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旅融合下黔江石鸡坨土陶家用产品设计研究

2021-08-19 07:13孙海洋SunHaiyang
家具与室内装饰 2021年8期
关键词:土陶黔江家用

■孙海洋 Sun Haiyang

(重庆旅游职业学院艺术与文化旅游系,重庆 409000)

近年来,文化和旅游业的改革发展进入深化阶段。这对黔江石鸡坨土陶产品创新及其品牌化建设无疑是一个大好时机,已逾千年历史的“黔江石鸡坨土陶”是渝东南民族地区代表性的乡村日用产品之一,也是当地旅游经济的增长点。尽管手工陶文化一直引领着石鸡坨土陶的持续发展,但在进行现代家用产品开发的探索实践起步较晚,规模尚小,定位不准,辐射范围窄。在此背景下,不断推陈出新、转化传承已有的土陶传统,汲取当地的设计元素与风格,将长期以来的土陶文化与本地旅游资源整合设计,对于重塑地方特色的陶瓷家用产品形象至关重要。

1 黔江石鸡坨土陶产品开发状况

整体来看,黔江石鸡坨土陶是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特色文化产业。自宋代产生以来,凭借得天独厚的陶泥资源与传承悠久的“柴烧”烧制技术在2016年正式列入重庆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形成了较大规模的土陶产业集聚区。但因陶土、燃料、交通、市场需求与商贸等主要原因的演化,石鸡坨土陶由民间基本生活需求的“纯粹实用器物”朝着现代、实用、创新型的方向发展。目前,石鸡坨土陶家用产品种类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第一类是土陶生产生活用产品,土陶的造型浑朴、厚实并充满张力,自由的曲线形态以传统“柳、卵、直、胀”的造型特征为特色,如民用的泡菜坛子、油罐、盐罐、水缸、菜罐、土盆、钵、壶、施肥罐、盅、酒具……设计开发的各类产品近1000余种。同时,土陶艺术风格在图案选择上,是基于本地的宗教信仰,运用龙、蝴蝶、花、佛祖等图腾的创造,以适应民族地区市场的旺盛需求而调整的土陶装饰风格;在色彩处理上,因柴烧陶面火势的大小、温度的影响,表现出窑变与色差,本色、黑色呈现出丰富的视觉效果。如今,产品已涵盖生活中的其他用具,如土陶花盆、花瓶、茶具、土碗、土碟、土盘等家居类型,约占土陶产量的3/4。第二类是旅游工艺品,生产规模较小,约占土陶产量的1/4。为保证土陶原来的用途,在土陶制品的装饰性、观赏性和工艺性等方面只限于分布实施,导致土陶礼品和旅游商品开发、生产、销售缓慢低效。甚至土陶手艺人为了追求产品新奇独特,开发过程中却忽视了细节设计、局部强化、纯手工制作等艺术属性;加之缺乏深入挖掘地方文旅资源和利用渝鄂湘黔土陶交易原产地的区位优势,泛地域化设计没有在形式功能上拓展成为日常生活不可取代的符号。

2 开发模式

当黔江石鸡坨土陶作为现代家用产品长效发展与运作,就已经不是传统意义上的民间生活用品了,而是变成了文化创意产品。日本设计师佐藤可士和(Kashiwa Sato)认为,创意的工作方法是“整理术发掘最重要的资源,再加以琢磨,设计”[1]。通过对黔江已有资源进行分析、思考和整理如表1所示;结合石鸡坨土陶的属性和载体方式,发现需求,选取设计框架;提出以黔江本地资源活用、土陶文化意象提取、手工陶艺传承利用的综合性开发形式,最终转化为设计要素。

