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丽琴,杨 省,冯志华,林辉燕,秦莲凤
(1.玉林市第二人民医院妇产科,广西 玉林 537000;2. 北流市人民医院妇产科,广西 北流 537400)
女性的盆底主要是由筋膜及肌肉等组织组成的,对阴道、尿道及直肠等组织具有承载的作用。分娩是女性的一种正常的生理现象。但分娩可导致女性盆底的解剖功能及位置发生改变,易使其出现产后盆腔器官脱垂及压力性尿失禁,从而可影响其盆底的功能,并对其产后身心健康的恢复产生不利的影响[1-2]。采用常规的训练方法对产后发生盆底器官脱垂及尿失禁的女性进行治疗在恢复其盆底肌的功能方面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且治疗效果受个体差异的影响较大[3]。本文以2019 年5 月至2020 年4 月期间在某医院门诊就诊的226 例产后盆底器官脱垂及尿失禁女性为研究对象,探讨对这类女性进行盆底康复治疗的临床疗效。
从2019 年5 月至2020 年4 月期间在某医院门诊就诊的产后盆底器官脱垂及尿失禁女性中选取226 例女性为研究对象。本次研究对象的纳入标准为:1)其病情符合产后盆腔器官脱垂及压力性尿失禁的诊断标准。2)其神志清楚。3)能配合完成治疗。其排除标准为:1)合并有传染性疾病。2)合并有生殖道感染。3)合并有急性尿失禁或由恶性肿瘤、膀胱结石等原因引起的尿失禁。按照治疗方法的不同将这226 例女性分为常规组和研究组(113 例/ 组)。常规组女性中年龄最小的为20 岁,年龄最大的为34 岁,平均年龄(27.65±4.20)岁;其中,有1 例发生单纯尿失禁的女性,有92 例发生盆底器官脱垂的女性,有20 例发生盆底器官脱垂合并尿失禁的女性。研究组女性中年龄最小的为20 岁,年龄最大的为35 岁,平均年龄(27.52±4.62)岁;其中,有93 发生例盆底器官脱垂的女性,有20 例发生盆底器官脱垂合并尿失禁的女性。两组女性的基线资料相比,P >0.05,存在可比性。
采用常规的盆底肌肉训练法对两组女性进行治疗。治疗的方法为:1)指导女性进行膀胱功能训练。指导女性根据自身的排尿规律合理地安排排尿的时间,鼓励其定时排尿,延长排尿的间隙,并对其进行排尿感觉训练。引导女性想象自己处在舒适的卫生间内,让其听着流水声自行排尿。2)采用凯格尔(Kegel)训练法指导女性进行盆底肌训练。指导女性有意识地对盆底的肌肉群进行自主收缩练习,以增加其盆底的血流量,提高其盆底肌肉的力量。在收缩盆底肌后,保持3 s 再放松。嘱女性尽量在排尿后进行练习。在练习的过程中,需保证呼吸的顺畅和平稳。告知女性在收缩外阴的肌群时不要屏气,勿使用臀肌、大腿肌及腹肌。每次练习15 ~30 min,每日练习2 ~3 次。在此基础上,对研究组女性进行盆底康复治疗。治疗的方法为:采用神经肌肉电生理刺激仪的生物反馈模式和电刺激模式对女性进行治疗。将治疗的频率设置为50 ~80 Hz。将初始的电流量设置为0 mA,依据患者的临床体征及表现循序渐进地调整电流量,最大电流量不超过60 mA。每周治疗2次,每次治疗30 min。两组患者均连续治疗3 个月。
