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渴肾病源流初探

2021-08-19 00:45:18鲁玉梅刘文静
中国民族民间医药 2021年12期
关键词:续表医家小便

鲁玉梅 袁 玲 刘文静 南 一,2*

1.宁夏医科大学中医学院,宁夏 银川 750004; 2.宁夏医科大学回医药现代化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宁夏 银川 750004; 3.宁夏医科大学药学院,宁夏 银川 750004

消渴肾病在临床上与西医学中的糖尿病肾病(Diabetic kidney disease,DKD)基本等同,是指糖尿病患者出现泡沫尿,或小便浑浊、水肿、腰痛、夜尿增多等症状,临床检查有尿检异常(蛋白尿)或肾功能指标的异常。消渴肾病属消渴病下消的范畴,禀赋不足、饮食不节、情志失调、劳欲过度为本病之基本病因,本虚标实为本病的基本病机,本虚是消渴日久,耗气伤阴而致气阴两虚,渐致阴阳、五脏亏虚,以肝脾肾亏虚多见;标实为湿、浊、痰、瘀诸邪蕴结成毒阻于肾。初期可见倦怠乏力,腰膝酸软,随病情进展可见尿浊,夜尿频多,进而下肢、颜面甚至全身水肿,最终出现少尿或无尿,恶心呕吐、心悸气短、胸闷喘憋、不能平卧等严重症状,甚至危及生命。

1 历代文献对消渴肾病病名的记载

消渴肾病,在古籍文献中并无此病名的记载,主要归于“消渴”范畴,消渴之名首见于《素问·奇病论》,一些医家根据其主要症状又命名为“下消”“消肾”“水肿”“尿浊”“肾消”“肾劳”“关格”“癃闭”“溺毒”等。国医大师任继学教授和南征教授根据《圣济总录》中对“消肾”阐述,如“消肾,小便白浊如凝脂,形体羸弱”,“消渴病久肾气受伤,肾主水,肾气虚衰,气化失常,开阖不利,能为水肿”,“消肾者…房事过度,精血虚竭,石热孤主,肾水燥涸,渴引水浆,下输膀胱,小便不利,腿胫消瘦,骨节痠痛,故名消肾”,认为本病中医命名应为“消渴肾病”[1],故此中医病名最终由2010年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理委员会公布,并正式收入到《中医药学名词》一书中。

2 消渴肾病的源流

为更好地认识消渴肾病,笔者利用古籍查阅软件中华医典,分别输入关键词消渴、肾病,检索出相关文献近200余条,其中包括诊法、针灸、治法、医案记录等,再根据消渴肾病的临床表现,参照消渴肾病中医诊断标准[2],从其中挑选出最密切相关的文献18篇,再从朝代、书名、临床表现、治法及方药四个方面对历代文献加以归纳整理,见表1。

表1 消渴肾病的相关文献记载

续表1

续表1

续表1

3 病因病机

古代医家认为消渴肾病的病因无外乎以下几种:责之外感六淫毒邪,邪气内侵,正虚邪盛,伤及脏腑,痰瘀蕴结,气血阴阳失和,导致消渴肾病的发生;先天禀赋不足,五脏虚弱,易感此病,尤其是肾脏亏虚;长期嗜食肥甘厚味辛辣之品,脾胃积热内生,导致脾胃运化功能失常,津液不足以濡养脏腑功能,尤其损伤肾脏;情志失调,五志过极,郁而化火,暗耗阴血,消灼津液,触发本病;不节房室,劳欲过度,耗泄肾中精气,虚火内生,燔灼阴液,肾阴亏乏,消渴日重,并发本病[3]。现代医家提出“本虚标实”为基本病机[4],本虚是指气阴两虚、五脏内虚,终末阴损及阳,阴阳两虚,涉及脏器主要有脾肝肾,尤以脾肾两脏亏虚为根本;标实是指致病因素多为燥热、水湿、痰浊、瘀血等。还有一些医家从其他角度提出消渴肾病的病机学说,如南征教授提出“毒损肾络,邪伏膜原”理论[5],吕仁和教授提出“微型癥瘕”学说[6]。

4 用药规律总结

古籍中对消渴肾病的相关记载多在宋明时期,许多医家根据患者在消渴之后出现的临床症状,提出一些新的治疗方药,其中以六味地黄丸、肾气丸、黄芪汤、肾沥汤的使用较多,但从方药的组成来看,多使用一些补阳药、滋阴药,另外根据症状的偏颇不同,加上一些祛湿药、活血药、渗湿利水药、清热解毒药等。这也从侧面验证了消渴肾病的发展规律,消渴肾病作为消渴发展到中后期的并发症,早期正气充足抗御外邪,中后期正气日益虚弱,故多使用补益药。若消渴迁延不愈,病情进展,在发展成消渴肾病的过程中,燥热之邪伤津耗气,伤及脾肾,致气阴两虚,病变后期阴损及阳,终成阴阳俱虚之证[7],故补阳药(如菟丝子、肉苁蓉)的使用频率明显增多,补气、补阴药相对减少,另外还多使用利水渗湿药、收涩药、活血化瘀药之类。古籍中治疗消渴肾病的高频药是熟地、肉苁蓉、瓜蒌、麦门冬、知母、地黄、茯苓、黄芪、白术等。治则上多采用益肾解毒,导邪外出,益气养阴,清热祛湿,活血化瘀通络等治法相结合,另外需调补气血阴阳以及各个脏腑[8],从而达到内外兼顾的效果。也有医家基于仲景“血不利则为水”的理论[9],从活血化瘀,清热利水来治疗消渴肾病。还有一些医家从“痰瘀互结,阻塞肾络”来论治[10],认为脾失健运,痰湿内生,脉道痰阻血瘀,痰瘀互结,阻于肾络所致。因此,在治疗消渴肾病时,可借鉴古法,而不可拘泥于古法,应当因人而异,抓住主要病机论治。

5 源流分析

消渴肾病的描述最早见于东汉末年张仲景的《金匮要略》,提到“男子消渴,小便反多,以饮一斗,小便一斗,肾气丸主之。”从疾病后期肾阴亏虚,阴损及阳立论,治疗上用肾气丸以温补肾气。后在宋明清时期许多医家又提出新的认识和治法,如明朝的《医方选要》记载本病是水火不能既济,阴虚阳盛之病,用人参散治之。清代的《证治汇补》提出用大补阴阳之地黄饮子来治疗。现代一些医家甚至开创了一些新的方剂,如消渴肾安汤、糖肾康饮等。通过对消渴肾病源流的初步分析,有助于广大学者认识消渴肾病,临床上对消渴肾病进行准确的辨证论治,更好地提高临床疗效。

猜你喜欢
续表医家小便
Analysis of hub genes in small-cell lung carcinoma by weighted gene co-expression network※
Landslide displacement prediction based on the Genetic Simulated Annealing algorithm
为什么人紧张的时候就想小便呢?等
大便便和小便便
小太阳画报(2020年3期)2020-04-24 09:28:13
Novel analgesic targets and corresponding analgesic leading compounds
Estimation of the Ballistic Effectiveness of 3,4- and 3,5-Dinitro-1-(trinitromethyl)-1H-Pyrazoles as Oxidizers for Composite Solid Propellants
火炸药学报(2016年2期)2016-05-27 07:10:54
找棵树
“正统四象说” 与“医家四象说” 相关问题辨析
清代著名医家莫枚士之《经方例释》临证用药思路探析
中医研究(2014年11期)2014-03-11 20:29:53
浅谈清代河南医家李守先《针灸易学》的学术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