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党旗高高飘扬在应急救援的一线

2021-08-19 07:29刘小晨
中国安全生产 2021年7期
关键词:救援应急

文/本刊记者 刘小晨

在中国共产党党员队伍中,有这样一个群体,他们一年365天,每天24小时,枕戈待旦、闻险而动,奋战在急难险重的一线,在人民最需要的时候冲锋在前、赴汤蹈火,始终将维护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放在第一位,让党旗高高飘扬在应急救援的一线,他们就是应急管理战线的共产党员。2021年6月18日,中共中央宣传部举办了应急管理系统党员代表与中外记者见面会,5名来自应急管理一线的党员代表向大家讲述了应急人“为安全守护 为生命逆行”的故事。

虽然这些只是应急管理和应急救援战线工作中的一个个缩影,但能看到面对随时可能出现的极端情况和生死挑战,“应急人”无惧无畏、无怨无悔,为安全守护、为生命逆行、为人民守夜、为幸福守望。正是他们的辛勤付出和默默奉献,使我们每个人的生命财产安全得到了更坚实的保障,使我们每一天的工作和生活都更加安心、顺心,也使我们国家更加安全强大。

陈建:“这是一份用生命守护生命的职业,‘火焰蓝’穿上了身,责任就扛上了肩”

陈建,2002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是国家综合性消防救援队伍中的一员。他来自湖北省消防救援总队武汉支队特勤大队,担任一站站长助理。从事消防救援工作22年来,曾先后参加灭火救援战斗1.2万余次,解救被困群众820余人,曾参与汶川地震、“东方之星”客轮翻沉事件、天津港特别重大火灾爆炸事故等重大抢险救援行动,先后荣立个人三等功9次,获得全国优秀党员、全国“最美应急管理者”、湖北省五一劳动奖章、“荆楚十大消防卫士”等荣誉。2020年,陈建被党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授予“全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先进个人”称号。

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爆发,自1月23日武汉关闭离汉通道至5月1日结束的近100天,2万余公里,这是陈建和队友奋战在抗疫第一线转运医疗废弃物的里程数。他们转运的不仅是普通的新冠病毒医疗废弃物,还有其他感染性废弃物,包含病人的分泌物、血液废弃物、枕头、药品、防护服、剩菜剩饭等。这些医疗废弃物交叉在一起,危险性很大。一套医疗废弃物轻则二三十公斤,重则七八十公斤,需要两个人配合着一起抬。普通人穿着密不透风的防护服,就算站着不动也会汗流不止,而他们需要在医院将一桶又一桶的医疗废弃物装车,运到三四十公里外的处理站,再一桶桶地卸下来。最多的时候,一天需要搬运一百多桶,要跑10趟左右。据不完全统计,2020年陈建和队友们开展涉疫勤务15万起,转运涉疫人员约2.3万人次,搬运物资3.2万吨,转运医疗废弃物341吨。此外,他们还在火神山、雷神山实行24小时执勤备战,为抗击新冠肺炎疫情斗争取得胜利贡献了自己的力量。

对自己的职业,陈建认为,“这是一份生命守护生命的职业。穿上‘火焰蓝’,责任就上了肩,我们竭尽所能,为每一个生命全力以赴。”他回忆起5月份,武汉市蔡甸区发生的九级龙卷风。那是一次最复杂、现场环境最恶劣、救援难度系数相对较高的气象灾害救援任务。接到调度指令之后,陈建和队友们迅速携带器材装备赶往现场。“我们到达现场的时候,已经是晚上10点钟左右,呈现在我们面前的是一堆堆的建筑垃圾;一人合抱的大树,要么被拦腰折断,要么被连根拔起。我们唯有争分夺秒,从死神手中去抢救生命。”抵达现场后,陈建和队友在二次坍塌随时可能发生的情况下展开了搜救工作。他们在横七竖八的钢筋水泥废墟里,开展定位搜索、破拆支撑,打通生命救援通道。在没有办法使用器材装备的情况下,他们就用身体去支撑,用肩膀去扛,用双手去破拆、去刨。经过8个多小时的奋战,他们搜索了700多平米的废墟,清理出6辆被挤压的车辆,成功救出20多名被困群众。“在现场,我们面对的是一双双求助的眼睛,这是我们守护的人民群众,我们不可能退出,也不能退出,只有一往无前。”陈建坚定地说,“我们不是天生的消防战士,但危险来临的时候,职责和使命,让我们义无反顾、勇敢逆行。”

肖文儒:“能把人从死亡线上拉回来,一切都值了”

肖文儒是国家安全生产应急救援中心副主任兼总工程师。自1983年参加工作以来就一直从事安全生产应急救援,先后荣立个人二等功、三等功各一次,先后获得全国“最美应急管理工作者”、全国矿山救护标兵、应急管理部直属机关优秀共产党员等荣誉称号。在他看来,这些荣誉和奖励属于应急救援集体,属于常年战斗在基层一线的广大应急救援指战员。