表1 黔江本地资源类型分析

2.1 黔江本地资源活用

2.1.1 文化资源活用

黔江本地文化资源是石鸡坨土陶传承与创新的基点,可挖掘应用的文化资源非常多。经田野考察得知,黔江本地所特有的文化资源以物质性和非物质性组成,在少数民族文化主导下进行扬弃、传承、转化和创新而形成。其中,具有衍生经济价值的文化表现形式当属与石鸡坨土陶同类别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如果从土家吊脚楼、织锦、苗绣、黔江张氏庭院雕刻等民族艺术资源中汲取物质和精神方面的文化元素,是让石鸡坨土陶在与之存在的文化生态环境中“活”起来的最好方法。除此之外,根据黔江的红色文化、民间戏剧文化、阿蓬江码头文化等,可以赋予石鸡坨土陶新的时代内涵和现代社会性,着重体现一种“文化再造品”的具象方式,即文化驱动再造(Culture-led Re-generation)。法国社会学家尚 ·布希亚(Jean Baudrillard)曾说:“物必须成为符号,才能成为被消费的物”。黔江本地文化的传达需要借助土陶家用产品的承载,关键文化因素还需要符号转化的过程才能被开发设计所用[2]。为此,在开发石鸡坨土陶家用产品中需要注重黔江本地文化资本的认知与匹配。

2.1.2 旅游资源活用

从数量上看,黔江区域内的旅游资源类型共有40余种,资源单体多达200余个,各具独特的峡谷山色、景区景观、水域风光、古迹建筑与民族、民风、民俗和谐并存,形成了黔江特殊的人文生态与旅游资源体系。对于黔江旅游环境下的石鸡坨土陶产品而言,都意味着它将大量的吸收、整合或融入某一类旅游资源范围内的创新和发展。具体来说,一方面通过合理利用黔江景区景观的旅游形象,设计出不同风格的土陶文化创意形态;尤其是对热点4A级及以上景区的建筑景观形式加以汲取、提炼,找准对象元素与土陶产品最佳的契合点,譬如将最具有代表性的濯水古镇风雨廊桥的建筑形象植入土陶家用产品,突出景区产品的纪念性,引起游客情感上的共鸣。另一方面,则体现为立足于黔江文旅市场,通过对现有单一旅游商品扩展到多元化、跨产品设计的概念,由此将经典旅游要素融入土陶家用产品中,不仅加强了传统文化与现代生活的联系,更增强受众对当地文化的认同感[3]。以天津古玩街的陶泥家用产品设计为例,开发过程中承经典而孕新生,集中于泥人张、风筝魏、民俗剪纸、杨柳青年画等家居商品的符号元素互相渗透、互相影响,极富“津味”家用陶瓷产品设计形象(图1),包含着一个地域或是一个民族的情感语言[4]。

2.1.3 环境资源活用

黔江的地质奇观环境与乡土风貌特征能为石鸡坨土陶提供自然和社会属性的存在条件,区域环境因素主要为了营造一种创作的气氛,并作为旅游资源的补充影响着其内在含义与外在形式。在开发石鸡坨土陶家用产品项目时,应充分挖掘黔江较好的生态环境资源,寻求“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的方式探讨设计策略,也就是说根据环境之间的差异性赋予手工土陶文化的继承性或系列家用产品的共性。具体体现为开发同一系列土陶家用产品上,如以阿蓬江、蒲花暗河的水域风光(江河类)素材运用,或以灰千梁、仰头山、八面山的景观空间(山地类)题材转化等。由于石鸡坨其独特的烧制环境造就了土陶产品的艺术价值,古老的柴窑烧制是未经过任何改变的原生态环境资源,柴烧土陶产生的丰富窑变具有天然的淳朴性,肌理美感,其表现力独特丰富。我们也可以拓展与其它材料的综合运用,弥补土陶本身之所短,使现代土陶家用产品充满更多可能性[5]。

2.1.4 社会资源活用

同大多数陶瓷家用产品开发一样,社会资源是核心力量。上千年的石鸡坨土陶受到黔江本地社会组织、城乡群众的关注与重视,包括政府文旅部门负责人、非遗传承人、各类手工艺人、地方文化精英、游客等不同职业和阶层人士。在土陶家用产品设计过程中,他们的角色既是组织者、创作者,又是运营者和传承者。根据参与程度的不同,贡献各自独特的知识和技能,以土陶手工艺人为主导建立一个赋能系统(Enabling System),提升协同创新设计能力,促进石鸡坨土陶家用产品的开发活动向纵深发展。