治疗3 个月后,观察对比接受治疗前后两组女性尿失禁及盆底肌无力症状的变化情况,比较其盆底器官脱垂的发生情况。在两组女性接受治疗前后,分别采用国际尿失禁咨询委员会尿失禁问卷表简表(ICI-Q-SF)对其尿失禁症状的严重程度进行评估[4]。该量表的总分为21 分。女性ICI-QSF 的评分越高,表示其尿失禁的症状越严重。分别采用美国妇产科学会制定的盆底器官脱垂(POP-Q)分级法对两组女性盆底器官脱垂的发生情况进行评估,并将评估结果分为0级、1 级、2 级、3 级和4 级[5]。0 级:指女性未发生盆底器官脱垂。1 级:指女性发生脱垂器官的最远处在处女膜范围内,且与处女膜的距离>1 cm。2 级:指女性发生脱垂器官的最远处与处女膜边缘(可在处女膜内或外)的距离<1 cm。3 级:指女性发生脱垂器官的最远处在处女膜外,且与处女膜的距离>1 cm。4 级:指女性的阴道完全或几乎完全脱垂。总发生率=(1 级例数+2 级例数+3 级例数+4 级例数)/总例数×100%。依据两组女性盆底肌的状态对其盆底肌无力的症状进行评估。将总分设为10 分。女性的评分越低,表示其盆底肌无力的症状越严重。
应用SPSS 21.0 统计软件对本次研究中的数据进行处理,计量资料用均数± 标准差(± s)表示,采用t 检验,计数资料用百分比(%)表示,采用χ²检验,P <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治疗前,两组女性ICI-Q-SF 的评分相比,P >0.05。治疗后,两组女性ICI-Q-SF 的评分均低于治疗前,其中研究组女性ICI-Q-SF 的评分低于常规组女性,P <0.05。详见表1。
表1 治疗前后两组女性ICI-Q-SF 评分的对比(分,± s )
表1 治疗前后两组女性ICI-Q-SF 评分的对比(分,± s )
注:*与治疗后常规组相比,P <0.05。
组别 例数 治疗前 治疗后 t 值 P 值常规组 113 7.64±1.32 4.24±0.97 22.064 <0.05研究组 113 7.62±1.35 1.27±0.77* 43.433 <0.05 t 值 0.113 25.492 P 值 0.910 0.000
治疗前,两组女性盆底器官脱垂的总发生率相比,P >0.05。治疗后,两组女性盆底器官脱垂的总发生率均低于治疗前,其中研究组女性盆底器官脱垂的总发生率低于常规组女性,P <0.05。详见表2。
表2 治疗前后两组女性盆底器官脱垂发生情况的对比
治疗前,两组女性盆底肌无力症状的评分相比,P >0.05。治疗后,两组女性盆底肌无力症状的评分均高于治疗前,其中研究组女性盆底肌无力症状的评分高于常规组女性,P <0.05。详见表3。
表3 治疗前后两组女性盆底肌无力症状评分的对比(分,± s)
表3 治疗前后两组女性盆底肌无力症状评分的对比(分,± s)
注:*与治疗后常规组相比,P <0.05。
组别 例数 治疗前 治疗后 t 值 P 值研究组 113 3.71±1.27 7.24±1.17* 21.731 <0.05常规组 113 3.68±1.29 5.27±2.31 6.388 <0.05 t 值 0.176 6.291 P 值 0.860 0.000
盆底器官脱垂主要是由于产后女性的盆底组织受损,使其盆底组织对盆腔内器官的支撑作用降低,导致其盆底的器官下降的一种现象。该现象可影响女性产后的控尿能力,降低其生活质量[6]。相关的研究结果显示,采取有效的盆底康复治疗措施可改善产后女性盆底器官脱垂的现象,增强其盆底肌的功能。
以往临床上多采用常规的产后盆底肌肉训练法对盆底器官脱垂及尿失禁女性进行治疗。该疗法可通过有意识地指导女性主动收缩提肛肌,提高其控尿能力,减少其尿失禁的发生率。但由于产后女性的身体虚弱,对训练的依从性较低,故疗效不够显著[7]。研究发现,对产后盆底器官脱垂及尿失禁女性进行盆底康复治疗可有效地训练其膀胱的储尿功能和排尿功能,提高其控尿能力,从而可改善其盆底器官脱垂及尿失禁的症状。对产后女性进行电刺激治疗可促使其盆底的肌纤维增粗,增大其盆底肌肉的生理横断面,提高其肌肉的收缩性和柔软性,增强其盆底肌的力量[8]。
通过进行本次研究可知,对产后盆底器官脱垂及尿失禁女性进行盆底康复治疗可有效改善其尿失禁及盆底肌无力的症状,降低其盆底器官脱垂的发生率。