38年间,他从一名普通的矿山救护队员做起,先后参与、指挥和指导矿山、隧道、山体垮塌等事故灾难救援任务700多起,在多起重特大复杂矿山事故救援中发挥了关键作用,参与成功解救被困群众1000余名,创造了一个又一个救援奇迹。

2021年1月10日,山东五彩龙投资有限公司栖霞市笏山金矿发生重大爆炸事故,导致22人被困。按照应急管理部部署,肖文儒随部工作组赶赴事故现场,全程参与指导救援工作。他牵头带领专家团队创新应用大口径钻孔救援技术,会同各方力量逐个破解难题,历经14天,从600多米的地下深处成功救出11名被困矿工,创造了救援史上的奇迹。肖文儒至今还保存着在救援过程中被困人员通过十几厘米的一个钻孔传递上来的2张纸条。第一张纸条写着:“望救援不停,我们就有希望,谢谢你们了!”第二张纸条写着:“麻烦再送一部电话,作为备用,联系不到你们,我们就找不到党了。”他动情地说道:“我们的矿工兄弟在身处绝境时,首先想到的是党,把生的希望寄托于党。这个事例,也再次印证了我们党的百年历史,就是一部践行初心使命的历史,就是一部党与人民心连心、同呼吸共命运的历史。”

这次救援是国内矿难救援难度最大的矿山救援案例之一,也被国外许多媒体和同行解读为“教科书式的经典事故救援案例”。在肖文儒看来,栖霞市笏山金矿事故能创造出救援奇迹,主要归功于在救援时不惜一切代价、想尽一切办法、穷尽一切手段;归功于从事故发生后的应急响应、队伍集结、救援力量调集、指挥决策到救援救治,都是无缝衔接、高效运转的;归功于我们党以人民为中心的理念,党的集中统一领导,中国制度的优势。

肖文儒介绍说,矿山事故救援是世界性难题,原因在于矿山企业大多为地下开采,在生产过程中,受到水、火、瓦斯、粉尘、冲击地压等多种致灾因素的影响,矿山一旦发生事故,这些致灾因素在井下受限空间内交织叠加,就会产生有毒有害气体,易引发二次爆炸等次生灾害。要想实现安全救援、科学救援,不仅需要有专业知识,还要有实战经验以及担当精神、奉献精神及竭诚为民的情怀。因此,矿山事故救援是集专业性、技术性、业务性、实战性于一体的系统工程。改革后的国家综合性消防救援队伍和安全生产专业应急救援队伍,专业互补、密切合作、统一指挥,圆满地完成了抢险救援任务,充分发挥了专业协同效应,也展现了“1+1>2”的改革成效。

蒋海昆:“地震预测仍是世界科学难题,只要不懈努力,一定会有所突破”

蒋海昆是中国地震台网中心党委委员、科技委主任,二级研究员,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入选中国地震局首批新世纪“百人计划”,先后获得中央国家机关优秀共产党员、应急管理部优秀党务工作者、地震系统先进工作者等荣誉。

参加工作36年来,蒋海昆一直工作在地震监测预报第一线,曾先后参加汶川8.0级、玉树7.0级等十余次中强以上地震的现场震情跟踪,为正确判定震后趋势发挥了重要作用。从地震的周、月、年度震情会商到地震预测方法研究,再到汶川、玉树等显著地震事件的现场应急工作,蒋海昆见证了几十年来我们国家防震减灾事业的发展。

蒋海昆体会最深的是地震监测能力的显著提升。无论是从地震站网的密度、地震定位的准确性,还是数据服务产品的丰富程度来看,这些年来都有明显的提升。“现在国内地震的自动速报定位时间大概是2分钟,人工修订的正式速报大概是10分钟左右完成,比以前有了比较明显的提高。”而在1976年唐山地震,台网几个小时都没有找到定位所在,最后还是唐山的同志开着车到北京汇报才明确的。32年后,2008年汶川地震,地震定位仅用了13分钟。又过了13年,今年5月22日青海玛多地震,地震定位时间缩短为9分钟。地震定位时间显著缩短,地震定位精度明显提高,都对地震应急指挥、抗震救灾起到一个非常好的条件保障。另一方面,地震台网中心也在积极融入“全灾种、大应急”工作格局,积极开展爆破、塌陷等非天然地震事件监测速报。非天然地震事件的定位时间,从以前的一个多小时缩短到现在的20分钟。“地震应急一张图”“地震信息服务平台”的落地,为地震应急指挥提供高效的信息保障。现在,地震速报微博每年阅读量超过20亿人次,地震信息能在一分钟之内覆盖到上亿网民。