■图1 天津古玩街陶泥家用产品

■图2 借形开新重塑产品

2.2 土陶文化意象提取

从概念上分析,文化意象提取是在设计中提取转译传统造物设计中的形(造型)、色(色彩)、质(材质)、文(图案)、用(用途)等符号[6]。在区域稳定的自然环境与少数民族文化之中,黔江石鸡坨土陶有着深厚的传统文脉,历代土陶传承人所表现出的造型能力,受到了民间宗教、祭祀等仪式精神影响而汲取产生的带有想象的超自然形象,从而获得由精神体转化为物质体的可识别图形。比如,积淀于千百年的土陶文化样本《龙头壶》《塔壶》《提梁壶》等,其造型概括、简洁,釉色淡雅、素净,形态庄重、柔和,具有一定的文化高度和再创造潜力。

从设计学专业的角度来看,提取石鸡坨传统土陶文化意象,即如何根据现实中统一的造型、色彩、材质、文化元素等表现形式进行创造。其一,借形开新是提取石鸡坨传统土陶文化意象的有效途径之一。我们在设计中强调外轮廓形象的借用创新,通过将土陶原型所有元素单独列出来,作出几个不同的排列组合,从中选取最具典型意义的造型进行细节优化,并对整体性因素分解与抽出(或直接提取)使得土陶保持自身的特性,如“塔形”“葫芦形”“龙头形”等,这些外形通体多处采用型谱分析,有规律地呈现(图2)。使一系列经典造型作为新形象的发想点,延续新形象的创造,赋予现代独特的装饰艺术品质。

其二,以标志性色彩为载体借鉴传统土陶传统色彩的配色方法进行表现。极具乡土气息的石鸡坨土陶色彩体系以褐色、棕色、黑色为基调,装饰氛围浓厚。通过打破土陶传统色彩系统的局限,对釉面在烧制的过程中予以变换,借助现代色彩的配色规律与形式;讲究主体色明度、冷暖的强烈对比,多选用主色的同类色系协调控制不同辅色的作用,增添了色变之美。如图2中的文创产品渐变色彩对比、褐黄对比或蓝白对比,拉大二色在明度上的反差,赋予土陶家用产品以新意和“异彩”,明亮大气、古朴而时尚。

其三,采用变异修饰强调其形式上的美感,“修饰”是新石器时期最初制陶进程中无意中产生的[7],其目的是为了适应不同的材料和不同的工艺制作需要,以创造更多的陶艺产品风格,满足多样性的需求。《周易略例·明象》有“得意在忘象”,石鸡坨传统土陶延续着中国艺术哲学的造物理念,纹饰大都选取了自然界中动植物为原型,有很强的意象性特征与再塑造性,经过利用印花、贴花、划花等装饰手段,在产品主体图案纹理挖掘上,对自然禽鸟、花草图形等进行纹理变化、夸张变异、反复演进,形成新的视觉秩序,是确定土陶家用产品设计方向的关键。

2.3 手工陶艺传承利用

随着“文旅+传统工艺”时代的到来,游客在传统技艺发源地旅游,常以互动、体验形式多样的传承活动达到产品情感认同的目的。石鸡坨手工制陶的价值就在于它具备旅游体验功能的产品。在具体的手工制陶技艺传承过程中,尽可能建立与制陶手艺人合作的窗口和平台,组合各种社会资源的创新实践。通过携手旅游者、手艺人、艺术家、独立设计师、非遗传承人等,开展更大意义上的传统制陶工艺与各种创意跨界设计合作。同时,借助活态传承的工艺制作流程介入到旅游体验设计当中,通过动手操作产品的互动关系实现情感律动[8],享受传统制陶技术中的乐趣,留给旅游者品位和感受的空间。以“新瓷记——当代瓷器装置艺术展”为例,艺术家金贞华的作品《方向》(图3),在明确文旅融合的核心产业定位后,依托苏州本地文化资源与陶瓷材料本身的艺术语言,运用捏出的陶瓷片状转折,寻找不同方向的延展设计,不间断重复构置;配以底部镜面装置,增强了陶瓷创意产品无法复制的视觉特征。通过展览场景使陶瓷核心文化资源重新整合从而提高产品层次优化用户体验[9],对启发黔江石鸡坨土陶家用产品的创新思路和为游客营造精彩的文化体验起到重要作用,可实现土陶艺术价值的最大化。手工陶艺传承是一种“体验设计”的过程,将成为未来石鸡坨家用产品开发的重要内容。利用真实性的柴烧制作环境、互动性的土陶技艺传承、个性化的创意形态感官体验,有助于提升当代土陶家用产品的服务品质。

