素质和综合效益。

猜你喜欢
桑蚕蚕桑四川
A gift I treasure
四川移动
君山区蚕桑产业规模经营的现状与问题
国家蚕桑产业技术体系助推高县蚕桑高质量发展
阆中蚕种场桑蚕智能系统研发简报
南部县蚕桑多业态发展探索
创新引领高质量发展 推动蚕桑产业再上新台阶
关于科学桑蚕养殖技术带来的思考
浅析桑蚕生产产业的生态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