然而,作为世界性的科学难题之一,地震预测研究到目前为止仍是“冷板凳”行业。蒋海昆说,之所以还有一批甘于清贫、甘于寂寞的科学家仍在坚持,主要有三个原因。

一是国家和人民的需要。“作为党员,既然选择了这样一个职业,我们义不容辞。”在地震现场,每每看到地震灾害给人民群众带来的伤害,他们心里都非常难过,同时暗下决心,将做好“人民守夜人”、保证人民的安全视为自己义不容辞的责任。

二是前辈的引领。地震系统有许多兢兢业业不计得失的科学家,我国著名的构造物理学家马瑾院士就是其中一位。蒋海昆记得,那是2018年8月9号,马瑾院士带领大家研讨,一谈就是一整天,甚至连中午在会议室吃盒饭的时候都还不停歇。当天晚上,马瑾院士突发疾病离世。“有这样一批学风高尚、思想睿智的前辈引领,我们没有理由不努力工作。”蒋海昆动情地说。

三是科学进步的需要。蒋海昆表示,任何一个冷门的学科都需要有人去探索,只要我们持续不断努力,就一定会有所突破。在科学探索问题上,他非常赞赏这样一句话:“功成不必在我,但是功成一定有我。”

韩沂妗:“群众眼中的信任和肯定,万家灯火背后的平安幸福,就是对我们最大的鼓励和褒奖”

来自湖北省宜昌市夷陵区应急管理局的韩沂妗曾经是大家眼中的“软妹子”。2019年3月,新组建的宜昌市夷陵区应急管理局亟须防汛抗旱专业技术力量,有着水利专业背景和曾经从事过防汛减灾工作的韩沂妗主动请缨,申请到应急管理部门工作。她的这一举动引起了周围人的不解和质疑。

面对质疑,韩沂妗心中憋着一股劲。她想向大家证明,女人同样可以胜任高强度的应急工作。两年来,她始终冲在灾害事故第一线,先后参与极端天气预警值守、巡查排险、抢险救援等各类事故处置100余次。去年,面对历史罕见的特大洪水,韩沂妗和同事们一起坚守了100多个日夜,巡查排险,消除防汛安全隐患达100余项,转移山洪风险区群众3300多人次,实现重大突发险情“零伤亡”。现在的她,已经是别人眼中的一名“应急女汉子”。2020年,韩沂妗荣获全国“最美公务员”称号。

韩沂妗工作的地方是湖北省宜昌市夷陵区,是三峡大坝工程所在地,地处长江西陵峡口。这个地方山峦叠嶂、坡陡水急,到了夏季,特别是晚上,极易突发坨子雨等极端天气。不久前,夷陵遭遇了多轮次的突发性强降雨,短短的2天时间7次暴雨,多次触发橙、红色预警,其中红色预警就达到了3次。在这样的环境下工作,夜晚值班是常态。作为一名党员,一名“应急人”,同时也是妻子、孩子、母亲,如何平衡工作与家庭是摆在韩沂妗面前的难题。韩沂妗说,经常晚上她冲出家门去值班室的时候,年幼的女儿都哭到不行。

身边的人经常问韩沂妗,怎么忍心丢下女儿干这份工作。韩沂妗坦言,每每接到预警的时候,除了义无反顾她别无选择。“因为应急工作比较特殊,很多时候,百姓在过节,我们在过关。”她尝试让女儿作为社会公众参与到她的工作中。韩沂妗说,女儿很喜欢交通警察、喜欢消防员叔叔。于是在值班值守的时候,韩沂妗经常会跟她讲:“妈妈要和交警叔叔、消防员叔叔一起去救人了。妈妈同时也是防火员,如果你在山里发现哪个地方在冒烟,一定要第一时间告诉我,我会赶紧去保护我们的森林。”她希望通过这种方式让女儿有一种参与感,让她知道妈妈没有在陪她的时候在干些什么,从而慢慢地能够理解并支持她的工作。

从水利部门转隶到新组建的应急管理部门,韩沂妗见证了应急管理部门机构设置及工作机制的一系列变化。“以往,百姓遇到紧急突发事件的时候,他们不知道也不确定到底该联系哪个部门,现在就直接把电话打到应急值班室,这也充分说明了百姓对我们应急工作的一种信任和肯定。”在机构改革之前,原安监、水利、林业、消防、国土等部门其实是分散作战。虽然依靠定期的会商机制能够达到一个信息的互通共享,“但几根手指头是没有攥紧形成拳头,对于灾害事故的应对和处置力量是分散的。”机构改革之后,应急管理体系得到了重建,应急队伍越来越职业化、专业化。“我们在以前遇到灾害预警的时候,可能要经过多道程序的报请,才能启动应急处置和救援。现在,防汛抗旱指挥部直接设在了应急部门,在接收到暴雨灾害预警的时候,应急部门可以直接启动应急预案,第一时间靠前统筹指挥,最大程度地发挥了应急部门在‘救’的层面整合的综合力量。”韩沂妗说,这样也极大减少了因为职能分散导致的协调成本,也达到了应急统一指挥、综合协调、高效运转的综合性应急处突工作合力。