3 设计深化

目前,黔江石鸡坨土陶家用产品设计正处于初级阶段,结合地方原始资源,只开发了一些具有功能性价值的传统产品,还未能完成其品牌设计的价值与意义。面对激烈的产业市场竞争,对未来石鸡坨土陶家用产品设计可基于多种发展理念,最重要的是将创意设计介入产品,从手工到陶艺品牌的构建转变上。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就可以体验美和品味美,只有这样土陶家用产品才能满足人们精神和使用的双重功能[10],其本质是开发陶瓷类家用产品应该进行解剖式地挖掘其创意设计内容,提取有利于创新设计的符号形态,实现更深入的设计活化[11]。如东京设计师Nendo在设计新的陶瓷调味瓶“Kona-shoyu”(图4),其创意灵感来自于传统茶道上使用的水壶和长柄勺,以创意设计介入(或为审美、实用、智能等创意方向)来提高产品附加价值。但是要适合当下陶瓷家用产品市场化运作,使其受众面相对广泛,产生对石鸡坨土陶文化的认同感,还需通过品牌塑造与推广;创建以石鸡坨土陶艺术为特征的品牌,从品牌、诉求、包装、传播的定位等统一在一个视觉形象和认知中,并据此在产品自身、环境、市场、媒体等多方面资源进行整合,以实现最佳效能[12]。

另外,将智能设计融入石鸡坨土陶家用产品开发也是一种新途径,适时引入新技术(如3D打印技术)、绿色新材料、智能化新设备或新科技的效果,能产生不同的陶艺类型和创作群体。例如,由Andrea Reggiani和Davide Tuberga设计的“3D印刷陶瓷系列”产品,运用渐变风格的色彩渲染,将陶瓷的釉色质感体现得淋漓尽致。智能设计技术成型快,生产方式灵活多变,适合个性化、小批量和丰富性定制生产[13],包括众多形式的智能陶瓷电器、茶具、灯具、文具、配饰等。这样不仅将传统的精湛技艺继承下来,而且推动了传统土陶产品的深度磨合与优化,使之扩展至更多的市场范畴,普遍应用于当代居家生活和满足人们审美需求[14-16]。

■图3 新瓷记——金贞华的《方向》

■图4 东京设计师Nendo陶瓷调味瓶设计《Kona-shoyu》

4 结语

文旅融合发展是当下发展的趋势,黔江石鸡坨土陶家用产品设计应该立足于黔江本地优势资源,注重具体的文化创意思路及产品创意设计途径方法的同时,坚持多维度视角的多元化创新且转化为丰富的家用商品[17-18]。在此基础上探索文旅资源与各种前沿智能智造技术相融合,侧重性地向土陶文化的品牌塑造方面拓展,延长其产业供给链,让深具地方特色的土陶家用产品形成一种新兴的文化消费业态,以适应新时代发展的要求[19-20]。

猜你喜欢
土陶黔江家用
黔江:“三在一融合”精细化治理城市
湘西土陶创新发展探究
乡村振兴背景下的农村土陶产品设计与创新
——评《农村艺术性民间工艺》
国、市蚕桑“双体系”为黔江蚕业高质量发展献策
家蚕新品种“川山×蜀水”与“华康2号”在黔江饲养表现
打造隐形家用音响系统 Polk Audio定制安装系列
家用对讲机的概述
土陶记忆
传祺GM6:家用MPV新进阶
关于家用电热水器的安装及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