韩沂妗坦言,应急管理工作特别辛苦,全年365天,每天24小时,安全责任不落肩,时刻可能面对突发事件和生死考验。但每一次处置灾害风险之后,看到群众眼中的那份信任和肯定以及万家灯火背后的那份平安祥和,这是对应急人最大的鼓励和褒奖。她表示,下一步将继续努力工作,做好百姓的“守夜人”。

王德朋:“将最美的青春岁月奉献给北疆林海”

毕业于北京林业大学的“90后”王德朋是国家综合性消防救援队伍的一名基层指挥员,现任内蒙古自治区森林消防总队大兴安岭支队奇乾中队政治指导员、党支部书记。12年来,他坚守初心、矢志林海,累积参加扑救重特大森林火灾30余起,用实际行动守护了祖国北疆这一道生态安全屏障。

王德朋所在的奇乾中队常年独立驻守在原始林区腹地,担负着内蒙古大兴安岭北部95万公顷原始森林的防火灭火任务。自1963年建队至今,奇乾中队与山为邻、以林为伴,58个春夏秋冬、21000多个日日夜夜,全体指战员战天斗地,在原始森林的无人区里开垦出了生命绿洲,锻造出了“忠诚、坚守、创业、乐观”的团队精神,叫响了“最北、最冷、最忠诚,最偏、最远、最放心”的铮铮誓言,被林区百姓称作“原始林区守护神”。奇乾中队连续13年被森林消防系统表彰为“基层建设标兵中队”,荣获集体一等功一次,被内蒙古自治区党委授予“北疆楷模”称号,是一支有着厚重的历史和良好的传统和传承的队伍。

2019年“6·19”内蒙古大兴安岭金河林场森林火灾是转制以来王德朋参与扑救的第一起北部原始林区重特大森林火灾。北部原始林区尤其是无人区的火灾,大多数都是由雷击造成的。看似晴空万里,一个干雷暴下来,就有可能引发森林火灾。这场火灾的植被是高山偃松灌丛,含油量高,遇火就着,一着就大,这种火灾出了名的难打难救。

王德朋对于当时火灾的情景依然历历在目。“当我们向火场开进过程中,就看到火场上空浓烟遮天蔽日,不时还翻滚出红色的火舌,火势异常凶猛。”当时,奇乾中队负责的区域是整个火场火势最为激烈、地形最复杂、条件最艰苦的东南线。经过两天两夜的奋战,他们与友邻单位实现了合围。“如果以前发生这样的火灾,我们可能需要付出更多的时间才能实现火场的封控。而改革转制以后,我们整个指挥机制和协调调动更加顺畅了。”王德朋说,现在他们建立了比较高效的指挥平台,可以随时知道自己团队和友邻单位的位置,以及瞬息万变的火场情况。现在天上有无人机,空中有直升机,地面有灭火装甲战车,这些新特装备的配备,让整个救援如虎添翼,灭火效率大大提高。

王德朋介绍说,奇乾中队在转型强能上的一句口号是:“跳出奇乾看奇乾,放眼全国找差距”,不断提升遂行多样化救援任务的能力。他们定期会与应急、林业、气象和防火等部门沟通交流,会商研判森林草原防火灭火形势,也会经常性的与地方专业扑火队进行技能上的交流。同时,他们也非常注重继续提升自身能力与素质,“我们坚持火怎么打队伍就怎么练,现如今我们每个月都有进山入林训练,我们的指战员也可以跨省见习,我们可以利用指挥员培训以及“火焰蓝”专业技能比武等平台,互相沟通、互相交流,共同提高。”王德朋说,他们不仅继承了森林消防队伍“山里通、铁脚板、活地图”的优良传统,也形成了“挺进来、走出去”的新风气。

“我们中队一直在传的一句佳话——‘穷地方、苦地方、建功立业好地方’。”王德朋说,“现在,我会像我们24代奇乾指战员一样,身在最北疆,心向党中央,把祖国北疆林海守护好,保护好我们祖国万里绿色长城的第一站。”

猜你喜欢
救援应急
人民的期盼就是应急青年的使命
紧急救援
3D打印大救援
完善应急指挥机制融嵌应急准备、响应、处置全周期
应急管理部6个“怎么看”
国际新应急标准《核或辐射应急的准备与响应》的释疑
救援行动
紧急救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